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丹
在閱讀教學中,提升學生的語感是教師的重要教學目標。著名的教育學家葉圣陶認為:“語文教材無非是個例子?!弊x者理解了作者通過文字傳達出的情感,這為得意;品讀字詞句章的絕妙,掌握作者采用的語言表達技巧,這為得言。2011年版《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課程應……引導學生豐富語言積累,培養(yǎng)語感,發(fā)展思維……”在教材中,教師可以發(fā)現(xiàn)很多文本細讀點,這些文本細讀點可以成為學生進行語言學習的載體。因此,在教學中,教師可以指導學生根據(jù)文本細讀點對文本進行仔細品讀,從而不斷提升學生的語感。
在一篇文章中,標點符號具有重要的作用。但在閱讀教學時,教師容易忽略標點符號。很多作者在創(chuàng)作時,往往是通過運用標點符號使文章具有節(jié)奏感和旋律感,從而達到表情達意的效果。作者通過使用一個個小的標點符號,向讀者展現(xiàn)了文章中人物的情感,讀者也可以了解到文章中作者的情感路線與思維過程。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指導學生對文章中的標點符號進行仔細品讀,最終讓學生感悟到文本語言的巧妙之處。
例如,在《跳水》一文中,作者在一個自然段中用了7個感嘆號,通過7個感嘆號把船長的焦急心情充分地表達出來。教學時,筆者首先指導學生對文章進行仔細閱讀,讓學生感受7個感嘆號所具有的獨特表達效果。通過這樣的文本細讀,學生的語感能夠得到有效提升,也容易養(yǎng)成在寫作中準確運用標點符號的習慣。
每個標點符號都能表達一種意思。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對文字和標點符號保持一定的敏感性。教是為了更好地學,而學是為了更好地寫。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讓學生意識到標點符號也能表達情感,使學生自然而然做到正確運用標點符號,進而使他們的寫作內容更加豐富多樣。
語言表達和寫作實踐都是建立在字詞的基礎上,字詞好比是托盤或者底座,文章好比是寶塔,沒有托盤和底座,寶塔是不可能建立起來的。教師常常抱怨學生的作文平淡如水,枯燥無味,一些語句味同嚼蠟。設想一下,如果沒有酸甜苦辣咸,飯菜怎會可口,同樣,沒有深厚的字詞積累,學生寫出的文章又怎會精彩?著名的教育學家葉圣陶先生在他的《語文教學二十韻》一書中指出“一字未宜忽,語語悟其神”,他認為在一篇文章中,每個字、每個詞都是一幅栩栩如生的景象。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指導學生對文章中的字詞進行品讀,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深層含義。
在教材中,許多文章背后蘊藏著深厚的意境,而意境的表達是靠一些重要的字詞體現(xiàn)出來的。在教學時,教師要指導學生對表達文本意境的重要字詞進行仔細的品讀,通過這種方式學生才能更好地融入到文本的意境中,并在這個過程中與文本進行深入對話。
例如,在《荷花》一文中,作者生動形象地描繪了荷花的生長狀態(tài),在描述時有這么一句話“白荷花在這些大圓盤之間冒出來”,這句話中的“冒”字用得非常精妙,讓文本充滿情趣。在課堂上,教師可以采取引導性的話語幫助學生品讀:“同學們,作者在這句話中用了一個‘冒’字描繪出了荷花的美麗,你們可以思考一下還有沒有別的字可以替換嗎?”開始的時候,學生都會覺得可以用別的字替換。有學生說道:“‘冒’字可以換成‘鉆’字?!庇袑W生說道:“‘冒’字可以換成‘長’字?!庇袑W生說道:“‘冒’字可以換成‘生’字。”還有學生認為:“‘冒’字可以換成‘露’字?!痹趯W生討論結束后,我讓他們把替換的字帶入到語句中和“冒”字分別進行細讀比較,重新品讀,在讀的過程中他們都認為文章中的“冒”字把白荷花的靜態(tài)美和動態(tài)美都描繪出來了,而自己提出的字并不能達到這種效果。
在教材中,有很多意蘊深刻的詞語,如果學生理解了這些意蘊深刻的詞語,他們對文章的主旨也就掌握了。所以,在閱讀教學中,對于這些蘊意深刻的詞語,教師要積極指導學生進行仔細品讀。
例如,《最后的姿勢》這篇文章形象生動地描述出譚老師舍己為人的人物性格特點。課文中作者只是對地震中發(fā)生的事的過程進行了簡單描述,沒有直接對譚老師進行贊美,但讀者在閱讀過程中就能感受到譚老師無私奉獻的偉大精神。教師可以把文章中的“張開”“護住”等詞語整理出來,指導學生對這些重要詞語進行細讀,在細讀過程中他們自然而然就能感受到譚老師的人物特征——在生死面前毫不猶豫地選擇犧牲自己、保護學生。在細讀重要詞語時,學生很容易就掌握了文章的中心思想,感受到譚老師無私奉獻的精神。顯然,這樣的文本細讀是十分重要的,對于學生理解文本的基本內涵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
句子是一個語言單位,可以單獨表達某種意思。因此,在課堂教學時,學生如果能掌握句子的深層含義,便可以對文本形成深刻的認識了。在教學時,教師可引導學生學習書本中的一些句子,重點指導學生對這些語句進行品讀。
在一些文章中,作者會采用修辭手法進行造句,使句子更加生動活潑。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將關注點轉向含有修辭手法的句子,并對其進行品讀,達到促進學生吸收并掌握修辭手法的目的。
例如,《桂花雨》一文中有這樣一句話:“全年,整個村莊都沉浸在桂花香中?!睂@句話進行分析便可以發(fā)現(xiàn),其采用了夸張的修辭手法。在課堂上,教師需指導學生對這個句子進行仔細認真的品讀,使學生在讀的過程中感悟到作者的用意,通過夸張手法既能寫出桂花的香氣宜人,也表達了作者的思鄉(xiāng)之情。不需要教師多余的講解,學生便可以在閱讀過程中感受到作者的思鄉(xiāng)之情,感悟名家寫作的精妙之處,讓學生心悅誠服,并將這種習作技巧運用到自己的習作中。
在很多文章里,作者為了抒發(fā)情感,經常會使用一些特殊的句式,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對這些句式的理解往往會存在一些問題。因此,在課堂教學時,教師要積極指導學生進行品讀,幫助他們感悟到文章背后深藏的豐富濃厚的情感。
例如,《慈母情深》一文中有這樣的句子:“母親說完,立刻又坐下去,立刻又彎曲了背,立刻又將頭俯在縫紉機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在學習這句話時,學生可以發(fā)現(xiàn)作者連續(xù)使用了四個“立刻”,這是一個比較特殊的句子表達形式。所以,在課堂中對文章進行細讀時,教師應指導學生對特殊句式進行細讀,讓他們從這些特殊句式中感受到作者想要表達的感情——贊美母愛的無私。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應指導學生從語言表達訓練出發(fā),重視語言的積淀,指導學生對文章的特殊標點、字詞、句子進行品讀,從而讓學生在文本閱讀中不斷提升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