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俊梅
摘要:語文新課程標準明確要求:“培養(yǎng)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不應把它們當做外在的附加任務。應該注重熏陶感染,潛移默化,把這些內容貫穿于日常的教學過程中。
關鍵詞:價值觀,語文教學,滲透
中圖分類號:G623.2
一、語文教育中價值觀教育的內涵
教育的全部價值都體現(xiàn)著人的價值,脫離了這一主體需要,教育價值不復存在?!罢嬲慕逃龖撘匀藶槌霭l(fā)點,把發(fā)展人的素質,提高和擴展人的價值要作教育活動的軸心和歸宿。
語文教育是以人為本的教育,它不僅具備提高人的生命價值與生存價值的意義,而且具有創(chuàng)造人的社會生命與精神生命的意義,所以語文教育不僅是讓人獲得語文知識的過程,也不僅僅是將“自然人”改變成“社會人”的過程。它的更重要的功能是促進人的生命的發(fā)展,既要發(fā)現(xiàn)學生的個性和天賦,并予以培養(yǎng)、教育,又要注意保護學生其他一切生命能量,使其能和諧發(fā)展,讓人的整個生命系統(tǒng)充滿生機與活力,使學生的個體生命富有意義,人生會更有價值,在語文傳承中,有價值的人生才能獲得永生。
在現(xiàn)實生活中,人的價值是一個極為重要和普遍受到關注的問題。對于青少年學生而言,因為他們的生活環(huán)境不同,對于什么是價值,人應當樹立什么樣的價值觀,如何實現(xiàn)人的價值等問題的看法,是因人而異的。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yǎng)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正是每一個語文教師義不容辭的職責所在。
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人的價值具有二重性,具體表現(xiàn)為個人的社會價值和自我價值。個人的社會價值是個人與社會、他人的關系的一個重要方面,是指個人通過自己的實踐活動,為滿足社會或他人物質的、精神的需要所作出的貢獻和承擔的責任。人的社會價值的大小,取決于個人對社會所作貢獻的多少,一個人對社會所作貢獻越多,他的社會價值也就越高,他的人生也就越有意義。自我價值是個人與社會關系的又一方面,是指在社會生活和社會活動中,社會對個人和自己對自己作為人的存在的一種肯定關系。這種關系包括兩個方面。第一,人作為人的存在就要有人的尊嚴,要自尊、自信、自愛、自主、自強等。第二,社會應提供保證個人尊嚴,滿足個人需要的物質和精神的條件和手段?!叭说纳鐣r值和自我價值是不可分割的,自我價值是社會價值的必要前提;社會價值是自我價值的外在體現(xiàn)。自我價值要自覺服從社會價值。一個人的價值由潛在變?yōu)楝F(xiàn)實,唯一的途徑是參加社會實踐?!?/p>
二、價值觀教育在語文教學中的滲透策略
(一)滲透模式構建
1.指導思想
以馬克思主義價值觀和科學的教育理論為指導思想。
2.模式構建
3.實施條件
該模式要順利實施,應具備的內在條件是:學生應具自主意識、探究意識、合作意識、勇于創(chuàng)新的精神。外在條件是:教師積極的引導,給學生們創(chuàng)造更多的更好的思維空間。
(二)實施過程
1.教學目標的滲透
作為教師應該先明了教學目標,且始終圍繞這個目標展開。語文的三維目標是相互滲透、融為一體的,價值觀的教育目標是知識與能力,過程和方法這兩個目標的靈魂,知識與能力是價值觀的載體,單單地進行價值觀教育,離開語文的基本內容,那價值觀教育則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了。同樣,語文知識學習的過程,也即是價值觀形成的過程。積極的價值觀形成,就要借助于另外兩個目標的完成才能實現(xiàn),它是滲透于前兩個教學目標之中,是在教學過程之中方能完成的。
要讓學生在快速閱讀課文過程中,抓住重要的文本信息,并能夠概括內容要點。引導學生品味本文的細節(jié),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展開學生與文本的對話,從而感受人物崇高的精神品質,培養(yǎng)學生團結合作,勇于犧牲的精神,從而確立正確面對失敗的人生態(tài)度。這樣才會對學生形成積極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教育起著促進作用。
2.教學過程的滲透
依據(jù)教學目標,圍繞教學內容,充分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選擇教學方法,這一課以“情感體驗”為教學主線,通過整體感知、細節(jié)品味等途徑,運用朗讀、討論等方法,引導學生深入文本,感受人物心理,與高貴偉大的靈魂對話;與自己對話、與同學老師對話,在這種感受、體驗、交流的課堂學習過程中逐漸提升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如果課文篇幅較長,課前要先組織學生進行充分地預習,熟悉故事情節(jié),然后采用五個環(huán)節(jié)的教學,努力引導學生體驗文本中蘊藏著的感情。
第一個環(huán)節(jié)讓學生用簡潔的語言介紹這個故事;第二個環(huán)節(jié)讓學生用一個詞(比如:震撼、欽佩、崇敬)來形容讀完文本后的感受或心情;第三個環(huán)節(jié)要求學生在中找出能打動自己的情節(jié),學生通過再讀課文,與作者對話,與事件中的人物進行對話,強化了他們的情感體驗;第四個環(huán)節(jié),學習小組選擇最打動你的情節(jié),討論“是什么打動了你?”,對一些情節(jié)中的語句或關鍵詞要反復品讀,以加深學生的感受和體驗;第五個環(huán)節(jié)教師可以用這樣的幾句話來總結:自己打敗自己是最可悲的失敗,自己戰(zhàn)勝自己是最可貴的勝利。人可以失敗,但絕不可以被打倒。今天我們需要的是什么,從本文中你可以體驗得到。
3.教師語言的滲透
高爾基曾經說過,語言是“文學的第一要素”。 所以,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運用優(yōu)美的語言將價值觀教育滲透于語文教學當中去,使學生在領略其語言美的同時,激活人的思想,產生至深的意境,獲得人生的快樂,從而感受到生命的價值。語言是心靈的外在表現(xiàn),教師的語言美,對學生的積極價值觀的形成具有強烈的滲透作用,而這些作用又是雙向的,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和每位學生都應當進行深度的挖掘,從而使語文教育達到較高的境界。
4.師生行為的滲透
良好的行為養(yǎng)成教育是價值觀在語文教育滲透中的最終的表現(xiàn)形式。
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一個人要實現(xiàn)自己的價值,就必須積極投身于社會實踐,在實踐中貢獻自己的才智,從而使自身的價值得到充分的實現(xiàn)。在語文教學實踐中,滲透著積極的人生觀、價值觀,并付諸于日常生活、學習、工作和交際的行為養(yǎng)成中去。積極的價值觀形成是宗旨,良好的行為習慣養(yǎng)成是目的,兩者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影響也是雙向的。
5.教學評價的滲透
積極的價值觀今天已被越來越多的教育工作者提到議事日程,各位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重視和利用教學時機,認真地把這一要求貫徹下去,同時,評價的方法也應有所改變,切忌把考試作為唯一的方式。我們可以采用個人代表作品檔案法、觀察法、活動法,學生的自我評價法,學生間相互評價法,測驗法等多種評價方法,教師要將積極的價值觀滲透到評價體系之中,以全面考察學生的綜合素質。
參考文獻:
1、 《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第16頁,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年7月
2、葉瀾.教育研究方法初探.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3、張福建,牟樹勛.教育科學研究方法.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