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卉鳴
隨著整個新課程改革步伐的深入,我們的語文課堂教學也有了明顯的改變。不少語文教師重視啟發(fā)式教學,不但教得實,而且教得活;有些教師不但研究教法,還研究學法;還有些教師注意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在不斷探索和改進中,積累了不少有益的經驗,但是也有不少教師多習慣于老一套教法,缺少改革和創(chuàng)新。為數不少的語文課,老師教得呆板,教得空泛,教了不管用;學生學得枯燥,學得厭煩,學了不會用,嚴重影響語文教學的實際效果。所以,老師要激發(fā)學生思考探究能力,重視朗讀能力的培養(yǎng),并加強課外閱讀指導,才能創(chuàng)設和諧民主的教學情境,提高課堂效率。
一、激發(fā)學生思考探究能力
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不要以絕對權威自居,獨占課堂,而應充當教學的組織者,鼓勵學生勇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觀點,把課堂變成一個啟迪學生積極思考的王國,讓學生在平等愉快的教學氣氛中上好語文課。
尊重學生,相信學生,把學生視作知識的探索者,問題的發(fā)現者,矛盾的解決者,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平時的教學中,引導學生深入鉆研教材,積極倡導大膽提出新問題,及解決問題的方法,把培養(yǎng)創(chuàng)造能力貫穿在整個教學過程之中,創(chuàng)設積極思考的教學氛圍。
教師要善于啟發(fā)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創(chuàng)設積極思考的教學氛圍,使整堂課充滿新意,以激起學生的創(chuàng)造精神。在課堂教學中設置疑問,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對培養(yǎng)創(chuàng)造能力起著很大的作用。思想家、教育家蘇格拉底強調在教學中用回答法來啟發(fā)學生的思維能力。他在教學時從不直接向學生陳述或傳授知識,而是提出問題,讓學生通過思考來回答問題,得出結論。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針對教材,巧妙的提出問題,用正問、反問等方法,大膽提出假設,引起學生思考。教師應結合教學內容,組織學生就社會的某個重點或熱點問題展開討論,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充分發(fā)表自己的意見,回答自己所關心的問題。通過擺事實、交流爭辯,以辯促思,以辯明理,從而引發(fā)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產生。事實證明,讓學生自己動腦發(fā)現問題,討論爭辯,相互啟發(fā),集思廣益,勝過教師講解好幾遍。
二、重視朗讀能力的培養(yǎng)
書讀百遍,其意自見。朗讀能夠加深對課文的理解與感受。蘇軾的“故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即是強調在反復吟詠中加深理解。背是熟讀的結果,學生對課文每讀一遍都是一個感知的過程。在反復誦讀中既有誦讀者感情的投入,又有誦讀者的思維參與,因此,隨著誦讀遍數的增加直至成誦,誦讀者的理解、體會也在層層加深,對文章的精義、脈絡、文采也會融會貫通。
《語文課程標準》提出的:“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蓖瑯?,朗讀也是帶有個人濃厚主觀色彩的感性和理性統(tǒng)一的感悟過程。葉圣陶先生把有感情的朗讀叫做“美讀”,“設身處地的、激昂處還它個激昂,委婉處還它個委婉……”。有人說:“一千個人讀《哈姆雷特》,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不同的學生,由于生活經驗,理解水平,所站角度不同,會對文本有不同的情感產生。因此,在朗讀訓練中,教師要為學生的自讀感悟創(chuàng)設主動選擇的條件和機會,有意而巧妙地引導學生、點悟學生,使學生的思維、想象、情感等心智活動自主參與到朗讀實踐中,完成對文字符號所承載的思想內容,文字材料組織方式以及所滲透的情感、韻味的感知和領悟。
教師范讀、配樂朗讀、推薦學生范讀、分角色讀都是很好的朗讀方式。教師可以根據不同的文本,選擇合理的朗讀方式教師要充分信任學生,把讀的權利還給學生,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要鼓勵學生進行個性化的多元朗讀,允許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選擇自己認可的語氣,讀出自己對課文的感受。教師引導學生把握朗讀語氣時,不宜過多地強求劃一。只要學生對語意有自己的理解,對語情有自己的領悟,就要讓學生大膽地讀出來:“你覺得哪幾句寫得最美?”“你最想讀哪幾句、哪幾段?”“你認為該怎么讀就怎么讀,要把你所想的通過朗讀表達出來?!比缓笥靡稽c時間讓學生練讀,最后分享給大家聽。此時,學生的閱讀激情被點燃,會全身心的投入到文本之中,因此也就讀得最帶勁、最用情。
三、加強課外閱讀指導
“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彼彩侨诵缘慕嵌穲觯_卷未必都有益。對學生來說,他們的課外閱讀內容尤其不能放任自流,應該作必要的引導。當然,我們沒有必要一定要讓學生讀世界名著。但教師在選擇、推薦閱讀內容時,應摒棄傳統(tǒng)的教育性標準而選擇反映學生生活和心理需求,符合當代少年閱讀口味的書籍。實踐證明:一個人的興趣是與心理需求緊密聯系的。只有在學生潛在的閱讀興趣被激發(fā)起來后,他們在閱讀中才會投入更大的熱情和智慧,才會在閱讀過程中自覺地、自主地去嘗試、體驗、思考與實踐,主動與文本的思維碰撞,主動地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獲取知識,形成能力。
一是注意課外閱讀內容與課內內容的溝通,將課內教育教學的內容當作是點,把課外的相關閱讀當作是面,由點到面的拓展閱讀,以擴大學生的閱讀量,形成以課堂教學為中心,外溢于課外的“漣漪效應”。二是注意課外閱讀與自己的生活實際相結合。課外閱讀是學生與人類最富于智慧,最充滿個性的思想者的對話,要善于讓學生聯系自身實際,從他們的思想和經驗中吸取有益的營養(yǎng),積累更多的社會生活經驗,為他們的終身學習、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礎。三是注意各學科內容的融合。新課程理念下,我們應該更清楚地認識到:學生不只需要學習語文,還要學習更多更新的東西。根據初中學生的閱讀水平和知識面,我們可以設計“套餐”方案。即為學生增加喜聞樂見的古典小說、具有時代氣息的科幻小說、科普書籍和適合學生閱讀的歷史、地理、天文書籍等。這樣,使學生的閱讀內容做到文學與自然科學共重,使文學作品滋養(yǎng)學生倫理情感,用自然與社會科學知識豐富其知識世界,為構建學生完善的知識體系打下堅實的基礎。
我們應該充分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發(fā)揚教學民主,改變以往教學中教師包辦代替,注入式、滿堂灌的傳統(tǒng)教學方式,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式的教學方式,千方百計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鼓勵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并在學習中發(fā)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通過讀、寫、聽、說等語文學習實踐,訓練學生的語文基本技能。同時把語文教學與學生的生活實際聯系起來,努力為學生打造開放性的語文學習與實踐的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