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芳
(宜賓學院 四川 宜賓 644007)
教會學校興起的背景及對宜賓教育近代化的影響
李玉芳
(宜賓學院 四川 宜賓 644007)
清末民初,天主教、基督新教相繼傳入宜賓。為了傳教的需要,西方教會在宜賓創(chuàng)辦了各種類型的教會學校,其目的在于傳播基督“福音”,但客觀上對宜賓教育的近代化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教會學校 宜賓 近代教育 影響
清末民初,基督教(天主教、基督新教)勢力進入宜賓。為了傳教的需要,教會組織在宜賓創(chuàng)辦了兩個幼稚園、三所小學、三所中學、兩所職業(yè)教育等各種類型的教會學校,筆者在《基督教會在近代宜賓的教育事業(yè)述略》一文中已對這些教會學校的基本情況作了大致的介紹[1]。本文擬就近代宜賓教會學校興起的背景及對宜賓近代教育的影響做初步探討。
西方宗教傳入宜賓,其始為天主教。天主教傳入四川的時間大約是17世紀的40年代。據(jù)法國傳教士古洛東所著之《圣教入川記》記載:“大明崇禎之紀,即耶穌降生后一千六百四十間,有耶穌會士利類思司鐸前先入川,傳揚福音?!盵2]而天主教傳入宜賓的時間則相對較晚,應該是在康熙年間。據(jù)《宜賓縣志》記載:“清康熙五十年左右,法國巴黎‘外方傳教會’教士白日升(譯名)至成都傳教,后奉命轉川南發(fā)展教務,天主教遂傳入宜賓。”[3]但是,若按前宜賓教區(qū)主教王炬光所著《中國天主教會——宜賓教區(qū)史》的記載,則天主教傳入宜賓的時間應該追溯到湖廣填四川時期。①繼天主教之后,基督新教接踵而至。進入宜賓的基督新教傳教士來自兩個小教派:一是來自英國愛丁堡教會的“內地會”,于光緒十四年(1888年)左右到宜賓傳教。二是來自北美浸禮會。光緒十五年(1889年),北美浸禮會的魏牧師及侯牧師從水路入川,開辟華西教區(qū)。他們從宜昌乘船到達宜賓,在三水街租房,當年吸收了七個中國信徒,組織起一個教會,開北美浸禮會在川傳教之始。[4]
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后,西方傳教士憑借不平等條約,獲得了在華“傳教自由”的權利。他們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及財力在中國傳播基督教,企圖“為基督征服中國”,實現(xiàn)“中華歸主”。然而,遠涉重洋來到中國的傳教士們發(fā)現(xiàn),中國民眾對金發(fā)碧眼的他們多報以猜忌、懷疑、敵視的態(tài)度,對他們所信仰的“上帝”、所傳播的“福音”也無多大興趣。北長老會傳教士婁理華(W.M.Lowrie)就曾稱自己的布道努力猶如“對著風浪講話,在沙灘上留名。”[5]基督教傳入宜賓之初,亦不為人們理解和接受,不僅傳教士們的布道活動徒勞無功或收效甚微,且宜賓近代還發(fā)生過三次反洋教斗爭:光緒二年(1876年)七月,內江爆發(fā)了武裝反洋教斗爭,宜賓白沙鄉(xiāng)民眾積極響應,一舉搗毀關刀田修院;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川南、川西教區(qū)爆發(fā)反帝反洋教事件,宜賓民眾不滿傳教士干預地方內政和一些刁滑教徒依教欺人,一舉焚毀火地溝天主教堂;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大足縣龍水鎮(zhèn)余棟臣領導的第二次反洋教斗爭,“打教隊伍六七千人,分途出擊資州、內江,所到之州縣教堂全被毀,教民生活、財產受到嚴重威脅,歷時5月,震動全川?!币速e人民聞風響應,在各地掀起了波瀾壯闊的反洋教運動,使教會勢力受到沉重打擊?!吧⒕釉谝速e縣城外的教徒已在當?shù)卮舨幌氯チ耍娂娞舆M城的達3000余人,匯聚到敘府公濟堂主教住所,由主教暫作安置。各修道院院士暫停疏散。1899年12月7日清政府另增兵至敘州府設防……天主教川南教區(qū)一片混亂,下川南的教會勢力四分之三被搗毀,六七千教徒及十三個外國教士逃亡到城內或躲藏到云南邊境?!盵6]民眾的反洋教運動,沉重打擊了西方教會勢力,也足以說明基督教會在宜賓的尷尬處境。
如何扭轉這種不利的局面?遠涉重洋而來的西方傳教士們通過反復的觀察、分析和研究之后意識到,其布道活動受阻的重要原因之一便是“基督教精神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之間的矛盾沖突”[7]。并且,他們發(fā)現(xiàn),在中國“教育極受人們推崇”。[8]“優(yōu)越的區(qū)位優(yōu)勢和生態(tài)環(huán)境,使宜賓經(jīng)濟代有繁興,孕育了兩千多年燦爛的教育文化?!盵9]因此,要有效地擴大基督教的影響,加快福音傳播的步伐,并最終實現(xiàn)“中華歸主”,就必須用西方基督教教育來取代中國的傳統(tǒng)教育,消解中國森嚴的文化壁壘。他們認為,建學校、辦教育、對中國孩子進行西式教育,既可以受到中國官方的熱烈歡迎,還可以爭取到較多的信徒,并能培養(yǎng)一批布道助手,這是將“上帝”、“福音”滲透到中國人生活中、使中國基督化最有效的手段。美國長老會傳教士倪維斯在其《中國與中國人》一書中曾稱教會學校是最省錢、最有效的傳教方式。美國圣公會中國布道區(qū)第三任主教施約瑟(Samuel Lsaac Joseph Scheres chewsky)也說,“從教會的開始起,教育就一直是傳播基督教的一個重要媒介。沒有教育作為工具,我們在像中國這樣的民族中傳教的努力,是最徒勞無功的。科甲出身,是中國所有通往出人頭地之門的敲門磚?!苯虝W校是把中國青少年“置于基督教和基督教文化影響之下最有效的手段”。[10]這種方式更容易被中國所接受,而且教育可以從幼童入手,培養(yǎng)一批“上達朝廷,下達草野”,能夠影響中國今后發(fā)展的“英杰”。②于是,教育便成了傳教士們關注的焦點。為了消解民眾的仇視心里,傳播基督教義,為“上帝”尋找臣民,他們紛紛在各地設立各類學校,史稱“教會學校”。
傳教士在宜賓興辦教育事業(yè)的目的在于“以教育之方法,實現(xiàn)基督教會之目的”,即“創(chuàng)造一適合于基督教教義之社會制度”。[11](P14)他們想從中國的孩子入手,灌輸宗教思想意識,培養(yǎng)基督信徒,從而實現(xiàn)“中華歸主”。然而,教會學校的興辦,客觀上對宜賓近代教育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一)促進了近代宜賓新教育的發(fā)軔
宜賓舊式教育是傳統(tǒng)的中國封建教育,其目的是為科舉考試服務,教育宗旨是為了科考中舉,教學內容是四書五經(jīng),教學方法是死記硬背,教育對象僅限于富家子弟和有家學淵源的書香門第。宜賓地方勢力創(chuàng)辦新學是在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清廷頒布“廢科舉、行新學”詔令之后。當時的敘州知府文煥,力圖有所作為,響應“各省設大學堂,各府、廳、直隸州均設中學堂,各州、縣均設小學堂”之詔令,在全省最早將翠屏書院改為尚志學堂,光緒三十年(1904)再改為敘州府中學堂。各縣于是效仿繼起,紛紛將原考棚、書院、義學、社學,改辦為新學?!盵9](P2)基督教傳教士卻早在光緒十八年(1892年)就在宜賓創(chuàng)辦了福音堂女子小學堂,從1892年至1946年,基督教會組織在宜賓創(chuàng)辦了幼稚園2所、小學2所、中學3所、醫(yī)學護理學校2所,共9所正式的教會學校。此外,還曾辦有幼師培訓班和“法文學堂”。教會學校一開始便采用西方近代教育制度,將西方的教育內容、教學方法、教學設備等傳入宜賓。近代自然科學和技術是教會學校重要的教學內容之一,學校的課程設置多樣化,包括數(shù)學、物理、生物、化學等自然科學和史學、文學、國文、外語等人文科學,兼顧音樂、繪畫、體育等,注重學生的全面發(fā)展③。教學方法比較靈活,與傳統(tǒng)教育中忽視思維訓練,主要是教師講解灌輸、學生被動接受那套死板方式不同,基本上采用近代教育方法,實行分科、分班和分級教學,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教會學校普遍重視實踐教學,即通過學生自己的實踐活動或切身體驗來掌握知識。比如:當時明德護士學校和公信護士學校的學生都是一邊上課,一邊參加醫(yī)院的護理工作;在明德中學的物理、化學、生物等課程教學中,要求學生做實驗、制作標本等。這種教學方法更能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提高學習效率。教會學校將一些先進的教育觀念引入宜賓,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宜賓教育觀念的革新。傳教士認為人人均享有上帝賦予的受教育權利,因此教會學校的學生來自社會各個階層,既有富家子弟,也有窮苦百姓的孩子,還有孤幼殘障之人,甚至千百年來被排斥在教育之外的女子也能成為教會學校的學生,拓寬了教育對象,帶有近代國民教育的性質(教育的普及性)。宜賓教會學校是“西學東漸”的重要媒介,傳播了西方近代教育思想、辦學方式和科學知識,在教學管理、課程設置、教學方法、教學觀念等各方面均為宜賓教育的近代化起到了示范和推動作用,促進了宜賓新教育的發(fā)軔。
(二)開啟并推動了宜賓女子學校教育的發(fā)展
在漫長的封建社會,統(tǒng)治者以“男尊女卑”、“女子無才便是德”的傳統(tǒng)觀念和“三從四德”的儒家倫理對女子進行教育、女子教育的宗旨便是培養(yǎng)“賢妻良母”,傳統(tǒng)教育對女子“封其耳目,縛其手足,凍其腦筋,塞其學問之途,絕其治生之路”[12],使婦女在傳統(tǒng)社會中倍受歧視,成為“無權利、無自主、無自由之奴隸”[13]。女子完全被排斥在學校教育之外,難以有人身解放和重大作為的條件與可能。光緒三十四年(1908),國人才在宜賓開辦女子教育(瀘衛(wèi)女子小學堂于今興文縣中城鎮(zhèn)設立),而此前教會女學的創(chuàng)辦無疑對宜賓女子教育產生了重要影響。浸禮會和天主教會在宜賓首辦學校均是女子學校。光緒十八年(1892),基督教浸禮會于宜賓城內魯家園街創(chuàng)辦福音堂女子小學堂(宜賓師范附屬小學之前身),招收教徒之女。民國四年(1915年),天主教會創(chuàng)辦公信小學(現(xiàn)宜賓市興隆街小學),早期也只招收女生,直到民國十年(1921年),才開始增辦了男生部。近代教會組織在宜賓創(chuàng)辦的九所學校中有六所是女子學校,此外,還有幼師培訓班,而“敘州浸禮會福音堂幼稚園”(現(xiàn)宜賓市魯家園幼兒園)也招收女生。由此可見,宜賓教會學校的教育對象主要是女子,女學是教會在宜賓最重要的教育事業(yè)?!芭畬W者,使之讀西書,明外事,擅文才,而后其志氣高尚,其見識遠大,其位置崇亢,而不肯自卑,其行止之利落,而無黏滯焉?!盵11](P235)教會女學的創(chuàng)辦無疑對宜賓女子教育產生了重要影響,它沖擊了傳統(tǒng)的封建教育制度,打破了學校教育的女禁,開了宜賓女子學校教育之先河,并為國人自辦女學提供了一套可資借鑒的方法和經(jīng)驗。同時,教會女學培養(yǎng)了一批新式的知識女性和職業(yè)女性群體,她們與男子一樣接受了近代科學教育,獲得了謀生的職業(yè)技能和機會,畢業(yè)后有較強的社會適應能力和工作能力。她們用在教會學校學到的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知識來武裝自己,在混沌、麻木的中國女界倡導新的價值觀和生活方式,推動著宜賓婦女觀及女性職業(yè)觀的改變,對近代宜賓婦女解放運動及社會的進步產生了積極影響。杰出的民族女英雄趙一曼就曾在基督教浸禮會創(chuàng)辦的宜賓私立明德女子中學(現(xiàn)宜賓市二中)讀書。
(三)開了宜賓幼兒學校教育和醫(yī)學護理教育之先河
在封建社會,學前家庭教育發(fā)達。宜賓傳統(tǒng)的幼兒教育(學前教育)全部是在家庭中進行的,甚至小學教育的很大一部分也是在家庭中實施的,因為過去的私塾、書館等大多是家族所辦,可謂是擴大了的家庭教育。幼兒教育的目的是求官進爵,光宗耀祖,家長常以“學而優(yōu)則仕”的思想教育孩子。教育的內容包括“孝”“悌”的道德教育、日常生活中的禮儀常規(guī)訓練、識字及聽解四書五經(jīng)的文化知識教育等,內容非常豐富,但過于成人化和教條化,在很大程度上扼殺了孩子們的天性,不利于他們的成長。光緒三十一年(1905),美國基督教浸禮會傳教士湯姆金(Charles,E.Tompkins《宜賓縣志》譯作唐美彼[女])在宜賓縣城內創(chuàng)辦“敘州浸禮會福音堂幼稚園”(今宜賓市魯家園幼兒園的前身),這是宜賓最早的幼兒教育機構,也是外國人在四川設置最早的近代幼兒教育機構。幼稚園招收教徒子女,教師初只湯姆金一人,后辦了幼稚教育師范班,由她本人親自培訓了九名幼兒教師。采用分班授課,其課程設置以外國幼稚園之規(guī)定為準,主要是唱歌、跳舞、講故事、玩游戲、集體“做禮拜”等,側重于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長?!靶熘萁Y會福音堂幼稚園”的創(chuàng)辦,開了宜賓近代幼兒學校教育之先河。而國人自己創(chuàng)辦幼稚園則是在30年之后的民國二十四年(1935),宜賓縣府在縣城水井街夫子洞開辦“宜賓縣立幼稚園”(即現(xiàn)青年街幼兒園前身)。在此之后,宜賓幼兒教育事業(yè)才逐步緩慢發(fā)展起來:民國30年(1941),于柏溪場興辦縣立柏溪幼稚園;宜賓縣于民國34年(1945)宜賓天主教會在宜賓城打金街開辦公信幼稚園;民國35年(1946)宜賓縣婦女會在學院街開辦中正托兒所[9](P65)。
基督教浸禮會和天主教會分別在宜賓創(chuàng)辦了私立明德高級護士職業(yè)學校和私立公信高級護士職業(yè)學校,其學生來源均是未婚初中女生,學制三年,開設的課程有內科學、外科學、婦科學、兒科學、眼耳鼻喉科學、細菌學、藥理學、解剖生理學、護士倫理學、公共衛(wèi)生學以及英語、史地、國文、數(shù)理化等,學生一邊上課,一邊在醫(yī)院病房做護理工作。教會護士學校不論在課程設置上還是在培養(yǎng)方式上都與現(xiàn)在的護士學校大致相同,可以說開啟了宜賓近代醫(yī)學護理教育,為宜賓乃至四川培養(yǎng)了一定的西醫(yī)和護理人才。據(jù)《基督教四川浸禮會明德醫(yī)院關于服務人員麻醉藥品調查表醫(yī)療人員作業(yè)人員名冊》的記載,敘屬明德女醫(yī)院的院長(唐瑩澄)和許多護士、助理員均畢業(yè)于明德護士學校④。而1946年開辦的公信護士學校,畢業(yè)生有十人,除一人到國外和一人到港澳外,其余八人均留在了公信醫(yī)院(現(xiàn)宜賓市第一人民醫(yī)院)[14]。1951年,經(jīng)川南行署文教廳、衛(wèi)生廳批準,私立明德高級護士職業(yè)學校和私立公信高級護士職業(yè)學校合并,定名為“川南宜賓護士學?!保ìF(xiàn)四川省宜賓衛(wèi)生學校),是現(xiàn)在宜賓唯一的護士學校。
總之,教會學校在宜賓的設立,客觀上傳播了西學,給閉塞、沉悶的宜賓帶來了清新之風,促進了中西文化的交流和宜賓教育的近代化。
注釋:
①王炬光在其所著的《中國天主教會——宜賓教區(qū)史》(宜賓市檔案館藏資料)中,認為在“湖廣填四川”的移民洪流中,就有部分天主教徒循金沙江遷徙到了宜賓。
②《中國教會報》,1897年8月,第3卷第32期,第3—4頁。③四川省檔案館藏的“西南區(qū)中等教會學校情況調查表”記載: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時,明德中學(現(xiàn)宜賓市六中)有理、化、生儀器標本200多件,大小風琴7架,圖書4000余冊。
④宜賓市檔案館資料(全宗號18目錄號1案卷號119)
[1]李玉芳.基督教會在近代宜賓的教育事業(yè)述略[J].學理論,哈爾濱:2014(11中).
[2]古洛東.圣教入川記[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1.[3]宜賓縣志辦.宜賓縣志[M].成都:巴蜀書社,1991:622.
[4]陳建民.基督教華西浸禮會在四川地區(qū)的傳教活動[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01(5).
[5]高時良.中國教會學校史[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4.
[6]反洋教斗爭http://www.docin.com/p-833436023.html[EB].
[7]李玉芳.淺析基督教在近代中國傳播受阻的原因[J].宗教學研究,2004(2).
[8]陳學恂.中國近代教育史教學參考資料:下冊[G].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8
[9]宜賓市教育局.宜賓教育志[M].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10]徐以驊.教育與宗教:作為傳教媒介的圣約翰大學[M].珠海:珠海出版社,1999(7).
[11]李楚材.帝國主義侵華教育史資料——教會教育[Z].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7.
[12]梁啟超.飲冰室合集·文集(第一冊)[M].北京:中華書局,1989:42
[13]林樂知.全地五大洲女俗通考:第 10集(上卷)[M].光緒二十九年(1903)排印本.33.
[14]宜賓市第一人民醫(yī)院.宜賓市第一人民醫(yī)院院志(略稿)[Z].1985:1-5.
(責任編輯:丁芳琴)
G527
A
1007-9106(2017)12-0164-04
* 本文為宜賓學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基督教與宜賓近代化問題研究”(項目編號:2010S39)。
李玉芳(1965—),女,宜賓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是中國近現(xiàn)代史、中國宗教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