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 葉
浙江大學醫(yī)學院附屬邵逸夫醫(yī)院下沙院區(qū)康復科 浙江省杭州市 310018
老年心血管患者行康復護理的效果分析
葉 葉
浙江大學醫(yī)學院附屬邵逸夫醫(yī)院下沙院區(qū)康復科 浙江省杭州市 310018
目的:研究對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采用的有效康復護理方法及應用效果。方法: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88例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分為康復組、參照組,分別給予康復護理和常規(guī)護理,觀察兩組護理效果。結果:康復組肢體運動功能量表評分、護理滿意度、日常生活能力評分均明顯高于參照組,P<0.05有統(tǒng)計學意義。結論:康復護理是針對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采取的針對性康復措施,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質量。
老年患者;心血管疾?。豢祻妥o理
心血管疾病主要包括高血脂、高血壓、冠心病、心力衰竭等,種類較多。好發(fā)于老年人群,具有發(fā)病率高、復發(fā)率高、并發(fā)癥多、病程漫長的特點。心血管疾病患者需要長期的治療和護理,老年患者記憶力減退、基礎疾病眾多、治療依從性差,護理難度較大[1]。響應國家新醫(yī)改的號召,醫(yī)院對護理人員的護理水平要求更為嚴格。康復護理對改善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預后方面的作用也日益凸顯,取得了較為滿意的成效。本文就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康復護理方法進行探討,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觀察對象選用2015年9月-2016年9月本院收治的88例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其中男58例,女30例,年齡63-88歲,病程0.5-12年。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患者分為康復組和參照組各44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經統(tǒng)計學處理無顯著性差異(P>0.05)。
納入標準:(1)所有患者均符合臨床關于心血管疾病的診斷標準;(2)簽署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1)合并有意識障礙、癲癇、急性腦卒中、觀察對象患者;(2)不愿意配合護理的患者。
1.2 護理方法
參照組:對所有患者實施常規(guī)護理,進行飲食、心理、用藥指導,密切關注患者臨床癥狀變化情況。
康復組:(1)語言康復訓練 對存在語言障礙患者,根據(jù)語言障礙嚴重程度進行語言康復訓練。通過圖片、報紙、電視、錄音機等引導患者從簡單詞語向長句過渡,逐漸恢復正常語言、聽力。(2)吞咽功能康復訓練 保持口腔衛(wèi)生,告知患者口腔衛(wèi)生的重要性,降低肺部感染率。訓練患者自主攝食能力,刺激咽喉的吞咽反射能力,由流質飲食向正常飲食過渡。飲食量根據(jù)患者的恢復情況而定,避免引起嗆咳。(3)運動功能訓練 引導患者適量運動,臥床患者早期應通過被動運動、按摩等方式改善全身血液循環(huán),降低壓瘡、皮膚感染發(fā)生率。鼓勵患者盡早下床活動,學會行走、站立、下蹲等基本行為,家屬要耐心的陪同患者進行被動運動,運動難度由易到難,根據(jù)患者的恢復情況選擇訓練時間,盡早恢復正常肢體功能。無需臥床患者應經常進行有氧運動,如散步、打太極等,護理人員經常鼓勵患者,提升患者對訓練的信心及積極性。(4)日常生活能力訓練 鼓勵患者自行完成簡單的日常活動,如穿衣、洗漱、進食等,將訓練內容融入生活,強化康復訓練效果。(5)電療 用電子脈沖治療儀的電流刺激患者的肌肉,改善血液循環(huán),使氣血通暢,提高機體嗎,免疫力,減輕患者痛苦。
表1:兩組護理效果對比(±s,分)
表1:兩組護理效果對比(±s,分)
組類例數(shù)Fugl-Meyer評分Barthel評分護理滿意度護理前護理后護理前護理后康復組4435.7±4.469.9±7.441.6±5.482.2±8.093.1±2.2參照組4435.9±4.755.1±8.242.0±5.266.2±6.182.5±3.7 t 0.20618.88810.353910.549616.3341 P>0.05<0.05>0.05<0.05<0.05
1.3 觀察指標
采用肢體運動功能量表(Fugl-Meyer)、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評分、護理滿意度評分評定護理效果,各項總分均為100分,得分越高 ,護理效果越明顯。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護理后,康復組Fugl-Meyer、Barthel評分、護理滿意度評分均高于參照組,對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心血管疾病發(fā)病突然,且發(fā)展迅速,容易遺留后遺癥,殘死率高,有效的護理干預是康復過程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護理人員熱情、耐心的對待患者,加強基礎護理,通過飲食治療提高患者的營養(yǎng)水平。心理護理幫助患者盡快適應角色的轉變,建立健康心態(tài)[2]。同時,在常規(guī)護理基礎上,康復護理根據(jù)患者的實際情況制訂個性化康復訓練措施,旨在通過康復訓練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改善功能障礙。語言功能康復訓練通過視聽觸覺進行感官刺激,幫助患者學會正常表達內心意愿,有利于更好的完善康復計劃[3]。加強患者的口腔護理,對患者進行攝食能力訓練使患者能恢復自主進食能力,滿足機體營養(yǎng)需求,降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生活能力訓練、運動功能訓練引導患者在家屬的陪伴下完成早期運動,家屬對患的支持是患者康復的動力,通過對患者家屬進行交流溝通和引導可以提高護理效率,提高護理配合度。護理人員進行監(jiān)督指導,根據(jù)患者的恢復情況引導患者逐步恢復正常行動能力,提高生存質量,降低壓瘡、深靜脈血栓、感染等并發(fā)癥,盡早康復。
本文中康復組護理后的護理滿意度評分、肢體功能評分、Barthel評分遠遠高于參照組,康復護理效果更為明顯。康復護理以患者維護中心代表著現(xiàn)代文明的進步,更符合患者的實際需要,提高了護理效率,值得在心血管患者中推廣。
[1]王學會.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治療后護理滿意度調查分析[J].齊魯護理雜志,2013,19(13):64-65.
[2]劉艷.早期康復護理對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療效分析[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3(21):347-347,348.
[3]張芬.早期康復護理在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的效果[J].當代醫(yī)學,2016,22(24):117-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