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堯
摘 要:在社會轉型期經(jīng)濟快速發(fā)展的背景下,新一代小城市年輕女性的婚戀觀也正發(fā)生變化。本文以江蘇東臺為例,通過實證研究和分析,發(fā)現(xiàn)小城市年輕女性的婚戀觀相較同齡大城市女性而言有明顯不同,并對各因子對小城市女性婚戀觀塑造的作用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年輕女性 婚戀觀 小城市
一.前言
1.問題提出和相關概念的闡釋
1.1.問題的提出
在中國經(jīng)濟的快速發(fā)展以及經(jīng)濟市場化和互聯(lián)網(wǎng)的大潮之下,除了經(jīng)濟高度發(fā)達的“北上廣”之外,中國三四線小城市的社會面貌也正在發(fā)生巨變。在當代社會,優(yōu)秀人才大多數(shù)向北上廣等一二線大城市流動,相比而言,留在小城市的大部分年輕人在學歷和家庭背景上更加普通。經(jīng)濟高度發(fā)達的北上廣只是特例,中國的大部分城市人口仍然分布在中小城市。因此,從最普通的小城市年輕人的臉上才能看到中國最普遍的社會面貌。我們看到,在轉型期這一特殊的歷史節(jié)點,社會的巨變沖擊著小城市年輕人的思想觀念和行為方式,一方面,社會面貌正在發(fā)生巨變;另一方面,接受新變化的同時,他們卻依然或多或少地被當?shù)亟?jīng)濟發(fā)展的緩慢所阻礙。筆者同樣成長于一座小城市,基于對同齡人、相似背景者面臨婚戀問題時的好奇和關懷,下文將從婚戀觀的角度審視社會轉型對小城市年輕一代的影響,并從性別視角切入,以期引起對女性地位變化的反思。
1.2.相關概念的闡釋
1.2.1.社會轉型期
社會轉型是一個歷史的、動態(tài)的過程,因此很難對社會轉型期這一概念下一個明確的定義。目前學界普遍認為,我國現(xiàn)階段的社會轉型,從不同角度看,體現(xiàn)在三個方面:一是經(jīng)濟體制的轉型,即從過去高度集中的社會主義計劃經(jīng)濟體制向以市場為配置資源的最主要方式的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體制的轉型;二是社會形態(tài)的轉型,即從農(nóng)業(yè)的、閉塞的、熟人傳統(tǒng)社會向工業(yè)的、信息的、陌生人的現(xiàn)代社會轉型;三是社會結構的轉型,即社會階層從較為簡單變?yōu)槿找娑嘣煞忾]型轉為開放型。
1.2.2.中國城市等級劃分標準
中國城市規(guī)模等級劃分標準經(jīng)歷了多次變動。最新標準是2014年新出臺的以城區(qū)人口為口徑的“五類七檔”標準,接替沿用25年的舊標準。新標準規(guī)定,城區(qū)人口1000萬以上為 超大城市,500萬至1000萬為特大城市,100萬至500萬為大城市(其中,300萬至500萬為Ⅰ型大城市,100萬至300萬為Ⅱ型大城市),50萬至100萬為中等城市,50萬以下為小城市(其中,20萬至50萬為Ⅰ型小城市,20萬以下為Ⅱ型小城市)。
《基于新標準的2010年不同規(guī)模等級城市名單》中,將東臺市列為I型小城市。
1.2.3.江蘇東臺市簡介
東臺市是江蘇省鹽城市代管縣級市。位于江蘇省中部,鹽城市最南端,北緯32°33′~32°57′,東經(jīng)120°07′~120°53′,東與黃海相連,南與南通市海安縣接壤,西與泰州市和興化市毗鄰,北與大豐市交界,區(qū)域總面積3175.67平方公里,人口113.59萬人(截止2012年末),GDP絕對量610.33億元(2014年)。
1.2.4.婚戀觀的含義和意義
婚戀觀一詞在學術界目前沒有準確定義。一般認為,婚戀觀是一個人世界觀和人生觀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人們價值觀在婚姻、戀愛問題上的重要體現(xiàn),是指人們對男女兩性姻緣關系的基本觀點和看法,它包括人們對愛情的基本觀點,人們對愛情的期望,人們對各種婚姻形式及其變異的看法。
通過大量地閱讀文獻資料,筆者認為,婚戀觀是個體對擇偶行為的根本看法,直接決定了個體戀愛、婚姻行為過程中的價值取向,體現(xiàn)了個體的基本價值觀?;閼儆^的嬗變,反映出人們思想觀念的變化和社會主流思想的演變。
二.研究現(xiàn)狀
國外學界對婚戀觀及相關課題的研究是從一百多年前的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學說開始的。一百多年來,Paige D Martin、Gage,Anastasia. J,Meekers,Dominque、Salts、Connie
J等學者對國外女性的婚戀觀進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豐碩成果。由國外的現(xiàn)有研究看來,婚戀觀不僅受個性的影響,還受家庭狀況,成長環(huán)境,宗教信仰,以及社會政策和國民經(jīng)濟水平等因素影響。在種種因素下,對婚姻問題持保守態(tài)度的人更有經(jīng)營婚姻的責任感和一切以家庭為中心的犧牲精神,離婚率也較少,而國民經(jīng)濟的發(fā)達,會使女性晚婚的現(xiàn)象更為普遍。但是由于文化背景不同,對于國外已有的研究成果我們只可參考,不可照搬。
在國內(nèi),女性婚戀觀的研究還是一個新課題,且在內(nèi)容上側重于對女性婚戀觀變化過程的描述,缺少對原因的探討。研究對象多聚焦于女大學生和大城市女性,較少關注小城市女性的婚戀觀變化。因此,對于小城市新一代年輕女性的婚戀觀研究具有其意義和創(chuàng)新性。
三.研究方法
3.1.研究方法
本次研究采用量化研究法,具體采用問卷調(diào)查法,對東臺市年輕女性婚戀觀的現(xiàn)狀和特征進行調(diào)查研究,并根據(jù)調(diào)查數(shù)據(jù)得出結論。
3.1.1 研究工具
本次研究采用問卷調(diào)查法。問卷設計以大學生婚戀觀問卷(CMLCQ) 為藍本,根據(jù)實際需要進行刪改。問卷設計分為2部分,并分為性愛抉擇觀(基于什么選擇性愛和性愛伴侶,包括1、 33、8、14、20、21、35、36、29、30 題)、婚姻角色觀(如何看待家庭中夫妻雙方的角色地位,包括 5、11、18、34、27 題),婚姻自主觀(如何選擇伴侶,依靠自己還是遵從家人的意見,包括 4、10、17、26 題),婚姻傾向(對婚姻的向往程度,包括32、2、15、29、24、31題),戀愛動機(戀愛的驅力,包括 22、23、31 題),婚姻忠誠觀(如何看待家庭中夫妻雙方的忠誠情況,包括 6、7、12、13、19、28題),婚姻價值觀(期望以什么為基礎的婚姻,包括3、9、25、16 題)7個維度,計 36道題。得分越高,婚戀觀越保守。
3.1.2研究過程
本次研究通過微信朋友圈等社交網(wǎng)絡,運用滾雪球的方法擴散問卷,并尋找符合本次研究對象特征的被試。然后對獲得的數(shù)據(jù)進行處理分析,最后得出結論。
4.實驗數(shù)據(jù)分析及結論
4.1實驗數(shù)據(jù)分析
經(jīng)分析確認,本次問卷調(diào)查中回收有效問卷124份。對從有效回收問卷中獲得的數(shù)據(jù)使用SPSS 13.0軟件包進行統(tǒng)計分析。樣本量為N,均值為M,標準差為SD。
4.2年齡對婚戀觀的差異分析
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檢驗年齡對婚戀觀的差異。結果顯示,年齡在性愛抉擇觀、婚姻傾向、戀愛動機、婚姻忠誠感、婚姻價值觀的差異不顯著(p>0.05),在婚姻角色觀和婚姻自主觀的差異顯著(p<0.05)。
基于年齡在婚姻角色觀和婚姻自主觀的差異顯著,事后檢驗可知,23-26歲的年輕女性得分顯著低于31-33歲年輕女性,因此,31-33歲年輕女性的婚姻角色觀更注重雙方的角色地位,婚姻問題上也更聽從家人的意見。
4.3自身的婚姻狀況對婚戀觀的差異分析
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分析自身的婚姻狀況對婚戀觀的差異。結果顯示,自身的婚姻狀況在7個維度上的差異均不顯著。
4.5父母的婚姻狀況對婚戀觀的差異分析
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分析父母的婚姻狀況對婚戀觀的差異。結果顯示,父母的婚姻狀況在7個維度上的差異均不顯著。
4.6父母的婚姻關系與婚戀觀的相關分析
年輕女性對父母的婚姻關系的評價是否與其婚戀觀是否存在相關關系。因此采用皮爾遜相關分析對此進行檢驗。結果表明,父母的婚姻關系與性愛抉擇觀(F=0.187,P<0.05)、婚姻自主觀(F=0.276 P<0.01)、婚姻傾向(F=0.182,P<0.01)、婚姻忠誠度(F=0.350,P<0.01)成顯著正相關,與婚姻價值觀(F=-0.215,P<0.05)呈顯著負相關,與婚姻角色觀、戀愛動機的相關不顯著。由此說明,父母的婚姻關系越好,年輕女性在性愛抉擇觀更加開放,在婚姻自主觀上更聽從家人的意見,更向往一段美好的婚姻,且婚姻忠誠度更高,婚姻價值觀更正向。
4.7居住情況對婚戀觀的差異分析
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檢驗居住情況對婚戀觀的差異。結果顯示,居住情況在7個維度上的差異均不顯著。
4.8父母是否與自身交流婚戀或性愛問題對婚戀觀的差異分析
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分析父母是否與自身交流婚戀或性愛問題對婚戀觀的差異。結果顯示,父母是否與自身交流婚戀或性愛問題在7個維度上的差異均不顯著。
5.討論
通過上述的數(shù)據(jù)分析,當前環(huán)境下的小城市年輕女性的婚戀觀發(fā)生了一定的轉變。
5.1不同年齡層次年輕女性婚戀觀的轉變
由數(shù)據(jù)分析可以得出,當前環(huán)境下的東臺市年輕女性婚戀觀有多元發(fā)展的趨勢。但是,從年齡角度看, 31-33年齡段的女性更注重男女雙方在婚姻關系中的角色地位,婚姻問題的抉擇上也更聽從家人的意見,較23-26歲的女性而言表現(xiàn)出更為傳統(tǒng)的一面。對于在31-33歲的年齡段之間,而且選擇留在小城市的女性而言,她們的社交圈比同齡卻居住在大城市的女性更小,通過社交來結交異性的渠道并不多。同時,她們更可能被小城市流行的傳統(tǒng)婚戀觀,如“女大當嫁”、“門當戶對”等觀念和來自親屬的多方壓力影響,甚至默認了將女性價值與年齡大小掛鉤的觀念,因此對締結一段婚姻關系更加渴望,也更有可能參與家人組織的相親等活動。在婚姻問題上則傾向于安穩(wěn)度日,并讓大家都認可這段婚姻。而對于23-26歲小城市女性而言,來自長輩的“催婚”壓力還不太大,并且她們也處于剛走出校園進入社會的年紀,對“婚姻”這一概念有著更理想化的看法,使她們在婚姻抉擇的觀念上顯得更有自主性。由此看來,小城市的年輕女性婚戀觀在趨向開放與多元的方向上依然保留了傳統(tǒng)色彩。
5.2 家庭關系對女性婚戀觀形成的影響
本次調(diào)查中我們發(fā)現(xiàn),在父母關系問題上得分較高的個體在婚戀觀上的表現(xiàn)較為正向,同時在選擇性愛伴侶上也更加開放。對于這一看似矛盾的結果,筆者認為原因應有二:
其一,在一個父母關系和睦的家庭中,子女能避免從父母的沖突和對自己的不當教育中受到傷害,而是獲得更多的安全感。心理學家關于依戀的研究表明,在感覺安全的情況下,嬰幼兒會有更多探索環(huán)境的行為。也就是說,人感到安全的時候會更開放和好奇,更加積極地探索事物。然而,在中國的文化氛圍中,“性愛”的相關話題不斷被暗示為是危險的、難以啟齒的。因此,這一層“危險性”反而給在家庭關系中獲得安全感的子女更多的吸引力。另外,一對關系和睦的父母,本身就給子女起到了示范作用。父母在經(jīng)營婚姻時的良好表現(xiàn)給了子女相應的正向引導。而且,我們可以想見,在一個父母關系僵化的家庭中,父母能夠和子女開口談性的話題并進行正確的性教育的可能性不大。我們可以因此推論,在父母關系問題上得分較高的個體能夠接受科學的性教育的可能性更大。所以,她們更可能突破中國傳統(tǒng)綱常倫理對女性權利的壓制和“貞潔論”的道德要求,在性觀念上更加自主。
其二,在父母關系良好的家庭中也較少出現(xiàn)分歧,家庭內(nèi)部各種觀念習慣比較一致,也潛移默化地塑造著個體的價值觀。個體在婚姻自主觀上表現(xiàn)為更加聽從父母的意見,一部分原因也是家庭價值觀的一致性。在這樣的家庭中,同意父母的觀點,其實也就是同意自己本來的價值觀,因此這兩者不存在矛盾。
5.3其他無顯著相關項的原因分析
在本次研究結果中,出現(xiàn)了與預期結果不符合的大量無顯著相關因子,如婚否、居住情況等。出現(xiàn)該結果的原因,首先是部分因子與對應維度之間確實無顯著相關,其次,在問卷設計和發(fā)放環(huán)節(jié)中,本次問卷設計以CMLCQ為藍本,該問卷具有結構上的穩(wěn)定性且無低效設問,并在多次實踐中得到證明,可以排除在問題設計上出現(xiàn)偏差。但是,由于樣本數(shù)量不夠多,不能排除因為數(shù)據(jù)不足而導致結論出現(xiàn)偏差的可能。
6.總結
本次調(diào)查歷時近一個月,旨在從小城市年輕女性婚戀觀的變化這一角度,窺探小城市的新一代年輕人的精神面貌和生活狀態(tài),以及在經(jīng)濟迅速發(fā)展的大潮之下,社會主流思想的演變。一方面,基于互聯(lián)網(wǎng)給予大城市與小城市女性共同的參照系的假設之下,筆者并沒有看到小城市這年輕一代表現(xiàn)出筆者預期的“新銳意識”和對自我的把握能力。在婚戀關系上,她們的追求依然更趨于“穩(wěn)”,穩(wěn)定的婚姻,穩(wěn)定的生活軌跡,而不是熱烈的荷爾蒙。這份對于“穩(wěn)”的追求也成了她們選擇留在小城市的原因之一。而當?shù)亟?jīng)濟發(fā)展的障礙,無論是對她們的眼界,觀念,還是未來,都設下了限制。在這里,人脈的功能遠大于個體的才能,年輕人更多地依靠更有影響力,更成功的年長者來為他們敲開生活中一扇扇重要的門。工作,住房,以及婚姻。這就意味著,家庭、和前輩對年輕人如何回答“我是誰”這一哲學命題和行動方式有著重要影響,而個體自身的選擇則受到限制。另一方面,令人欣喜的是,小城市的女性正在從中國傳統(tǒng)儒家思想對女性的壓迫中解放出來,在婚姻中更趨于自主,婚戀觀更加多元,性觀念也趨于開放。這種新的變化是基于消費模式的升級上的,反映了近年來東臺市經(jīng)濟迅速發(fā)展帶來的積極變化。每一個大城市,都擁有著如今東臺這樣的小城市的記憶,我們有理由相信,隨著經(jīng)濟的發(fā)展,社會基礎設施的完善,這些選擇留在小城市的年輕女性,將會更清楚地認識和接納自我,而一個更加完善的社會,也將照亮她們的未來。
參考文獻:
[1]. Salts,Connie J,Seismore,Melisa D,IAndholm,Byron W,Smith Thomas. Attitudes toward
marriage and premarital sexual activity of college freshmen [J]. Adolescence,1994,29(116).
[2]雷結斌.我國社會轉型期道德失范問題研究.[D]南昌大學.2013.
[3]戚偉, 劉盛和, 金浩然. 2016. 中國城市規(guī)模劃分新標準的適用性研究[J]. 地理科學進展, 35(1): 47-56.
[4]東臺市政府網(wǎng)站
[5]姜美玲.在校女研究生婚戀觀教育引導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0.
[6]任永進. 中國大學生婚戀觀量表的編制[J]. 長春工業(yè)大學學報,2009(3).
[7]楊青.社會轉型時期都市高知女性婚戀觀的研究.[D]吉林農(nóng)業(yè)大學.2014.
[8]楊雪.轉型期中國城市女性婚戀觀的變化研究.[D]長春師范學院.2012.
[9]李陽杰.80-90后青年人婚戀觀的時代變遷.[J]社會心理科學.2013(4).
[10]青年志.誰是中國普通青年?——中國三四線小城市年輕人生存狀態(tài)調(diào)查[J]城市畫報.2013(10).
[11]梁堂華 易波 海鷹.嬰幼兒依戀行為背后的心理安全需求.[J]長沙師范專科學校學報.2009(3).
[12]黃金川,陳守強.2015. 中國城市群等級類型綜合劃分[J]. 地理科學進展, 34(3): 29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