陳振華
【摘要】教師評價一直是教師成長的必不可少的一環(huán),只有更好地對教師教育工作做出合理評判,才能更好地促進教師們積極性和激發(fā)其創(chuàng)造性。然而現(xiàn)今簡易而“粗暴”的評價屢屢受到教育關注者們的詬病。教師的評價需要不同的聲音,教師工作需要不同人群價值觀的認同。本文旨在討論教師評價中的群體參與的可行模式和有效方法。
【關鍵詞】教育 教師評價 群體參與 評價模式
【中圖分類號】G65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36-0254-02
美國教育界在1996年給出過一份題為《What Matter Most:Teaching for Americas Future》的教育調(diào)查報告,報告中明確了教師和教師的教學質(zhì)量是促進學校發(fā)展和學生學業(yè)成就的關鍵,而教師是學生學業(yè)質(zhì)量的第一影響因素。在國外許多的教育研究報告中可以發(fā)現(xiàn),歐美等發(fā)達國家在上個世紀末已經(jīng)把教師評價放在一個非常重要且突出的地位。其中這些國家在教進行師評價改革時都提到了注重了教師評價的群體參與。那么什么是教師評價的群體參與呢?美國教育評價學者豪斯曾經(jīng)這樣認為:教師評價是一個民主的“價值協(xié)商”過程,基于不同人群對教師工作的不同認識和實際需求而引入的他們對教師的評價,即為教師評價的群體參與。由于我們國家與歐美發(fā)達國家的國情不同和教育基礎的差距,因此我們不可能完全照搬人家的那套,但我們教師評價在21世紀后仍然存在著主體單一化的傾向,單憑教師的幾節(jié)公開課的評價結(jié)論這些年來一直為世人詬病抨擊。因此,適時合情地在教師評價中體現(xiàn)群體參與將是我們今后教師評價的趨勢。如何采用適當?shù)姆绞絹沓浞煮w現(xiàn)教師評價群體參與,筆者將對上述的問題分兩個層面來進行探討。
一、教師評價中參與的不同人群及評價素材獲取的差異性解析
為了評價的可行性和專業(yè)性,參與評價的群體可以是學校領導、教學管理人員、教師培訓者、教育研究專家、同行教師、教師本人、學生、家長以及其他利益相關者等。為了方便研究,學校領導、教學管理人員可歸類成管理人員,教師培訓者、教育研究專家也可歸成培訓研究專家,最終我們假設的參與者簡化成六類人群:管理人員,同行教師、培訓研究專家、教師本人、學生、家長及外部人員。在談論具體模式時,我們不得不面對這樣一個問題,即由于不同參與群體的差異性,是否有必要將所有群體的評價獲取集中到一次性的評價中。在筆者在一系列調(diào)研和查閱文獻后,發(fā)現(xiàn)群體參與的教師評價中過程性的分段參與評價遠遠優(yōu)于一次性地集中評價。換句話說,將上述的六類人群分到不同時期、時段延續(xù)性地對教師進行考核評價更能得到相對客觀準確的評價。這主要是由于每種人群獲取該教師工作的評價素材不同和獲取時間點的差異造成的,如果一定要將所有的評價過程強行集中到某一特定而狹小的時間段勢必讓結(jié)論有失公允。因此,我們最好的方式是在各自群體在合適的時間、空間進行獨立的評價,再將其有機地結(jié)合成一個整體,并將其作為該教師最終的評價結(jié)論。
解決了這一問題后,下面我們將逐一分類討論參與的教師評價的各群體的差異性——需要區(qū)分各類人群對教師工作價值認識重點及獲取評價素材時間。管理人員對教師工作價值認識更多地集中到工作效率和學生滿意度,獲取評價的素材的時間可以貫穿到整個學年;培訓研究專家則主要針對于教師的專業(yè)素質(zhì)成長,獲取評價的素材的時間會比較有局限性,一般集中在教師培訓時的短暫時期;同行教師的參與也更多是短暫性的,關注聚焦在教師的教學能力和管理能力等基本素質(zhì);學生在“以生為本”的教育時代,其作用越來越重要。對教師工作價值認識包含更多方面,教師工作價值的優(yōu)劣可以一定程度上在學生評價中全面地得到體現(xiàn),并且評價素材獲取的時間更長,也更加的靈活;家長及外部人員也許是教師評價當中唯一沒有直接參與到教學管理活動當中的群體,但是由于他們與教師工作有著不小的利益相關,因此我們對這部分不同視角的評價仍然不能忽視,而應作為補充來豐富最后的評價結(jié)論。
二、教師評價中各群體參與模式的探討
我們根據(jù)上述各群體對教師工作價值認識重點及評價素材獲取時間的劃分,來確定其最合適的參與方式。管理人員的管理工作由于是非常直接地和教師教育工作對接,獲取評價素材可以貫穿到日常,獲取的途徑較多,因此采取的方式可是聽課教學檢查,可是中期師生座談,亦可是期末的學生滿意度調(diào)查,評價可持續(xù)整個學年,形式不必拘泥而視情況而定。培訓研究專家則主要在參評教師培訓期間的整體表現(xiàn)進行評價,聚焦的是其短期的時效性,為了讓效果更加突出,培訓研究專家的評價還應延伸到訓后的跟蹤評價,關注其訓后的效果。同行教師的參與集中到單次的匯報課聽取及平時的集中交流,由于是同行,通過交流可以迅速知道自己的不足。學生評價是教師教育工作最直接的反映,學生座談、不記名問卷、期末考試成績分析各項都可作為該名教師評價的參考,形式可多樣,時間跨度也較長,評價的結(jié)論最具參考性。家長及外部人員不同于學校及教育人員,但可通過校園開放日,家長會和參加學生座談等渠道獲取素材參與評價,作為補充,評價視角和結(jié)論也可以不同于其他群體,使評價的全面性進一步提升。教師本人的自我評價貫穿于教師的整個教育生涯,是唯一具有極強主觀性的部分,但由于其與外部客觀評價相互中和、注解補充的作用,不失為一項很好的構(gòu)成。教師本人的自我評價沒有固定的形式,更多在于教師的緣于自我反思的心理活動和自我認知。
以上就是筆者作為教育工作者對教師評價中群體參與模式尚不成熟的思考。這些年來,我們教師評價實踐取得了一些進展,但在許多方面仍然存在著問題,使得教師評價未能很好地發(fā)揮應有的效能。新的理念、新的舉措或者能帶來一些新的改變,但探索的道路依然漫長。
參考文獻:
[1]劉素梅.教師專業(yè)發(fā)展新視界[M]. 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 2010.
[2]蔡敏. 美國中小學教師評價及典型案例[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3]唐榮德等.教師素質(zhì):自在的教師[M]. 廣西: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4] Thomas R.Guskey. 教師專業(yè)發(fā)展評價[M].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2005.2.
[5]肖毅,高軍.當代美國教師評價標準探微[J]. 教育探索, 20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