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正蘭 韓小芳
摘要:難度較大的或者第一次接觸到的新類型實驗,學生能夠通過模仿學習,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方法和步驟就不錯了,能否想辦法變成學生自主探究實驗呢?
關鍵詞:過程;自主性;有效性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成為一個發(fā)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學生的精神世界里,這種需求特別強烈。因此,在實驗課的教學中,我們要抓住這一學習動機,設計能有效激發(fā)學生探究欲望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從問題情境中自主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設計實驗方案并開展實驗。然而,在教材中,難度較大的,第一次接觸到的新類型實驗,如:第一次練習使用顯微鏡,第一次制作植物細胞臨時裝片,第一次設計三組對照實驗探究種子萌發(fā)的環(huán)境條件等,是很難通過學生自主探究完成實驗任務的,但是,如果照搬教材,機械地、被動地探究,他們的實驗能力得不到發(fā)展,認識得不到提高。如何讓難以通過自主探究完成的實驗變成學生的自主探究實驗,讓不可能成為可能呢?我從以下幾個方面做了嘗試。
一、循序漸進,搭起自主探究的腳手架
對于坡度較高、難度較大的實驗,需要循序漸進,按照學生的思維和發(fā)展水平,先安排思維和操作性較低的探究活動,后安排技能較高的活動,為學生攀登高難度的實驗搭一個“腳手架”,就能收到較為理想的效果。如:教學探究種子萌發(fā)的三大環(huán)境條件:一定的水分、充足的空氣、適宜的溫度,如果在4個瓶子中同時設置三組對照實驗探究三種條件對種子萌發(fā)的影響,坡度較高、難度較大。我先引導學生分組探究,全班9個組,三個組的同學只探究水分對種子萌發(fā)的影響,三個組只探究溫度對種子萌發(fā)的影響,三個組只探究空氣對種子萌發(fā)的影響。通過自主探究、交流合作、演板展示,學生不難發(fā)現,三個組的對照組環(huán)境條件完全一樣,由此想到,可以用一個瓶子設置為三組對照實驗公共的對照組,其他三個實驗組與對照組相比,只有一個條件不同,問題迎刃而解了。
二、呈現材料,預設問題,為達目的而探究
第一次遇到的新類型實驗,學生不知道怎么做,如果按照教材的方法步驟模仿完成,再領悟科學探究的目的和方法,不利于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的發(fā)展。學生缺失了活動的自主性。如:制作洋蔥鱗片葉表皮細胞臨時裝片,是第一個制作玻片標本的實驗,合上教材,學生根本不知道怎么做。教學中,我先讓學生嘗試說說怎樣制作玻片材料才能看到洋蔥鱗片葉的表皮細胞,然后放在顯微鏡下觀察,并用課件出示有雜質、氣泡、細胞重疊等現象的圖像,分析原因,在此基礎上設計規(guī)范制作洋蔥鱗片葉表皮細胞臨時裝片的方法。并用課件出示方法提示如下。
(1)怎樣做才能保證觀察材料薄而透明?
(2)怎樣做才能保證看到鮮活的、正常的植物細胞圖像?
(3)怎樣處理才能避免雜質、氣泡干擾觀察效果?(課件出示有氣泡和雜質時的圖像)
(4)洋蔥鱗片葉表皮細胞較透明,觀察效果不好,怎樣處理標本材料才能使細胞結構看得更清晰?
教學中引導學生從分析影響觀察效果的可能性因素出發(fā),并呈現實驗材料,讓學生根據現有材料有目的性地設計“規(guī)范制作洋蔥鱗片葉表皮細胞臨時裝片方法、步驟”,化難為易,收到了較好的學習效果,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
三、遵從學生的意愿,在嘗試中完善實驗方案。
建構主義認為,“學習不是簡單地由教師向學生傳授知識的過程,而是學生依據自己的經驗構建知識的過程,教師不是簡單的呈現者,應該重視學生自己對各種經驗的理解,及時傾聽學生的想法,洞察他們想法的由來,這樣的學習才是有效的。上述制作洋蔥鱗片葉表皮細胞的臨時裝片,我先讓學生嘗試說說怎樣制作玻片材料能看到洋蔥鱗片葉的表皮細胞,然后放在顯微鏡下觀察,分析觀察效果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再探究制作洋蔥鱗片葉表皮細胞臨時裝片的規(guī)范方法,經歷這樣的知識構建過程,學生對方法步驟的制作、應注意的問題及設計目的有了深入的認識,效果較好。還有,練習使用顯微鏡,在對光步驟完成后,我要求學生把寫有“上”字的玻片標本直接放在載物臺上觀察,即使放在通光孔的中心,即使對光效果很好,也不能看到物像,這是為什么呢?通過分析,學生認識到問題源于焦距不合適,因而想到調節(jié)粗準焦螺旋尋找物像,調節(jié)細準焦螺旋增加物像清晰度的方法。根據學生已有的經驗嘗試實驗,從中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完善實驗方案解決問題是非常有效的學習方式。
高爾基說過,“如果學習只是模仿,就不會有科學,就不會有技術?!痹诔踔猩锏膶嶒炚n教學中,我們要盡可能的想辦法變指令性實驗為學生的自主探究實驗,只有這樣,才能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和學習的熱情,收到較好的學習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