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電影誕生于1895年,因其所特有的傳播性,已不單單只是一門藝術(shù),而兼具了媒介的特性。電影《開羅的紫玫瑰》是美國著名導演伍迪·艾倫的作品,除去對于影片劇情本身的研究外,片中所展示的美國三十年的電影產(chǎn)業(yè)現(xiàn)狀以及電影作為媒介的虛幻真實性,更是值得探討的部分。本文將從《開羅的紫玫瑰》出發(fā),探討電影作為媒介的虛實性,及其對于媒介傳播的意義。
【關(guān)鍵詞】電影;媒介;開羅的紫玫瑰;傳播;虛實性
中圖分類號:J90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7)05-0172-01
在電影發(fā)展越來越迅速的今天,電影在藝術(shù)創(chuàng)作之外之于媒介傳播的作用也越來越凸顯,其作為一種獨特的媒介傳播工具的意義也越來越值得探討。
美國的斯卡利·卡維爾曾提出這樣的觀點:“電影媒介的物質(zhì)基礎(chǔ)是‘一系列自動的世界投影,我們可以認為‘連續(xù)和‘放映是電影美學中的最重要的兩個范疇。”由此來看,電影作為一種大眾傳播媒介,便具有了與廣播、電視、報紙等其他媒介完全不同的特性,由其“連續(xù)”和“放映”所帶來的虛實性也對于媒介傳播具有更重要的意義。美國著名導演伍迪·艾倫便曾通過影片《開羅的紫玫瑰》向我們展示了電影的這一特性,因此,本文將以本片為例,探討電影的虛幻與真實,以及其虛實性之于媒介傳播的意義。
一、模糊虛實界限,引導價值走向
電影是依靠“視覺暫留”的原理,在大銀幕上呈現(xiàn)每秒二十四幀的連續(xù)放映畫面,其在本質(zhì)上就是利用了人們的幻覺能力,讓觀者在觀影的過程中始終陷于一種似幻似真的狀態(tài)之中,從而在受眾群體中產(chǎn)生一種幻夢效應(yīng)。
在電影《開羅的紫玫瑰》中,這種模糊虛實界限,讓觀者處于似幻似真的夢幻氛圍之中的特性被清晰地展示出來。性格柔弱的女主人公塞西莉亞工作中受人欺負,家庭中也要面對丈夫的不尊重,生活中唯一的放松就是去電影院,在幻夢中獲得慰藉。在這里她迷上了一部叫做《開羅的紫玫瑰》的影片,并對其中的男主角湯姆情有獨鐘,在她第五次去看這個片子的時候,銀幕里英俊的湯姆竟然走到塞西莉亞身邊向她求愛,他們逃出影院享受著短暫而美好的時光的同時,湯姆的扮演者真實的吉爾與片方正迫切地尋找著湯姆。吉爾與湯姆甚至在本片中同時出現(xiàn)讓塞西莉亞進行選擇,最終吉爾為達到自己的目的欺騙了塞西莉亞,塞西莉亞也終于結(jié)束來自于影片的幻夢,重新回到她丈夫身邊,忍受著痛苦無聊的現(xiàn)實生活,憧憬著美好夢幻的銀幕世界。
從伍迪·艾倫的《開羅的紫玫瑰》來看,電影作為一種傳播媒介,其具有的模糊虛幻與真實的能力是不容小覷的,它通過無盡的幻夢效應(yīng)使觀者深陷其中的同時,也一并引導了他們的價值走向,讓他們將虛幻當做現(xiàn)實,而現(xiàn)實也如同虛幻。如影片中湯姆走下銀幕,走向這樣一位平凡的柔弱的普通女人,不正是電影所營造的幻想?而塞西莉亞明知這是虛幻,卻仍然選擇相信,并甘愿拋棄自己原有的真實生活,不也正是普普通通的電影觀眾們在受到電影幻夢效應(yīng)的刺激后,所想象出的幻覺,并無法辨別真實虛幻,執(zhí)意選擇相信嗎?
在每一部影片或長或短的放映時間里,電影讓身處影院的人們暫時與真實世界隔絕開來,跟隨影片的邏輯進行思考,并從影片劇情出發(fā)展開想象,觀者的思想與價值走向幾乎被電影所控制,毫無理由地相信影片的傳達并混淆虛幻與真實。而對于一種大眾傳播媒介而言,控制受眾的思想與價值取向幾乎是傳播成功的根本,這也就是電影的虛實性之于其作為傳播媒介的一個意義。
二、憑空自由塑造,搭建利己形象
電影作為一門藝術(shù),其從誕生之初便是來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完全由創(chuàng)作者根據(jù)生活經(jīng)驗憑空創(chuàng)作而來,在這其中,電影內(nèi)容的控制權(quán)完全掌握在電影創(chuàng)作者手中,具有極大的主觀性。但從受眾角度來說,他們在觀影過程中,由于場地和電影特性的限制,幾乎處于被動接受的狀態(tài)之中,這也就為電影的媒介傳播功能提供了獨特的優(yōu)勢。
如電影《開羅的紫玫瑰》中,好萊塢演員吉爾在現(xiàn)實生活中是一個自私自利、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的人,但在影片中的形象卻是正直豪爽、英俊帥氣的探險家,讓塞西莉亞無法自拔地沉迷,以至于認為現(xiàn)實中的吉爾也如銀幕中一樣美好,最終被欺騙,由此可見電影的虛實性對于傳播的重要意義。
同樣的,在我們身邊的影視明星也大多如此,通過銀幕之上的人物形象塑造,以及公共形象的建立,在觀眾心目中重新塑造出一個或許不同于真實人格的新形象,通過電影自由塑造的特性,搭建出利己的形象。
不僅是明星,任何想利用影像的自由塑造特性來達到利己目的的一方都可以通過這個手段來實現(xiàn),好萊塢之于美國便是一個非常突出的例子,美國的文化輸出和形象建立很大程度上依靠著好萊塢的大片制作而完成,在好萊塢大片中所塑造出的美國形象和美國市民的日常生活,會在潛移默化中改變著受眾對于美國的印象,以此在世界范圍的受眾內(nèi),美化國家形象,重塑國家印象。
綜上,電影作為一種建立于藝術(shù)基礎(chǔ)上的媒介傳播工具,它的虛實性特征對于媒介傳播的意義不容小覷,甚至可以認為正是因為電影的虛實性,才讓其在媒介傳播中彰顯了獨一無二的作用。但無論如何,虛實性同時也是一把雙刃劍,只有妥善利用,才能把電影的傳播意義真正發(fā)揮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