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法顯《佛國記》中的苦難敘事

        2017-04-14 05:27:19
        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7年5期
        關鍵詞:佛國僧人佛教

        陽 清

        (云南師范大學 古代文學與文獻研究中心,昆明 650500)

        自釋教東傳以來,漢地僧侶前往佛國者后先相望,僧人行記文獻應運而生,惜其大多亡佚不存。而清人徐繼畬認為:“印度為佛教所從出,晉法顯、北魏惠生、唐元奘,皆遍歷其地,訪求戒律大乘要典,紀載特詳?!盵1]235關于北魏惠生西行之事,幸賴《洛陽伽藍記》卷五之節(jié)錄,拼補而存其崖略。法顯《佛國記》和玄奘《大唐西域記》,則屬存世完整的僧人行記。以陌生的異域他鄉(xiāng)為生存背景,晉唐僧人行記中蘊含著較為明顯的苦難敘事,亦即通過追憶旅途經歷和見聞,表現(xiàn)行者積極應對困苦和挑戰(zhàn),由此彰顯宗教情懷,引導讀者想象其境。唐代義凈法師指出:“觀夫自古神州之地,輕生徇法之賓,顯法師則創(chuàng)辟荒途,奘法師乃中開王路。其間或西越紫塞而孤征,或南渡滄溟以單逝。莫不咸思圣跡,罄五體而歸禮;俱懷旋踵,報四恩以流望”,“寔由茫茫象磧,長川吐赫日之光;浩浩鯨波,巨壑起滔天之浪。獨步鐵門之外,亙萬嶺而投身;孤漂銅柱之前,跨千江而遣命”。[2]1檢讀僧人行記,可知幾代高僧為弘揚佛教做出了巨大的犧牲和努力。

        以法顯為例,《佛國記》即是他對自己歷時十五年之長途旅行的親筆記錄。早在唐代之前,北魏酈道元《水經·河水注》已充分吸收其中的諸多記述。此書在歷代史志、正史補志以及佛教經錄中多有著錄,各種大藏經亦有收錄,諸多文獻均有征引,又有《法顯傳》《釋法顯行傳》《法顯行傳》《高僧法顯傳》《法顯記》《佛游天竺記》《佛游天竺本記》《歷游天竺記傳》《釋法顯游天竺記》《釋法明游天竺紀》《法明游天竺記》等眾多名稱,中外學者競相研究,成果較為豐碩。今有章巽《法顯傳校注》由中華書局2008年整理出版,較為權威。與玄奘《大唐西域記》相比,《佛國記》中的苦難敘事更為真實可信。撰者不僅在全書諸多章節(jié)中認識和表述苦難,而且通過對大量事實與細節(jié)進行勾連,除了積極展示僧人虔誠的求法之路,還大膽描述旅途險惡的地理環(huán)境,穿插講說詭譎的現(xiàn)世靈驗,有意追溯神幻的過往傳說,客觀表現(xiàn)人物交流并渲染僧人在特定環(huán)境中的思歸情結,藉此重現(xiàn)一個已經失去的歷史空間,彰顯出某種與苦難直接或間接相關的人文內涵、文學價值以及藝術張力。

        一、苦難敘事之實然

        作為六朝佛教敘事文學研究的重要文本,《佛國記》苦難敘事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層面:

        其一,為表現(xiàn)僧人西行求法著實不易,《佛國記》在描寫自然現(xiàn)象和地理環(huán)境方面,常以寥寥數(shù)筆來營造較為驚悚的畫面感,由此引發(fā)讀者展開聯(lián)想,客觀昭示出了苦難主題。該書描述陸路旅途之兇險,謂沙河中“多有惡鬼、熱風,遇則皆死,無一全者。上無飛鳥,下無走獸。遍望極目,欲求度處,則莫知所擬,唯以死人枯骨為標識耳”*本文所引《佛國記》內容,為章巽《法顯傳校注》本,中華書局2008年版。;又云度蔥嶺西南行十五日,“其道艱岨,崖岸崄絕,其山唯石,壁立千仞,臨之目眩,欲進則投足無所。下有水,名新頭河。昔人有鑿石通路施傍梯者,凡度七百,度梯已,躡懸緪過河。河兩岸相去減八十步?!眱啥挝淖?,可與其它僧人行記互為參證。而值得一提的是,該書還描述主人公自師子國至耶婆提國浮海東還之際的險惡環(huán)境,所謂“大海彌漫無邊,不識東西,唯望日、月、星宿而進。若陰雨時,為逐風去,亦無準。當夜闇時,但見大浪相搏,晃然火色,黿、鼉水性怪異之屬,商人荒遽,不指那向。海深無底,又無下石住處。至天晴已,乃知東西,還復望正而進。若值伏石,則無活路”,在同時代僧人行記中非常罕見?!斗饑洝分械暮j懙乩砻鑼?,每每由撰者親歷親見,雖著墨不多,卻不乏直觀生動,讀者恍如親臨其境。撰者往往以其簡練而神來之筆,描寫沙河、高山、江川、深淵、大海等絕域奇景,看似給讀者展示出一幅幅氣象宏大的畫卷,意境高遠并且充滿著語言張力;究其實旨,乃著意表現(xiàn)僧人在巡禮求法過程中受盡種種磨難,絕非常人能夠企及。與上述文字相關,《佛國記》記載法顯前往于闐國,所謂“西南行,路中無居民,沙行艱難,所經之苦,人理莫比”;蔥嶺“冬夏有雪。又有毒龍,若失其意,則吐毒風,雨雪,飛沙礫石。遇此難者,萬無一全”;又云迦維羅衛(wèi)國“大空荒,人民希疏。道路怖畏白象、師子,不可妄行”,雞足山“榛木茂盛,又多師子、虎、狼,不可妄行”,等等,同樣是表現(xiàn)旅途環(huán)境之惡劣,結合一代高僧挑戰(zhàn)并且征服大自然的雄心壯志和宏偉氣魄,如此促進了主人物形象的積極塑造。

        其二,為演繹僧人在漫長的旅途中受盡磨難,《佛國記》借助人物主客交流和客觀直陳,或展示旅行者作為佛教徒的堅韌和虔誠,或表現(xiàn)佛國對于漢地僧人的憐恤或贊嘆,或渲染游方沙門作為異鄉(xiāng)人的思歸情結,其寫人真切傳情,所涉人物類型化,寫作技巧多樣化,藉此共同彰顯出了苦難主題。該書敘及法顯翻越小雪山之際:“山北陰中遇寒風暴起,人皆噤戰(zhàn)。慧景一人不堪復進,口出白沫,語法顯云:‘我亦不復活,便可時去,勿得俱死。’于是遂終。法顯撫之悲號:‘本圖不果,命也奈何!’復自力前,得過嶺?!边@里通過即時描述并且渲染情景,使用較為簡短的人物對話,慧景之曠達無私、法顯之剛毅誠摯均得以充分展現(xiàn),讀者由此心生憐憫和敬意。又,該書敘及毗荼國:“佛法興盛,兼大小乘學。見秦道人往,乃大憐愍,作是言:‘如何邊地人,能知出家為道,遠求佛法?’悉供給所須,待之如法?!蓖瑫钟浘兴_羅國舍衛(wèi)城:“法顯、道整初到祇洹精舍,念昔世尊住此二十五年,自傷生在邊地,共諸同志游歷諸國,而或有還者,或有無常者,今日乃見佛空處,愴然心悲。彼眾僧出,問顯等言:‘汝從何國來?’答曰:‘從漢地來?!吮娚畤@曰:‘奇哉!邊地之人乃能求法至此!’自相謂言:‘我等諸師和上相承已來,未見漢道人來到此也?!眱蓜t材料共同表現(xiàn)出漢地僧人與佛國眾僧的實際交往,人物的語言、形象及其個性均合乎情理,佛國對于旅行者的憐恤或者贊嘆之情非常明顯,讀者亦深受其感染。與此相關,《佛國記》另記主人公至王舍新城:“法顯于新城中買香、華、油、燈,倩二舊比丘送法顯上耆阇崛山。華、香供養(yǎng),然燈續(xù)明。慨然悲傷,收淚而言:‘佛昔于此住,說《首楞嚴》。法顯生不值佛,但見遺跡處所而已?!从谑咔罢b《首楞嚴》。停止一宿,還向新城?!边@里所謂“慨然悲傷”,與前例“愴然心悲”類同,“乃高僧概嘆生不逢遇佛祖之悲”,旅行者“無比虔誠的宗教情感于此得以呈現(xiàn)并且升華,極大地影響著眾多的佛教徒”[3]140。至于表現(xiàn)漢地僧人在佛國的思歸情結,則使用一種客觀直陳的抒情方式,有利于實現(xiàn)人物形象的典型化。該書敘述主人公在無畏山僧伽藍云:“法顯去漢地積年,所與交接悉異域人,山川草木,舉目無舊,又同行分披,或留或亡,顧影唯己,心常懷悲。忽于此玉像邊見商人以晉地一白絹扇供養(yǎng),不覺凄然,淚下滿目?!庇诖丝梢?,《佛國記》不但擅于描繪自然景色、風土人情、佛教遺跡等,而且使之構成人物活動的典型環(huán)境,由此觸及旅行者的內在情感特別是客居思鄉(xiāng)的普遍心理。這里,撰者試圖為異鄉(xiāng)人的自我傾訴衷腸,抒發(fā)個人情感真摯而細膩,主人公形象由此鮮明而典型,彰顯出了苦難敘事的文學張力。

        其三,為證明僧人在巡禮求經中受到菩薩佑護,《佛國記》偶爾穿插講說神秘怪誕的現(xiàn)世靈驗,其敘事模式與晉唐佛教志怪小說異曲同工,藉此從側面展示出了苦難的主題。檢讀大多數(shù)僧人行記,漢地游方沙門之所以大難不死,并且終以回歸故土,通常歸結于此人“誠心冥徹,履險能濟”[4]579。誠如《佛國記》結語所言:“竊惟諸師來得備聞,是以不顧微命,浮海而還,艱難具更,幸蒙三尊威靈,危而得濟,故竹帛疏所經歷,欲令賢者同其聞見?!币驗檫@樣,講說現(xiàn)世靈驗遂成為這類著作的應有內容。《佛國記》講述法顯自師子國到耶婆提國之海上經歷:“得好信風,東下二日,便值大風。船漏水入。商人欲趣小船,小船上人恐人來多,即斫緪斷,商人大怖,命在須臾,恐船水漏,即取麁財貨擲著水中。法顯亦以君墀及澡罐并余物棄擲海中,但恐商人擲去經像,唯一心念觀世音及歸命漢地眾僧:‘我遠行求法,愿威神歸流,得到所止。’如是大風晝夜十三日,到一島邊?!边@種以感通為內容的佛教敘事看似荒誕不經,大多通過漢地僧人的苦難經歷來凸顯念經拜佛的好處。無獨有偶,原書還記載法顯自耶婆提回歸長廣郡界之海上經歷:“一月余日,夜鼓二時,遇黑風暴雨。商人、賈客皆悉惶怖,法顯爾時亦一心念觀世音及漢地眾僧。蒙威神佑,得至天曉。曉已,諸婆羅門議言:‘坐載此沙門,使我不利,遭此大苦。當下比丘置海島邊。不可為一人令我等危崄?!@本檀越言:‘汝若下此比丘,亦并下我!不爾,便當殺我!如其下此沙門,吾到漢地,當向國王言汝也。漢地王亦敬信佛法,重比丘僧?!T商人躊躇,不敢便下?!迸c前者相比,這段文字更加生動鮮活,實可謂驚心動魄,而法顯之虔誠沉著、婆羅門之陰險歹毒、檀越之正義機智均得以淋漓盡致地展現(xiàn)出來。從敘事模式看,上述材料可與中古釋氏輔教之書媲美,證明法顯在海路旅行中受盡了種種磨難。

        與此相關,據(jù)僧祐《出三藏記集》法顯本傳:“明旦,顯欲詣耆阇崛山,寺僧諫曰:‘路甚艱崄,且多黑師子,亟經噉人,何由可至?’顯曰:‘遠涉數(shù)萬,誓到靈鷲。寧可使積年之誠,既至而廢耶?雖有崄難,吾不懼也!’眾莫能止,乃遣兩僧送之。顯既至山中,日將曛夕,遂欲停宿。兩僧危懼,舍之而還。顯獨留山中,燒香禮拜,翹感舊跡,如睹圣儀。至夜,有三黑師子來蹲顯前,舐唇搖尾。顯誦經不輟,一心念佛,師子乃低頭下尾,伏顯足前。顯以手摩之,咒曰:‘汝若欲相害,待我誦竟;若見試者,可便退去?!瘞熥恿季媚巳ァ!盵4]574這則材料雖不見于今本《佛國記》,卻應屬法顯行記之其它內容,其文本風格亦如志怪之瑰異奇幻,講述故事娓娓道來,有條不紊,人物形象生動鮮活,因為旨在渲染佛教禁劾猛獸之功,由此間接演繹了苦難敘事,充滿著宗教文學色彩。綜上,《佛國記》對于現(xiàn)世靈驗的講說,不失為撰者生活體驗的直陳、主觀意想的表露以及宗教激情的傾瀉,為漢地高僧的巡禮求經之路增添了別樣的浪漫主義色彩。這種苦難敘事乃撰者有意為之,它大致呈現(xiàn)出了兩種意義:對于宗教徒而言,虛構和神幻的元素一旦被注入僧人行記之中,以直錄為特征、以真為美的史學敘事于是變成了以自神其教為宗旨的神學敘事;對于一般讀者而言,倘若從閱讀距離和文學接受的角度去審視,《佛國記》事實上變成了以文學演繹為手段、以審美為追求的藝術性文本,并且呈現(xiàn)出了類似于佛教志怪小說的藝術張力。

        其四,與前述緊密相關,《佛國記》因其大量記載各地佛教文化狀況,充分描述各種佛教遺跡,頻繁追記佛本生故事和佛門圣人事跡,由此積極塑造了佛祖光輝高大的形象,大力弘揚了佛教為大眾救苦救難的宗教本質,同時亦多次表現(xiàn)出了苦難內涵。該書記載中天竺僧伽施國:“有一寺名火境。火境者,惡鬼名也。佛本化是惡鬼。后人于此處起精舍,以精舍布施阿羅漢,以水灌手,水瀝滴地,其處故在。正復掃除,常現(xiàn)不滅。此處別有佛塔,善鬼神常掃灑,初不須人工。有邪見國王言:‘汝能如是者,我當多將兵眾住此,益積糞穢,汝復能除不?’鬼神即起大風,吹之令凈?!庇涊d沙祇大國:“出沙祇城南門,道東,佛本在此嚼楊枝,刺土中,即生長七尺,不增不減。諸外道婆羅門嫉妒,或斫或拔,遠棄之,其處續(xù)生如故?!庇涊d拘薩羅國舍衛(wèi)城:“出祇洹東門,北行七十步,道西,佛昔共九十六種外道論議,國王、大臣、居士、人民皆云集而聽。時外道女名旃柘摩那起嫉妒心,乃懷衣著腹前,似若妊身,于眾會中謗佛以非法,于是天帝釋即化作白鼠,齧其腰帶斷,所懷衣墮地,地即劈裂,生入地獄?!比绱朔N種,不一而足,實令讀者目不暇接?!斗饑洝分懈衅^長的佛教傳說。該書紀錄法顯游至僧伽施國之際,即用較多文字追記佛上忉利天三月為母說法之事,又有長篇追記伽耶城貝多樹下魔王譴三玉女試佛之事,至于講述毗舍離國放弓仗之塔相關傳說,伽耶城阿育王果報作鐵輪王相關傳說,等等,不僅曲盡原委,婉轉有致,而且可與某些漢譯佛經互為補充。佛教敏銳地感受現(xiàn)實苦難,深切地體味人生憂患,乃至由苦難而體察到社會和人生的本相,即所謂苦海無邊,其智慧則表現(xiàn)為對于現(xiàn)實社會和苦難人生的超越,從根本上提供給世人一條通往極樂世界的途徑,亦即回頭與修行。在《佛國記》中,佛本生故事和佛門圣人事跡正是引導修行和解救世人的經典案例。至于法顯巡禮求經的苦難歷程,一方面是行者走向彼岸的風塵苦旅,另一方面亦旨在宣揚佛教徒救人于倒懸的功德。結合上述兩種立意,撰者使用大量的插敘、追敘以及補敘來追記傳說,其風格神幻瑰奇,佛教內涵盡顯,又恰如懷古類詩文作品中常用的寫作技巧,在虛實相生中大膽肆意地進行宗教的文學的演繹,留給讀者一種真幻交織的時空觀感,作為苦難敘事的文學魅力再次得到充分地展示。

        二、苦難敘事之必然與應然

        與大多數(shù)僧人行記類似,法顯《佛國記》必然會客觀表現(xiàn)其苦難敘事?;垧ā陡呱畟鳌肪砣撛唬骸案`惟正法淵廣,數(shù)盈八億,傳譯所得,卷止千余。皆由踰越沙阻,履跨危絕,或望煙渡險,或附杙前身,及相會推求,莫不十遺八九。是以法顯、智猛、智嚴、法勇等,發(fā)趾則結旅成群,還至則顧影唯一,實足傷哉?!盵5]142—143事實上正是如此。在交通落后、信息閉塞、險象環(huán)生的中古時代,各種現(xiàn)實條件都非常不利于通往佛國的海陸旅行,更不用說耗時達數(shù)年之久的跨國之旅了。作為一種史學文本,《佛國記》較為真實地紀錄了法顯游行佛國達十五年之久,歷經三十余國的經歷,其視生命如鴻毛之輕,忘身求法而終得遂愿,對于佛教戒律和毗曇學居功至偉。檢讀《法顯傳》原書:“法顯昔在長安,慨律藏殘缺,于是遂以后秦弘始元年歲在己亥,與慧景、道整、慧應、慧嵬等同契,至天竺尋求戒律”,自發(fā)跡長安至度蔥嶺,繼而至北天竺、西天竺,約404年至中天竺(中國)摩頭羅國,繼而又至東天竺,于409年離開多摩梨帝國???,“泛海西南行”,“到師子國”,又浮海至耶婆提國,終于412年還至青州,“凡所游歷,減三十國”,瞻仰城池和佛跡無數(shù),備受磨難,不勝枚舉。據(jù)《開元釋教錄》,法顯“本姓龔,平陽武陽人”,出家受大戒后,“??浡赦蛾I,誓志尋求”,“以安帝隆安三年,與同學慧景、道整、慧應、慧嵬等發(fā)自長安”,前往佛國求經巡禮,歷經數(shù)國,親睹靈驗,“既而附商人大舶,循海東還”,“復隨他商侶東趣廣州”,因遇大風浪而隨流至青州,后“南造建康,于道場寺,就外國禪師佛陀跋陀羅,譯《大般泥洹經》等六部,撰《游天竺傳》一卷”,“后到荊州,卒于辛寺,春秋八十有六”。[6]507—508針對法顯的歷史功績,高僧慧遠如此評價:“于是感嘆斯人,以為古今罕有。自大教東流,未有忘身求法如顯之比。然后知誠之所感,無窮否而不通;志之所獎,無功業(yè)而不成。成夫功業(yè)者,豈不由忘失所重,重夫所忘者哉!”[7]153正因為這樣,反映法顯在異域他鄉(xiāng)完全陌生的環(huán)境中“歷受地理險阻、氣候嚴酷與心性煎熬”[8]183的苦難敘事,勢必成為這種僧人行記的應有內容。毋寧說,《佛國記》的史學文本性質,決定該書必然存在著不少的苦難敘事。《佛國記》對于自然現(xiàn)象和地理環(huán)境的描寫,以及該書展示旅行者作為異鄉(xiāng)人在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往往如此。結合不同的地理、民族、風物等,這種苦難敘事成為了中外交通史的重要材料,也在很大程度上還原了歷史的本來面貌。

        應該說,六朝僧人行記諸如支僧載《外國事》、釋智猛《游行外國傳》、曇無竭《外國傳》、釋法盛《歷國傳》、釋曇景《外國傳》,以及記載慧生等人西行求法的《慧生行傳》《宋云家記》《道榮傳》,大多呈現(xiàn)出了上述的敘事文學特征。[9]105—111令人遺憾的是,這些僧人行記或部分亡佚,或僅存吉光片羽,其中蘊含的苦難敘事均不如《佛國記》觸動人心。毋庸置疑,反映玄奘西行見聞的《大唐西域記》尤其是《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前五卷,在積極演繹苦難敘事方面,其內容更為豐富,手法更為多樣,影響更為深遠。較為明顯的是,玄奘行記多次記載其親歷強盜劫掠事件,通過其它種種具體的天災人禍來深刻揭示苦難敘事的主題,結合精彩絕倫的佛教故事和復雜多樣的地方傳說,玄奘行記事實上升級并且超越了以《佛國記》為代表的六朝行記。然而自曹魏朱士行以來,西行求法之僧不乏其人,其成就和聲名均不及法顯。就旅行者實際經歷的磨難而言,不用說六朝諸游方沙門,即便是后來的高僧玄奘,同樣難以與之抗衡。據(jù)章巽先生研究,其理由應有:其一,檢讀相關文獻作大體推斷,法顯從長安出發(fā)時已達五十八歲以上高齡,以接近花甲之年西行巡禮,勢必更為艱難,其佛國之行更加令人欽佩;其二,與后來的許多游方僧人相比,法顯西行毫無經驗可循,“創(chuàng)辟荒途自然要較繼開中路更加艱難”,玄奘則可以前人行跡作為參照;其三,法顯所歷更為復雜兇險,“陸去海還,廣游西土,留學天竺,攜經以歸者,恐要數(shù)法顯為第一人”,而比較之下,“玄奘之去印度和從印度歸來,都取道陸上,不如法顯之陸去海還,曾身歷鯨波巨浪之險”;其四,與法顯相比,玄奘經過高昌后受人幫助較多,擁有更多的優(yōu)越條件,《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謂其“所經諸國,王侯禮重”可以為證,法顯則罕有攀龍附鳳的活動,其“因于外力者少,而自身奮發(fā)者多,松風山月,似乎更覺高人一等”[7]3—10。正因為這樣,以記載法顯旅途經歷為內容的《佛國記》,其中表現(xiàn)主人公積極應對困苦和挑戰(zhàn),勢必更為真誠感人,其敘事文學張力同樣值得我們重視。所謂浮華易歇,公論終明,就其文學性而言,法顯親筆寫下的游記,“言輒依實,質樸明暢”,“由于親身經歷,親筆自寫,常能在行間字里發(fā)射出深厚的感情,十分觸動人心,有許多境界往往是《大唐西域記》所未能達到的”。在這部僧人行記中,法顯經?!吧钋榱髀队诩埫?,千載之下,感人猶新”,緣于苦難敘事以及佛教情懷的積極參與,此書不僅頗具宗教意蘊,而且“實在也具有極高的文學價值”[7]10。

        三、苦難敘事之文學特性

        誠然,作為一種頗具宗教意蘊和文學價值的旅行筆記,《佛國記》中蘊含的苦難敘事,自然存在著虛飾、神化、想象乃至夸張的可能性,書中那些類似于晉唐佛教志怪的文本內容亦即如此。中古釋氏輔教之書的敘事范式之一,亦即敘說觀世音靈驗以誘趨利避害之徒。魏晉以來,“以觀音靈驗為內容,結合包括持齋、念佛、誦經、轉經、布施、法會等在內的佛教活動,釋氏輔教之書大量記載以人佛感通為特色的神異故事,意在彰顯信佛、崇佛的現(xiàn)世利益”,著名的“《觀世音應驗記三種》即由南朝宋傅亮《光世音應驗記》、宋張演《續(xù)光世音應驗記》、齊陸杲《系觀世音應驗記》等三種典籍綜合構成,全書與《宣驗記》《冥祥記》中的人佛感通事跡交相輝映,共同造就了六朝觀音靈驗記錄蔚為大觀的局面”[10]33。對于廣大百姓而言,“那些講述佛與菩薩神力應驗、人生因果輪回報應的生動故事,以及那些觸處可見的佛教繪畫、塑像等通俗宣傳品”,往往比佛教義理對他們的影響“一定要大得多”[11]1,故而其最終結果,無疑是通過對神力和應驗的演繹,為佛教在民間的廣泛傳播奠定了基礎。從故事結構和敘事技巧看,與漢譯佛經和僧傳著作類似,《佛國記》對于觀世音靈驗的講述,因其同樣包括僧人或者民眾陷入困厄、歸心釋教乞求解救以及菩薩幫助世人脫離苦海等三個基本環(huán)節(jié),從而呈現(xiàn)出了猶如釋氏輔教之書的程式化特征,在晉唐佛教敘事文學序列中頗具代表性。可以肯定的是,《佛國記》穿插講說觀世音靈驗,并從側面展示出苦難的主題,其實與書中那些針對佛教傳說的追記類似,充分表現(xiàn)出了較為明顯的宗教意圖,撰者的佛教情懷于此可見。與此相關,《佛國記》為了積極演繹苦難敘事而進行虛構和聯(lián)想,有效地拓展了這種僧人行記的文學價值,使之在佛教敘事文學占有重要地位。

        《佛國記》之苦難敘事特征,還在于該書大體上吸收并且超越了前代史傳文學的常規(guī)寫法。史傳或注重時間,或注重人物,或注重事件,重在如實展現(xiàn)歷史的本來面貌,彰顯懲惡揚善的創(chuàng)作宗旨??疾臁斗饑洝?,該書習慣于依據(jù)旅行的時間、地點、人物及其見聞等四種基本元素來構建全書。以法顯前往佛國巡禮求經、排除萬難并且回歸祖國為基本內容,《佛國記》的時間當然是單向的,其地理路線卻形如圓環(huán),前后兩點亦即出發(fā)點和歸宿點最終重疊。不僅如此,時間與地點無不緊密關聯(lián),行記文本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延及地理位置和人物見聞。人物設置則遵循著某種普遍規(guī)律:主體人物首尾作簡要說明,群體人物特意作總體介紹,次要人物則隨事標明其去向和歸宿。主體人物構成了時間與地點的實際牽引者,并且隨時提醒讀者其當下性和在場性。以主體人物之耳目為寫作視野,各種見聞屢次產生于特定的時空之中,作為客觀實在的異域風物、佛國遺跡往往與人物所見之現(xiàn)世靈驗、人物所聞之過往傳說前后相間、交錯成文,由此總體上構成了既寫實又虛幻亦可謂異彩紛呈的結構系統(tǒng)?!斗饑洝返目扇≈帲窃谟谧咄ㄟ^寫景之簡練有神、敘人之真切傳情、記事之神秘有驗等,積極演繹苦難敘事,并且結合佛教文化內涵,藉此成為表現(xiàn)其文學價值的重要維度??疾鞎r間、地點與人物、見聞的關系態(tài)勢,該書依據(jù)特定時空中的主體人物及其所見所聞,積極彰顯苦難敘事,或描述異國風情、佛教遺跡,或講說現(xiàn)世靈驗,追記過往傳說,前者讓讀者猶如親臨,后者讓佛國之行增加了神秘況味,無論是當下還是過去,美麗珍奇的實物總是與奇幻多姿的故事交互相融、錯落有致,字里行間飽含著宗教虔誠,讀者自會在時空交錯之中得到思想的感染和情感的熏陶。

        要之,在佛教傳入中國后,漢地高僧大德往往“發(fā)憤忘食,履險若夷。輕萬死以涉蔥河,重一言而之柰苑”[12]23,其堅貞不屈的意志和忘身求法的精神令人敬仰,以至成為佛教徒和世人歌頌的對象,一些僧人行記中蘊含著較為明顯的苦難敘事,給后人留下了寶貴的文化遺產?!斗饑洝氛瞧渲械馁?。追憶其西行之路,法顯自云:“顧尋所經,不覺心動汗流。所以乘危履崄,不惜此形者,蓋是志有所存,專其愚直,故投命于不必全之地,以達萬一之冀?!盵7]153不難看到,以苦難敘事為人文觀照,《佛國記》正是塑造了法顯作為高僧、旅行者以及探險家之平實低調、愚直實干的高大形象,充分展示了人性的崇高之美。苦難是佛教思考社會和人生的起點,也是佛教徒為己為人而努力修行的根源。統(tǒng)觀將近四百年的六朝,可謂世族專權、異族侵占、亂多于治、黑暗而又動蕩的特殊時代。對于佛教而言,如何能夠實現(xiàn)救世人于倒懸,需要一代高僧篳路藍縷并且披荊斬棘,積極努力地尋求大乘經典。高僧法顯恰恰承擔了這一社會角色,《佛國記》中的苦難敘事亦由此而來。經受苦難同樣是佛教徒一生的某種象征,《佛國記》中的苦難敘事時時流露出詩意和溫情,甚至有行者遂愿之際的愉悅,法顯也因其曠世旅行和《佛國記》贏得了榮譽和尊敬,從這種意義上說,苦難敘事自然而然地表現(xiàn)出了主人公法顯的光輝形象和佛教情感,同時亦提升了法顯作為佛教徒的人生境界。

        [1] (清)徐繼畬.瀛環(huán)志略[M].臺北:臺灣華文書局,1968.

        [2] 王邦維.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校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8.

        [3] 陽清.敦煌寫本殘卷《慧超往五天竺國傳》中的五言詩——兼論中世佛教行記的情感抒寫及其詩筆[J].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4).

        [4] (梁)釋僧祐.出三藏記集[M].北京:中華書局,1995.

        [5] 湯用彤.高僧傳校注[M].北京:中華書局,1992.

        [6] (唐)智昇.開元釋教錄[A].大正藏(No.2154)[C].臺北:臺灣新文豐出版公司,1992.

        [7] 章巽.法顯傳校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8.

        [8] 陳信雄.法顯《佛國記》與中外文明交流[J].世界漢學,2010,(2).

        [9] 陽清,劉靜.六朝佛教行記文獻十種敘錄[J].大學圖書館學報,2017,(1).

        [10] 陽清.古小說“釋氏輔教之書”敘事范式探究[J].蘭州學刊,2014,(11).

        [11] 董志翹.觀世音應驗記三種譯注[M].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

        [12] 向達.漢唐間西域及海南諸國古地理書敘錄[J].國立北平圖書館館刊,1930,(6).

        猜你喜歡
        佛國僧人佛教
        必然的結果
        必然的結果
        讀者(2024年3期)2024-01-29 05:41:37
        《世說新語》與兩晉佛教
        天中學刊(2022年2期)2022-04-27 06:03:56
        佛教藝術
        鄭巢與僧人交游詩歌考
        根宮佛國尋根探源
        綠色中國(2019年18期)2020-01-04 01:57:06
        百般努力,千般誠心,不負“佛國”珍品——走訪武穴市農二代生態(tài)農莊家庭農場
        長江蔬菜(2016年10期)2016-12-01 03:05:25
        王蟄堪作品
        詩潮(2016年5期)2016-05-14 23:02:49
        黃袍佛國
        論佛教與樸占的結合
        日韩人妻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无码熟妇人妻AV影音先锋| 亚洲欧美日韩在线中文一| 日本高清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蜜桃尤物在线视频免费看| 国产aⅴ无码专区亚洲av麻豆|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毛片| 日韩Va亚洲va欧美Ⅴa久久| 69精品国产乱码久久久| 亚洲乱码国产乱码精品精| 2019年92午夜视频福利| 国产激情久久久久久熟女老人| 你懂的视频网站亚洲视频| 国产精品国产三级国产专播| 久久国产精品二国产精品| 国产精品久久这里只有精品| 亚洲av手机在线播放| 欧美又粗又长又爽做受| 亚洲人成人影院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美女久久久久浪潮AVⅤ| 成熟妇女毛茸茸性视频| 国产熟妇另类久久久久| 亞洲綜合無碼av一區二區| 高清亚洲成av人片乱码色午夜| 色佬精品免费在线视频| 暖暖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5555| 亚洲精品中文字幕熟女| 色综合久久无码五十路人妻| 又硬又粗又大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 亚洲一卡2卡3卡4卡5卡精品| 一区二区三区日韩亚洲中文视频 | 欧美日韩亚洲成色二本道三区 | 仙女白丝jk小脚夹得我好爽| 久久国产精品免费专区| 免费a级毛片18禁网站app | 国产成人亚洲欧美三区综合|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看| 国产免费拔擦拔擦8x高清在线人| 久久精品国波多野结衣| 日本一区二区啪啪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