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鐵峰
摘 要:初三學生面臨著中考,所以在進行歷史復習的時候一定要精細化、全面化。這不僅要求學生要掌握恰當?shù)膹土暦椒?,還要求教師復習階段積極的發(fā)揮引導作用,引導學生對教材知識進行深化和理解,不僅要引發(fā)學生對歷史問題的正視和思考,還要提高學生歷史學習能力。本文主要通過分析和探討初三歷史復習如何對教材“深入淺出”,旨在為初中學生歷史復習提供參考。
關鍵詞:初三歷史;復習;教材;深入淺出
中考是高中選撥新生的重要制度,顯示出選拔人才的優(yōu)越性。中考沖刺階段的學生,由于時間和心理的雙重壓力,很難找到適合自己歷史復習的方法,經常陷于盲目的題海戰(zhàn)中,但是歷史成績往往不盡如人意。歷史涉及的知識面非常的廣,如果僅僅是大量背誦或大量做題是不能提高歷史復習的效率,也不能取得優(yōu)異的成績,所以學生急需掌握一套歷史學習的方法,提高歷史復習的質量。教師要挖掘歷史教材中的積極因素,采用有效的教學方式,提高學生的歷史復習效率和學習能力。
1 深入
所謂深入就是教師在引導學生復習的過程中,能夠在學生原有知識的基礎上實現(xiàn)對教材的深化,將教材中的各種有效的信息內容能夠最大限度的挖掘出來,以此對歷史各史實的內在關系進行充分的探討,增加對教材內容和重難點知識的掌握。另外,在此基礎上教師要引導學生加強對重要理論的研究,能夠透過歷史現(xiàn)象去發(fā)掘出問題的本質,盡量不要通過大量的題海戰(zhàn)術來促進學生成績的提高。
(一)要“讀懂、讀精、讀深”教材
讀懂就是學生能夠將歷史課本中的段落、文章、插圖客觀的聯(lián)系起來,并且在此基礎上進行知識的拓展和延伸,尤其歷史知識普遍以理論性的形式在初中歷史教材中展現(xiàn)出來,具有很大程度的抽象性,不利于學生的記憶。所以學生要能夠對歷史事件的主觀因素和客觀因素進行有效的聯(lián)系、歸納和總結;讀精和讀深就是要求學生學會主動挖掘課本中的隱藏知識點,學會知識的遷移和思維的深化,這樣可以提高初三學生的復習效率,為其中考奠定基礎。
(二)要遵循“重兩頭、輕過程”的原則
在學習歷史事件的時候,要注重對歷史背景和原因的分析記憶,并且明確該歷史事件造成的影響,至于歷史事件的過程是怎樣的只需要有簡單的了解即可。例如,復習辛亥革命歷史事件的時候,學生應該主要掌握1840年鴉片戰(zhàn)爭后,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隨著民族危機的加深,先進的中國人開始追求民族獨立和國家富強斗爭的歷史背景,以及對我們社會產生了哪些影響。
(三)要“延伸知識,給疑難問題定位”
歷史知識中有很多重難點內容,并且具有很高的抽象性,學生難以理解,教師應該引導學生積極的翻閱歷史資料,抓住歷史資料中的主要矛盾,解釋課本中的難點。例如,在學習西方資本主義產生和發(fā)展的時候,學生對什么是資本主義沒有準確的認識。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了解封建社會的市場資本的壟斷,然后講解隨著新航路的開辟,資產階級一部分人的手中擁有大量資產及大量廉價貨物,所以占得市場的先機,改變了封建壟斷的現(xiàn)狀,所以就產生了資本主義市場。通過這樣的方式,學生可以準確的找到“西方資本主義”的定位,能夠主主觀分析類似的歷史問題。
(四)要“精選和設計習題、加大練習題的講評力度”
習題是提高學生復習效率的基本途徑,但是很多學生在演練習題的時候具有很大的盲目性,所以教師應該幫助學生選擇具有針對性的習題,在習題中體現(xiàn)歷史教材中的重點和把難點,有效的提高初三學生復習歷史的效率,并且能夠促使學生在習題的演練中,主動聯(lián)系歷史教材中的知識,達到復習的目的。
2 淺出
(一)對比分析找出規(guī)律
在歷史復習的過程中,有很多需要記憶的知識點,教師要引導學生克服死記硬背的局面,學會對教材中的知識進行總結和概括,引導學生抓住教材中的關鍵詞句,使學生更能對歷史知識淺顯易懂。例如,在學習新民主主義革命知識的時候,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將新民主主義革命與舊民主主義革命聯(lián)系起來,抓住二者之間的共同點,如:社會主要矛盾都是外國資本主義、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的矛盾,革命主力都是人民群眾等。然后分析不同點:舊民主主義革命基本上是民族資產階級領導,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領導者是無產階級。舊民主主義革命果實被竊取,革命任務沒完成,社會性質沒改變。最后,讓學生抓住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成為社會主義的必要準備,社會主義是新民主主義革命必然結果等知識的關鍵點,加深記憶。
(二)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分析歷史現(xiàn)象、歷史本質、歷史發(fā)展規(guī)律
歷史事件是非常復雜的,歷史的發(fā)展影響因素是多方面的,學生需要抓住歷史的客觀因素和歷史發(fā)展的規(guī)律,也要看到歷史結果的主觀性和普然性。所以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剖析歷史意義,看清歷史活動的本質,將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觀點結合起來去看待歷史問題。例如,神學史觀,英雄史觀都是歷史發(fā)展到一定階段的意識產物,不能主觀臆斷的判斷歷史觀正確與否,應該站在不同的階級立場看待歷史現(xiàn)象,通過現(xiàn)象了解歷史本質,看到歷史的偶然性和必然性。
一方面,在對歷史人物在歷史上活動進行分析時,教師首先應該引導學生對歷史人物在階級上的屬性進行準確的定位,值得一提的是階級屬性在一定程度上并不是由歷史人物的出身決定的,而是取決其本身的言論偏向于哪個階級。另一方面,利用階級本身的屬性對評判一個歷史人物或者團體,如辛亥革命的失敗的根本原因還是與軟弱的資產階級有很大的關系。另外,要站在時代和階級的角度上對歷史人物進行客觀、公正的評價,切記不要帶過多的個人主觀色彩,基于歷史時代和階級本身的差異性比較明顯,所采用的方法、所持的觀點以及代表的立場均會有顯著的差異,由此得到的結論和認識也會有很大的不同。如:我們在評價和認識唐太宗時期的“貞觀之治”和“輕徭薄賦”等政策時,需要看到的歷代封建君主在統(tǒng)治初期往往比較重視前朝滅亡的原因,并且還會從中吸取一定的教訓,而這些教訓通常會以各種政策的形式被推崇出來,其根本目的主要是為了鞏固自己的統(tǒng)治地位,更好的實現(xiàn)對自己所代表的統(tǒng)治階級利益的維護,進而有助于封建地主階級統(tǒng)治地位的穩(wěn)固。但是,由于封建地主階級和制度本身的腐朽性,這便在一定程度上導致王朝的盛世都是短暫的,在歷史的發(fā)展過程中它終究會被先進的統(tǒng)治階級所取代。
(三)擺脫死記硬背的泥潭,掌握歷史學習的技巧
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站在歷史的角度去分析歷史教材中的知識和問題,才能吃透歷史教材中的內容,擺脫死記硬背的復習方式。例如,歷史年代記憶的時候可以將公元零年作為對稱軸,進行前后對照。以公元前221年秦統(tǒng)一,公元后221年蜀國建立。再如公元前467年我國奴隸制結束,公元后476年西歐奴隸制結束。公元前841年是西周共和元年,公元后841年則是唐武宗會昌元年等,提高復習歷史的效率。
3 結語
綜上所述,歷史涉及的知識面非常廣,僅僅依靠大量背誦或大量做題無法提高歷史復習的效率,所以初三歷史教師應該引導學生“讀懂、讀精、讀深”教材,延伸知識,給疑難問題定位;對比分析找出規(guī)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分析歷史現(xiàn)象、歷史本質,擺脫死記硬背,做到對教材“深入淺出”的復習。
參考文獻
[1]江山.對高效提高初三歷史總復習質量的探討[J].考試周刊,2016(15)
[2]朱新華.初三歷史復習課效率提高之“三十六計”[J].新課程導學,2012(29)
[3]朱小軍.厚積薄發(fā),高效復習——關于初三歷史復習的一點思考[J].新課程導學,20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