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寶月
摘要:教學是一門藝術(shù),是一門由多種因素構(gòu)成的綜合藝術(shù),而語文教學,更是一門最基礎的學科。在中專學生普遍學習意識不太主動的前提下,怎么樣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讓學生在語文學習的過程中體會到快樂,在快樂中學到知識,提高他們的語文素養(yǎng),成為職校語文教學中應該思考的問題。就這個問題,在長期的教學中,我淺顯的談談自己的看法。
關鍵詞:職校 語文 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G633.3
張志公先生說過:“語文是個工具,進行思維和交流思想的工具,因而是學習文化知識和科學技術(shù)的工具。”對我們職業(yè)學校來說,她更是一門最基礎的工具課。那么,怎么才能讓學生掌握這門工具呢?我覺得重要的是激發(fā)他們學習的興趣,交給他們學習方法,使他們在將來的工作和學習上能獨當一面。下面僅就是閱讀教學的問題,談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 教學示范,學生演練
葉老有句精辟的名言,“教是為了不教”。還曾說過:“學生須能讀書,尋能作文,故特設語文課以訓練之。最終目的:自能讀書,不待教師講;自能作文,不待教師改。”同時還說:“必須廢止現(xiàn)在通行的逐句講解的方法”。這充分說明了課堂教學中,必須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也就是說教師只起示范作用,授之以法,要放手讓學生試著自己閱讀分析,只要說的合理,就給予肯定。如在講《天山景物記 》時,我先讓學生速讀課文,找出寫的好的段落,然后由我領著分析其中的一部分,即第一部分的第二段,其余的就讓學生自己去分析品味。具體做法是先自己品味,然后分組討論,互相說一說好在什么地方,為什么好,最后指名回答。如第一部分的第四段,有的同學說:“人浮在花海上的‘浮字用的好。表明了花的多,像海洋;也說明了花長得高,”還有的同學則說:“‘浮字說明了人在花海中悠閑自在得、神清氣爽的神態(tài)”。另有同學說:“這一段好就在運用了擬人、排比、比喻的修辭手法,把天山春天的秀麗景色,展現(xiàn)了出來,給人以身臨其境的感覺”。這樣不僅激發(fā)了學生的興趣,而且培養(yǎng)了他們認真讀書、精于思考的能力。
二、 比較辨析,感悟精妙
“有比較,才有鑒別”。比較有打的方面,有小的方面。大到篇與篇的比較,小到字詞辨析。如《威尼斯》和《天山景物記》同時寫景狀物的,也同時按游蹤寫的。安它們在寫法上卻不相同?!锻崴埂纷プ×诉@座城市的特點,突出描繪了它的自然美和藝術(shù)美;而《天山景物記》則由山的外圍到山的深處,由山的低處到山的高處,富有層次的寫出了山的變化。另外,語言表達上也不相同,前者多用口語,自然親切,后者詞澡華美,絢麗多彩。通過比較,學生明白了布局謀篇的精妙之處,懂得了作者的獨具匠心。關于字詞的辨析,是讓學生試著換用近義詞,如“團花錦似的東一塊西一塊在綠波里蕩漾著”,把“蕩漾”和“包圍”進行比較。同學們經(jīng)過換用覺得還是“蕩漾”好。因為“蕩漾”寫出了波浪起伏的動感,給人以神情激蕩、心曠神怡的感覺。通過辨析同學們悟出了各種奧妙,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從而提高了學生辨析字詞的多向思維能力。
三、 找出精髓,重錘敲擊;
袁枚在《隨園詩話》中曾說:“讀書如吃飯,善吃者長精神,不善吃者長痰瘤?!边@就說明了讀書要學會取舍,要取其精華,學會在文中汲取自己的精神。同時于漪老師也曾說過,在閱讀中要“重錘敲打關鍵共鳴”。因而在教學中,我特別注意引導學生抓關鍵詞,對這些詞句重錘敲擊,以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如《天山景物記》中為了寫野馬“野”的特征重點寫了他的髦鬃。“在黎明淡青的天光下,就像許多飄曳的緞幅”?!帮h曳的緞幅”即說明了髦鬃的長度,也說明了他的亮度,且很光滑?!霸谌粘龅牟菰稀?閃著美麗的光澤?!薄伴W”表現(xiàn)了髦鬃的動態(tài)美,只有陽光的照射,才會有亮光的閃動,這些詞句一方面流露了作者對野馬的喜愛,另一方面也贊美了牧草的豐滿和牧民的好“客”。天然的牧草不但養(yǎng)育了牧民的牛羊,也養(yǎng)育了膘肥體壯的野生動物,使人不由得神往那一望無垠的大草原。通過敲擊這些重點詞句,學生和作者產(chǎn)生了感情上的共鳴,收到了預期的效果。
四、 展開辯論,加深理解
什么叫語文?葉老曾下過這樣的定義:“平常說的話叫口頭語言,寫在紙上的叫書面語言……把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連在一起說,就叫語文?!蹦敲丛趺窗芽陬^語言和書面語言結(jié)合在一起呢?在課堂教學中,為了減輕學生學習的壓力,活躍課堂氣氛,我采用了大辯論的方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如在講《青年在選擇職業(yè)時的考慮》這一課時,我首先告訴學生不要看課文,然后我讀第一段并提出問題:當前在選擇職業(yè)時和以前的人們在選擇職業(yè)時有什么不同的考慮嗎?在學生思考時,全班學生分成男女兩大組,男生為一組代表,女生為一組代表進行發(fā)言。同學們一個個躍躍欲試,針鋒相對,發(fā)言的結(jié)果令人膛目:有紅軍長征的故事、有根據(jù)地創(chuàng)建歷程、有創(chuàng)業(yè)者的跋涉蹤跡、有綠茵場上的拼搏英姿、有中國火箭的研制、有美國藍鯨的實驗……真是唇槍舌劍,答案千奇百怪,課堂上氣氛空前活躍,同學們的情緒也異常激動,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最后在讓同學們回過頭來看課文,進行比照。這樣不僅提高了學生的興趣,讓他們學的主動,而且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也鍛煉了學生隨機應變的思維能力和口語表達能力。
五、 評價欣賞,摘記感悟
“閱讀是吸收,寫作是傾吐”。徐特立老先生說過:”不動筆墨不讀書“。為了提高學生的閱讀鑒賞能力,是他們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我要求他們每讀一篇文章都要做讀書筆記:或摘抄好的片段,或點評作品優(yōu)劣,或記下點滴體會,或續(xù)寫文章結(jié)尾。可長可短,長則三五百字,短則片言只語,不強求一律,只強調(diào)有所得。因為, “書富如入海,百貨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進取,但得其所欲求者爾。故愿學者每次作一意求之。”這樣每讀一篇文章,都作一意求之,久而久之,閱讀的質(zhì)量就會有所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