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10-0036-01
在語文教學過程中,一些老師對于文章的作者簡介及作品的背景資料往往只是麻木的一筆帶過,甚至直接跳過。筆者認為這種做法是非常不可取的。讓學生深入了解作者及背景簡介,不僅可以幫助學生知曉作者及作品,更可以讓學生深層次地感知作者,鑒賞作品。
筆者結(jié)合自己的教學實際并在借鑒同行優(yōu)秀成果的基礎上,從背景資料的課堂意義這個方面淺談一點自己的認識。
1.為學生和作者搭建溝通橋梁
語文的教育目的是通過樣例式教學,為學生和作者搭建一座溝通的橋梁,進而讓學生進一步了解作者及其作品。了解作者和時代背景一般有兩個重要作用:一是豐富學生的知識容量;二是幫助學生加深對作品的理解鑒賞。如《端午的鴨蛋》作者汪曾祺,他被譽為“抒情的人道主義者,中國最后一個純粹的文人,中國最后一個士大夫?!惫P者在課堂上展示這段文字時,很多同學不明白其中的含義。筆者并沒有就此一點而過,反而花費了兩節(jié)課的時間,從汪曾祺先生的成長環(huán)境、人生經(jīng)歷、性情品質(zhì)、《汪曾祺老頭兒》《受戒》《大淖記事》等作品賞析,包括他與恩師沈從文先生的深情等方面搜集了3萬余字的資料與學生共讀,共寫,交換閱讀感受,一起近距離地走進這位文學大師。最終,汪曾祺的文人形象深深地印在了每一個同學的心里。筆者相信,這種通過親身閱讀得到的體驗與評價是任何一本參考書都無法給出的,這種經(jīng)歷更是美妙的、令人陶醉的。這種“薄書厚讀”的閱讀方式不僅會讓學生更深層次地認知作者、理解作品,更會為他們以后的閱讀之路開啟一扇啟迪之窗。
2.幫助學生形成完整的認知體系
知識是一個相互聯(lián)系的“網(wǎng)”。在語文學習過程中,一篇文章所包含的內(nèi)容并非僅僅局限于文章本身,系統(tǒng)地認知作者及寫作背景會使學生形成一個完整的知識系統(tǒng)。在語文教材的選編中,編輯會大體根據(jù)學生的認知水平和能力來選擇不同難度的文章。這樣,就會造成同一位作者的作品出現(xiàn)在不同的年級。比如,在人教版初中語文課本中,魯迅的作品反復出現(xiàn),《風箏》、《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社戲》、《阿長與<山海經(jīng)>》,等等,我們在課堂上就應該對作者和寫作背景做系統(tǒng)的闡釋,讓學生對作者有一個系統(tǒng)的了解,以便更加深入地學習課文。
3.向?qū)W生傳遞文本信息
任何一篇文章都是作者內(nèi)心情感的反應和體現(xiàn)。教師在教授文本時一定要借助文章的歷史背景和時代特征去深入挖掘文本信息。七年級上冊語文教材選取了魯迅先生的《風箏》一文。這篇文章寫于1925年,時年魯迅先生44歲。生活的經(jīng)歷和思想的深廣,使魯迅先生對兒時的一件小事有了深沉的思索和深刻的反省。善于解剖自己的魯迅先生,通過對這一事件的反思,抨擊了舊中國封建家長制的罪惡,也有著對過往的罪責的“無可把握”的悲哀。在第一個班級,我依照預設用五分鐘簡單地介紹了這一時期的重要事件和作者的處境。之后便開始常規(guī)教學。而在第二個班級,我用大概10分鐘對此背景進行介紹,包括封建社會中的宗族制度、等級觀念、家長式管理等。詳細地介紹后,教學的效果立竿見影:第一個班級雖然提前進入理解分析階段,但后半部分的分析是真正的難點,學生帶著疑問前行,越深入理解就越困難,因為對背景知識缺乏了解根本無法感同身受。與之相反的是,第二個班級卻可以很容易理解文中那一句句飽含深意的文字。“二十年來毫不憶及的幼小時候?qū)τ诰竦呐皻ⅰ?,“四面又明明是嚴冬,正給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氣”,這些句子都是對舊中國封建專制制度的抨擊和鞭撻。有了背景資料的先入為主,學生在理解起來也就更輕松了。
4.激發(fā)學生語文學習興趣
著名語文教育家錢夢龍在他的《語文導讀法的理論構(gòu)想和基本課式》中談到:“學生如果對某一門學科或某一項活動發(fā)生了濃厚的興趣,他就能全神貫注,積極主動并富有創(chuàng)造性地去學習這門學科或從事這項活動?!币蚨问蕉鄻?、方法靈活的作者介紹和寫作背景的穿插可以引起學生極大的學習興趣?!锻恋氐氖难浴纷髡叨四巨?,課文只簡單注釋說這是一個東北作家。學生不了解作者的成長歷程,就對作家的名字產(chǎn)生了懷疑:好好的中國人為什么怎么會有一個“日本”式的名字?既然都已經(jīng)取了“日本人”的名字又何必假惺惺地說愛國呢?這些疑問都有礙于學生對課文的理解。筆者在上課之前先從作者的名字入手,準備了以下材料:
端木蕻良,原名曹漢文。1936年夏天,他從北平來到上海,為了取個別人難以模仿的筆名,他把復姓‘端木作為姓氏,把東北家鄉(xiāng)紅高粱的別稱──“紅粱”二字移來作名字,這樣就成了端木紅粱??墒?,當時正處于國民黨蔣介石布下的白色恐怖之中,公開啟用‘紅字顯得格外刺眼,按照諧音他把“紅”字改為“蕻”。當時負責《文學》月刊的編輯、作家王統(tǒng)照在審閱來稿時看到了這個筆名,又把“粱”字給改成了“良”字。于是端木蕻良的筆名就這樣沿用了下來。
這段背景資料讓學生瞬間明白了作者筆名的由來,激發(fā)了學生極大的學習興趣,取得了良好的學習效果。
總之,語文教學中的作者和作品背景簡介有著至關(guān)重要的作用,不可等閑視之,更不可隨意丟棄。用好這些資料,會讓我們的語文學習變得更加厚實、扎實、豐實。
作者簡介:
張洪棟(1985.5-),男,山東濟南人,本科學歷,初級職稱,研究方向:漢語言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