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錦
中圖分類號:G63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7)07-0112-01
數(shù)學課堂中的提問是課堂教學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是教學中使用最頻繁的教學方法之一。經(jīng)過教師精心設計、恰到好處的課堂提問,能有效地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燃起學生對知識的探究熱情,從而極大地提升課堂教學質(zhì)量。
一、課堂提問存在問題的原因
1.教師提出的問題過難,超出了學生的能力范圍,使得學生不會回答。有的教師提問超出學生知識范圍,大而空;甚至未開講,就把需要深化的內(nèi)容提出問題。這樣的問題學生無所適從,只能面面相覷,目瞪口呆,抑制了學生的思維熱情和信心,違背了學生的學習規(guī)律,導致學生思維斷層,“跳來跳去夠不著”,這樣提問毫無意義。
2.教師的問題表述不清楚,學生不知如何回答。一個提問,它必須是準確、具體、不產(chǎn)生歧義的。否則,一問下來,學生左右為難,無所適從,結(jié)果只能是時間在沉默中被白白浪費掉。
3.教師提問的用語不當,學生不愿回答。
4.學生沒有足夠時間思考提出的問題,便急于讓學生回答。
上述問題的存在,嚴重制約著課堂提問的有效性,使其低效甚至無效。
二、課堂上有效提問的方法
對于學生與教師之間學習上的溝通,知識上的傳遞主要集中在課堂上的40分鐘。因此在研究教學改革、教育方式等方面時,著手于這40分鐘的合理利用和教師在課堂上如何教授知識應當作為一個重點研究方面。課堂上抓住學生的思路,沿著他們的思路通過有效地提問進行引導,自然而然地將知識傳授給學生,是我們一直追求的效果。然而這種有效地問答如何達到有效,就需要教師通過運用一些方法來達到。
尼普斯坦教授經(jīng)過長期研究,提出如下一些方法和行之有效的辦法。善問“十字訣”的辦法,這十字訣是:假,例,比,替,除,可,想,組,六,類。通過對十字訣的具體實踐,提問的方法可以有如下的解釋:
1.假,就是“假如……”的方式與學生進行問答學習。對于假如這個提問方式,我們可以就自己要達到的目的背其道而提問,從而得到與我們要證實的結(jié)論相違背的結(jié)論。例如我們在學習點和圓的位置關系時,有一條定理為“不在同一直線上的三個點確定一個圓。”在引入和學習這條定理,與學生互動式時,我們可以這樣進行提問:“假如存在同一直線上有三個點,我們能由此確定一個圓嗎?”學生對這個問題產(chǎn)生好奇,動手實踐,最后通過多人實踐我們發(fā)現(xiàn)無法由存在同一直線上的三個點確定一個圓。自然退出不在同一直線上的三個點才能得到一個圓。
2. 例,就是“舉例”。通過很長時間教學實踐,我發(fā)現(xiàn)在課堂上能夠多舉一些學生平時常見的例子,對于促進和提高教學效率非常有效。多把數(shù)學與生活實際事例相聯(lián)系不僅能加強對數(shù)學知識的有效學習,而且能夠讓學生體會導數(shù)學知識的作用,提高對數(shù)學的學習興趣。例如在學習“中心對稱”時,拿生活中許多我們常見的圖形來進行舉例,會發(fā)現(xiàn)許多常見的圖形和標志就是我們所學的中心對稱圖形。
3.比,就是“比較”,比較新舊知識之間、新知識與新知識之間的相同點和不同點。根據(jù)教育學中的“最近發(fā)展區(qū)”的概念,在舊知識的基礎上進行比較學習,更加能夠加深理解新知識。因此在課堂提問中我們也應當抓住這個重點進行實踐。例如在學習一元二次方程時,可以不用再費時講解方程的概念??梢越枰呀?jīng)學習過的一元一次方程進行提問,自然引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及性質(zhì)。
4. 替,就是“替代”,即用什么可以替代所學的知識點。
5. 除,就是“除了……還有什么”。
6.可,就是“可能”,可能會怎樣。
7.想,就是讓學生想各種各樣的情況。
8.組,就是把不同的知識組合在一起會有怎樣的情況。
9.類,就是多和學生類推各種可能。以上4~9這些方法,可以歸結(jié)為最終目的都是發(fā)散學生的思維,從多個角度探究理解所學的知識點。
在新課標的要求下這也將作為一個重點,數(shù)學的學習不再是死板的照抄書本,以書本為全部。例如在“銳角三角函數(shù)”的學習中,在解直角三角形時,對于求解的內(nèi)容有很多中方法。如題: 在RtABC中,∠C=90O,AC=2,BC=6,解這個直角三角形。在求解直角三角形時,可以利用“勾股定理”求出AB邊長也可以利用銳角三角函數(shù)求出B?(或A?)的正切值再求出B?(或A?),再用余弦或者正弦求出AB邊長。
10.六,就是“六何”檢討策略。即為何、何人、何時、何事、何處、如何。
(責任編輯 曾 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