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 俊
2011年版《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教科書編者、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比欢趯嵺`中雖有對話,但更多的是單向對話,學生只是被動接受,有的教師沒有真正把握對話內涵,認為課堂對答或者小組之間的討論就是對話。真正的對話應該基于學生的立場,富有生命的色彩。這就需要教師精心設計話題,為生本對話尋找支點,從而讓所有學生在課堂上都能得到發(fā)展。筆者重點通過話題設計淺析探尋生本對話支點的策略。
世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葉子,同樣班級里也沒有完全相同的兩個學生。由于學生性格、年齡以及能力的差異,導致他們在理解上也存在一定的差異。如果話題范圍窄,就會有學生找不到好的思維點,自然也無法參與到課堂活動中去,結果便成了課堂的“看客”。因而對于話題設計,教師要盡可能考慮到學生的差異,覆蓋面要廣,以便讓所有學生都能有所思考。比如在教學《漁歌子》一文時,很多教師習慣先幫助學生逐一理解字詞意思,這種方法在一定程度上以教師分析代替學生的思考,與新課標理念相違背。
在教學時,為了幫助學生理解字詞,筆者設計了這樣的話題:“作者非常了不起,他不僅是個詞人,還是個大畫家。他把畫畫的技巧也融入到寫詞中。同學們好好讀一讀這首詞。這首詞盡管只有27個字,卻可以讓人感受到春天的氣息,認真用眼睛看、用耳朵聽你就會發(fā)現(xiàn),這首詞也是一幅絕妙的春天圖?,F(xiàn)在就讓我們想想說說,你在這圖中看到了什么,又聽到了什么。”對于學生來說,這個話題覆蓋面非常廣泛,幾乎所有的學生都能找到思考點。加之他們思維比較直觀形象,因而這個話題也迅速激發(fā)了他們的興趣。有的學生說看到了“一行白鷺”,有的學生說看到了桃花盛開,還有的學生說看到了漁翁……學生的討論非常熱烈,在這種討論中,他們不僅理解了生字詞的意思,還描繪出了一幅春景圖。
同樣的內容,但是話題起點不同,結果也就不同。從上述教學來看,教師在設計話題時要站在學生的角度,用學生的眼光去審視教材。話題覆蓋面越寬,學生參與度便越高。其實也只有覆蓋面較寬的話題才能真正成為生本對話的起點,才能推促課堂精彩的持續(xù)生成。這里教師需要明白,要真正倡導生本課堂,前提是教師眼中有學生,尤其是在話題設計過程中,要盡可能考慮到所有學生,讓所有學生都能參與。如果僅僅考慮少數(shù)學生,那么話題的設計則是相對失敗的,自然生本課堂也就無從談起。
很多教師都有這樣的體會,一節(jié)課上下來,無論多精彩,學生記住的往往只有一件事或者一個情節(jié)。時間越長,這種體會也越深刻,因而要真正踐行生本課堂,就必須立足學生對話的基點,從學生的需求出發(fā),從他們最關注、最容易產(chǎn)生記憶的點出發(fā)。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關注文本中的一些提示,比如一些關鍵的字詞句、一幅插圖、一個課后習題,甚至還可以是一句精妙的點評或者一個非常有意義的標點符號,等等。只有讓話題充滿啟發(fā)性,盡可能在激發(fā)學生興趣的同時,引導他們主動參與,這樣的生本課堂才是有效的,才能真正算得上回歸學生的對話。如果話題缺乏啟發(fā)性,學生自然也不感興趣,那么結果便可想而知,至于生本課堂更無從談起。
比如《螳螂捕蟬》一文中有這樣的兩句話——“可是吳王固執(zhí)地說:‘誰敢來勸阻我,我就處死他!’”“可是吳王已經(jīng)下了死命令,怎么辦呢?”這兩句話中有兩個“死”字,但意思是不同的。對此,筆者并沒有過分講解,而是讓學生查字典,先了解“死”有五個意思。接著讓學生分組討論:這兩句話中的“死”分別是什么意思?對于這兩個“死”,你有什么感悟?學生在小組合作交流中,不僅明白了兩個“死”的意思,更重要的是從中讀出了作者的意思,那就是吳王的命令是不可更改的,如果有誰要勸說,那就會面臨失去生命的危險。這一啟發(fā),不僅活躍了課堂氣氛,擴展了學生思維,更重要的是學生在互動交流中與文本、作者進行了一次深度對話。
案例中,我并沒有過多講述,也沒有借助多媒體進行渲染,而是緊扣兩個“死”字展開教學,但教學效果顯著。這是因為筆者設計了一個很有啟發(fā)性的話題,不僅找到了學生討論的基點,還給他們搭建了一個真情表達的平臺。從某種意義上講,這個平臺就是生本對話。學生的交流與回答,不僅是對文本內容的有益補充,也是他們的思想得以提升的關鍵。同樣,這更是生本對話的一種體現(xiàn),不僅活躍了課堂氛圍,還推促精彩生成。
教材中每篇課文后面都有一些習題,從誦讀要求到字詞語句,再到中心主題,涉及面很廣。有很多的話題對于課堂教學來說,缺乏實質性意義,因而在教學中,教師要設計一些具有穿透力的話題,盡可能通過話題來引導學生與文本對話,推促課堂精彩生成??v觀課堂教學,這種穿透力強的話題往往能“一聲喊到底”,從課堂開始一直貫串到課堂結束,具有一種提綱挈領的作用。其余小的話題都應該圍繞它進行延伸拓展,大話題、小話題之間相互聯(lián)系,使整個課堂教學與生本對話形成一個整體。
比如在教學《海倫·凱勒》一文時,一位教師設計了這樣一個話題:“課文中哪些詞語表現(xiàn)了海倫·凱勒不屈不撓的奮斗精神?請用筆畫出來,并且嘗試著多讀幾遍,感悟一下?!毕鄬Χ?,這個話題有一定的穿透力,具有較強的探究性,能夠引導學生進行個性化閱讀、多元化探究,讓學生富有個性地去解讀文本。這種話題不僅拓展了學生的思路,還能讓學生加深對文本的理解,與文本乃至作者形成一種深層次的互動。學生不僅讀出了自己的理解與思考,而且提升了思維水平,豐富了情感認識,有效提升了自己的綜合素養(yǎng)。
話題,是課堂生本對話的基礎。好的話題不僅可以使學生有話說,更重要的是具有一定的穿透力,能夠貫串一節(jié)課的始終。如果課堂教學中一個話題接著一個話題,話題之間缺乏聯(lián)系,那么即便其中一個話題再具有創(chuàng)意,對于整個課堂教學起到的作用也是微乎其微。畢竟課堂時間有限,如果話題分散,或者呈現(xiàn)一種零碎狀態(tài),缺乏穿透力,那么其效果肯定是不理想的。
對于生本課堂來說,好的話題可以“錦上添花”,讓課堂更加精彩。話題設計策略還有很多,筆者不再一一舉例,但需要強調的是,無論什么話題,教師在設計過程中都要遵循生本原則,考慮到學生的實際情況與理解接受能力。只有基于學生的話題、與課文聯(lián)系緊密的話題才是最精彩的,同樣也是最有生命張力的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