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鷂 (貴州工程應用技術學院 551700)
以“神”“妙”“奇”三點看荊浩山水畫之《匡廬圖》
李 鷂 (貴州工程應用技術學院 551700)
五代十國時期的山水畫具有著特殊的魅力,同時也是藝術家表現(xiàn)自身的重要時期,這時期的人們對于繪畫的理解可以分為很多種,并且形成了很多藝術家的新思想和新觀念,荊浩作為五代時期藝術家和繪畫理論家,對于山水畫的理解更是有著自身的特點。因此本文主要以研究五代時期荊浩的山水畫藝術特點為主,并且以“神”“妙”“奇”三點來分析《匡廬圖》這幅作品,另外荊浩在五代時期中具有極高的藝術聲譽,他將自己的山水畫論整理成冊,修成《筆記法》一書。
荊浩;中國山水畫;五代十國;《匡廬圖》
唐朝藩鎮(zhèn)割據(jù),導致了頻繁的戰(zhàn)爭,文人士大夫一方面衍生出對朝堂的失望,另一方面也為了躲避戰(zhàn)亂的傷害,便隱遁山水之間,以山水寄托情懷,于是山水畫便獲得了極大的發(fā)展。此時的山水逐漸擺脫了魏晉時期的“人大于山,水不容泛”的背景作用,而是作為人與自然審美的媒介,更能反映出畫家內心的虛靈之境,甚至是士大夫心中向往的理想世界。由此,山水畫漸入繁榮,歷千年而不衰,荊浩作為北方山水畫派的代表,為山水畫的發(fā)展做出來了卓越的貢獻。荊浩擅長以北方的山巒為主,并且以水墨的形式畫出山的層巒疊嶂、俊美縈繞。他的這種風格繼承了唐代的水墨形式,又以此為基礎融入北方硬朗的畫風?!犊飶]圖》因宋人題名而聲名遠揚,該畫提味江西廬山,但是實際景色乃是北方的太行山的景色。畫面中以全景的形式為構圖特點,大山大水中展現(xiàn)出五代時期北方山水的風貌,畫中氣勢磅礴,山巒起伏,山巒疊瘴,山巒中飛流瀑布而直接下,流水縈繞山巒而起,遠望之頗有神山、仙水之形態(tài)。畫中還凸顯出山路、茅屋、橋梁等自然景色,整體看去頗有一種北方太行山巒之氣勢。在技法方面以俊染、筆墨相結合的特點,尤其是延續(xù)唐時的水墨特點,使得荊浩的創(chuàng)作在此基礎上承襲了唐時的畫風又凸顯北方硬朗的骨干。
因此五代時期的藝術家荊浩的山水作品和理論著作,都對延續(xù)山水畫起到了直接的作用和影響。所以本文今天主要是以山水畫為主,并且主要以研究荊浩的山水來看待這個問題,同時也是對于五代時期的藝術家有了更為深刻的了解。所以研究五代時期山水畫就一定要研究荊浩的藝術風格和他的《匡廬圖》作品,荊浩的美學觀念一直影響著很多的藝術家。
荊浩的山水畫在創(chuàng)作中以《筆記法》為藍本,主要強調的是在藝術中的不斷擴展性,其著作理論更是繪畫中的精髓,下面我以“神”“妙”“奇”三點,來分析荊浩作品《匡廬圖》的個人淺析。
1.“神”
“神”神是一種繪畫的境界的體現(xiàn),這點多因唐時期的神話思想所影響,《匡廬圖》中我們感受到的整體的氣勢與藝術的范疇更添加作者對于山水藝術境界的理論程度,這些都體現(xiàn)在神這一點上,所以神對我而言更多的是一種擬神化的精神境界。在作品中如果要說神體現(xiàn)在何處,需要我們縱觀全景,以心以神來感受此幅畫中的北方巍峨迭欒的氣勢,以氣勢帶動整副畫的風貌神韻。元代書畫家柯九思對這幅作品評價道:“嵐?jié)⑶甾沟未錆猓n松絕壁影重重。瀑流飛下三千尺,寫出廬山五老峰。”以此詩來形容《匡廬圖》的神韻和氣勢。整副畫面中給人的感受以真實巍峨、大氣磅礴為主,但是其中又夾雜著一些隱居離世的感慨,可以說“神”這字在這里不單單是一種繪畫中的氣勢,更是畫家所以表達的一種“意”,這種神意更多的是以太行山的自然景觀進行深入刻畫從而展現(xiàn)出一種虛懷離世的淡泊情感。以此營造出一種北方神山、仙水的巍峨景象,并且把自身中的寂寞與離愁也賦予在畫中了,所以說“神”這一點中重點突出作者的一種真實的情懷。
荊浩在《筆記法》中寫道對全景繪畫要“遠取其勢,近取其質”,同時荊浩還善于以“全景近身”的刻畫能力來兼?zhèn)洚嬛械摹吧瘛?,這點也是五代時期的荊浩獨有的藝術特點?!豆P記法》開篇中便記載著:“吳道子畫山水,有筆無墨;項容有墨無筆,吾當采二子之所長,成一家之體?!?/p>
2.“妙”
“妙”妙是一種繪畫的技法的體現(xiàn),主要以創(chuàng)作中的技法、形式為主,其中在筆法與技法的運用中多以行云流水、妙法自然之體現(xiàn)。
《匡廬圖》在整體的技法上可以說是突破唐期的局限性,以五代的寫實技法與傳統(tǒng)的 浚染相結合的方式為主。其中“妙”之一處在于:“荊浩很好的把疊水與水墨在層次上找到一個平衡點,這樣避免畫面出現(xiàn)溪水瀑布因線條的疊加而導致的生硬與不自然”,這點可以說改革了唐時山水畫刻畫技法的問題。另外采用水墨暈染的方式極度的豐富了畫面的層次,把進、中、遠三景在空間中拉近到一個全景畫面中,還把畫中山、水、樹、景之間的距離在視覺中拉開。另外單從圖中的技法來看,筆法以皴、染、勾、銼等多種形式相集合,尤其以皴法的應用最具特色,這點也是荊浩在五代時期山水畫中的重點成就之一?!犊飶]圖》畫中多以中鋒描繪山巒、奇石,以中鋒起筆山石、起落硬朗,邊緣整齊干脆,以“硬筆”的形式畫出,利用側鋒“解索皴”、“釘頭皴”、“豆瓣皴”等技法來輔助中鋒用筆。其次在山巒間與背陰處采用小斧劈皺之法的皴法,再施以淡墨多層暈染,表現(xiàn)出一陰一陽之自然特點使得巍峨山巒間平添了幾分的厚重感。墨色方面荊浩以水墨之重色進行暈染開把畫面中的黑白、濃淡顯得相得益彰,云層初施以水墨暈染之法,這是云和山變得交織在一起,特別的凸顯出一種空靈感,這點也是“秒”的表現(xiàn)形式之一,所以我們說在他的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到秒的特點。因此以上種種的水暈墨染的技法皆可說“妙”哉也。
3.“奇”
“奇”這里有兩點,第一點是《匡廬圖》以全景構圖的經(jīng)典模式,另一“奇”是《筆記法》中記載的四種形態(tài)融合成一。
《匡廬圖》采用的是立式構圖,以鳥瞰的形式縱向全景鋪設,其中畫面層次分明、全收太行山景色,并且把山水天地囊括其中,頗具有一種遮天蔽日的空間效果。荊浩把高遠景、深遠景相結合,同時在深遠之中還顯示出開闊的空間,這樣在畫面中我們可以看到極為深遠的空間,同時在水面中還具有一定的想象的延伸感。因此這幅畫在荊浩的作品中可以說是極具盛名的代表,荊浩以大山大水的形式波瀾壯闊的表現(xiàn)出全景構圖的獨特性。上留天、下留地、右空水,中空深遠可以說這是開闊千里,同時打破之前的唐時期的構圖形式,這就是荊浩《匡廬圖》其中的一個“妙”。
《匡廬圖》的另一個妙 就是 集合四種形態(tài)于一身,這四種形態(tài)在《筆記法》中翻譯過來就是“氣”“骨”“肉”“筋”,其中氣主要是山水畫中的磅礴的氣勢,骨則是畫面中的骨干線與整體框架,肉只得是空間中景物的飽滿程度,筋最為直接的概括為筆法、技法、線條等方面。這種形態(tài)可以說是組成《匡廬圖》的重要組成特點,為什么說他“妙”,主要是把四種不同的形態(tài)特點完整的融合到作品中,這是因為在之前的唐代這種畫法是不曾經(jīng)見到的。筋骨肉相聯(lián)系主要體現(xiàn)在山巒與溪水、瀑布、河流中的一脈相承,使得整個畫面中以線的形態(tài)貫穿其中,配合山水墨暈染真的是相得益彰??!內外的線條我們可以分開來看,內部的線具有輕盈飄逸,外部的線硬朗斧刻,中景深遠悠長,因此配合出來的就是整幅畫面的巍峨的氣勢,這種氣勢與北方的山巒可以說以管窺全面,盡情的展現(xiàn)出太好山脈的雄壯氣勢。因此結合這四點之大成也就是它的妙之所在了。
綜上所述,以“神”“妙”“奇”三點看荊浩山水畫《匡廬圖》之全貌實在是過于狹隘,所以本文只是選擇這三點作為我們了解荊浩及作品的一個方向,希望以點帶面拋磚引玉讓更多的山水愛好者知道在五代時期還有一位藝術巨匠----荊浩,它的藝術風格與山水畫特點可以說是承載著一個時代的底蘊而又開啟了一個新的紀元。
指導老師: 宋保江
[1] 甄冰.淺析肌理在藝術造型領域的創(chuàng)作和表達方式[J]. 山東紡織經(jīng)濟,2005(03)
[2] 李一. 太行絕佳處洪谷鐘靈秀——賞析五代后梁畫家荊浩的《匡廬圖》[J]. 名作欣賞,2008(18)
[3] 王祖剛. 雄偉壯闊意境幽遠——讀荊浩《匡廬圖》[J]. 美術界,2015(01)
[4] 王軍校. 解析荊浩《匡廬圖》的“匡廬”之意[J]. 芒種,2014(19)
[5] 王宏博. 曠世名畫:看《匡廬圖》的獨特表現(xiàn)藝術[J]. 藝術科技,2016(04)
[6] 李書志. 博雅好古,意在山水也——賞析荊浩山水畫《匡廬圖》[J].長江叢刊,201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