帥壘
摘要:達爾克羅茲音樂教育理念在世界上具有廣泛的影響,其中體態(tài)律動是其音樂教育體系的核心,本文從高校合唱指揮法教學實踐的角度出發(fā),運用與結(jié)合體態(tài)律動的教育理念來進行指揮法教學問題上的分析與研究。
關鍵詞:聆聽 情感 肢體 指揮圖式
中圖分類號:J60-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3359(2017)02-0114-02
達爾克羅茲教育體系由瑞士作曲家、音樂教育家埃米爾·雅克·達爾克羅茲創(chuàng)建,他將自己的一生都奉獻給了音樂教育事業(yè),并在這片土地上進行了辛勤的耕耘,通過大量實踐與理論的積累建立起了這整套完善合理的音樂教育體系,在世界上具有廣泛的影響?!皬?910年達爾克羅茲在其事業(yè)發(fā)達巔峰時期開始,至1950年達爾克羅茲去世后直至今天,達爾克羅茲音樂教育體系以其無限的生命力影響著許多國家的音樂教育事業(yè)……他的音樂教育體系給同時代以及后世的音樂教育家以深刻的啟示?!雹倨渲泻苤匾囊稽c是達爾克羅茲認為體驗音樂中的力度、節(jié)奏、速度等其他情感因素不能僅依賴聽覺,在聽的同時與之后還需要其他感覺來進行“重復”,例如許多人在進行演唱時,不僅是一些與發(fā)聲有關的器官在運動,如果想對作品有更好的演繹,對音樂有更敏感、良好的體驗與理解,是需要人在擁有音樂心理活動的同時整個身體或身體的某些部位也來做出反應的。
以上這些觀念促使達爾克羅茲自身進行了大量的思考,接而通過系統(tǒng)的實驗與總結(jié),提出了體態(tài)律動這一概念,體態(tài)律動是達爾克羅茲音樂教育體系中最重要的一個部分,認為人的身體運動與音樂之間存在著某種密切與特殊的關系,人的身體運動中有著對音樂和情感反應的所有基本要素,任何音樂當中的元素都可以通過身體的運動來反應出來,例如音樂情感的表現(xiàn),在達爾克羅茲的體態(tài)律動原理中被分成速度、速度微差、力度、力度微差、重音等并附以相對的啟發(fā)來進行肢體動作的表現(xiàn),也就是通過聆聽音樂來引發(fā)運動覺②,把給人的聲音感覺轉(zhuǎn)化為肌肉感覺。
筆者通過近年來的合唱指揮法課教學實踐發(fā)現(xiàn),很多學生在指揮具體作品時往往能夠給予準確的指揮擊拍圖示但不能很好的通過指揮圖示的細微變化來將作品中的情感要素表現(xiàn)出來,或者表現(xiàn)出來也是一種很不自然,為了變化而變化的揮拍狀態(tài),例如在力度、速度上的變換等,這引起了筆者在教學上的反思。
對于一名指揮來說,前期的讀譜,就是我們俗稱的“案頭”工作是肯定先于指揮動作的設計的,因為只有當你通過仔細的讀譜才能夠全面的“聆聽”這首作品,然后進一步根據(jù)這首作品的內(nèi)容,運用相應的指揮動作來完成對樂隊或唱隊的“預示”與“控制”。學生在對一首作品進行指揮學習時也是采取以上方法,但在知道作品哪些地方有力度、速度等情感要素變化的前提下,還是會出現(xiàn)指揮圖示表現(xiàn)與音樂情感表達脫節(jié)的情況。這個問題可以從達爾克羅茲體態(tài)律動理念的角度來進行分析。
讀譜依靠內(nèi)心聽覺,是一種內(nèi)心的聆聽,指揮法的技術動作就是肢體動作,學生就是在這兩者間沒有進行很好的轉(zhuǎn)換,也就是沒有把聲音感覺合理的轉(zhuǎn)換為肌肉感覺并表現(xiàn)出來,“那就必須要培養(yǎng)和訓練出某種聯(lián)系身心的東西,通過它可以把心理和身體兩個層次聯(lián)系起來,那就需要找到刺激大腦的物理手段和身體手段,目的是激活學生的神經(jīng)系統(tǒng),使神經(jīng)系統(tǒng)能夠?qū)π睦泶碳ぷ龀鲮`敏、迅速的反應?!雹勰敲丛诮虒W中,僅僅靠指揮圖示的大小變化、位置變化,身體的傾向練習等就能解決這個問題嗎?答案是否定的,如果不有效的刺激學生的運動覺,這是治標而不治本的,因為這些肢體上的練習只是一種單調(diào)的外在表現(xiàn)練習,是沒有“生命”的,我們可以從體態(tài)律動理念的角度出發(fā)結(jié)合音樂、聆聽音樂并分析作品中情感要素的變化與肢體動作的內(nèi)在聯(lián)系,從而使兩者更好的進行融合與轉(zhuǎn)換,最終將肢體動作與指揮圖示相結(jié)合,以此來達到將音樂的內(nèi)容更好的表現(xiàn)與傳遞給樂隊或唱隊,提高排練的效率,達到作曲家的要求。
筆者運用達爾克羅茲體態(tài)律動的教育理念,將其與合唱指揮法課教學相結(jié)合,總結(jié)出以下經(jīng)驗供各位參考:
一、音樂音響的刺激
音樂是聽覺的藝術,其中最基礎也是最重要的一個環(huán)節(jié)就是聆聽,聆聽也是一種審美活動,同時對于合唱指揮法課的教學也起著至關重要的啟迪作用。
首先教師可通過對相關作品片段演奏與演唱給學生一種音響刺激,但一定要是有效的演奏與演唱,那么怎樣才是有效呢?指的是教師在演奏與演唱一首作品時一定要富于感情的將作品中所要求的力度、速度等音樂元素準確無誤的表現(xiàn)出來,這樣可以起到暗示學生在這個片段中要注意哪些音樂要素的作用,通過這類活動還可以刺激學生的大腦和神經(jīng)系統(tǒng),讓學生被吸引且自然并全身心的投入,同時還可以讓學生始終保持注意力的高度集中,為刺激運動覺形成肌肉反應做良好的準備。
二、肌肉反應與肢體動作的設計
當聆聽作品時,學生會對教師所演奏或演唱的片段形成初步的動作反應,例如若力度很強則肌肉緊繃,力度柔和則肌肉放松,這些動作反應大部分都是一些很粗略與微小的反應,接著在此基礎上再讓學生自己設計一個較明顯具有延伸性的動作來表達他的音樂感覺,例如片段的情緒是緩慢優(yōu)美的,學生即可在肌肉放松的狀態(tài)下用雙手呈畫圓的肢體動作進行描述,再例如音樂力度逐漸加強,則學生可在感覺肌肉越來越緊的狀態(tài)下用雙手做托起上升的動作,反之則感覺肌肉逐漸放松,雙腿從站立狀態(tài)逐漸下蹲。長期這樣的訓練可以使學生對音樂的刺激有著更豐富與具象的反應,讓學生對音樂更敏感,對音樂的特點進行更準確、快速的反應,為之后對具體音樂作品的演奏、演唱、指揮甚至對音樂內(nèi)涵的理解打下基礎。
三、肢體動作與指揮圖示的有機結(jié)合
將之前所設計的肢體動作與指揮圖示進行有機的結(jié)合,這是最關鍵、最重要的一步,也是最后一步,既要保持之前所設計動作的特點,也要嚴格遵循指揮擊拍圖示的要求,所以要將兩者有機的融合,找到兩者的共性所在,在保留之前設計的肢體動作的感覺的前提下運用標準的指揮法圖示來對其進行“提煉”,例如作品力度減弱時肌肉是逐漸放松的感覺,這時指揮的圖示可以隨著肌肉的放松而逐漸將擊拍圖示縮小或?qū)⒄w圖示位置下移來代表音樂音量的減弱。再例如作品是進行曲風格、速度較快時,肌肉的感覺是相對緊張的,這時擊拍圖示由于肌肉的緊繃而變得“頓挫”和有“棱角”,這種感覺則有利于很好的將擊拍圖示變?yōu)辄c多于線與具有跳躍感的揮拍,這時指揮所揮出來的指揮圖式是符合作品力度與速度的要求的,將兩者結(jié)合進行提煉出來的指揮擊拍動作是“有血有肉”的,是具有生命感的,是能在樂隊、唱隊甚至觀眾中引起情感共鳴的,這就能在一定程度上有效的解決指揮擊拍動作死板、拘謹,手中沒有音樂并不能對樂隊與唱隊進行有效提示的問題。
總之,指揮的揮拍動作不僅僅起著預示某個聲部與何時演奏、演唱的作用,還包含著對演奏演唱法、力度、速度、情緒、風格等音樂要素的提示作用,指揮必須很好的通過揮拍動作將以上要素表現(xiàn)出來,達爾克羅茲的體態(tài)律動理念與這一點恰恰有著很多相同之處,都是希望肢體動作能夠準確恰當?shù)谋憩F(xiàn)出音樂的情感要素等,且達爾克羅茲的體態(tài)律動理念更多的是通過長期的訓練,從聆聽開始,從內(nèi)心將人們對音樂的感受激發(fā)出來,使體態(tài)律動成為人們對音樂反應的一種習慣,相信在這一理念的結(jié)合與幫助下,學生在具體指揮作品時能夠更恰當自如的運用指揮圖示將作品的情感要素表達出來,在合唱指揮法的學習過程中也將體會到更多音樂帶給他們的觸動。
注釋:
①曹理:《普通學校音樂教育學》,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62頁。
②達爾克羅茲認為,在理解、分析事物的大腦和進行操作活動的肌肉之間,存在著某種迅速往復傳遞的聯(lián)系(反饋系統(tǒng)),即運動覺(kinesthesia)。
③楊立梅,蔡覺民:《達爾克羅茲音樂教育理論與實踐》,上海:上海世紀集團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第6頁。
參考文獻:
[1]楊立梅,蔡覺民.達爾克羅茲音樂教育理論與實踐[M].上海:上海世紀集團教育出版社,2011.
[2]秦德祥.中外音樂教學法簡介[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0.
[3]曹理.普通音樂教育學概論[M].北京:北京師范學院出版,1990
[4]楊長安,周躍峰.合唱指揮與訓練教程[M].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