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秀穎
摘 要:新課改提倡把學生的發(fā)展放在首要位置,強調讓學生自己主動地進行學習,讓學生的潛能得到充分的發(fā)揮與拓展,引導學生全身心參與到課堂教學活動中,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古人云:“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鳖A習能夠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望,使學生初步掌握書本知識,并清楚學習中的困惑。而預習的效果如何直接影響教師對教學的再設計以及課堂的學習效果。本文對課前預習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解決策略。
關鍵詞:預習;問題;策略
所謂課前預習,是指學生在老師講授新課之前進行的一種自主性學習,學生通過自己閱讀新課的內容,做到初步了解,并做好學習新知識的準備工作,從而達到提高學習效率的目的。
葉圣陶先生曾說:“練習閱讀的最主要階段是預習”。波利亞也曾說過:“學習任何知識的最佳途徑是自己去發(fā)現(xiàn),因為這種發(fā)現(xiàn)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內在規(guī)律、性質和聯(lián)系?!币虼耍n前預習是提高學生學習效率的一個重要措施,也是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手段之一。“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學習也不例外。
但在教學實際中,學生往往并不能如我們所愿地去做好預習工作,尤其是初中數(shù)學的預習,存在很多問題。下面就筆者的教學實踐談談一些看法:
一、初中數(shù)學課前預習存在的問題
經(jīng)過筆者的實踐,數(shù)學課前預習環(huán)節(jié)還存在著以下一些問題:
1.學生的預習方式不合理
數(shù)學知識的形成過程,是探索數(shù)學知識內在的、本質聯(lián)系的過程。具體地講,就是概念的形成過程,原理、規(guī)律的推導證明過程,思想方法的總結過程。學生預習時需要有充分的時間去挖掘知識的內在聯(lián)系,使其內化到原有的知識結構中,從而形成新的知識系統(tǒng)。
但實際上,學生在預習數(shù)學時,總是粗略地瀏覽一下課文,就急著去做練習了,極少有人會對概念、定理、法則等進行深度思考,甚至預習后的課本一點預習的痕跡也沒有。做練習時也只是機械性地照抄照搬。
所以預習成了走過場,成了簡單的記憶和模仿。
2.教師的預習設計不科學
很多教師會給學生下發(fā)學案導學,目的是為了讓學生在預習時能有目標、有側重點地進行,所以學案導學的設計好壞直接影響了預習的效果。數(shù)學導學案不同于其他學科導學案,一般不能直接在書本上找到現(xiàn)有的答案。但是,目前的很多導學案往往是由數(shù)學教師輪流編寫,各自風格不同,對難易度的把握也不同,使得學生難以適應。另外,由于數(shù)學符號在電腦上編寫困難,有的老師只能通過剪貼拼接各種資料的習題而構成導學案,因此出現(xiàn)排版混亂,字體不一,留白不夠等問題,影響了學生的預習效果。另外,學案導學并沒有任何的引導,純粹是一張小型的試卷。
3.對預習的檢查不到位
數(shù)學課前,老師往往沒有足夠的時間對學生的預習結果進行全面檢查,有時只能部分檢查,這樣導致老師不能全面地了解學生的預習情況,反映出來的問題就比較片面。也有部分學生交給老師檢查的導學案是抄襲他人的,這樣就形成了虛假反饋。所以,對預習的檢查不到位,直接導致了課堂上的后繼學習效率低下。
二、初中數(shù)學預習存在問題的解決策略
上述問題的存在,使得課前預習流于形式,是一個低效的預習,對數(shù)學的后續(xù)學習造成不利影響。為此,筆者通過明確預習方式、合理設計導學案、落實預習的檢查等方面進行了預習的優(yōu)化。
1.復習和鞏固預備知識
復習是預習的基礎。數(shù)學知識往往是前后節(jié)相關,新的知識是建立在舊知識的基礎上,舊知識的掌握也直接影響到新知識的預習。例如,在七年級上冊《5.1一元一次方程》中,一元一次方程的定義:兩邊都是整式,只含有一個未知數(shù),并且未知數(shù)的指數(shù)是一次,這樣的方程叫作一元一次方程。這個定義涉及整式知識,有些學生已經(jīng)記不得整式是什么,導致在判斷方程“3/x=4”是不是一元一次方程時出現(xiàn)錯誤,所以在預習本節(jié)內容時,有必要對整式內容做復習。
2.有勾有畫找重點
明確預習的基本步驟——“讀、畫、寫、查”?!白x”——先粗讀一遍,以領會教材的大意。數(shù)學課本可分為概念,規(guī)律(包括法則、定理、推論、性質、公式等)、圖形、例題等進行閱讀;“畫”——即畫層次、畫重點,對疑難問題旁邊加“?”等標記;“寫”——即將自己的看法、體會寫在書眉或書邊;“查”——即自我檢查預習的效果。
三、多種方式助預習
手機、電腦已在日常生活中普及,其與學習相關的軟件也越來越豐富,有條件的學生可以利用這樣的軟件來提高預習的效率。筆者嘗試了“洋蔥數(shù)學”這款軟件,它的視頻教學、圖文并茂,動畫演示能較好地引導學生學習,提高學習的興趣和效率。
合作學習也是數(shù)學的一種重要學習方式。筆者認為預習并不一定是一個獨立學習的過程,在預習過程中如有遇到無法獨立解決的問題,可以通過和同學探討交流來解決。合作學習的過程中,學生不同觀點、不同思維方式相互融匯,可以使知識得到內化,使思維得到發(fā)展。
1.合理設計學案
數(shù)學導學案的設計是個復雜的工程,很多學者和一線教師都做過研究,提出了許多切實可行的建議,我們都可以借鑒。筆者認為以知識串或問題鏈形式引導學生學習,或是在問題旁加些提示語,將更有利于知識的掌握。例如,在七年級下《4.2提取公因式法》一節(jié)中,為了學生能準確地找到公因式,我設計了一些問題串:
(1)什么是公因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何確定多項式的公因式?______________
(3)利用提公因式法分解因式,關鍵是找準什么?____________
(4)3ab2和12ab3c的公因式是_______________,-2x2(a-b)2和4x(a-b)3的公因式是______________。
2.落實預習的檢查
凡事重在落實,預習自然也不例外。即便預習要求多么明確,多么合理,但倘若只管布置,而不落實預習的檢查,久而久之,學生就會敷衍了事。為了使預習更有效果,我主要采用以下幾種方式:
(1)組間互查
對學生進行分組,每個組設定一個數(shù)學組長,由數(shù)學組長負責,組間輪換檢查預習情況,一看書本上是否有學習記錄,二提問書上重要的定理或公式。
(2)課前抽查
如果老師課前對學生的預習作業(yè)不能全面檢查,則可隨機抽取部分進行檢查,用以了解學生的預習情況、把握學生預習的效果、及時調整教學預設。對于學生預習中存在較大疑惑或錯誤的地方,可以作為教學的重難點來處理,這樣課堂教學效率也會提高。
(3)課中檢查
前兩種檢查方式還不能保證整個預習過程的真實性及有效性,課堂教學過程中的檢查反饋更具隨機性,每位同學都可能被抽查到,抽查的過程也是知識學習的過程,所以課中檢查更有實際意義。例如,在學習七年級上冊《3.4乘法公式時(2)》時,公式(a±b)2=a2±2ab+b2容易被學生寫成(a±b)2=a2±b2,上課時的抽查更易于檢查學生的學習情況。
四、結語
課前預習是學好數(shù)學必不可少的環(huán)節(jié),只要教師有計劃地、堅持不懈地指導和督促學生預習,學生定能學會預習,學會學習,隨之提高的還有他們的自學能力、學習效率,這種學習的能力獲得將使學生終身受益。正如皮亞杰所說的:“一切真理要由學生自己獲得,或者由他重新發(fā)明,至少是重建,而不是簡單地傳遞給他?!?/p>
參考文獻:
1.袁銳鍔.教育與進修,1984(6):57-61.
2.韓占錄.金色年華:下,2012(8):71.
3.葛萍.基礎教育論壇,2010(11).
(作者單位:浙江省縉云縣盤溪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