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文章
【關鍵詞】 小班化教學;尊重差異;培養(yǎng)興趣;相互了解;互動
【中圖分類號】 G424.2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7)02—0070—01
隨著教育體制的不斷深化和改革,小班化教學將成為未來教育發(fā)展的新走向。畢竟小學語文處于學生學習的萌芽時期,學生在這個時期正是培養(yǎng)學習習慣的好時期,因此,在這個時期采用小班化的教育理念,旨在培養(yǎng)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資源的利用率,使每個學生都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培養(yǎng)學生學習的創(chuàng)造性和發(fā)散性思維,也可以為將來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下面,筆者結合教學實踐談幾點自己的看法。
一、尊重差異,分層教學
在以往的教學中,每個學生接受的課堂內容都是一模一樣的,而小班化教學模式的分層教學則是針對學生的學習能力采取不同的學習方式,來拓展學生的學習能力。但是,這并不等同于區(qū)別對待,每個學生的學齡前教育不一樣,起萌有早有晚,教師講的太淺不能滿足學習好的學生的求知欲望,講的過快,又使學習能力稍差的學生感到迷茫,不僅學生難以接受,學生家長也是相當堪憂。如,對于漢語拼音的學習,有很多學生在學齡前教育都已經(jīng)學習并且熟知,但有的學生沒有接受學齡前教育所以并不懂。因此,采取小班化的教學模式,是在教學平等和尊重差異的基礎上,教師針對學生的現(xiàn)有知識和學習能力設計不同的學習內容,從而使每一位學生都能更好地理解學習內容,提高學習成績和學習能力。
二、培養(yǎng)興趣,提高能力
在以往的大班教學模式中,由于學習時間和學生人數(shù)的限制,在大多數(shù)的情況下,教師關注的重點都是學習成績較好的學生。當然,這并不是說教師是在區(qū)別對待,每個教師的驕傲都是想培養(yǎng)學生中的佼佼者,自然會對學習好的學生傾注更多的心血。而開展小班化教學后,學生的數(shù)量相對減少,教師就有時間和精力去關注每位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小學時期,學生正處于接受知識的濃厚時期,有著強烈的求知欲望,對于起萌較晚的學生來說,更有很大的空間來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和學習能力。并且小學的學習階段,是學生剛剛離開家長走向獨立的時期,教師的細心引導和鼓勵也將使他們感受到重視,從而更加擁有濃厚的興趣,學習能力也將得到不斷的提高。
三、相互了解,共同進步
不同于大班化的教學模式,小班化的教學模式使教師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了解和關注每一位學生的發(fā)展。而這時教師不再是學習的主導者而更多是學習的引導者和領路人。在完成學習目標的同時,也要注意增加相應的趣味性來滿足學生的學習欲望。例如,在加強漢語拼音的記憶時,教師應當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散性思維,采用聯(lián)想的記憶法,使學生記憶深刻。在學習唐詩宋詞時,教師詳細介紹完背景和人物后,應當由學生大聲朗讀并且相互合作,從而來完成學習目標。因此,相互了解就是在小班化的基礎上,教師根據(jù)對學生的了解,設計相應的學習內容來滿足學生的學習欲望,同時增強學生的主體地位,加強學生的自我學習能力和相互協(xié)作能力。
四、多元化教學,公平公正
小班化的教學模式,只是為了因材施教更好地利用教學資源,來發(fā)展學生學習的天賦,而并非刻意地去區(qū)別對待學生,將學生劃分為優(yōu)劣。所學內容是相同的,小班的劃分準則也是流動性的,保證每一位學生平等地享受教育的機會。因此,這就要求教師在備課的同時尊重差異,教學內容呈現(xiàn)多樣化的趨勢。例如,小班的第一小組,基礎知識扎實,對于學習內容的設定就要注重提升能力和創(chuàng)新思維,注重能力拓展訓練,而對于第二小組,由于基礎知識掌握相對薄弱,這時學習的目標就應當是增強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強化對基礎知識的訓練,并且給予相應的能力拓展訓練,來培養(yǎng)學生發(fā)散性思維。有針對地進行教學,而不是以學生平均的學習水平來教育,更能展現(xiàn)學生的語言學習天賦。
五、師生平等,增強互動
小班化的教學,最要改變的應當是師生之間的相處模式,在以往大班授課中,由于人數(shù)的限制,教師為了完成教學任務,更多的是對學生發(fā)號施令,而小班化教學的目的就是使全體學生得到共同發(fā)展。因此,學生和教師之間也應當是合作伙伴的關系,教師在深入了解每位學生的個性和共性之后,就要為學生更好的學習提供有利的幫助。小班化的劃分,雖然是為了學生更好的發(fā)展,但也有可能使學生內心產生不受重視或者過分驕傲的心理。因此,在教學實施中,教師應當增強課堂的互動性,積極鼓勵每一位學生大膽發(fā)言,活躍課堂氛圍,同時應該和教師處于平等的地位,對于教學內容的制訂和難易程度,也應該聽取學生的意見和建議,真正做到為學生謀福利,為學生謀發(fā)展!
編輯:郭裕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