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漣水中等專業(yè)學校(223400) 陳 永 ●
對課本中“思考與探索”的再思考、再探索
江蘇省漣水中等專業(yè)學校(223400) 陳 永 ●
將圖1中面積為8×8=64的正方形裁剪成圖中標出的四塊幾何圖形,然后重新“拼接”成邊長為5和13的“長方形”(如圖2)它的面積為13×5=65.我們知道:圖形面積是可以分割的,經過移動也是不變的.因此,上述正方形的面積,應該等于把這個正方形分割后拼成的“長方形”的面積,這就出現(xiàn)了“64=65”的結論!這個結論正確嗎?當然不可能.你能用學過的知識解決這個問題嗎?
背景:本題源自義務教育課程標準教科書(江蘇科技出版社)八年級下冊第十一章圖形與證明(一)所給出的“思考與探索”題.直覺和實際的強烈反差,激發(fā)學生強烈的探究欲和學習興趣,通過觀察、實驗、猜想、論證,引領學生體驗邏輯推理證明的必要性.
分析 在上述問題中,把一個正方形剪成幾塊后,再拼成一個長方形時,面積增加了1,這是為什么呢?原因是這樣的:在圖2中4塊圖形沒有填滿整個長方形,中間還留有一條狹縫,這條狹縫的面積正好是1,它與整個長方形的面積比的比值很小,拼時不易察覺(在圖3中,我們故意把空隙部分畫大了).因此我們才能錯誤地認為面積增加了1.
怎樣知道圖3中的長方形中間留著空隙呢?其實只要證明A、G、C三點不在同一直線上即可.
方法一:利用勾股定理的知識解決
方法二:利用相似三角形知識解決
方法三:利用三角函數(shù)的知識解決
方法四:利用坐標法解決
建立如圖4的平面直角坐標系,則A(0,5),G(8,2),C(13,0).
設AC的方程為:y=kx+b,
把A(0,5),C(13,0)代入得:
∴A、G、C三點不在同一直線上.
評價:(1)本題立意新穎,取材貼近學生實際,能立刻引起學生的好奇心,并激起學生探索的欲望,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問題的解決中去.
(2)通過探求多種解法,可以使學生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得到訓練,能力得到增強,智力得到開發(fā).在尋求多種解法時,要引導學生分析,防止亂碰,使問題的解決更有條理.
(3)義務教育的一個重要任務,是讓學生有后續(xù)教育的基礎.因此本題從長遠發(fā)展的角度思考也是很有價值的,即讓學生初步具有解析法的意識.
3.鏈接中考
如圖5,將正方形沿圖中虛線(其中x<y)剪成①②③④四塊圖形,用這四塊圖形恰能拼成一個矩形(非正方形).
(1)畫出拼成的矩形的簡圖;
分析 本題的背景是前面的課本中的課題學習題,考查相似三角形的判定、相似三角形的性質及應用;考查學生對圖形的認識以及三點共線的本質屬性的理解.
典型錯誤:(1)拼圖錯誤.比較典型的錯誤有以下幾種:
圖6-1、6-2、6-3必須滿足x+y=y,由于x、y均不為0,顯然不對;圖6-4中的三角形較大直角邊的長為x +y,從而出現(xiàn)直角邊與斜邊相等,顯然也不對.
(2)不能把握拼圖變換過程中“面積不變”這一特點,列不出含有x、y的等式.
解答:(1)如圖7
說明:其它正確拼法可相應賦分.
(2)解法一:由拼圖前后的面積相等得:[(x+y)+y]y =(x+y)2.
(1)選擇一個好的課題是成功進行數(shù)學實驗活動探究性教學的關鍵,好的課題應是學生感興趣,能引發(fā)學生的認知沖突,不是難題、怪題和偏題,而是在教師的引導下能夠探索的問題,并且要能體現(xiàn)數(shù)學的價值.
(2)我們常常困惑于難以找到數(shù)學實驗活動探究性學習的素材,其實課本就是我們向學生展開數(shù)學實驗活動探究性學習的不竭源泉.在課堂教學中,我們以課本例習題為生長點,引領學生縱深思考,主動參與,對拓展學生思維水平;培養(yǎng)學生自主探索、自主學習能力將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3)觀察、實驗、猜想、論證是提高教學有效性的一種重要模式,它符合人們認識問題、解決問題的一般規(guī)律.在課標教學中,采取直覺加論證的模式,將合情推理與演繹推理相結合,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4)測量、觀察、剪拼等探索,能幫助我們發(fā)現(xiàn)一些結論,但是不能替代演繹證明.結論是否正確還需通過演繹證明.
(5)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深化,為進一步體現(xiàn)《數(shù)學課程標準》的理念,中考命題的趨勢將是“源自教材,但高于教材,題在書外,但根在書里”.因而在課堂解題教學中,需要時刻注意立足教材,回望教材,從教材中提煉數(shù)學思想方法,從而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G632
B
1008-0333(2017)02-00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