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舒陽
摘 要:為了解當下國家領導人稱謂語的使用在大學生群體中的基本面貌及各類稱謂語的受歡迎程度,我們以習近平及其夫人彭麗媛為例,采用整群抽樣的方法和問卷調(diào)查的形式,對安徽農(nóng)業(yè)大學對外漢語系的66名在讀本科生展開了全面調(diào)查。結果顯示,最受大學生歡迎的領導人稱謂語分別是“習大大”和“彭麻麻”,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當下領導人的親民形象以及大學生群體對于領導人、對于政治生活的態(tài)度與訴求。
關鍵詞:領導人;稱謂語;“習大大”;“彭麻麻”;調(diào)查
中圖分類號:G645.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 — 2234(2017)03 — 0167 — 04
一、引言
隨著網(wǎng)絡時代的到來和人們交往活動的日益頻繁,針對黨和國家領導人的稱謂語使用逐漸成為社會語言生活中的新課題。大學生對領導人稱呼方式的轉變,更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會青年群體對領導人的訴求和態(tài)度。稱呼方式的多樣化和俚俗化則反映出當下領導人的親民形象和表率作用已漸漸深入人心,并對大學生群體產(chǎn)生了一定的影響。為此,我們圍繞“對習近平總書記及其夫人彭麗媛的稱呼方式”這一熱點問題,運用社會語言學和語用學的相關理論,針對大學生群體開展了一次關于領導人稱謂語使用情況的調(diào)查與研究,旨在分析新生的語言現(xiàn)象,探討語言生活與政治生活的聯(lián)系,并為大學生群體在社會交際中更好地使用領導人稱謂語、選擇適合自己身份的稱呼方式提供借鑒與指導。
二、調(diào)查對象與方法
一般認為,稱謂語的正確使用與普通話的標準程度密切相關?!?〕 在此基礎上,本次調(diào)查以安徽農(nóng)業(yè)大學人文社科學院對外漢語系的66名在讀本科生為例,采用抽樣調(diào)查(整群抽樣)的方法和問卷調(diào)查的形式,集中抽取了該校普通話水平普遍較高的對外漢語系學生作為研究對象,旨在初步了解當下國家領導人稱謂語的使用情況在大學生群體中的基本面貌及其受歡迎程度。調(diào)查中,我們在全系范圍內(nèi),共發(fā)放問卷70份,回收有效問卷66份,回收率達94.3%。由于是無記名調(diào)查,故無法對問卷填寫人的性別、年齡、家鄉(xiāng)等基本信息進行分類分析,只能得到代表總體的統(tǒng)計數(shù)據(jù)。
問卷內(nèi)容包括兩個問題:(1)以下對于習近平的稱呼中你最喜歡及最常用的分別是哪幾個?(請按順序分別寫出最喜愛和最常用的三個,至少寫一個,并簡要說明理由)該問題設置的備選答案有:習主席、習近平同志、習伯伯、習大大、習先生、習總書記、近平同志、其他(須另行填寫具體稱謂)。(2)以下對于彭麗媛的稱呼中你最喜歡及最常用的分別是哪幾個?(請按順序分別寫出最喜愛和最常用的三個,至少寫一個,并簡要說明理由)該問題設置的備選答案有:習夫人、習太太、彭阿姨、彭媽媽、彭麻麻、彭女士、彭麗媛同志、其他(須另行填寫具體稱謂)。
調(diào)查結束后,我們對回收的66份有效問卷進行了整理,發(fā)現(xiàn)兩個問題中“常用稱謂”部分的數(shù)據(jù)均不完整,無法進行全面的統(tǒng)計分析。最后,結合大家的回答,分別整理出了大學生群體對于習近平和彭麗媛稱呼語的使用及其喜愛程度之間的關系,并對每一種稱呼語及其不同的喜愛程度都作了詳細的人次統(tǒng)計,以期從社會語言學和語用學的視角對統(tǒng)計結果展開深入討論。
三、統(tǒng)計結果及其分析
(一)關于習近平的稱謂語使用情況統(tǒng)計及分析
從表1、表2中可以看出:
1.“習大大”是受歡迎程度最高的稱呼語,在“最喜愛”中出現(xiàn)的頻次為53次,占比約為80%,遠遠超出其他各項稱呼語。三種喜愛程度的總和也是“習大大”最高,達到61人次,說明大部分被調(diào)查者無論喜愛程度如何,都基本可以接受“習大大”這一稱謂。
2. 大多數(shù)被試者并不傾向于將“習大大”作為備選項。與之相反,選擇“習主席”作為“備胎”的比例較高,人次分別為29和19,遠高于“習大大”的7和1。與上一條結果對照分析可知:大多數(shù)大學生最喜愛使用“習大大”,第二或第三喜愛的稱謂則以“習主席”居多。當然,“習主席”這一稱謂三種喜愛程度的總和也相當之高,僅次于“習大大”,達到51人次,同樣說明了大部分被調(diào)查者無論喜愛程度如何,都基本可以接受“習主席”這一稱謂。
3. 喜愛“習總書記”這一稱謂的占比也不低,總人數(shù)達21人,尤其是“第三喜愛”的選擇數(shù)更是達到15人次,僅次于“習主席”,這說明一部分大學生愿意以“姓+職銜(總書記或主席)”這一形式作為備選的稱呼語來稱呼習近平。
4.“習伯伯”的喜愛人次總體較少,但選擇“第二喜愛”“習伯伯”的人數(shù)相對較多。而“習近平同志”和“近平同志”喜愛人數(shù)相差無幾,合計分別為8和7,占比都很小,可見大學生群體并不傾向于用“同志”來稱呼習近平。表1中受歡迎程度最低的稱呼語是“習先生”,合計僅為5人次。
5.“其他”項的分布情況在表2中作了詳細統(tǒng)計??梢钥闯?,絕大多數(shù)同學喜愛的“其他”稱謂是“習近平”,且多為“最喜愛”或“第二喜愛”,可見某些大學生傾向于以直呼其名的方式稱呼領導人。而表2中代表“其他”的另外幾種稱謂如“習哥”“老習同志”“小習同志”等都只是偶爾出現(xiàn),不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
(二)關于彭麗媛的稱謂語使用情況統(tǒng)計及分析
從表3、表4中可以看出:
1. 除了“其他”項以外,受歡迎程度最高的稱呼語當屬新生網(wǎng)絡用語“彭麻麻”,共計出現(xiàn)32次,其中以“最喜愛”和“第二喜愛”為主,各15次,而僅有2人次選擇了“第三喜愛”的選項,這一點與“習大大”的情況有些類似,說明大多數(shù)學生并不傾向于將“彭麻麻”作為稱呼的備選項。
2. 僅次于“彭麻麻”出現(xiàn)頻率的稱謂是“習夫人”和“彭媽媽”,兩者雖然總數(shù)接近,但細節(jié)表征卻剛好相反:前者以“第三喜愛”為主,后者以“最喜愛”和“第二喜愛”居多。再次是“習太太”,選擇該稱謂三種喜好程度的人次是所有稱呼語中分布最為平均的,分別為7,6,7。
3.“彭阿姨”和“彭女士”相對來說使用人數(shù)較少,而“彭麗媛同志”的受歡迎程度最低,合計僅為6人,這一點又與習近平的稱呼語情況類似,由此可見多數(shù)大學生在社會交往中不太樂意使用“同志”這一泛尊稱。
4.“其他”項的分布情況在表4中均作了詳細統(tǒng)計。可以看出,大多數(shù)同學喜愛的“其他”稱謂是“彭麗媛”,不僅合計數(shù)直追“彭麻麻”,且選擇“最喜愛”一項的人數(shù)甚至超過了“彭麻麻”,成為表3、表4所有稱呼方式中“最喜愛”出現(xiàn)頻次最高的一項。由此看來,無論是習近平還是彭麗媛,在“其他”項中,大學生大多比較習慣于直呼領導人的全名。
5. 另外,表4“其他”項中,“第一夫人”與“國母”兩種稱呼的使用率也相對較高,這一點與習近平的情況略有不同,且總體而言,大家對彭麗媛的“其他”稱呼方式更加多元化,問卷設置的備選答案已不能很好地滿足所有被試者的意愿與要求。至于“彭姐”“媛媛”“麗媛媽媽”等稱謂雖有出現(xiàn)但頻次極低。
總的來看,彭麗媛的稱呼語中“其他”項所占比例最大,共計50人次,超過了選擇“彭麻麻”的合計人次,且“其他”項中又以“彭麗媛”全名獨占鰲頭。
四、討論
1.“習大大”與“彭麻麻”的語用心理探源
根據(jù)以上調(diào)查結果,從總數(shù)上看,“習大大”和“彭麻麻”最受大學生群體歡迎;從喜好程度上看,多數(shù)大學生都最喜歡或者至少“第二喜歡”使用這兩個稱謂。究其原因和使用心理,可能與國家領導人近期的親民形象以及大學生群體對于領導人的訴求和態(tài)度有關:
(1)“習大大”一詞最初源于網(wǎng)絡。調(diào)查顯示,大學生群體喜歡使用“習大大”,一方面有“隨大流”“跟風”的心態(tài),反映出該言語共同體成員思想尚未完全成熟,易受到社會和媒體影響的特點;另一方面,大學生朋友愿意稱呼總書記為“習大大”,也表明了他們對總書記的信任與親近,更是一種理想化、民主化的態(tài)度與訴求的體現(xiàn)。畢竟,心理距離越近,稱呼對方為家庭成員或類親屬關系者的可能性越大。而“習大大”的“大大” 在陜西話中正是“大伯、大爺”之義,同時,這一“類親屬稱謂”在網(wǎng)絡語境下的變體(一說“大大”是網(wǎng)絡用語,表示很強大,可能是來自達人的達,即“達達”,后經(jīng)簡化稱為“大大”)也恰好滿足了大學生群體追求新潮的審美標準。調(diào)查結果也證明了這一點:共有40位同學認為他們喜歡稱呼“習大大”的原因是“親切”,占樣本容量的60%以上。另外還有一些同學認為“習大大”這一稱謂也可以理解成“老大”,代表國之大體,彰顯責任之大,觀點亦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2)“彭麻麻”一詞同樣屬于網(wǎng)絡語言。網(wǎng)絡上的“麻麻” 指媽媽,一說正確寫法是“嫲嫲”,現(xiàn)多用來代指或稱呼媽媽輩。對于喜愛的原因,大部分被調(diào)查者表示與“習大大”情況類似,都是深受社會媒體宣傳效應的影響,認為該稱呼是網(wǎng)絡熱詞,比其他方式來得更為“親切幽默”“俏皮可愛”,且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領導人與公眾的距離感。然而也有人認為,這一稱呼語流行的本質(zhì)是在“秀恩愛”,是有意的“作秀”或“炒作”。
2. 關于直呼全名的稱謂方式
通過調(diào)查我們發(fā)現(xiàn),相當一部分大學生喜好直呼領導人全名,“彭麗媛”全名的使用頻率更是直逼“彭麻麻”。在喜愛原因的調(diào)查中,許多同學認為直呼領導人全名的方式更加自然,也更符合他們的日常習慣。尤其是彭麗媛,之前一直以著名歌手、明星的身份存在于公眾的視野之中,現(xiàn)在成了“第一夫人”,對于習慣直呼明星全名的青年群體而言,一時間的確很難找到既符合大學生身份又不失得體的稱謂語替代詞去稱呼她,只能“勉為其難”地維持原狀。
3. 關于“姓+職銜”的稱呼方式 〔2〕
“姓+職銜”的形式被認為是較為得體的稱呼領導人的方式。比如“習主席”和“習總書記”,在問卷的“原因”部分許多學生均表示,如此稱呼似乎顯得比較穩(wěn)妥,不易出錯,且能夠表達他們對領導人的尊敬之情。這也在一定程度上體現(xiàn)出社會稱謂語的定位功能和表情功能,即能夠明確區(qū)分社會角色與分工的不同,并能夠準確傳達“職銜尊稱”所飽含的尊敬之情。
4. 關于“夫人”、“太太”一類的尊稱方式
“夫人”、“太太”等便于顯示女性身份的社交稱謂雖然有些傳統(tǒng),但也依然被不少大學生繼續(xù)使用,尤其體現(xiàn)在對于彭麗媛的稱謂語使用中。調(diào)查顯示,約有三到四成的同學愿意使用“習夫人”或“習太太”稱呼彭麗媛,并在原因中指出了“身份”這一關鍵詞。筆者認為,“習夫人”、“習太太”等稱謂,不僅符合彭麗媛“第一夫人”的形象身份,在正式的社交、涉外場合也顯得尤為得體與莊重,更能體現(xiàn)出一種不同凡響、“高大上”的國際范兒。
5.“泛尊稱”使用逐漸弱化
“先生”“女士”“同志”等“泛尊稱”似乎已有退出大學生言語交際舞臺之勢,愈來愈不受大學生朋友的青睞,領導人稱謂語使用亦是如此。調(diào)查顯示,大學生較少使用“同志”這一稱呼語的原因主要在于“過時”——當今大學生思想較為開放,交際中不太傾向使用政治色彩過濃的稱謂語——這一點與張藝(2012)關于高校大學生普通稱謂語使用的結論不謀而合;而“同性戀”這一義項對“同志”的使用有一定影響,但并不是最主要的原因。〔3〕 此外,“先生”和“女士”的低頻原因在于其詞義色彩過于泛化,在社交場合中幾乎可以用于所有的普通民眾,因此,將這種“泛尊稱”用于黨和國家領導人,顯然有失“尊重”。
6. 傳統(tǒng)“類(擬)親屬稱謂語”使用頻率較低
與曹旺儒(2014)關于大學生社會稱謂語使用的調(diào)查結果相反〔4〕 ,在國家領導人稱謂語使用中,傳統(tǒng)“類(擬)親屬稱謂”頻率總體較低。雖然“大大”和“麻麻”的本義都是關系很近的親屬,但它們無論從讀音還是詞語形態(tài)上都被“網(wǎng)絡化”了,都被賦予了鮮明的幽默元素,符合當代大學生的審美趣味。相比之下,“習伯伯”“習哥”“彭姐”“彭阿姨”等傳統(tǒng)類親屬化的稱呼方式,不僅顯得有些過時,而且明顯不符合大學生和國家領導人雙方的年齡差異與身份特征。
7. 其他稱謂方式探討
隨著網(wǎng)絡用語、新詞新語的日益發(fā)展和社會接納程度的不斷提高,一些不太嚴肅甚至略帶戲謔意味的稱呼語也呈現(xiàn)層出不窮的趨勢。比如以“老+姓”、“小+姓”或將姓名的最后一個字進行重疊的方式來稱呼領導人(“老習”“小習同志”“媛媛”等)其實是一種偏離,并非常規(guī)用法。雖然這些稱謂形式看似可以縮小人與人之間的距離,表達親切之意和佩服之情,但其實并不規(guī)范,不符合漢語的語用習慣,同時也不符合大學生使用者的身份。為此,相關部門要給予合理引導,盡量規(guī)范大學生的稱謂語使用。
此外,部分學生愿意用“第一夫人”或“國母”來稱呼彭麗媛,這一點也值得探討。第一夫人是指“一個國家元首的妻子”,英文是First Lady。從形象意義上講,她是一種禮儀和身份的象征。為此,大部分第一夫人總是讓自己盡量切合傳統(tǒng)文化中的社會角色。彭麗媛在這一點上做得無可非議,是當之無愧的“親善大使”,成熟穩(wěn)重,優(yōu)雅大氣,足以代表泱泱大國的形象。但用“國母”來稱呼她就顯得有些言過其實了。眾所周知,中國古代稱帝王之母為“國母”。孫中山曾任中華民國第一任臨時大總統(tǒng),后被尊稱為“國父”;其夫人宋慶齡因享有崇高的聲譽和威望,亦被民間尊稱為“國母”。調(diào)查中部分大學生使用“國母”來稱呼彭麗媛,明顯不符合對象的身份地位,一方面是一些人心中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在作祟,另一方面則反映了某些公共媒體對國家領導人稱謂語的濫用、誤用情況較為嚴重,對青年學生也造成了一定的誤導。
五、結語
通過此次針對部分大學生的國家領導人稱謂語使用情況的調(diào)查,我們發(fā)現(xiàn)大學生群體對于領導人的稱謂語使用總體呈現(xiàn)多元化和俚俗化的特點,對網(wǎng)絡熱詞的追捧和從眾、跟風、隨大流的心態(tài)是造成這一語言現(xiàn)象的直接原因,而喜好追求新潮與時尚的性格特質(zhì)則是內(nèi)在因素。另外,以“習大大”“彭麻麻”為代表的最受歡迎的領導人稱謂語,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代大學生開放的胸懷和對政治生活的訴求與態(tài)度,而這些屬于九零后的獨特元素又恰與時下領導人親民、愛民的公眾形象相得益彰,共同構成了國家社會生活中一道亮麗的風景線,也體現(xiàn)著語言生活與政治生活的水乳交融。
當然,本次調(diào)查由于采取整群抽樣的方法,樣本容量較小,且被調(diào)查者所在專業(yè)較為單一,也未對其年齡、性別等基本資料進行統(tǒng)計分析,故所得結論可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本調(diào)查結論僅適用于對當前國家領導人稱謂語在高校大學生群體中使用狀況的預判,以期引起學界同仁對“領導人稱謂語使用”這一社會語言學新興課題領域的關注。
今后,隨著社會生活的不斷變遷、網(wǎng)絡時代的日益發(fā)展以及人們思想認識水平、接納程度的逐步提高,對于國家領導人的稱呼方式將會呈現(xiàn)更加多元化、個性化的發(fā)展趨勢,屆時,也定將涌現(xiàn)出一大批新詞新語和新生的語言現(xiàn)象,等待著社會語言學家進一步發(fā)掘與探索。
〔參 考 文 獻〕
〔1〕〔3〕張藝.高校大學生稱謂語使用調(diào)查——以安徽某大學為例〔J〕.阜陽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06):54-57.
〔2〕祝畹瑾.新編社會語言學概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220-227.
〔4〕曹旺儒.大學生社會稱謂語使用情況調(diào)查分析〔J〕.沈陽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02):235-237.
〔責任編輯:楊 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