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麗慧
摘要:
隨著信息經(jīng)濟的快速發(fā)展,如何培養(yǎng)自己的學生、如何使他們日后能夠充當由現(xiàn)代思想觀念武裝的、掌握先進學習思維的新型學習者,成了每一個信息技術教育工作者必須要回答的時代問題。在這種大背景下,產(chǎn)生于20世紀90年代中期的“構建主義學習理論”引起了信息技術教育者們的普遍關注,從信息技術教育的角度來看,筆者認為該理論把改革的重點放在了如何引導學生利用現(xiàn)代信息技術改善學習模式、如何讓學生推理、決策和解決我們生活中隨處可見的問題上,這對于學生信息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上有著很大的作用。鑒于此,筆者首先回歸學習的真正意義,幫助有意愿轉變教學模式的信息技術教師深刻認識引導學生利用現(xiàn)代技術改善學習的重要性,其次筆者從教師和學生兩方面具體回答了如何做到技術的實用化,并對這種新式教學理念的嘗試抱有信心。
關鍵詞:
構建主義、學習的本質意義、具體操作方法、風險可控
【中圖分類號】G434
一.引言
眾所周知,教育是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基石、是實現(xiàn)生產(chǎn)力再生產(chǎn)的必要因素,為此,鄧小平就曾明確指出“教育是一個民族最根本的事業(yè)”,他所提出的科教興國戰(zhàn)略也是指引我國現(xiàn)代化建設和發(fā)展的根本思想。今天,在知識經(jīng)濟快速發(fā)展的大背景下,如何培養(yǎng)具備良好信息素養(yǎng)、能夠靈活利用信息技術的青少年成為了信息技術教育改革的焦點。加快對信息人才的培養(yǎng)、迎接信息化發(fā)展對基礎教育的挑戰(zhàn)也因此成為基礎教育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新一輪基礎教育改革實踐中,隨著中小學基礎教育條件的大幅度改善 ,我國將國外先進的教育理念與教學方法率先引入了信息技術課程教學。其中,產(chǎn)生于20世紀90年代初期的“建構主義學習理論”(1)引起了信息技術教育界的普遍關注。構建主義的提出把一個尖銳的問題擺在了每一個信息技術教師的面前,那就是我們將如何培養(yǎng)自己的學生、如何使他們日后能夠充當由現(xiàn)代思想觀念武裝的、掌握先進學習思維的新型學生,如何在未來巨大的社會變遷中立于不敗之地?努力探索這個問題,追求學生的長期、持續(xù)發(fā)展正是筆者所要研究的主要問題。筆者認為現(xiàn)代信息技術教育不能僅僅滿足于信息技術的學科性傳遞與應用,更重要的是要讓學生樹立起一種信息思維,能夠自覺主動地利用現(xiàn)代技術解決各種不同學科、甚至更廣闊領域中的問題。今天的信息技術教學改革應該把焦點放在引導學生利用現(xiàn)代技術改善學習上來,放在讓學生學會怎樣推理、決策和解決我們生活中隨處可見的問你題上來。
二.學習意義的本質回歸
前面筆者論證了新形勢下信息技術教育改革的未來在于引導學生如何更好地利用現(xiàn)代技術,那么在此基礎上筆者要對學習的真正意義展開進一步分析,以便幫助信息技術教育工作者們更好地了解教育的本質與信息技術教學模式的轉變方向。老師到底該教學生學習什么、什么才算是有意義的學習,這一直是人們爭論的焦點。在一些教師看來,良好的教學效果是要使學生具備批判性思維和自主學習的能力,對于另一些教師來說有意義的學習關系到特定領域的技能,比如解決一個一元二次方程或者參與一次哲學討論。筆者認為與其討論怎樣算是有意義的學習,不如思考我們在何種情況下才會進入有意義的學習,問題的答案是,當我們需要解決問題時我們在某種程度上便進入了有意義的學習。
中國有句著名的諺語,叫做“忘記你告訴我的,理解我所做的。”它實質上闡述了一個永恒的概念,即知識、意義和理解不能離開有意義、有意圖的活動而獨立存在。今天的信息技術教育領域在高效地傳遞著事先組織好的大量信息,在筆者看來這是一種極不自然的現(xiàn)象。目前的信息技術教育過分看重學生的信息接受量,筆者認為信息技術教學將來的發(fā)展趨勢在于引導學生利用現(xiàn)代技術對個人或社會合作進行構建并進一步解決問題。真正有意義的學習是主動的、合作的、構建的、有意圖的、真實的,通過利用技術解決問題確實是可以達到這種效果的。
當現(xiàn)代技術被用作知識構建的工具,學生們自然也必須投入到有意義的學習活動中去,而這正是所有信息技術教育者的目標。
三.利用信息技術改善學習方式的具體操作
通過上述的討論,我們知道將信息技術看作是溝通各學科之間的橋梁而不單單是一門學科的確對于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有著更大的意義,那么具體要怎樣做才能達到理想的效果呢?筆者根據(jù)多年的理論研究和實踐經(jīng)驗從教師和學生兩大主體方面對該問題進行了一定的分析探討,希望對正在轉變信息技術教學模式的同行們有所幫助。
(一)教師該作出的轉變
為了讓學生用現(xiàn)代技術學習,教師也必須接受并學習新的學習模式。傳統(tǒng)上,信息技術教師的主要職責和活動就是直接教授學生課標所規(guī)定的計算機內容和電腦應用,教師是知識的傳遞者,學生則是知識被動的接受者。可這種背景下,學生是不可能用現(xiàn)代技術去更深入地學習的。他們不可能構建自己對信息技術的理解、用現(xiàn)代技術管理自己的學習,因為這些事教師都已經(jīng)完全為他們準備好了。
因此,教師必須率先作出相應的改變,也就是放棄至少一部分的絕對權威。筆者看來,信息技術課程的任務不是要求學生去像老師一樣去操作機器,而是應該讓學生構建起自己對信息技術的個人理解和看法。如果這樣,那么信息技術教師的角色將從給予計算機知識轉移到幫助學生激起對現(xiàn)代技術更有生存力的理解,教師不再是知識的仲裁者而是將學生引入更大思維世界的領導者。
(二)學生該做出的轉變
如果教師像上述那樣放棄部分權威,學習者就必須承擔起這些權力。學習者必須為自己設定目標調控自己對信息技術的學習和努力程度。然而有人擔心今天的學生們不具備承擔這種責任的能力,他們不想擁有提升自己學習能力的機會。對他們來說,讓人老師教授他們計算機知識會輕松許多。那么實際上,學生主動培養(yǎng)自身信息素養(yǎng)、用現(xiàn)代技術去解決各類問題的能力到底有多大呢?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筆者認為盡管讓學生利用技術參與學習具有一定的風險性,但這種風險完全是可控并且值得的,因為學生用現(xiàn)代信息技術重新構建自己的學習模式時所產(chǎn)生的興奮和熱情是足以抵消掉這些風險。
四.結語
如果以傳統(tǒng)的方式使用信息技術,即僅將它看作是一門獨立學科的學習內容,那么,現(xiàn)代技術就不能最有生產(chǎn)性和最有意義的對技術加以利用?,F(xiàn)代技術不應局限于教給學生要學習的課程內容而是要被學習者應用到更廣泛的領域去構建對學習的新認識。
學生在信息技術課堂收獲的絕不應僅僅是技術本身,更重要的是要學會從技術中反思,將具體的現(xiàn)代技術抽象融合成自己意識中的一種思維模式,當其他領域的問題出現(xiàn)時,學習者要有能力自覺、主動、積極地利用現(xiàn)代技術采取行動。
參考文獻
(1)戴維·喬納森、簡·豪蘭、喬伊·摩爾、羅斯·馬拉爾《學會用技術解決問題----一個構建主義者的視角》,教育科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