錫曉靜
【摘要】有時候日常生活中人們交流實用的語言,與普通話差別較大,留學生理解起來有困難。這一點在天津這樣的方言詞匯較為明顯的地區(qū)尤其突出。本文結(jié)合天津方言的特點,簡要分析了在津留學生學習天津方言的必要性,以及在津?qū)W習漢語的留學生如何學習天津方言的一些策略。
【關鍵詞】留學生 天津方言 必要性 學習策略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08-0005-01
一、方言與普通話學習
在課堂和校園內(nèi),留學生可以用普通話進行交流;走出校園后,面對就是方言環(huán)境,適當?shù)牧私夥窖裕苁沽魧W生減少社會交際中遇到的語言障礙,擴大交際范圍。學習一些方言,能夠幫助留學生適應在中國的生活,可以方便地跟當?shù)厝私涣?,更快地適應生活環(huán)境,還能是留學生消除與中國人交流的緊張情緒,更加喜歡留學生活。
二、天津方言環(huán)境對留學生學習漢語普通話的影響
2.1天津方言特點
語音
天津方言的聲母,平舌音與翹舌音不分,一般把zh、ch、sh多讀作z、c、s,例如“展覽”的“展”,天津話卻讀為zan ;“招考”的“招”,天津話卻讀為zao;“生產(chǎn)”,天津話卻讀為sengcan;“上車”,天津話卻讀為sangce;“事由”的“事”,天津話卻讀為si;“山脈”的“山”,天津話卻讀為san。這就是人們通常說的——天津話“齒音字”多。
y與 r有時候也很難區(qū)分,普通話帶有r聲母音節(jié),在天津話里一般讀成零聲母,把輔音r換成了元音ī,例如“人”(ren)、“肉”(rou)、“潤”(run)等字,天津話卻分別讀成in、iou、iun等?!白?、嚷、壤、”等字,普通話讀為rang,而天津話卻讀為yang。
韻母讀音也跟普通話有差別,天津話習慣于在a o e開口呼音節(jié)前加聲母 n。例如把“安全”的“安”讀成nan ,把“超額”的“額”讀成ne ,把“熬魚”的“熬”讀成nao,把“可愛”的“愛”讀成nai。
天津方言也包含四個聲調(diào),但是聲調(diào)與普通話不一樣:陰平為21,陽平為55,上聲為13,去聲53 ,聽起來有明顯的方言口音。
詞匯
天津方言中有很多有意思的詞,是天津人生活中常常用到的,比如:
“哏兒”,意思是“有趣、搞笑”,經(jīng)常用來說一個人或一件事有意思;
“倍兒”,幾乎每個人都說,意思是 “很、非?!?,“倍兒爽”意思是“很高興、很開心”;
“姐姐”,很多天津人稱呼女性都用這個詞,不論自己的年紀大小和對方的年紀大小,都可以這樣稱呼;
在生活中這些方言詞使用的很多,剛開始跟中國人說話的時候留學生經(jīng)常聽不懂。
2.2在津留學生學習天津方言的必要性
學習天津方言,有利于留學生更好的適應在天津的生活,跟周圍的中國人交朋友,提高語言的實際應用能力。在學校里,很多時候用普通話交流就可以了。但是在校園外,大部分天津人都會說一些方言,尤其是年紀較大的人,他們很少說普通話。要融入天津的生活,就要知道方言,比如:“倍兒”、“嘛”,幾乎每個人都會說。
三、在津留學生學習天津方言的策略
3.1利用教材中的詞匯進行擴展
在學習教材中的普通話詞語時,尤其是一些在天津方言里使用但是意思卻不一樣的詞語,要想辦法弄明白這些詞語的意思,比如天津話中的“姐姐”,有時候聽到一個年紀大的人叫年輕人“姐姐”,在天津方言里,“姐姐”是對陌生女性稱呼。還有“倍兒”、“嘛”等。
當然,學習普通話是最重要的,學習方言是為了更好地理解漢語,更方便的進行交流,不一定要全部會說,能知道常用方言的意思就夠了,不用花太多時間死記硬背。
3.2積累學習
在剛開始學習漢語的時候,還是要認真學好普通話,打好基礎。如果連語音都沒有學好,不知道漢語的聲母、韻母、聲調(diào)的特點,根本不能弄明白天津方言中語音的一些不同,只能學得更糊涂。但是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學習,有了語音和詞匯的基礎,能夠簡單地用普通話和人交流的時候,就能接觸并且理解一些天津方言詞匯了。
3.3了解天津文化
了解天津的文化背景能夠更好更快地理解、使用方言,增強與漢語及天津的親近感,在生活中有時候用天津方言表達效果也更好。因為方言說起來更有趣,更生動,更符合天津人的習慣。多參觀天津有名的地方,多跟天津人交流,了解天津的文化和風俗習慣,對學習天津方言有很大幫助。比如天津話常常被形容為“哏兒”(漢語拼音:gér,“哏”通常讀音要兒化),“哏”不但代表了天津話幽默,也說明了天津人一種化解意識和輕松樂觀對待人生的態(tài)度。
參考文獻:
[1]李世瑜,韓根東.略論天津方言島[J].天津師大學報,1991(05)
[2]譚汝為.天津方言與地域文化[J].社會科學論壇,2010(10)
[3]張仲霏.對外漢語教學與方言環(huán)境略論[D].天津大學,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