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琴
摘要:法國著名社會學家吉登斯在《社會學》這本書中提出:“人是感性的,具有接觸的沖動,我們會出于不斷的“社交”,“交換”之中?!叭欢绾芜M行幼兒的社交教育,無論在理論上還是在實踐中都面臨大量的新課題,筆者試圖就幼兒社交教育的實施提出一些粗淺的看法。
關(guān)鍵詞:幼兒;社交;成長;
作為幼兒教育工作者的我,對幼兒的社交比較關(guān)注,雖然小孩子的社交圈比較小,在家庭和學校之間,但基礎(chǔ)社交的力量不容小覷,可能對小孩子的一生產(chǎn)生巨大的作用。幼兒教育的重要性得到了社會普遍認同。然而,如何進行幼兒的社交教育,無論在理論上還是在實踐中都面臨大量的新課題。本文試圖就幼兒社交教育的實施提出一些粗淺的看法。
幼兒社交教育,要在科學的教育思想指導下,根據(jù)孩子身心發(fā)展和教育的需要,利用和創(chuàng)造條件,啟發(fā)和促使幼兒動腦、動手來解決問題,使他們養(yǎng)成樂于嘗試、勇于克服困難、敢于經(jīng)受挫折的習慣,從而引導孩子逐步擺脫依賴,形成對環(huán)境的適應能力和對挫折的承受能力。
孩子從牙牙學語開始,我們的孩子隨之而來的就有了社交,有社交,既有歡樂和笑語,但同樣不可避免地會出現(xiàn)爭吵甚至是打鬧這樣的問題。玩耍時被別的小朋友抓了,心愛的玩具被別人搶走了,剛穿上的新裙子被同伴的小油手弄臟了,小朋友不和她玩了,老師“批評”她······我們的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經(jīng)常會面對這樣或那樣的小煩惱,而這些對幼小的孩子來說就是挫折。問題是,現(xiàn)在的孩子都是家中的寶貝,作為成年人的家長,在面對自己的心肝寶貝有煩惱時,該怎么辦?作為多年從事幼兒教育的我來說,經(jīng)常會有家長跟我訴說這樣的煩惱。
曾經(jīng)有位媽媽跟我講過這樣一件事:她女兒甜甜每天早晨上學都要帶好吃的給她最好的兩個朋友。一段時間后,這兩個朋友對甜甜說:以后你每天都要帶糖給我們,否則我們就不跟你玩了,而且我們還告訴別的小朋友都不理你。甜甜受到了這種來自同伴的“威脅”很害怕,告訴了媽媽。盡管媽媽很生氣,可是面對擔心失去友情的甜甜她不知道該怎么做才好。甜甜的爸爸告訴甜甜,從此以后你不許再帶糖到幼兒園,也不許理那兩個孩子。甜甜性格很溫順,爸爸的辦法是她沒辦法做到的。從喬治·霍曼斯社會交換的第一個命題——成功命題來看待這個問題,成功命題認為,個人的某種行為越是經(jīng)常的得到相應的補償,那么,他就越可能重復這一行動。即不論一個人是因何種原因或理由而活動,如果他的活動被證明是成功的(即獲得報酬),那么,那個人就會重復該活動。甜甜每天早晨上學都要帶好吃的給她最好的兩個朋友,她的本意只是一種“分享”,但她的兩個朋友卻把這種經(jīng)常性的活動——分享食物作為了一種報酬,認為是理所應當?shù)模哉J為是成功的正確的行為,進而提出讓甜甜每天都要帶糖給他們的無理要求,并列出后果,否則就不跟甜甜玩了,而且還告訴別的小朋友都不理甜甜。當然,如果以我們成年人的眼光看待這個問題,我們會覺得這根本就不是一個問題,對成年人來說,少一兩個朋友可能不是什么大問題,可對于年幼的孩子,他們渴望群體的認同,擔心受到孤立。但是甜甜對這種來自同伴的“威脅”很害怕,可以說是遇到了社交上的挫折,遇到這樣的問題,家長該怎么辦呢?既不盲目地聽從別的小朋友的支配,又不受到同班的孤立,如何幫助孩子實現(xiàn)這樣的目標呢?其實,對于這樣的情況家長無需太多顧慮,因為,就像一枚小小的硬幣,總是有著兩面,同樣,我們的孩子煩惱的時候,也正是提升孩子抗挫折的最好時機。
西美爾在談及群體的數(shù)量方面時,分析了不同群體類型中的互動形式,揭示了不同數(shù)目的個人聯(lián)合所變現(xiàn)的不同特征。
群體類型 二人群體 三人群體 大群體
互動形式 互相依賴 權(quán)威和支配地位的出現(xiàn) 制度和法律
從西美爾的理論看待甜甜所受到的“威脅”,可能是她那兩個朋友形成了“聯(lián)盟”,想對甜甜實施“操縱”,解決這個問題的最好的辦法就是各個擊破,重新組成一個新的三人關(guān)系,或者尋找一個新的玩伴群體。
孩子就是在挫折中一天天長大的。為了提高孩子的挫折承受力,作為幼師的我們和父母應該注意設置難度不等的情境,在情境中讓孩子逐步經(jīng)受磨練。不同性格的孩子面對挫折產(chǎn)生的反應也各不相同。面對相同的困境,自信的孩子具有更快更強的恢復能力,能盡早從痛苦中解脫,重新振作起來。他們在短暫的沮喪之后,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情緒低落就能很好地恢復;而不自信的孩子,會長時間沉浸在絕望、無能為力的狀態(tài)中,難以順利過心理的關(guān)口。當然,在孩子面對挫折時,除了要提升孩子的自信心,父母的必要幫助也是必不可少的。
甜甜這個例子在孩子中非常普遍,有很多強勢一些的孩子會利用自己的優(yōu)勢來壓迫稍微弱小一點的孩子。每個家長看到自己的孩子受到欺負都會憤怒和心疼,但是強迫孩子按照大人的思維來解決問題只能給孩子帶來更大的心理壓力,讓孩子的挫敗感更強,而問題的解決毫無幫助。如果家長也在認真傾聽孩子的苦惱和壓力的同時,安慰她、幫助他,而不是訓斥他,會讓他更容易真實面對這個挫折。
無論孩子做事是取得成功還是失敗都要給予正確的評價,使孩子知道什么是對的,什么是錯的,錯在哪里,怎樣改進。使孩子逐漸明白是非標準,提高心理承受力,從容對生活中的各種挫折。
1、要做孩子的支柱,冷靜地同孩子一起面對
2、要為孩子樹立自信
3、要培養(yǎng)孩子的自立能力
4、父母不要反應強烈,不要把自己的想法加強給孩子
5、要養(yǎng)成親子交流的習慣。
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樹立榜樣—增強幼兒抗挫折的信心,挫折是時時相伴的,如果家長能正確引導,挫折就會變成學習的機會,會使我們的孩子更堅強、更聰明、更有能力化解生活中的各種困難。在孩子眼里.父母和老師非常高大,無所不能,成人在困難和挫折面前所表現(xiàn)出來的態(tài)度,對孩子的影響甚大。因此,成人碰到困難和挫折時,一定要冷靜、勇敢。在日常生活的細節(jié)上,也可有意培養(yǎng)孩子的勇敢精神,如有的家長在家務勞動中,有意識地讓孩子幫著一起做,在處理某些家庭問題時讓孩子參與討論,通過父母對待挫折的態(tài)度、反應、行為等對孩子進行潛移默化的熏陶和影響。抓住同伴的良好行為,利用榜樣的力量,也是增強幼兒抗御挫折能力的一種好方法。
處理好孩子的社交問題,也要充分運用好霍曼斯的攻擊與贊同命題的理論,一旦孩子取得進步后,成人一定要以積極的態(tài)度給予贊揚和鼓勵,強化孩子的行為,并隨時表現(xiàn)出肯定和相信孩子的活動。一旦孩子屢教不改時,成人還是要以積極的態(tài)度給予批評和引導,弱化孩子的不好行為,并隨時表現(xiàn)出肯定和相信孩子變好后的活動。幼兒在發(fā)展過程中,沒有挫折不行,挫折過多、過大也不行,成人的作用在于引導幼兒正視挫折,在遭受挫折時不僅能保持心理平衡,而且能夠戰(zhàn)勝挫折,使心理得到健康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安東尼, 吉登斯. 社會學[J].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