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金翠
科學探究能力的培養(yǎng)在高中物理教學中非常重要.高中階段,學生獨立學習的能力越來越強,知識的體系性也越來越明顯.在這樣的背景下,教師可以設計一些科學探究的教學過程,加強對于學生知識應用與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在科學探究教學中,對于不同的教學內容、不同的知識要點,教師應有不同的教學側重點,采取的教學形式也應有靈活變化.這樣,才能提高學生的探究過程的針對性,并且能發(fā)揮科學探究教學的實效性.
一、設計相應的科學探究情境
在科學探究教學中,教師應創(chuàng)設相應的探究情境,讓學生明確探究問題的基本方向.教師提出的探究主題,可以是結合具體的知識點設計思考問題,也可以是在師生交流對話中對于生活中的具體現象或者問題的探討.不管是怎樣的形式,都能形成較好的科學探究情境,將學生引入到探究問題的氛圍中,活躍學生的思維.
教學過程:教師要合理地創(chuàng)設物理情境,讓學生從日常生活、自然現象或實驗觀察中提出有關物理問題,并且貼近科學探究活動的主題.例如,在講“摩擦力”時,我先利用多媒體創(chuàng)設情境,播放人和馬在冰面上滑倒的錄像,讓學生對于本次課堂要探究的重點有一個認識;然后引入另外的情境,在擰緊的瓶蓋上涂上潤滑油,讓班上力氣較大的學生來擰開(學生不容易擰開).在這些實踐活動中,學生發(fā)現問題,并提出問題:為什么人在冰面上易滑倒?為什么涂上潤滑油的瓶蓋不容易打開?此外,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課外生活中發(fā)現和提出一些有意義的物理問題.這些都是創(chuàng)設科學探究情境的有效方式.結合具體的情境,學生更加明確需要探究的問題的實質,從而提高剖析問題的效率.
教學結果:在科學探究教學中,創(chuàng)設情境是第一個環(huán)節(jié),也是形成課堂整體氛圍和知識教學基本鋪墊的過程.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教師可以從學生熟悉的生活場景或生活情境出發(fā),提出生活化的探究實例,幫助學生理解與分析涉及的知識,使學生在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相對找到一定的依托,從而提高科學探究教學效果.
教學反思:摩擦力相對來說是一個容易創(chuàng)設情境的知識點.在高中物理教學中,對于摩擦力的探討十分深入.這個知識點生發(fā)出的問題還有很多.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探究主題都可以直觀地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對于那些和生活不太貼近的教學主題,教師要挖掘這類知識點教學的有效切入方式,找到更容易被學生理解與接受的創(chuàng)設情境模式,給學生自主探究提供很好的基礎.
二、啟發(fā)學生進行合理的科學猜想
有的科學探究主題提出后,問題不能馬上得到解決.這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就問題進行合理的猜想與假設,活躍學生的思維,促使學生積極探究問題.學生的猜想和推斷能力是高中物理教學中重要的培養(yǎng)目標.在科學探究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猜想和推斷能力.一般情況下,教師首先激發(fā)學生的思維,讓學生結合自己已有的知識積累合理地進行猜想假設,再引導學生用已有的問題解決方法與技巧驗證自己的猜想是否合理,直至最終問題得到有效解答.
教學過程:在教學中,教師應讓學生明白,猜想不是無目的、無根據地瞎猜,必須進行科學的猜想.有些內容,學生比較熟悉,容易猜想;有些內容,學生了解不多,不易猜想,需要教師適當引導.例如,在探究“影響物體下落快慢的因素”時,學生觀察羽毛和石塊的下落、石塊和紙團的下落后,就能回答出影響物體下落快慢的因素有質量、體積、空氣阻力等.但是在探究“彈性勢能的表達式”時,學生很難猜到彈簧的勁度系數.在鼓勵學生自主探究問題時,尤其是在學生進行相應的猜想時,教師要把握課堂教學節(jié)奏.對于容易的問題,簡單略過;對于學生存在障礙的問題,要及時給予引導,讓學生的猜想更有依據,解答問題的思路更加清晰.
教學結果:學生的猜想是科學探究過程中的重要組成.在教師提出相應的探究主題后,需要學生在理性分析的基礎上提出合理的猜想與假設,并以驗證猜想為指導設計后續(xù)的問題探究方式.這個教學環(huán)節(jié),能夠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猜想不是胡亂假設,合理猜想必須以一定的知識基礎作為依托,學生要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識體系對問題進行理性預設.這樣,能夠讓學生在獨立解決問題時有清晰的思路,并且能夠提高問題解答的準確性.
教學反思:有些教師忽略了對于學生猜想與推斷能力的培養(yǎng),也沒有引導學生對于自己的猜想展開驗證或者論證.學生能夠對于問題情境提出合理的猜想,證明他們對于具體的問題有思考,能夠體現學生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識體系做出合理的假設.猜想提出后,要讓學生對于自己的假設進行驗證.這是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的過程,也是科學探究教學需要達到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