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華秀 曾秀娟
摘要:目的 介紹一種新型頸椎固定枕的設計理念及制作方法,并對其在頸椎微創(chuàng)手術中應用效果觀察。方法 將60例行頸前路人頸椎微創(chuàng)手術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30例。對照組采用傳統(tǒng)體位擺放法,觀察組使用新型頸椎固定枕擺放體位,比較兩組患者的手術體位擺放時間、舒適度、滿意度。結果 對照組體位擺放時間(6.87±0.81)min,觀察組(2.45±0.15)min,對照組舒適度72.13%,觀察組舒適度92.03%,觀察組滿意度93.33%,對照組滿意度73.33%。結論 新型頸椎固定枕在頸前路人頸椎微創(chuàng)手術體位擺放中應用能縮短體位擺放時間,提升患者的舒適度,提高患者的滿意度,值得臨床推廣使用。
關鍵詞:新型頸椎固定枕;頸椎微創(chuàng)手術;臨床應用
頸椎微創(chuàng)手術主要包括經皮穿刺選擇性神經根阻滯治療術、射頻介入治療術、膠原酶化學溶解術、低溫等離子髓核成形術、激光介入治療術、臭氧介入治療術、椎間盤旋切治療術及椎間孔鏡下髓核摘除術等[1],而大部分的頸椎微創(chuàng)手術都是采用頸椎前入路,該入路對術中體位要求較嚴格,多在局麻下進行、部位險要、手術難度大,術中易發(fā)生各種意外,為了確?;颊咴诰致榍逍褷顟B(tài)下舒適、平穩(wěn)、安全地度過手術期,術中快速安置恰當合適的手術體位,盡量減少手術時間是頭頸微創(chuàng)手術成功的的重要因素之一,傳統(tǒng)頸椎前路手術的體位安置[2]:在手術床上橫鋪1塊大治療巾,患者平臥于手術床上,在雙肩胛下墊上一個厚約5 cm的軟枕,頭向后仰,頸下墊直徑約7.5cm的圓枕,防止頸部懸空,頭下置一頭圈,頭部兩側各放1個小沙袋固定頭部;雙手臂用大治療巾固定在身體兩側,膝關節(jié)處放軟枕,并用束腿帶固定雙腿。由于沙袋墊于患者頸部通常會出現襯墊不嚴而需要輔助軟墊加固,沙袋和輔助軟墊在一定的操作外力作用下往往會發(fā)生相對滑動使得體位發(fā)生改變,導致手術野暴露欠佳;沙袋的堅韌度和透氣性較差,長時間墊于患者頸部導致頸部皮膚出現不同程度損傷[3],此種擺放體位步驟繁瑣,不但費時費力,而且增加了患者風險。筆者于2015年1月制作了新型頸椎固定枕,并應用于我院疼痛科60例頸椎微創(chuàng)手術患者中,效果良好?,F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1月~2016年12月在我院疼痛科行頸椎微創(chuàng)手術患者60例。男34例,女26例,年齡25~70歲,平均年齡(43.24±3.31)歲,以隨機數字表法按1:1將患者分成對照組和試驗組兩組,每組各30例。對照組:術中采取傳統(tǒng)擺體位方式法,觀察組:術中應用頸椎枕擺體位方法。兩組患學在年齡、性別、術式方面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 新型頸椎固定枕的制作:我科采用聚氨酯海綿(或PU海綿),防滑棉布套,寬松緊帶、粘合劑(如膠水)等材料,根據人體生物力學[4]、不同人群的體型大小制作大、中、小三種型號的簡易頸椎枕。本自制簡易頸椎枕由底座、圓柱狀的頸墊及頭部固定帶組成,分為枕部、頸部、肩背部三部分,頸墊用粘合劑粘于底座中間相應位置,枕部、頸部、肩背部為一體,頭部固定帶為松緊帶制成,位置可隨意調節(jié),外覆相應大小防滑棉布套,該頸椎枕使用簡單方便,上枕即可。中號枕:底座長為46 cm、寬為40 cm、枕端厚度為4 cm、肩背端為一斜坡,斜坡高處厚度為7 cm,頸墊直徑為6 cm且固定在底座中間位置,頸部高為10 cm(4 cm+6 cm),枕部直徑為14 cm,頭部固定帶長為75 cm、寬為7 cm。大號枕:底座的長、寬、厚度與中號的一樣,頸墊直徑為8 cm、枕區(qū)直徑為15 cm,頭部固定帶長為75 cm、寬為8 cm。小號枕:底座的長、寬、厚度與中號的一樣,頸墊直徑小號為4 cm,、枕區(qū)直徑為13 cm,頭部固定帶長為75 cm、寬為6 cm,見圖1、圖2。
1.3主要觀察指標
1.3.1計算手術體位擺放時間 從開始準備擺放體位開始精確秒表計時,至擺放至滿意的手術體位時停止,統(tǒng)計所耗時間,時鐘以介入室同一掛鐘。
1.3.2舒適度 詢問患者是否存在肢體麻痛、頸部不適,觀察患者是否存在煩躁、不安等不良反應,采用視覺模擬評估法的方式來評估患者的舒適度,基本的方法是使用一條長約10cm的游動標尺,一面標有10個刻度,兩端分別為“0”和“10”,0分表示非常不舒適,10分表示非常舒適,滿分為10分,本課題組每組各30例,即總分為300分。計算舒適度:舒適度(%)=每組患者所得的總分/300×100%,比較兩組得分,分數高的更為舒適。
1.3.3手術體位耐受滿意度 詢問患者是否能夠耐受手術體位,計算耐受滿意度:滿意度(%)= 耐受滿意例數/n。
1.4統(tǒng)計學方法 全部資料搜集并經核查后,所得數據應用SPSS19.0分析軟件,采用?字2檢驗, Logistic回歸模型假設檢驗,P<0.05為差異有顯著性。
2結果
兩組患者體位擺放方法使用的效果比較,見表1。
3討論
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和社會人口老齡化的加劇,快節(jié)奏的生活方式與不良的生活姿勢導致慢性頸椎疾患的發(fā)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據報道目前我國頸椎病患者已達五千萬人,每年新增頸椎病患者大約一百萬人[5]。其中相當部分的患者要通過手術進行結構或功能重建,而目前微創(chuàng)手術已成為各類慢性疼痛性疾病首選治療方式之一,并將成為未來的發(fā)展趨勢;而大部分的頸椎微創(chuàng)手術都是采用頸椎前入路,該入路對術中體位要求較嚴格,良好的手術體位是手術快速成功的關鍵步驟,手術體位安置的科學合理與否對手術順利進行與預防術中、術后的醫(yī)療護理缺陷、不良事件或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具有重要影響。筆者根據頸椎微創(chuàng)手術患者大多以墊肩頭后仰臥位為主的特點,設計開發(fā)出一種新型頸椎固定枕,該頸椎枕在盡量滿足人體頸椎生理學曲線前提下,可充分暴露頸部,暴露手術視野,操作過程簡單方便,上枕即可,節(jié)約擺體位所需耗材,減少擺放手術體位時間,從而減少整個手術時間,節(jié)省人力物力。我們研制的新型頸椎固定枕制作簡單,成本低廉,實用性強,根據人體生物力學,不同人群體型制作不同型號的頸椎枕,新型頸椎固定枕不僅可適用于頸椎前入路的各類頸椎微創(chuàng)手術,還可適用于如三叉神經射頻熱凝術等頭面部微創(chuàng)手術,以及頸椎術后的護理應用等,有較廣的應用前景。
參考文獻:
[1]劉延青,崔健君.實用疼痛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3.
[2]陳玲莉,唐乃梅,曹軍華. 頸椎手術病人術中體位安置及圍手術期心理護理[J].家庭護士,2008,6(3):793-794.
[3] 呂剛,姚紅玲,曹瓊華等. 頸前入路頸椎手術體位墊的設計與應用[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3,19(14):1713-1714.
[4] 賀石生,部玉軍,侯鐵勝等. 成人臥位狀態(tài)下枕高的測量分析[J]. 第二軍醫(yī)大學學報,2008,29( 6):709-710.
[5]陸再英,鐘南山.內科學[M].第7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8.
編輯/高章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