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洋
摘 要:研讀國際關系理論著作,重點在研讀。本文從研究對象、研究方法等方面入手,淺析研讀國際政治理論經典著作的目的。
關鍵詞:研讀;國際關系;研究方法
何為研讀,即為研究閱讀,研讀之重心在于研究。將經典理論研磨成一個個小點,再細細品味。
研讀國際關系理論經典著作其目的之一是學習和了解國際關系的經典理論。理論由一組相互聯(lián)系的概念和命題組成,是對一定研究領域對象的系統(tǒng)理解,理論旨在解釋一定研究領域的一組相互關聯(lián)的概念、命題。其產生途徑取決于研究方法。實證主義的理論產生于探求客觀規(guī)律的過程中,主要是通過經驗觀察和概念詮釋兩種方法。
國際關系作為學科名稱,它與“國際政治”、“世界政治”通常同義。美國學者較為推崇“國際政治”,這與美國的地位和美國人的心態(tài)不無關系,其所推崇的理論基本是大國主導或發(fā)展出來的。統(tǒng)治社會的意識形態(tài)始終是統(tǒng)治階級的意識形態(tài)。相比“國際政治”而言,國際關系側重于國家間的關系,而“世界政治”則含義更寬泛,既涉及國家行為體,又涉及各種非國家行為體。
對于國際政治理論研究的對象眾說紛紜,主要是有以下幾種觀點。
一、國際政治理論研究的對象是國家間外交和斗爭,也就是外交政策的研究。美國學者多持有這種觀點;
二、國際政治理論研究的對象是國家關系史。英國學派的馬丁·懷特是這種觀點的支持者,他認為,從某種意義上并不存在真正的國際關系理論。理論只能來源于對國際歷史的分析與總結,學者要有宏大的歷史視野和從紛亂中抓住關鍵的敏銳能力,一部好的歷史作品往往包含著較好的國際政治思想,因此,他提出了“國際政治=歷史闡釋”。這種觀點突出了國際史研究的重要性,凸顯了國際政治必備的歷史屬性。
三、國際政治理論研究的對象是國家對外的政治行為,是不同國家之間的政治的總和。是一種爭奪權力或維持生存的斗爭,是用權威或實力分配國際地位、價值和資源的過程。這種主張是當今國際政治學界最普遍的看法之一,也是得到最充分闡述和最有影響的認識。
四、國際政治雖發(fā)展較晚,但是一獨立學科,有著不同的研究對象,特別重視多領域、跨學科的研究。以國際行為體及其作用方式為重點,以政治學和歷史學對民族國家和世界體系的分析為基礎,以對各種人文社會科學知識的綜合利用為手段,分析變化中的國際社會。
研讀國際關系理論經典著作其目的之二是學習國際關系的研究方法。事實是國際關系研究的基點,國際事實是一種客觀存在,這種存在構成包括國際關系的實體,以及這種實體的功能與行為所導致的屬性、狀態(tài)和事件等。國際事實從關系的角度講,是一種復雜的、系統(tǒng)的存在。一方面,構成關系的行為實體的個體具有復雜性。不同個體會對相關的事件、過程、狀態(tài)、結果產生不同影響。另一方面,個體因存在復雜的相互聯(lián)系及作用,使國際事實在整體上表現(xiàn)為一種系統(tǒng)存在。任何實體都存在于與其他實體互動的因果鏈條中,不能脫離系統(tǒng)而獨立。
在國際關系理論研究中存在傳統(tǒng)主義和科學主義兩種研究方法。在國際關系研究初期,采用較多的為傳統(tǒng)主義,該方法傾向于歷史研究,通過歷史回溯、案例分析獲得知識積累,哲學思辨色彩濃厚。傳統(tǒng)主義的研究方法著眼于定性分析,較少涉及定量分析,注重演繹推理。
傳統(tǒng)方法注重對歷史的分析研究,國際關系理論研究的歷史向度涉及人的交往活動和認識活動。既有通史,也有理論發(fā)展史,前者屬于人的交往活動范疇,后者則屬于人的認識活動范疇。傳統(tǒng)方法被稱為經典方法,以歷史考察為主干,能夠增強研究者宏觀研究思維,開拓研究者視野,但由于存在較多價值判斷,融入了個人色彩,其精確性難以保證。
和傳統(tǒng)主義相對的是科學主義。20世紀五十年代末開始,傳統(tǒng)方法受到科學主義越來越多的挑戰(zhàn)??茖W主義主張利用其他學科的先進方法,謀求使國際關系研究更為科學,通過借用來自于自然科學的更嚴格、更復雜的途徑,以期建立累積的知識體系??茖W主義通過數(shù)據(jù)收集、定量分析等途徑,一方面確實提高了理論的精確性,使理論更為科學;但同時,由于其無視價值的作用,一味客觀分析,因而存在很大弊端——脫離復雜的經驗實際,忽視根本而專注于邊際,忽視實質而專注于形式,缺乏實質而專注于形式,缺乏對本身研究結論的適當?shù)膽岩蓱B(tài)度。
研讀國際關系理論的經典著作,不僅僅要學習其理論和方法,同時也應該掌握如何閱讀,掌握有效的閱讀的方法,才能充分吸收經典著作的精華之處,使經典得到充分利用。
研讀國際關系理論經典著作,要了解其同一時期相關的理論著作,對經典之所以寶貴、經典有一個直觀的認知,也可以借此了解作者在寫作時的社會背景、學術背景,能夠更好更全面的了解掌握作者的寫作意圖。不僅如此,還應對同一領域不同時期的著作有所了解,例如閱讀摩根索的《國家間政治》,也應該對卡爾的《二十年危機》和沃爾茲的《國際政治理論》,三本著作均為現(xiàn)實主義流派的代表,只有了解同一領域前期的著作,才能對經典有更深入的了解。
研讀國際關系理論經典著作,還應該做到重視而不迷信,作為社會科學學科,國際關系理論的適用范圍有其特定的時代條件。迷信經典,奉行教條主義,只會事半功倍,甚至是事倒功倍。
研讀國際關系理論經典著作,不僅要閱讀西方經典,同時也應當注意中國古典國際關系思想的學習。先秦時期,百家爭鳴,碰撞出了很多經典的哲學思想,這些思想對當今社會國際關系理論的發(fā)展仍有重要意義。如《左傳》、《戰(zhàn)國策》?!蹲髠鳌放c《戰(zhàn)國策》對建立“中國學派”乃至形成中國特色的國際關系體系都有重大意義。其次,墨子、孟子、老子的哲學思辨思想構成了中國“和合”文化的核心,中國和為貴的外交思想與西方有很大不同,研讀中國古典著作,有助于對中國古典國際關系思想有一個明確的認知,與西方國際關系思想相區(qū)分,將中西方國際關系理論的精華相融合。
研讀國際關系理論經典著作的最終目的,是將書中的知識利用于現(xiàn)實,任何理論的最終目的都是為了指導實踐,運用國際關系理論對現(xiàn)實事件進行分析。國際關系理論具有三種功能,即解釋國際關系事實,對國際形勢進行預判和解決國際事件。學習國際關系理論,需要與實際相結合。這就需要多關注實時動態(tài),關注前沿,不僅僅是關注,還需要運用理論對其進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