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甲針
今天我講的班級團體輔導活動課的案例,是從我的《青春期困惑與團體輔導》這本書里選出來的。當初,促使我寫《青春期困惑與團體輔導》這本書的原由,是我跟一個高二女生的對話。我當時跟她探討青春期的問題,她告訴我:“老師,你知道不?我當初月經初潮,還以為是上火了,我吃了5天的黃連片才把它吃好?!彼赃@本書里有很多活動課案例,例如,《我長大了》《月經初潮輔導》《18歲》等,都是中小學心理輔導方面的。
這里我想強調幾點:
第一,班級團體輔導活動課和傳統(tǒng)的主題班會課之間有什么不一樣?班會課基本定位是“教育”。教育,是按照一定的目標要求對受教育者德育、智育、體育諸方面施加影響的一種有計劃的活動。所以,教育是以老師為主,給建議、講道理,就是自上而下權威的灌輸。而團體輔導活動是心理輔導層級的,輔導是助人自助,形式是平等的、協(xié)作的、啟發(fā)的,以學生講述為主,更重視個別需求,不否定感覺。所以,我們更多的是要這樣做:一個是覺察,一個是反思,要覺察他人感受。
為了說明這個問題,我舉一個例子。假如你的孩子上小學6年級,一天放學回家告訴你:“張老師是個大笨蛋!”你會有什么回應?難道說:“我也討厭張老師,他就是個大笨蛋?!笨隙ú荒苓@樣附和孩子。孩子說:“他不尊重我,對我大吼大叫?!蹦惴磫枺骸耙欢ㄊ悄阕鲥e事情,否則老師不會對你吼叫?!焙⒆雍芪卣f:“我只要一張紙,他連一張紙都沒有嗎?”你說:“我跟你說過多少次,上學之前先檢查東西帶齊了沒有,如果這些東西都準備好了,這個事情就不會發(fā)生了!”孩子很可能會說:“你好煩!”你再訓斥道:“不可以這樣無禮!”這樣做肯定是教育。
反過來,孩子說:“我討厭張老師,他是個大笨蛋?!蹦氵@樣反應:“你好像很生氣?”(把孩子的感受說出來)孩子說:“他對我大吼大叫,毫無理由!”你回應一聲:“噢!”(沒有價值的判斷)孩子接著抱怨:“我沒有帶紙,他就發(fā)瘋。”“你沒有帶紙嗎?”(具體化地反問)“對啊,我有時候也會忘記帶東西?!薄班牛阋膊幌胪?,有什么好的辦法嗎?”“嗯,我可以在抽屜多放幾張紙,就算忘了也沒有關系?!薄班牛氲胶棉k法了?!痹谶@個過程中沒有說教,只有感受、表達,不做價值判斷。你說老師不好,肯定不行;說孩子不好,孩子本來已經很委屈了。后面這個例子就是接納情緒的,屬于輔導層面的。所以有這樣一句話:“總有理的人不溫暖?!?/p>
這也給我們的教育工作帶來了啟示,所謂高山之巔沒有美樹,大樹底下沒有美草。父母親太強勢了孩子長不大。班主任也一樣!什么事情都是學生錯,到最后都是老師錯。所以,溝通從各自的需求開始,穿著他的鞋走他的路,這是溝通。
第二,孩子成長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就是我們應該關心的問題,其中,人格發(fā)展是第一要務。這就涉及埃里克森的人格發(fā)展理論。人到了青春期以后就會遇到角色混亂與自我統(tǒng)一之間的矛盾,我是怎樣一個人?我想成為怎樣的人?我通過什么辦法才成為這樣一個人?這是我們要時時關注的。所以,我們教育工作者最后肯定要回歸理論。理論是核武器,技術最多是冷兵器。碰到一些問題回歸理論,肯定是有作用的。
第三,讓學生告訴學生就是一個輔導的最好的辦法。一次在課堂上,我問孩子們:“關于長相的問題你們還有什么話要講?。俊苯Y果一個孩子給我寫了一段話,我后來把她的這段話做成了PPT在課堂上展示,內容是:“光線暗的時候才發(fā)現(xiàn)我的臉有畸形,鼻子因為小時候受過傷有些歪,看起來有點不協(xié)調。我覺得長相很美固然好,但一個人的形象不等于長相。我覺得長相還是不用裝飾的好,一張素顏,一顆純潔的心,那便是最好的了。”看到這些文字我們不禁會想:“這不正是我們要告訴學生的東西嗎?”
第四,關于團體輔導課的模式,就是非指導性的教學模式。非指導性的教學模式的理論依據(jù)是羅杰斯的人本主義思想。非指導性的教學模式就是不告訴你怎么做。那么學生通過什么成長呢?就是同學的反饋、自己的反思、老師的建議。還有一種上課的模式,就是特別注重感受,也就是換個角度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