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隨著世界經(jīng)濟一體化的進程日趨加快,外來文化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產生了巨大的沖擊,文化自信力日趨減弱,那么,我們國家的文化自信究竟面臨怎樣的挑戰(zhàn)?為什么會面臨這樣的挑戰(zhàn)?如何利用中學語文教學培育學生的文化自信?本文將對以上問題進行簡要闡述,希望能對學生文化自信的培養(yǎng)作出有益的嘗試。
關鍵詞:文化自信 中學生 語文教學
1.文化自信及其所面臨的挑戰(zhàn)
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民族、政黨、或個人對自身文化的充分肯定和堅定信念,表現(xiàn)了對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當前,全球經(jīng)濟呈現(xiàn)一體化的趨勢,加之我國正處在嚴峻的社會變革時期,各種文化相互融合,各種思潮相互激蕩,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主流意識形態(tài)在不知不覺中滲透進我們的傳統(tǒng)文化中。
于是,越來越多的中國人開始崇洋媚外,認為外國的經(jīng)濟制度是優(yōu)秀的,政治制度是完善的,就連文化都是新穎的,于是出現(xiàn)了這樣一個現(xiàn)象:電影院里的美國大片場場座無虛席,反映傳統(tǒng)文化的《大魚海棠》卻人煙稀少;“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八榮八恥”成了學生死記硬背的考試負擔;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成了一句虛無縹緲的空話;外來文化的糟粕(利己主義、享樂主義、拜金主義、圓滑的腹黑學)成了抨擊傳統(tǒng)儒家文化精髓(勤勞、節(jié)儉、吃苦耐勞、誠實守信)的利器……
2.文化自信缺失的原因
首先,是經(jīng)濟全球化下西方文化的滲透。由于青少年還沒有形成完善的價值觀,會不自覺地沉迷于國外的影片、動漫、游戲、書籍,久而久之,便對西方文化產生了迷戀和認同,甚至會不加區(qū)分地吸收外來文化的糟粕。
其次,是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缺失。在目前的中國教育體制下,學校和家長片面重視學生的分數(shù),因此將大部分時間和精力都用來教授文化課,實行題海戰(zhàn)術,音體美的課程被大量壓縮,語文課深受輕視,綜合實踐課程成為擺設,所謂的德育和文化傳統(tǒng)教育更是只字不提,素質教育早已成了一句空話。
最后,是部分人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扭曲塑造。他們打著標新立異的旗號“批判和反思”中國文化,將“中庸”解釋為墨守成規(guī),將“四書五經(jīng)”看做過時的論調,尤其是一些影視作品,總把中國的文化傳統(tǒng)與陳規(guī)陋習相關聯(lián),不但不起應有的輿論引導作用,反而產生了更大的消極作用。
3.如何利用語文教育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自信力
作為一名語文老師,我們的一言一行都是學生的楷模,我們肩上肩負著國家教育復興的重任,如何通過我們的日常教育滲透文化自信?讓孩子們感受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樹立民族文化的自信心,是每一個老師需要思考的問題。
首先,在課堂教學中滲透對傳統(tǒng)文化的教學。
語文作為中學生的必修課程,其任務不僅要讓學生學習到所謂的語言和文學知識,提高文學素養(yǎng)和綜合素質,還要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接受社會主義的優(yōu)良文化和正統(tǒng)價值觀,只不過前者在考試中得到量化和體現(xiàn),后者潛移默化地滲透在語文學習過程中。例如,在教學《林教頭風雪山神廟》時,教師的教學可以不局限于文本本身的情節(jié)曲折、語言凝練,而要透過這篇文章,讓同學們了解《水滸傳》,了解中國古典小說“四大名著”的魅力,感受古典小說在世界文壇上的影響力。在講授《中國建筑的特征》時,教師也不要局限于文章的結構分析,而是通過大量古籍閱讀和圖片展示向同學們介紹中國古代建筑的“文法”和“詞匯”特征,感受中國建筑的偉大,就是感受中華文化的精深。古典詩詞的教學更是如此,在平平仄仄中感受詩人偉大的愛國情懷和憂國憂民的高尚情操,這本身就是一種文化影響力的傳播。
其次,讓學校建設成為語文課堂教學的補充。
中華民族在5000年的歷史中積淀了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我們擁有眾多的文化典籍、歷史文化遺產、文物古跡,中國也是擁有56個民族的大團體,每一個民族都有其獨特的文化傳統(tǒng)值得發(fā)掘,只有充分了解,才能肯定與堅持,進而形成文化優(yōu)越感和自信心。學校可以加強對圖書館的投資建設,多引進一些文化類的書籍,作為語文教育的補充書刊,定期組織學生去博物館、展覽館參觀體驗,多舉辦傳播主流價值觀和傳統(tǒng)文化的學校晚會、讀書交流會,逐漸形成一種積極向上、自信樂觀的校園風氣。
但要注意,發(fā)展社會主義生產力是培育文化自信的經(jīng)濟基礎。只有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大力發(fā)展市場經(jīng)濟,通過文化產業(yè)實現(xiàn)經(jīng)濟力量和文化力量的深度融合,只有這樣,才能用最高效的方式引導民眾樂于接受傳統(tǒng)文化,并且潛移默化地形成文化認同和文化自信。
另外,在學習本國文化的同時,也應放眼世界,學習外來文化的精華,拋棄民族文化的糟粕,用理性的態(tài)度和開放的胸襟辯證取舍,不斷發(fā)展,不斷進步,放眼未來,將中國的優(yōu)秀文化傳向世界,傳向未來。
只有上下萬眾一心,努力在社會、學校、課堂中營造良好的文化氛圍,文化自信力才會慢慢在學生心中生根,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才能更進一步。
參考文獻
[1]劉芳.《對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的戰(zhàn)略考量》[J].思想理論教育,2012年1月.
[2]胡凌.《論高中語文教學中傳統(tǒng)文化的滲透》[J].語文教學通訊,2015年1月.
(作者介紹:任靜雯,華中師范大學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