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恩施州利川市東城初級中學 湖北 恩施 445000)
引言:化學是在初中才開設的一門學科,在有小學教學的基礎上,步入初中的學生都有了一定的閱歷和知識儲備,這時新增的一門學科勢必會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這樣,能否好好利用這種學習熱情,讓學生在初級階段打下堅實的基礎就變得尤為重要?;瘜W是一門課授與實驗結(jié)合的科目,其中的實驗正是吸引學生學習興趣的關鍵,同時實驗又能使學生更好的理解和記憶教學內(nèi)容,所以,課堂上的實驗教學變得尤為重要。
課堂導入是課堂教學的關鍵環(huán)節(jié),是吸引學生注意力,調(diào)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重要手段。一般而言,很多教師習慣于用復習舊課的方式進行課堂導入,這樣的導入形式也無可厚非,但長期使用難免會使學生產(chǎn)生審美疲勞。因此,不斷創(chuàng)新課堂導入形式,也是促進初中化學教學改革的有效手段。筆者在執(zhí)教初中化學的教學中,就通過趣味化學實驗導入新課的方式,取得了好的教學效果。首先,在備課的過程中,教師應當結(jié)合教學的實際內(nèi)容,設計與之相適合的趣味實驗,可以是現(xiàn)場演示,也可以是多媒體演示,無論何種演示方式,都能取得好的導入效果。其次,在授課開始時,教師先給學生設置懸念。然后通過趣味實驗的開展,讓學生能夠直觀地看到一些“神奇”的實驗過程。
在傳統(tǒng)的實驗教學模式下,以教師演示實驗為主,學生觀看實驗做記錄,這樣的實驗教學不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實驗探究能力。并且,學生不能通過自己做實驗而獲取實驗結(jié)論,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就會降低,導致實驗教學的效率大大降低。利用分組實驗,可以將實驗舞臺交給學生們,教師扮演引導者的角色,讓學生自主探究,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能力、操作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作為初中化學教師,應該充分認識到分組實驗的重要性,設計和優(yōu)化實驗方案,保證學生能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化學實驗當中來。例如,在講授“制取氧氣”這一課時,教師就可以設計分組實驗。教師首先可以給學生講授一些基本的操作步驟和注意事項,對學生進行分組。然后讓一部分小組做“高錳酸鉀制取氧氣”的實驗,另一部分小組做“雙氧水制取氧氣”的實驗。在做完一個實驗之后,需要小組寫一份實驗報告,說出自己得出的結(jié)論,然后讓學生交換再做另外一個實驗。之后教師讓學生進行討論“氧氣的制取過程是怎樣呢?”學生交流討論之后,得出結(jié)論“若固體(或固體+固體)加熱生成氣體,選用高錳酸鉀制氧氣裝置;若固體+液體常溫下制取氣體,選用雙氧水制取氧氣裝置”。這樣學生對這一節(jié)的化學知識學習得更透徹。
在課上,老師的授課要精當,避免講太多個人經(jīng)歷讓學生疲乏,課前應該重點列舉出本節(jié)課的重點知識點,實驗流程、操作及注意事項。動手作實驗時,老師在保證學生安全的同時,應該讓同學們自己發(fā)散思維,尋求不同的實驗操作方法,自己分析其中利弊?;瘜W老師在實驗中應該作為一個輔導者和統(tǒng)籌安排人,并不應該老師動手做實驗,學生只能用眼觀察。實驗中,教師要根據(jù)學生的實驗進度,在不同的實驗階段,提出相應的實驗問題讓同學們思考。例如,在“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一課中,老師首先應該讓學生自己來選擇實驗儀器,同時提出問題讓同學們思考:應采用什么儀器制備二氧化碳?怎樣連接實驗儀器?因該采用什么樣的漏斗?與普通的漏斗有什么區(qū)別?稀鹽酸的量應該怎樣控制?怎樣證明生成的氣體就是二氧化碳?收集二氧化碳氣體時瓶口應該朝上還是朝下?又要怎樣證明瓶內(nèi)的二氧化碳已經(jīng)收集滿了。
教師在完成大綱內(nèi)教學的同時,可以對學生進行知識的拓展,鼓勵學生去觀察課外對化學知識的應用。讓學生“廚房中的化學”作為實驗課題。讓學生對家庭廚房現(xiàn)有的物品進行試驗、觀察并進行記錄。像是炒菜用的鐵鍋或是菜刀表面留下的銹斑;對食鹽與白糖進行溶解速度的比較;將雞蛋放進盛有食醋的杯中觀察蛋殼的表面;如何對家中熱水壺內(nèi)沉積的水垢進行去除以及如何用家中現(xiàn)有的物品分別鑒別食鹽與堿面(NaHCO3)等等。
綜上所述,在初中學習階段,教師應該重視對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yǎng),尤其是化學實驗課程,教師應該摒棄傳統(tǒng)的理論重于實踐的思想,應將眼光放長遠,為學生在今后的學習道路上以及步入社會后的創(chuàng)新能力做打算,鼓勵學生對化學實驗進行創(chuàng)新,為學生創(chuàng)造更多動手實驗的機會,讓學生去親生體驗化學實驗的多變,化學知識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