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前程
理論探討
《水滸傳》對儒家孝文化的揚棄
王前程
古典小說名著《水滸傳》散發(fā)著濃郁的儒家孝文化氣息,熱情歌頌傳統(tǒng)的孝順美德、極力張揚孝子的復仇精神、充分肯定忠孝立身的人生理想,是小說的重要主題之一?!端疂G傳》盛贊儒家孝義思想,與宋元社會崇尚孝道及文藝舞臺上大力弘揚孝行孝德有著直接的關聯(lián)。但《水滸傳》作者的過人之處,在于他采取批判吸收的態(tài)度,在肯定孝義精神與美德的同時,又堅決擯棄其落后陳腐的觀念;尤其難能可貴的是,小說旗幟鮮明地反對封建時代的愚忠愚孝,對其禍國殃民的危害性作了深刻的揭露,充分顯示了作者非同凡響的思想眼界。
《水滸傳》;孝文化;孝義精神;宋元社會;反對愚忠愚孝
《水滸傳》所描寫的水泊梁山世界,是一處充滿刀光劍影和血腥氣的綠林江湖世界,在封建統(tǒng)治者眼中,梁山好漢不過是一伙殺人越貨的強盜。強盜活躍的江湖世界,似乎與儒家孝文化相隔甚遠。然而,凡是讀過《水滸傳》者,卻分明感受到梁山世界多孝子,許多好漢的故事,其實就是孝子行孝的故事。
《水滸傳》中的孝子,根據(jù)其主要行孝事跡,大體可分三大類:一是孝敬父母者。如攜帶老母逃亡關西的王進,厚葬父親史太公的史進,侍奉老母不愿遠游的公孫勝,在家務農(nóng)守著父親“過活”的宋清,賣酒度日與老父相依為命的王定六,以打魚為生奉養(yǎng)老母的三阮等;還有許多孝子,如尊重丈人張教頭的林沖,禮敬丈人潘公的楊雄、石秀,幫叔叔柴皇城打官司的柴進,入牢送飯呵護主人的燕青等等,亦屬于此類,只是所孝敬者非親生父母。二是為親人復仇者,如為報母仇而殺四虎的李逵,為報兄仇而殺奸夫淫婦的武松,見老母被辱而枷打白秀英的雷橫等;三是立志光宗耀祖者,如要“與祖宗爭口氣”的將門之后楊志,想“青史上留一個好名”的宋江等。當然,許多孝子如宋江、雷橫等人,其孝行是多方面的。
《水滸傳》中還有大量沒有介紹其家庭背景的好漢,如晁蓋、吳用、劉唐、戴宗、魯達、朱武等等,他們似乎無親無故,孤身一人,但他們對于孝行孝德十分贊賞與支持,晁蓋、吳用等還多次派人下山將孝子們的父母及親屬接上山來奉養(yǎng),足見晁蓋等人亦是孝子。毫無疑問,在作者筆下,梁山好漢們(包括與梁山有關聯(lián)的好漢)大多野性十足,粗魯無文,有時甚至嗜殺成性,令人不快,然而絕難看到他們的不孝行為。從一定意義上講,《水滸傳》是為孝子立傳,它不僅是對綠林好漢的禮贊,也是對孝子的頌歌。
《水滸傳》為何如此青睞孝子呢?這顯然與水滸人物生活的時代氛圍、水滸故事流傳及其成書的歷史背景是分不開的。
學術界普遍認為,“孝”起源于原始社會的尊祖敬老,孝文化正式形成于商周時代,春秋末期孔子在前人的基礎上進一步將其系統(tǒng)化、具體化,使儒家孝文化發(fā)展到了一個新的高度。漢朝建立之后,確立了“以孝治天下”的國策,逐步形成了孝親尊老的社會風尚。從六朝至唐末五代,歷代王朝對于孝道的推崇雖然不如漢王朝那樣積極,但大多數(shù)時候并不排斥儒學,加上尊祖敬老是農(nóng)耕社會各階層所普遍認可和接受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因而孝文化一直暢行于世。
北宋立國不久、天下尚未大定之時,趙匡胤便詔令全國“舉孝悌彰聞、德行純茂者”,確定了兩宋王朝以孝化民、推行孝悌教育的基本方針。兩宋統(tǒng)治者在倡導孝道、強化孝治思想方面是不遺余力的,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其一,高度重視孝道宣傳。宋朝君臣大開講孝之風,關于“孝”的論述在詔令、奏議、文告中隨處可見。宋太宗曾在大臣們面前極力肯定孝道,說:“孝者,人倫至重。”大臣趙昌言則大加稱頌:“陛下如此宣諭,乃敦厚風俗之旨也!”①宋太宗還曾對近臣們鼓吹《孝經(jīng)》的重要性:“《孝經(jīng)》乃百行之本,朕當自為書之,令勒于碑陰?!雹谒稳首谠罢佥o臣于崇政殿西廡觀講《孝經(jīng)》?!雹鬯某妓抉R光亦著有《孝經(jīng)指解》。不僅如此,為了使孝道深入人心,許多名臣雅士還編寫了若干通俗讀物,如北宋趙普編寫了《王氏孝義歌》,邵雍編寫了《孝悌歌十章》,南宋趙景緯編寫了《訓孝文》,真德秀編寫了《泉州勸孝文》,等等,有力地推動了民間孝道教化。其二,全面推行老人保護政策。在政治上賦予高齡老人特殊的政治榮譽和社會地位,如賜爵位、授官封等等;在經(jīng)濟上給予老人應有的物質生活關照,如“賜粟帛終身”、“賜衣幣”、“免其家徭役”等等;在法律上賦予老人一定的特權,如犯罪減刑、免去死刑等等。其三,表彰孝行孝德。對待行孝的青壯年則實行獎勵政策,如在科舉考試中,開設“孝悌廉讓”、“孝悌力田”等人才選拔科目,且大大放寬了錄取名額的限制。在經(jīng)濟上也給予孝子一定補償,《宋史·孝義傳》記錄了近百名孝子受到官方旌表的事跡,如郭琮事母恭順,“有詔旌表門閭,除其徭役”④,李玭“性篤孝”,“詔賜粟帛,令府縣安存之?!雹菟痉ㄔV訟中往往執(zhí)行以孝枉法的原則,對報仇殺人的孝子予以免死罪的裁定;與此相反,對不孝之子則實行嚴懲,凡是詈罵、毆打、告發(fā)自己祖父母、父母的人,均被定為“十惡”大罪中的不孝之罪,犯罪者往往處以極刑。這一系列措施有力地保障了孝治國策的推行和孝親敬老風尚的形成。
梁山起義事件發(fā)生于北宋徽宗時期,從北宋末葉至宋末元初大約170年間,正是水滸人物故事廣為流傳的時期,在孝文化盛行的氛圍中,無論是講說水滸故事的民間藝人,還是聽說水滸故事的聽眾,都會自覺地將孝義思想融入水滸人物的故事里。
宋朝滅亡之后,元蒙入主中原,其俗貴壯賤老,尊老行孝思想要淡薄得多。然而,文化的滲透性是強大的,儒家孝道早已深入人心,正如《元史·孝友傳》所說:“元有天下,其教化未必古若也,而民以孝義聞者,蓋不乏焉。豈非天理民彝之存于人心者,終不可泯歟!”⑥《孝友傳》記載的各類孝子,多達近三百人。著名孝子郭居敬還編輯了《二十四孝》,對歷代孝子故事作了一次總結,成為孝文化發(fā)展史上的經(jīng)典之作。元代戲劇創(chuàng)作中,以弘揚孝義精神、謳歌孝子之德為宗旨的賢孝劇大量涌現(xiàn),“迄今所知的元雜劇中,這類劇目就達39種(含元明闕名雜劇);南戲之中,也有10種之多?!雹哌@種濃厚的孝義觀念,自然會影響到“水滸戲”的創(chuàng)作傾向。從現(xiàn)存六部元人水滸戲作品看,奉行孝道是梁山世界的價值觀之一?!稜巿蠖鳌方枥钋芍谫潛P了梁山好漢的行事原則:“宋江一伙只殺濫官污吏,并不殺孝子節(jié)婦,以此天下馳名。”《李逵負荊》、《燕青博魚》、《黃花峪》等劇本敘述梁山泊歷來有“兩個節(jié)令”,即“清明三月三,重陽九月九”,在這兩個節(jié)日里,梁山好漢放假三天,可以下山自由活動。重陽節(jié)敬老賞花,清明節(jié)“上墳祭掃”,都與尊老行孝有關,足見梁山好漢對于傳統(tǒng)孝文化的強烈認同感。
毋庸置疑,儒家孝文化深刻地影響了元末明初小說《水滸傳》的創(chuàng)作傾向,梁山江湖世界多“孝子”同宋元社會崇尚孝道及文藝舞臺上大力弘揚孝義精神有著直接的關聯(lián)。
中國傳統(tǒng)孝文化有著十分豐富的內涵,但其最原初、最核心的內涵乃是家庭倫理。東漢許慎《說文解字》釋“孝”字云:“孝,善事父母者,從老省,從子,子承老也。”“子承老”說明子女對老人的繼承,并承擔奉養(yǎng)父母、報答長輩之義務,這也是健全的人類與生俱來的一種本性。孝文化正是從基本的人性出發(fā),強調每一個人在家庭中所應履行的責任和道義,再由家庭倫理層面上升至治國平天下的政治層面,強調個人對于國家的奉獻?!端疂G傳》所描寫的孝子故事并不脫離傳統(tǒng)孝文化的范疇,孝這一傳統(tǒng)美德在梁山世界里有著相當集中的表現(xiàn)。
1.事親之孝
對于一個人事親盡孝的重要性,早期儒家經(jīng)典多有論述?!墩撜Z·學而》云:“有子曰:‘其為人也孝悌……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者也,其為仁之本與!’”在儒學思想家們看來,人類道德修養(yǎng)的最高境界是“仁”,而孝順父母、尊敬兄長則是“仁”的根本,是“德”的根本,天下教化由此而生。
那么,一個人如何才算是盡孝了呢?第一,奉養(yǎng)父母,為父母提供基本的物質需求?!墩撜Z·學而》:“事父母,能竭其力?!薄墩撜Z·為政》:“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痹谖镔|生活上盡力奉養(yǎng)父母,父母有疾病,則拿出錢財為其治病,這是最起碼、最基本的責任和義務。第二,孝敬父母,即對父母要真心實意,要從精神上孝敬長輩?!墩撜Z·為政》:“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yǎng)。至于犬馬,皆能有養(yǎng)。不敬,何以別乎?’”孔子特別強調從精神上侍奉父母,認為對長輩只養(yǎng)不敬,那與畜養(yǎng)牲畜有何區(qū)別?孔子還說:“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論語·里仁》),強調在家多陪陪父母,以免父母擔憂掛念。第三,順從父母意愿?!睹献印とf章上》:“孝子之至,莫大乎尊親?!薄墩撜Z·學而》:“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币鹬馗改敢庠?,不要隨意改變父母的主張。第四,禮葬禮祭父母。《論語·為政》:“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备改富钪鴷r要孝順他們,死后要按禮制安葬他們、祭祀他們。
《水滸傳》中大量的孝子故事,正是圍繞孝養(yǎng)父母親人展開的。金圣嘆在《讀第五才子書法》中曾感慨地說:“作《水滸傳》者,真是識力過人。某看他一部書,要寫一百單八個強盜,卻為頭推出一個孝子來做門面?!逼鋵崳≌f開頭第2回接連推出了兩個孝子“做門面”。八十萬禁軍教頭王進被太尉高俅所逼,連夜帶著六旬老母逃亡關西,一路上饑餐渴飲,鞍馬勞頓,老母“心痛病發(fā)”。王進借住史太公之家,悉心照料,直至母親痊愈。為報恩王進收了史太公之子史進為徒,為他傳授十八般武藝。學成之后,史進對師父感激不盡,一再挽留王進母子安居史家莊,表示要“奉養(yǎng)你母子二人,以終天年”。后來史太公染上重病,史進“使人遠近請醫(yī)士看治”,史太公死后,“史進一面?zhèn)涔讟∈?,請僧修設好事,追齋理七,薦拔太公;又請道士建立齋醮,超度升天。整做了十數(shù)壇好事功果道場,選了吉日良時,出喪安葬”。顯然,王進和史進都是作者有意用來“做門面”的孝子形象。
其后,一百多位梁山好漢在小說中逐次登臺亮相,而絕大多數(shù)好漢身上都較為集中地體現(xiàn)了傳統(tǒng)的孝順之德。第42回在敘述梁山大擺宴席慶賀孝子宋江父子團聚之后,又著重描寫了兩個孝子回家探母的故事。一個是公孫勝,另一個是李逵。小說寫道:“忽然感動公孫勝一個念頭,思憶老母在薊州,離家日久,未知如何?”為了“免致老母掛念”,公孫勝辭別眾人,千里迢迢踏上了回家“安頓老母”的行程。接著,小說寫李逵當眾“放聲大哭起來”,說:“我只有一個老娘在家里,我的哥哥又在別人家做長工,如何養(yǎng)得我娘快樂?我要去取他來這里,快樂幾時也好!”于是,李逵也踏上了回鄉(xiāng)“取老母”的行程。后來,李逵在途中遇見了攔路打劫的李鬼,性烈如火的李逵不但沒有殺李鬼,反而以十兩銀子相送,原來李鬼謊稱家中“有個九十歲的老母,無人養(yǎng)贍”,使得李逵誤以為李鬼“是個孝順的人”。小說第51回又寫了雷橫事奉老母的故事,宋江勸說雷橫上山入伙,雷橫本有此心,卻堅決推辭,原因很簡單:“老母年高,不能相從。待小弟送母終年之后,卻來相投?!?/p>
在核心人物宋江身上,更是集中體現(xiàn)了儒家的孝義思想。第18回介紹宋江:“面黑身矮,人都喚他做‘黑宋江’;又且于家大孝,為人仗義疏財,人皆稱他做‘孝義黑三郎’?!苋酥?,扶人之困。以此山東、河北聞名,都稱他做‘及時雨’?!弊鳛橐话倭惆撕脻h的首領,宋江最突出的特點,除了江湖義氣,就是“事親行孝敬”。宋江母親早喪,唯有父親在堂。宋江擔心自己在外闖禍,便預先讓老父假戲真做,“告了忤逆,出了籍冊,各戶另居”,以免牽連老父。孟子曾將子女惹事危及父母列為“不孝”之一,宋江處心積慮備辦出籍“執(zhí)憑公文”,足見其孝心所在。宋江上梁山落草的歷程顯得特別曲折,原因就在于其孝心太重。第35回敘述宋江帶領眾多好漢一起奔赴梁山,路上遇到石勇送來其弟宋清的家書,說老父已亡故,等候哥哥回家安葬,“宋江讀罷,叫聲苦,不知高低,自把胸脯捶將起來,自罵道:‘不孝逆子,做下非為,老父身亡,不能盡人子之道,畜生何異!’”說罷以頭撞墻,哭得死去活來。當眾位好漢勸說宋江不要悲傷時,宋江吩咐眾好漢自奔梁山,說:“不是我薄情寡意,其實只有這個先父記掛,今已沒了,只得星夜趕歸去奔喪。”金圣嘆一向“獨惡宋江”,卻在“先父記掛”四字旁批點曰:“這四個字,是純孝之言?!彼谓s回家,結果發(fā)現(xiàn)老父健在。原來宋太公擔心他上山落草,做了不忠不孝之人,故而將他騙回家來。接著小說第36回寫官府捕得宋江,刺配江州牢城,押送途中被梁山好漢截住,晁蓋等人再三熱情勸他上山入伙,他卻以死相拒,唯老父意志是從:“家中上有老父在堂,宋江不曾孝敬得一日,如何敢違了他的教訓,負累了他?……小可不爭隨順了哥哥,便是上逆天理,下違父教,做了不忠不孝的人在世,雖生何益!如哥哥不肯放宋江下山,情愿只就兄長手里乞死。”《水滸傳》以細膩深情的筆調將綠林首領宋江塑造成大孝子形象,無疑是對儒家孝文化的充分肯定。
在孝子故事中,作者還精心設置了許多宣揚孝道的言論。如第42回敘述宋江說:“‘哀哀父母,生我劬勞。欲報深恩,昊天罔極?!蚶细干麟y報,暫離山寨,欲往敝鄉(xiāng),去家中搬取老父上山,昏定晨省,以盡孝敬,以絕掛念。不知眾弟兄還肯容否?”晁蓋道:“賢弟,這件是人倫中大事,養(yǎng)生送死,人子之道。不成我和你受用快樂,倒教家中老父吃苦!”第26回寫少年鄆哥對武松說:“我的老爹六十歲,沒人養(yǎng)贍。我卻難相伴你們吃官司耍?!蔽渌深H為感動地說:“兄弟,你雖年紀幼小,倒有養(yǎng)家孝順之心!”第43回寫李逵聽李鬼訴說老母無人贍養(yǎng)后,肚里尋思道:“我特地歸家來取娘,卻倒殺了一個養(yǎng)娘的人,天地也不佑我。”可見,歌頌孝順美德、弘揚儒家孝道是《水滸傳》的重要主題之一。
2.弗辱之孝
《禮記·祭義》云:“曾子曰:‘孝有三:大孝尊親,其次弗辱,其下能養(yǎng)。’”又說:“不辱其身,不羞其親,可謂孝矣。”清人孫希旦解釋說:“弗辱,謂賢人為諸侯、卿、大夫、士,各保社稷、宗廟、祭祀,不使傾危以辱親也?!笨梢姡诱J為一個有人格尊嚴、有孝心的人,有責任和義務盡力保家平安,不使父母親人受到侵害、羞辱?!端疂G傳》盛贊為親人報仇雪恨的意志和義舉,正是這種孝義思想的體現(xiàn)。
《水滸傳》里著名的孝子復仇故事有三個:雷橫枷打白秀英,李逵怒殺四虎,武松斗殺西門慶。第51回寫雷橫看戲因未帶銀兩不能付賞錢而遭到白秀英之父白玉喬辱罵,雷橫一怒之下將白玉喬打傷,最終被白秀英之姘夫新任知縣拘捕,“將具枷來枷了,押出去號令示眾”。雷橫的老母趕來一邊替雷橫解繩索,一邊大罵白秀英,不料被監(jiān)視的白秀英聽到,“白秀英大怒,搶向前只一掌,把那婆婆打個踉蹌。那婆婆卻待掙扎,白秀英再趕入去,老大耳光子只顧打。這雷橫是個大孝的人,見了母親吃打,一時怒從心發(fā),扯起枷來,望著白秀英腦蓋上打將下來。那一枷梢打個正著,劈開了腦蓋,撲地倒了?!崩讬M失去理性打死人命無疑是有罪的,但其不顧一切護衛(wèi)老母的行為卻是符合儒家孝義精神的,故而同是孝子的朱仝,“見他孝道”,便私自放走了他。明萬歷袁無涯刻本《水滸傳》第51回回評充分肯定了雷橫護母的行為:“雷橫枷打白秀英,真是不忍辱其親者,此為大孝,何愧圣賢!”明萬歷容與堂刻本《水滸傳》針對朱仝頂替雷橫吃官司的行為亦作眉批贊揚道:“朱仝真孝子,真圣人,真菩薩,真佛!”
第43回寫李逵千里迢迢回沂水縣百丈村家中接老娘,在背著老娘趕往梁山途中,因老娘口渴難耐,李逵尋水而去。不料尋得飲水回來,老娘已被老虎吃掉。李逵“心頭火起”,不顧一切將四只老虎一一殺死,“卻來收拾親娘的兩腿及剩的骨殖,把布衫包裹了,直到泗州大圣庵后掘土坑葬了。李逵大哭了一場”。金圣嘆評點道:“寫得生盡其愛,養(yǎng)盡其勞,葬盡其誠,哭盡其哀,真正仁人孝子!”李卓吾亦評曰:“李大哥殺死四虎,不特勇猛過人,亦是純孝格天地,至誠感鬼神?!?/p>
小說描寫武松的復仇故事,用力最多,文字極其細膩,描寫也極富感情。首先反復交代了武松與武大郎的兄弟情深。第23回寫武松在外避難一年有余,思念兄長心切,一再向宋江訴說“要回鄉(xiāng)去尋哥哥”,“要回清河縣看望哥哥”。常言道:長兄比父。武松深深思念長兄,其孝悌之心可見。第24回寫武松在陽谷縣做都頭,意外與武大郎相見,驚喜萬分,情深意切。之后武松向知縣提出搬到兄長家中居住,可以朝夕相處彼此照應,知縣一聽,立即贊賞道:“這是孝悌的勾當,我如何阻你?其理正當?!苯又?5回寫潘金蓮、西門慶、王婆一伙不仁不義,趁武松出門公干期間將武大郎殘忍毒殺,第26回寫武松查明真相之后,將潘金蓮拖到武大郎靈前跪下,憤然說道:“哥哥靈魂不遠,兄弟武二與你報仇雪恨!”一個孝子的愛恨情仇被作者寫得如此悲壯,動人心弦,充分顯示了作者對于孝道的肯定。
拋開李逵殺虎故事不論,雷橫打死白秀英,武松殺死潘金蓮、西門慶,朱仝私放雷橫,其行為均嚴重觸犯了刑法,尤其是雷橫枷劈白秀英腦蓋、武松刀剜潘金蓮五臟的情節(jié),頗為血腥與殘忍,但在小說中,孝德往往重于法令,孝子們的犯法行為讓人同情,甚至得到了官府的寬宥。雷橫帶著老母逃到梁山,鄆城縣衙并未認真追兇;朱仝私放死刑犯,濟州府僅判刺配滄州,還被滄州知府留在身邊“聽候使喚”;武松被押送東平府,陽谷縣人以酒食銀兩相送,東平府尹陳文昭“哀憐武松是個有義的烈漢”,便把武松卷宗“改得輕了”,最終僅判了個“迭配孟州牢城”??梢姡谧髡哐壑?,孝子為親人報仇雪恨合情合理,其孝義精神可尊可敬。
《水滸傳》這種極力張揚孝子復仇精神、以孝枉法的傾向,在宋代歷史上亦不乏實例。《宋史·刑法二》記載:“仁宗時,單州民劉玉父為王德毆死,德更赦,玉私殺德以復父仇。帝義之,決杖、編管。元豐元年,青州民王赟父為人毆死,赟幼,未能復仇。幾冠,刺仇,斷肢、首祭父墓,自首。論當斬。帝以殺仇祭父,又自歸罪,其情可矜,詔貸死,刺配鄰州?!弊阋姟端疂G傳》設計武松等孝子復仇的感人故事,確實是具有深厚現(xiàn)實基礎的。
3.事君立身之孝
儒家孝悌思想固然屬于家庭倫理,但從未離開社會政治。《論語·為政》:“子曰:‘《書》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薄睹献印る墓隆罚骸叭雱t孝,出則悌,守先王之道。”《孟子·告子下》:“堯舜之道,孝悌而已矣?!痹诳酌峡磥?,孝悌是個人道德的根本,也是社會政治的根本,在家為孝子,從政必敬長慈下,推行先王之道,政治就會清明,社會就會和諧,堯舜時代天下大治,其治國之策,唯“孝悌而已”。可見,儒家孝悌觀實為政治倫理觀,其最終落腳點是“以孝治天下”,強調個人對于國家應盡的職責。
那么,如何做才能為國家盡職盡責呢?這便是移孝作忠,忠孝立身?!墩撜Z·陽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薄缎⒔?jīng)·廣揚名章》:“君子之事親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悌,故順可移于長;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薄缎⒔?jīng)·開宗明義章》:“立身行道,揚名于后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蛐?,始于事親,中于事君,終于立身。”將侍奉父母之孝心移至事君上,做忠臣良將,努力協(xié)助君王治國平天下,這樣做不但可以使個人青史留名,還可以顯揚父母、光耀門庭,如此才算是盡到了“立身行道”之責。
這種移孝作忠、忠孝立身、揚名顯親的思想,對于后世的影響是極其深遠的。梁山江湖世界亦不例外?!端疂G傳》肯定忠孝立身的思想傾向是十分明顯的,主要表現(xiàn)在三個方面:
第一,梁山集團的終極目標是“忠義報國”。小說第71回敘述一百八人齊聚梁山后,“選定吉日良時,殺牛宰馬,祭獻天地神明。掛上‘忠義堂’、‘斷金亭’牌額,立起‘替天行道’杏黃旗。堂前柱上,立朱紅牌二面,各有金書七個字,道是:‘常懷貞烈常忠義,不愛資財不擾民’。”宋江誦念的聚義誓詞是“但愿共存忠義于心,同著功勛于國,替天行道,保境安民”。《水滸傳》最初刻本直題《忠義水滸傳》或《忠義傳》,而“忠義”一詞在小說中出現(xiàn)146次,“忠義報國”、“盡忠報國”、“竭力報國”、“赤心報國”、“替天行道”等詞語出現(xiàn)了72次,無不明確地傳達了梁山義軍的終極理想。在“忠義報國”這個終極理想的引導下,一百八人最終主動尋求招安,成為宋王朝的忠臣良將,外驅強敵,內鎮(zhèn)“草寇”,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第二,梁山好漢大多具有濃厚的功名思想。在作者筆下,“忠臣必出于孝子之門”,梁山好漢們普遍有著濃厚的忠孝觀念和家國情懷。第12回寫楊令公之孫楊志思量道:“指望把一身本事,邊庭上一槍一刀,博個封妻蔭子,也與祖宗爭口氣?!钡?2回寫宋江勸武松說:“如得朝廷招安,你便可攛掇魯智深、楊志投降了。日后但是去邊上,一槍一刀,博得個封妻蔭子,久后青史上留得一個好名,也不枉了為人一世?!钡?2回寫張叔夜向宿元景介紹梁山好漢說:“這一般人,非在禮物輕重,要圖忠義報國,揚名后代……與朝廷建功立業(yè)。”“建功立業(yè)”、“與國家出力”之類的話語在作品中出現(xiàn)了71次,而且大多出自梁山好漢之口。這種為國家建功立業(yè)、以求青史留名的思想與《孝經(jīng)》所言“立身行道,揚名于后世,以顯父母”的孝義觀完全一致。
第三,將宋江改造成忠臣孝子的典型。作為一百八人的首領,宋江形象的塑造最能體現(xiàn)作品的思想傾向。歷史上宋江的身份和性情如何,不得而知。但宋元史籍稱之為“劇盜”,說他統(tǒng)領三十六人,“橫行河朔”,“猖獗淮甸”;南宋龔開作《宋江三十六人畫贊》,在贊詞中稱宋江“狂卓”;元初陳泰作《江南曲序》,說宋江“勇悍狂俠”。由此可知歷史人物宋江性情之強悍狂暴,乃典型的綠林豪強。成書于宋末元初的講史話本《大宋宣和遺事》,依舊保留了宋江綠林強徒的風貌,寫他撞見閻婆惜與吳偉通奸,便“怒發(fā)沖冠”,將兩人一并殺死,之后在墻壁上題寫了四句詩:“殺了閻婆惜,寰中顯姓名。要捉兇身者,梁山泊上尋?!币桓备易龈耶敗⒏彝俑畬沟臍馀?。元人水滸戲的舞臺上,宋江個性仍然以“狂俠”風格為主。而到了《水滸傳》中,宋江形象明顯被文人士大夫化。他出身小地主家庭,“自幼學儒”,“曾攻經(jīng)史”,頗能寫詩填詞,知識分子氣質十分鮮明。而儒家文化的教育使他從小就養(yǎng)成了濃厚的忠孝思想,滿腦子盡忠報國、青史留名的念頭。可惜他仕途不得志,幾經(jīng)曲折,嚴守父命、始終不愿落草為寇的孝子被逼上了梁山。然而,他生怕別人罵他“亂臣賊子”、“不忠不孝”,因而再三聲明自己上梁山只是“無處容身,暫占水泊,權時避亂”而已,而一遇到朝廷官員便迫不及待地向他們表白忠心,請求招安。如見宿太尉說:“專等朝廷招安,與國家出力”(59回);見酆美說:“只要歸順朝廷,與國家出力”(77回);見韓存保說:“若蒙朝廷赦罪招安,情愿與國家出力”(79回)……正是基于對國家的一片忠孝之心,宋江上山后的所作所為都是為朝廷招安創(chuàng)造條件:他將“聚義廳”改為“忠義堂”,忠義堂上立起“替天行道”杏黃旗;他占據(jù)梁山水泊,卻從未打算圖王稱霸;他時常率部攻城掠地、剿殺貪官污吏,目的是為朝廷除奸,為國家盡忠盡孝,是“替天行道”的內容。小說第71回寫一百八將齊聚梁山之后,宋江大辦菊花會,當眾作《滿江紅》一詞,詞的下闋云:“統(tǒng)豺虎,御邊幅,號令明,軍威肅,中心愿平虜,保國安民。日月常懸忠烈膽,風塵障卻奸邪目。望天王降詔早招安,心方足?!币粋€典型的文人士大夫與忠臣孝子形象,與歷史上“勇悍狂俠”的宋江頗具差異。毫無疑問,作者通過對宋江形象的改塑,大大突顯了儒家忠孝思想。
《水滸傳》將孝養(yǎng)父母、尊親護親、立身揚名等孝行視為一種傳統(tǒng)美德與民族精神,并把這種美德與民族精神賦予其筆下的英雄好漢。但儒家孝文化既有精華亦有糟粕,這些糟粕對于后世亦產(chǎn)生了許多消極的影響。《水滸傳》作者的過人之處,在于他對傳統(tǒng)孝道不是盲從照搬,而是有所取舍,歌頌、弘揚其進步思想,擯棄、批判其陳腐觀念。
1.淡薄官祿與無視無后
《孟子·離婁上》云:“不孝有三,無后為大?!泵献与m然未說明“三不孝”的具體內容,但強調了“無后”為最大的不孝。東漢經(jīng)學家趙岐注疏《孟子》云:“于禮有不孝者三事:謂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也;家貧親老,不為祿仕,二也;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也。三者之中,無后為大。”孟子之言論尤其是趙岐的闡釋對于后世的負面影響極大,比如通過“祿仕”途徑養(yǎng)親行孝的觀念使得大批封建官員看重官場俸祿,甚至以卑劣手段來巧取豪奪以增加個人財富;而“不娶無子”為最大不孝的觀念導致社會重男輕女的現(xiàn)象非常突出,直至今天在許多人的思想意識中仍難以消除其惡劣影響。
《水滸傳》所描述的好漢故事與這種陳腐落后的孝觀念多有沖突,除了第一條“不孝”觀為梁山世界所接受外,其余兩條“不孝”觀均不被認同。不做官不吃官府俸祿導致家貧,固然不利于孝養(yǎng)父母,但不求榮華富貴、自甘清貧、陪著親人過一種粗茶淡飯的生活亦不失為一種理性的選擇。首先,這樣的選擇談不上“不孝”,因為盡管生活清苦,但閑適自在,與親人朝夕相伴,可以獲得精神上的快樂,與孔子不看重物質奉養(yǎng)、強調精神孝敬父母的行孝觀相符。其次,不求仕進、舍棄俸祿可以獲得家庭平安,客觀上有利于孝子行孝,因為在老子看來,“功成名遂身退”是一種理智的人生選擇,如果貪戀榮華富貴就會招致災禍,危及親人。
盡管孔子強調重在從精神上孝養(yǎng)親人,而老子強調不要貪戀榮華富貴,但二者在淡薄官祿上是相通的?!端疂G傳》將孔子和老子的思想結合在一起,充分肯定了這種不求富貴但求平淡的思想意識?!端疂G傳》最后一一交代了幸存下來的近三十名梁山好漢不同的人生選擇和結局,實質上是從正反兩個方面否定了“祿仕”孝親的觀念。梁山義軍北征遼國獲勝之后,公孫勝辭別了眾好漢,“便歸山中從師學道,侍奉老母,以終天年”。南征方臘離開杭州之際,燕青留書辭別宋江、盧俊義,表示“情愿自將官誥納,不求富貴不求榮。身邊自有君王赦,淡飯黃齏過此身”,從此做一“閑人”去了。接著寫義軍行至鄆城縣,戴宗也表示“情愿納下官誥,要去泰安州岳廟里,陪堂求閑,過了此生”,便出家而去。又有阮小七被奸臣誣告,削去了其官誥,阮小七“心中也自歡喜,帶了老母回還梁山泊石碣村,依舊打魚為生,奉養(yǎng)老母,以終天年”。柴進“納還官誥,求閑為農(nóng)”。李應“繳納官誥,復還故鄉(xiāng)獨龍岡村中過活”。此外,宋清、杜興、鄒潤、蔡慶、蔣敬、朱武、樊瑞、穆春、楊林、裴宣、樂和等,或回鄉(xiāng)為民,或云游出家,或坐地經(jīng)商,或掛職賦閑。這些隱退林間鄉(xiāng)村的好漢,“不為祿仕”,不求榮華富貴,自甘清貧,在家奉養(yǎng)父母,不失為孝子,獨身過活,“倶得善終”。相反,宋江、盧俊義、吳用、花榮、李逵等人衣錦還鄉(xiāng),走馬赴任,做了朝廷命官,結果或被奸臣陷害,慘遭毒殺,或擔心被辱,自縊身亡,落得個悲涼凄愴的悲劇結局。作者不無感慨地賦詩道:“煞曜罡星今已矣,讒臣賊相尚依然。早知鴆藥埋黃壤,學取鴟夷泛釣船?!奔刃麚P了道家退隱避禍的思想,也從客觀上批判了封建社會中“祿仕”孝親的虛妄。
而“不孝有三,無后為大”的思想更是一種極不合情理的陳腐觀念:首先,在人類社會中,一個男人是否該結婚成家,既要看他生活的環(huán)境與條件,也要看他是否有結婚成家的意愿,不愿意或環(huán)境不允許結婚,不能視為不孝行為;其次,結婚之后生男生女是一種自然規(guī)律,認定兒子才有資格延續(xù)香火是父權社會遺留下來的落后的男女不平等思想;再次,結婚生育應著眼于整個人類的延續(xù)與發(fā)展,將個人家族的“傳宗接代”視為唯一要義,是一種極其狹隘的心理。從中國兩千多年來的社會發(fā)展史看,“不孝有三,無后為大”的傳統(tǒng)觀念是導致男女比例失調、人口膨脹、社會財富匱乏等負面現(xiàn)象發(fā)生的重要因素。而在《水滸傳》中,好漢們無不盡力履行子女奉養(yǎng)父母、孝敬親人的責任與義務,卻無視“娶妻生子”這一最大的“孝行”。這不僅僅由于江湖險惡環(huán)境不容許他們存有結婚生子之念,更因為梁山世界奉行“獨身主義”。除了朱仝、花榮、宋清等極少數(shù)人有家口外,其他絕大多數(shù)好漢包括宋江、吳用等主要首領在內,都是地地道道的獨身主義者,他們秉持“四海之內皆兄弟”的理念:兄之父母即是弟之父母,弟之子女即是兄之子女。多數(shù)好漢最終以孤身一人走完人生之路,并無后人繼宗延祀,而《水滸傳》作者卻以孝子來看待他們,這顯然是對“不孝有三,無后為大”的孝子觀的擯棄。
2.反對愚孝愚忠
《論語·學而》記孔子弟子子夏說:“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奔葱⒕锤改敢M心竭力,侍奉君王要有奉獻精神。顯然,“竭其力”、“致其身”含有順從父母、君王之意,而一旦順從父母君王失度,就必然產(chǎn)生愚孝、愚忠問題。不可否認,儒家孝文化中有諫諍原則?!缎⒔?jīng)·諫諍章》記曾子請教孔子:“子從父之令,可謂‘孝’乎?”意思是曲意順從父親錯誤的命令,能稱做“孝”嗎?孔子回答說:“父有爭子,則身不陷于不義。故當不義,則子不可以不爭于父,臣不可以不爭于君。故當不義,則爭之。從父之令又焉得為孝乎?”孔子認為,做子、臣的應堅持正義原則,決不盲目順從父君之意志,父、君有過錯,向其諫諍完全合乎孝道,不諫諍則使父、君陷于不義而有失孝道。
然而,如果父、君拒絕子、臣的諫諍,那么子、臣又該如何做才能合乎孝道呢?孔子對此亦作了規(guī)范:“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論語·里仁》)所謂“幾諫”,即委婉、輕微地勸諫??鬃拥挠^點很明確:父母有錯,要委婉勸諫;當父母不愿聽從勸諫時,還是要恭恭敬敬,而不要違背、觸犯父母,即使再憂愁煩惱,也不要心生怨恨。曾子亦毫無保留地繼承了孔子諫而不違的思想:“從而不諫,非孝也;諫而不從,亦非孝也?!?《大戴禮記·曾子事父母》)換句話說,無論父母的想法、做法有多么荒唐和不近情理,做子女的只能勸諫而不可違犯,否則即為不孝。由此可見,儒家孝文化中,順從原則大于諫諍原則。當子女遭遇昏庸、固執(zhí)的父母時,順從原則之下的諫諍非但毫無意義,還會導致父母錯上加錯,最終必將傷害子女,危害家庭。這便是愚孝。
而儒家自提倡孝道伊始,就自覺將孝悌與維護封建統(tǒng)治掛鉤。《論語·學而》云:“其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者,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禮記·祭義》亦云:“事君不忠,非孝也?!闭J為孝悌者不會犯上作亂,事君不忠非孝子,犯上作亂乃大逆不孝的行為??梢?,儒家弘揚孝道的一個重要意圖,就是抑制和消除人們犯上作亂的動機,為社會政治服務。這種忠孝合一的思想,固然是為了求得天下安定、社會和諧,但對于封建專制統(tǒng)治十分有利,極易被封建統(tǒng)治者充分利用,歷代君王大力推行“以孝治國”的國策,無非是要天下臣民移孝做忠,以國為家,認君為父,做逆來順受的忠臣孝子,服從君王之命,從而實現(xiàn)其專制統(tǒng)治的長久。
本來,儒家孝文化也強調君王行孝道,如《孝經(jīng)·天子章》指出:“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蓋天子之孝也。”即德惠天下、善待禮遇百姓,為“天子之孝”?!抖Y記·祭義》亦指出:“孝有三:小孝用力,中孝用勞,大孝不匱。……博施、備物,可謂不匱也?!睂O希旦詮釋云:“不匱,言其所及者遠,而所致者大也。……博施,謂德教加于四海,刑于百姓。備物,謂天地之間,可薦者無不咸在,人君之孝也?!钡?,在中國兩三千年的封建社會里,除了極少數(shù)有道德、有胸懷、有眼光的君王善待臣民外,絕大多數(shù)君王從來不受儒家孝文化教義的約束,所謂“天子之孝”不過是一紙空文,他們不但不履行德惠天下之義務,反而將天下視為私有財產(chǎn),將廣大臣民視為草芥糞土,強制其行孝盡忠,一旦臣民出現(xiàn)異端思想和犯上行為,就扣上“不孝不忠”的罪名對其予以最嚴厲的懲處,殺人奪命,株連親族,無所不用其極。至此,孝道早已變成了封建專制統(tǒng)治的思想工具。孝忠于這種毫無孝義之心的殘暴君王,即是典型的愚忠,不但使自身及其家庭親人遭受戕害,還會導致禍國殃民的慘禍,甚至危及整個民族的生存與發(fā)展。
《水滸傳》旗幟鮮明地反對愚忠愚孝,對忠孝合一、以維護專制統(tǒng)治為宗旨的封建忠孝觀的正義性提出了強烈的質疑。這主要表現(xiàn)在三個方面:
其一,生動描寫了道君皇帝的“不孝”。
盡管小說“為尊者諱”,對道君皇帝(宋徽宗)作了不少贊美之詞,但無法掩飾其敗國敗家的昏君暴君形象。小說第2回介紹說:“這端王乃是神宗天子第十一子,哲宗皇帝御弟,見掌東駕,排號九大王,是個聰明俊俏人物。這浮浪子弟門風,幫閑之事,無一般不曉,無一般不會,更無一般不愛。”是一個典型的吃喝玩樂的皇子,這樣的人君臨天下,天下豈能興旺?果然,端王繼位天子之后,不知惠澤天下百姓的“大孝”為何物,整天悠閑玩樂,沉迷酒色,甚至私養(yǎng)名妓,以致奸邪當?shù)溃诎?,民不聊生,盜賊四起,外敵侵凌,邊關告急,國家風雨飄搖。這個敗國敗家的享樂天子還和四大奸臣沆瀣一氣,壓制打擊抗戰(zhàn)派,陰謀殘害有功之臣。第89回寫宋江義軍剿滅遼國之際,“蔡京、童貫、高俅、楊戩,俱各受了遼國賄賂,于天子前極力保奏此事,準其投降,休兵罷戰(zhàn)”,致使宋江義軍前功盡棄,遼國死灰復燃。第100回寫功勛卓著的宋江、盧俊義等人被毒殺后,“天子大怒,當百官前,責罵高俅、楊戩:‘敗國奸臣,壞寡人天下!’二人俯伏在地,叩頭謝罪……上皇終被四賊曲為掩飾,不加其罪。”看,權奸們貪贓枉法,打擊異己,陷害忠良,以致天下大亂,民族衰微,其根源在哪里?不就是始終與奸臣們穿一條褲子的道君天子嗎?小說敘事極富藝術策略,越是說天子“至圣至明”、“暫時昏昧”,就越顯得滑稽可笑,就越使讀者痛恨天子,從而將一個值得認真思考的重要問題呈獻于廣大讀者面前:孝忠于這樣一個孝德不存、卑劣偽善、敗國敗家的昏君暴君,其意義何在?
其二,充分肯定了梁山好漢的反抗精神。
封建時代的忠孝觀是叫人們做安分守己的順民,做逆來順受的忠臣孝子,但在梁山世界里,敢于鋌而走險、敢于忤逆犯上的抗暴精神卻普遍存在。林沖殺死高太尉的爪牙反上梁山,魯智深行刺作惡多端的賀太守,武松向陷害他的上司張都監(jiān)復仇,晁蓋、吳用抗擊官軍的追捕,等等,無不顯露了有別于封建順民的異樣氣息。作者還讓梁山好漢們口出“狂言”,如第39回寫朱貴說:“俺這里兀自要和大宋皇帝做個對頭!”第42回寫李逵說:“便造反,怕怎地!……殺去東京,奪了鳥位!”第75回又寫李逵道:“你的皇帝姓宋,我的哥哥也姓宋,你做得皇帝,偏我哥哥做不得皇帝!”盡管這類“狂言”含有插科打諢成分,但也深刻地反映了梁山好漢有悖于忠臣孝子的反叛精神。
更難能可貴的是,作者充滿熱情地歌頌了以李逵為代表的梁山好漢死后向最高統(tǒng)治者復仇的意志。第100回寫道:“上皇點頭下階。忽見宋江背后轉過李逵,手搦雙斧,厲聲高叫道:‘皇帝,皇帝!你怎地聽信四個賊臣挑撥,屈壞了我們性命?今日既見,正好報仇!’黑旋風說罷,輪起雙斧,逕奔上皇。天子吃這一驚,撒然覺來,乃是南柯一夢,渾身冷汗?!彪m然是敘述虛幻夢境,但寫李逵揮舞雙斧向昏君砍去,并將其嚇出一身冷汗,不能不說是一種大不敬的舉動,也深刻表現(xiàn)了作家對于封建愚忠思想的唾棄。
其三,深刻揭露了封建忠孝觀的冷酷無情及其嚴重危害性。
歷史進入秦漢以后,已經(jīng)淪為政治工具的儒家忠孝觀,從不對最高統(tǒng)治者進行道德約束,只一味強調臣子盡忠盡孝,并且逐步形成了律令條規(guī),所謂“五刑之屬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是也。這就注定了宋江等人的悲劇結局。小說中的宋江形象是以歷史人物岳飛為原型,其特征與《宋史·岳飛傳》所載如出一轍:一是書生氣較強,封建忠孝思想極濃厚。岳飛“覽經(jīng)史”,“恂恂如書生”,宋江“自幼學儒”、“曾攻經(jīng)史”;岳飛“至孝”,背刺“盡忠報國”四個大字,宋江“大孝”,口口聲聲要“盡忠報國”。二是武略超群,軍紀嚴明。岳飛帶兵有方,屢建奇功,宋江亦擅長軍事,攻州略府,無所不克;岳飛治軍嚴厲,軍號“凍死不拆屋,餓死不擄掠”,宋江義軍“所到之處,秋毫無犯”。三是禮賢下士,有仁有義。岳飛“好賢禮士”,宋江“待士有聲名”;岳飛育孤?lián)崛?,“凡有頒犒,均給軍吏”,宋江“疏財仗義”,“濟人貧苦”。四是愚忠愚孝慘遭冤殺。明知朝廷刻意陷害,滿腦子忠孝思想的岳飛和宋江皆采取束手就擒的方式,毅然赴死。岳飛被捕時說:“皇天后土,可表此心!”宋江喝下朝廷藥酒后說:“我為人一世,只主張忠義二字,不肯半點欺心。今日朝廷賜死無辜,寧可朝廷負我,我忠心不負朝廷。”《大宋宣和遺事》中,宋江以喜劇為結局,而《水滸傳》卻改為慘遭毒殺的悲劇,而且對宋江等人的冤死場景作了濃墨重彩的渲染,令讀者感傷憤恨不已,其用意很明顯,就是為宋朝歷史上岳飛等忠臣良將抱不平,強烈抨擊封建忠孝觀的冷酷無情。
在此基礎上,作者生動地揭示了我們民族歷史悲劇的根源,深刻展現(xiàn)了封建愚忠思想的巨大危害性?!端问贰ぴ里w傳》論曰:“(岳飛)真有諸葛孔明之風,而卒死于秦檜之手。蓋飛與檜勢不兩立,使飛得志,則金仇可復,宋恥可雪;檜得志,則飛有死而已。昔劉宋殺檀道濟,道濟下獄,瞋目曰:‘自毀汝萬里長城!’高宗忍自棄其中原,故忍殺飛,嗚呼冤哉!嗚呼怨哉!”宋高宗、秦檜殺掉岳飛等抗金名將,實為自毀長城的愚蠢行徑,南宋王朝從此一蹶不振,始終未能擺脫被動挨打的局面,最終亡于蒙元鐵蹄之下。在《水滸傳》中,梁山義軍實為北宋王朝的中流砥柱,外抗遼國,內平方臘,建立了蓋世功勛,然而最終慘遭肢解,宋江等人亦被毒殺。作者用詩感慨道:“奸邪誤國太無情,火烈擎天白玉莖。他日三邊如有警,更憑何將統(tǒng)雄兵!”昏君、奸臣狼狽為奸,毀掉宋江這類擎天柱之后結果又將如何呢?北宋末年徽宗父子遭逢靖康之難的恥辱歷史作了很好的回答:除了身敗國滅,別無選擇。小說在對宋元歷史的無限感慨中,深刻地暴露了封建忠孝觀的巨大危害性。
總之,《水滸傳》不愧為一部具有巨大思想價值的巨著,作者對于深具影響力的儒家孝文化作了全方位的考察,采取批判吸收的態(tài)度,一方面大力弘揚了具有積極價值的孝義精神與美德,另一方面又堅決擯棄了傳統(tǒng)孝道中落后陳腐的觀念;尤其難能可貴的是,小說旗幟鮮明地反對封建時代的愚忠愚孝,對其禍國殃民的危害性作了深刻的揭露,充分顯示了作者非同凡響的思想眼界。
注釋:
①李燾:《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36,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304頁。
②李燾:《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33,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284頁。
③李燾:《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120,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902頁。
④⑤脫脫等:《宋史》卷456《孝義傳》,中華書局2000年版,第10397、10400頁。
⑥宋濂等:《元史》卷197,中華書局2000年版,第2967頁。
⑦王寧:《儒家文化與元人賢孝劇的興起》,《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99年第4期。
(責任編輯劉保昌)
I206.5
A
(2017)06-0105-09
王前程,三峽大學文學與傳媒學院教授,湖北宜昌,443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