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看中國歷史,自兩宋以來,外患頻仍,但漢民族的對外血戰(zhàn)往往發(fā)生在長江以南。華夏抵抗,幾乎成為南人的獨角戲。這是為什么呢?
追溯歷史,中國的外患要從秦漢記起。千年外患大都來自北方,漢民族受到草原游牧民族部落的侵襲。在強悍的北方游牧民族壓迫下,漢民族被迫一次又一次南遷,華夏文明中心也一再南移。
從公元4世紀到13世紀,這千年間,中國發(fā)生了三次大規(guī)模的“北人南遷”。第一次大規(guī)模北人南遷,發(fā)生在東西晉之交。五胡入主中原,司馬家的后代子孫,渡過長江,跑到南京“復國”。隨著漢族政權南遷,北方漢人不甘受異族政權壓迫,也紛紛南下移居。從此,偏安江南,就成為漢族弱王朝的常見歷史景觀。
第二次北人南遷發(fā)生在“靖康之變”。隨著趙宋政權的南移,北宋汴京皇族、貴族、官僚、富商、平民也紛紛追隨,“威盛、隆德、汾、晉、澤、絳民皆渡河南奔,州縣皆空”,南遷人數超過200萬。
第三次北人南遷發(fā)生在蒙古滅金攻南宋期間。蒙古鐵騎在中國北方攻城略地,燒殺搶掠。他們每攻占一城一地,即大開殺戒,還擄掠人口和牲畜財產。于是,北人聞風南逃。
北人南遷,南方給北人棲身之地,北人給南方戰(zhàn)力回饋,隨著北方漢人一起南下的,是中原漢民族的精神血脈。所以,兩宋以來,從精英到精神全被“掏空了”的北方血色暗淡,漸次成為長期淪陷之地,不斷衍生“偽齊”之流“漢奸政權”。而漢魂之血性在南方彰顯愈烈,南人對外族入侵抵抗得越發(fā)堅決。
到了20世紀30年代,中國再次出現大規(guī)模的北人南渡。這種情況始自“九一八”事變。
1931年9月18日,2萬日本關東軍向滿蒙全境——中國東北三省和蒙古高原進軍,不到一個月,占領遼吉兩省。尤其是在進占長春、吉林時,幾乎兵不血刃,沒放一槍,對方就讓出兩城。就這樣,到了1932年2月初,戰(zhàn)斗結束。僅用四個半月,日軍就侵占了中國128萬平方公里國土,相當于日本國土三個半大的土地,三千萬北方漢民族再次成為亡國奴。而當時僅中國東北就擁有30萬軍隊,但在少帥張學良的率領下,奉行逃跑主義,全線崩潰!
“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礦,還有那滿山遍野的大豆高粱 ……”
“九一八”之后的中國南方戰(zhàn)場上,不少老兵唱著這首歌,一打聽,大多是那時奉命不抵抗的“東北逃兵”,退至南方抗敵。他們思念故鄉(xiāng)故土,盼望有朝一日打回老家去。南方將士聞聽此曲,亦深感悲涼,對北人同胞頗多悲憫之情?!澳戏剿缿?zhàn),北人不戰(zhàn)”的歷史在中國頻頻上演。民國時期的北人,又一次上演了蒙羞事件。但是,這北人之羞,難道是兵卒之過嗎?
(摘自“程萬軍新浪博客” 圖/張文發(f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