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晉芳
【摘要】本文結合課堂教學實踐,探討了研討式教學的應用意義和組織程序,旨在為推動課堂教學改革提供理論參考。
【關鍵詞】研討式教學 教學組織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08-0032-02
一、研討式教學的應用意義
研討式教學,是指在教師的宏觀指導下,充分發(fā)揮學生個體或學習小組的主體作用,通過選題引導、自主探究、集中交流以及講評深化等途徑,以達到學生探究和強化理論認識的一種教學模式。對于課堂教學,可以通過研討式教學建立民主平等的新型師生關系,有利于學生由“學會”變?yōu)椤皶W”。
二、研討式教學的組織程序
1.充分做好課前準備
課前準備是教師組織研討式教學的備課過程,是研討式教學活動的設計階段。教師在備課過程中,可以按照設計教學目標、選定研討主題、準備研討資料和確定研討方式等四個環(huán)節(jié)進行把握。首先,設計教學目標。教學目標可以依據(jù)教學大綱、課程標準和教學對象特點,力求從認知、操作和價值觀等方面,對教學目標進行明確。其次,選定研討主題。在選定研討主題時,教師應注意研討主題的適用性和擴展性問題。一方面,教師要針對教學對象、課程內容和教學目標,選擇與崗位任職聯(lián)系緊密的研討內容,注重突出研討主題的針對性、典型性和可討論性。另一方面,教師要廣泛深入研究與研討主題有關的知識點,結合研討過程中可能出現(xiàn)的偏離主題、過于發(fā)散等情況,合理確定研究邊界。第三,準備研討資料。教師可以圍繞研討主題,確定并提前公布選題指南或研討重點供學生進行選擇。同時應根據(jù)研討主題和研討內容,對涉及到的專業(yè)理論及相關參考資料等進行整理歸類,為教學實施做好鋪墊。最后,確定研討方式。教師可以根據(jù)教學對象特點、研討內容和教學目標,合理選用個人研究、分組研究等教學組織形式。
2.合理布置研討任務
研討任務的布置是教師結合研討方案解讀研討內容的過程,是研討式教學的初始階段。教師在布置研討任務時,通常包括發(fā)布研討方案、提示背景問題、明確分組方式和提出教學要求等四項內容。首先,發(fā)布研討方案。教師可以在開課前將研討方案以紙質稿或電子稿形式,提前發(fā)至每一名學生。其次,提示背景問題。教師可以詳細介紹研討主題的相關背景,闡明需要研討的中心問題,并結合研討內容向學生提列參與研討活動所需的文獻資料。第三,明確分組方式。為提高學生自主探究效果,教師可以根據(jù)學生的專業(yè)基礎、任職經(jīng)歷、崗位背景等對學生進行分組,并指定小組負責人,明確相關人員職責。第四,提出教學要求。教師可以對學生查閱參考資料、撰寫研討報告以及參與小組活動、課堂討論等提出相關要求。
3.深入組織自主探究
自主探究是學生個體或小組為參加集體研討而精心準備交流文稿的過程,是研討式教學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教師可以根據(jù)課程教學需要采用學生個人探究成文和小組集智成文兩種途徑。所謂個人探究成文,筆者認為是學生圍繞研討題目,查閱相關資料,提交發(fā)言提綱,撰寫研討報告的過程,它是學生真正參與研討式教學和進入研討角色的基礎。所謂小組集智成文,則是在個人探究成文的基礎上,具體由小組負責人組織完成。實施過程中,教師可以巡查各小組的活動情況或以組員身份參與某一小組的討論。在小組集智成文過程中,小組成員可以對發(fā)言提綱和研討報告進行集中修改,形成相對統(tǒng)一的觀點,同時推選出進行課堂研討發(fā)言的小組代表。對于持不同觀點的小組成員,應該允許保留個人意見,待集體交流時予以表達。
4.廣泛開展集體交流
課堂集體交流是研討式教學的中心環(huán)節(jié),通常由教師主持,各小組代表發(fā)言,全體學生共同參與。此外,如果教師未對學生進行分組,可根據(jù)學生提交的發(fā)言提綱或研討報告,在課堂集體交流前視情指定發(fā)言代表。
在課堂集體交流過程中,教師可以把握以下三點:一是教師應該最大限度地激發(fā)學生思維活力,高度重視學生之間不同觀點的碰撞。當發(fā)言代表闡述觀點后,允許其他人員對其進行評價、提出質疑。對于爭議較大的觀點,教師可以統(tǒng)籌安排時間,進行深度研討。二是教師要科學掌控研討進程,適時對學生的觀點加以歸納點評,指明研討中的焦點問題,引導學生進行爭鳴辯論。三是教師可以及時將研討觀點、學生表現(xiàn)記錄在案,為總結講評做準備。
5.及時進行總結講評
總結講評是研討式教學的必要環(huán)節(jié),通常以教師講評為主,也可在教師引導下由學生自主歸納總結。在總結講評過程中,一是教師應該對研討觀點進行歸納總結,對呈現(xiàn)的新觀點、新方法以及傾向性意見給予評價。二是教師應該對研討的整個活動進行講評,點評表現(xiàn)好的個人或小組,指出存在的問題與不足。三是教師應該重點考察學生的文獻綜述能力、獨立思考能力、小組合作能力和觀點表達能力,并對學生提交的研討報告以及課堂表現(xiàn)進行評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