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訓要引導教師相信學生的能力并善于適應和利用周圍環(huán)境
美國高校中的教師培訓計劃一直飽受爭議,各類利益相關者(包括研究學者、媒體、學校管理者、家長等)都對教師的培養(yǎng)有不同的看法。本文研究者試圖從如何更好地培養(yǎng)未來的教育者這個角度,提出自己對于教師培訓計劃的觀點。研究者認為,無論教師培訓計劃如何改革和發(fā)展,教師教育必須把握住三個原則:第一,教師必須要相信學生的能力。這個觀念的養(yǎng)成不僅僅源于教師培訓,還與教師作為學生時多年積累的學習經(jīng)歷有關。很多在職教師并不重視學生在入學時已經(jīng)擁有的豐富的知識儲備,教師培訓的一個重要工作就是使教師能夠充分了解并相信學生的能力,這是開展有效教學的基礎。第二,教師必須認識到以社區(qū)為基礎的學習環(huán)境對學生的積極影響,通過職前教育引導教師認識到這一點,有利于教師用更開闊的思路設計教學活動,有效地借助周圍的環(huán)境進行教學。第三,教師的職前教育應該引導教師學會正確認識和處理與各方利益相關者的關系,這有助于教師將來面對來自復雜環(huán)境中的各種壓力時能更好地適應和處理。
(Gail Richmond:《論教師職前培訓中社會環(huán)境的力量》,[美國]《教師教育》2016年)
當前學校教育應從“知曉的德育”轉向“智行的德育”
在現(xiàn)代化、全球化、信息化高度疊加的時代,學校教育長期形成的“知曉的德育”教化模式盡管存在著某種合理性,但遭遇了嚴峻的挑戰(zhàn)。為此,應朝著“智行的德育”目標轉向,當前學校德育變革的目標導向需要聚焦學生道德人格發(fā)展,要回答“接受—認同—執(zhí)行”的道德人格如何轉向“澄清—擔當—智行”的道德人格,什么樣的道德人格才是優(yōu)秀的道德人格,什么樣的人才是在道德上受過良好教育的人等問題,以智慧型道德人格修正知識型道德人格;以“當事人”道德人格修正“局外人”道德人格;以責任公民道德人格修正單體道德人格。從“知曉的德育”轉向“智行的德育”,是一項關涉目標、內(nèi)容、過程、方法、路徑、評價多方面的系統(tǒng)工程。筆者認為有三個主要的路徑選擇。第一,培育道德的理性智慧:自律、自覺與自決;第二,提升道德的價值智慧:參與、共振與升華;第三,彰顯道德的行動智慧:擔當、履責與善行。
(靖國平,涂雨軒:《從“知曉的德育”轉向“智行的德育”——當前學校德育變革的目標導向及其路徑選擇》,《中國教育學刊》2017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