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菲
【摘 要】由湖北藝術職業(yè)學院師生創(chuàng)作的話劇《那江,那人》是以長江救人事跡為基礎發(fā)展出的一部橫跨數(shù)十年的年代戲,該劇講述了一個有弱點的平凡人如何實現(xiàn)自我救贖,如何得到他人寬恕的故事。該劇樸實感人,且注重形式上的表現(xiàn)。
【關鍵詞】話??;《那江,那人》
中圖分類號:J82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7)05-0052-01
話劇《那江,那人》講述了一個發(fā)生在武漢長江邊的故事。創(chuàng)作靈感來源于近年來有關長江救援志愿隊營救戲水遇險市民的新聞,該劇正是以長江救人事跡為基礎發(fā)展出的一部橫跨數(shù)十年的年代戲。這部貼近生活的原創(chuàng)話劇由湖北藝術職業(yè)學院教師李鐵編導,由該校學生表演。
上世紀七十年代,慷慨仗義的男青年江波與賣熱干面的美麗姑娘楚楚是一對令人羨慕的戀人,楚楚已懷上江波的孩子,兩人正準備結婚。江波與朋友們去江邊喝酒慶祝,偶遇兒童落水,江波跳入水中救人不幸遇難,一同下水的朋友漢橋因遲疑了幾秒鐘未能及時將江波救上岸,陷入深深的自責。岸上不會游泳的朋友“憨頭”與“蚊子”看在眼里,對漢橋未能盡力救助同伴表現(xiàn)出強烈的憤慨并嚴厲譴責。楚楚得知江波遇難的消息后悲痛欲絕,但決心生下他們的孩子。不久,漢橋便與他暗戀多年并身懷有孕的楚楚結婚……十多年后,女兒妞妞已長成一個漂亮的大姑娘,漢橋待她視如己出,與楚楚的婚姻生活也十分和美,只是“憨頭”與“蚊子”每次看望楚楚和妞妞都不愿見到漢橋,漢橋也總是主動回避,他們之間的嫌隙楚楚早就看在眼里,卻不明究竟,這天楚楚特意安排了一桌酒菜,想化解漢橋與兄弟們之間的矛盾……
《那江,那人》在緊湊有致的節(jié)奏中將戲劇的深刻主題推向高潮,提出它的道德觀點。武漢是一座市民城市,既然是市民必然人人都有他的弱點,但有了人世間深厚的愛,個體人格上的暗面也將被照亮,人生中的傷口也將被撫平。戲劇末尾,離家多年,經(jīng)常在江邊救助落江遇險者的漢橋獲得了親友的原諒,妻子楚楚用江來比喻人生,用海來比喻博大的愛,說江水雖然混雜著泥沙,當它匯入大海時便會滌蕩掉它的污濁,變得純凈而深沉。
與本地許多根據(jù)名劇改編的話劇相比,《那江,那人》探討的人生論題也許不算大,但它卻是一個建立在武漢本土的原創(chuàng)故事,離開了武漢,便沒有“那江”,離開了“那江”,便不會有落入江水的“那人”,這只能是發(fā)生在武漢的故事,同時,它所反映的主題卻是非地域性的,是更為普遍而平凡的人性故事:雖不像經(jīng)典戲劇或傳說中那樣具有勇猛、復雜而極端的英雄形象,卻樹立了一個真實可信的“反英雄”形象——一個稍顯懦弱的普通男子,如何自我救贖,如何得到他人的寬恕。這部戲因為它的親切、樸實而感人。
雖然是一出現(xiàn)實主義戲劇,但劇中也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了一些形式化的表演手段,例如跳水救人段落,岸上的“憨頭”和“蚊子”在舞臺后景處臺階搭成的岸堤上,居中而立,而江波和漢橋分站在舞臺前景兩側,前景兩個人物之間的距離較遠,后景兩個人物之間的距離較近,前景人物的聲音較大,后景人物的聲音較小,視覺和聽覺上使觀眾感覺到自己正位于江心,與落水的兩人一道,而離岸上的朋友越來越遠。隨著背景音效的渲染,觀眾也越發(fā)覺得身處孤立無援的江心,將關注的焦點聚集于落水兩人的面部表情細節(jié)上,盡管兩位落水人物并未表演出在水中掙扎的動作,編導以精煉和抽象的方式處理了這場緊張段落,取得了很好的表現(xiàn)效果。
《那江,那人》是一出悲喜劇,雖然以悲為主線貫穿全劇,但每個環(huán)節(jié)都少不了輕松喜樂的部分,尤其是年代與年代之間,穿插了歌舞,所選的歌曲具有明顯的時代特征。戲劇一開始以一出熱干面攤打架斗狠的鬧劇介紹人物出場,先后引出了調皮的“蚊子”、暗戀楚楚的漢橋、“王家巷最能打”的“憨頭”、充滿魅力的江波等數(shù)個主要人物,這個段落鋪排的順序、臺詞的銜接、動作推進的層次,自然而寫實,充分地表現(xiàn)出武漢人火爆又熱情的性格。值得一提的是,通常本土的話劇或小品,少不了以地方語言和地方“俗”文化趣味吸引觀眾,本劇雖然是一個講述市民故事的話劇,也以“湖北大鼓”這種方言曲藝或打架斗狠這種滿足市民看熱鬧興趣的元素穿插其間,但并未降低本劇的格調,它們只是作為一種局部點綴,全劇講述的始終是一個探討道德和感情等深刻主題的故事。
本劇根據(jù)不同時代變換了好幾個場景,根據(jù)年代特色訂制的服裝、搜尋的道具,使人很容易回到特定的時代。全片從70年代的熱干面攤開始,到80年代典型的家居擺設,最后又回到二十一世紀的熱干面攤,首尾呼應。正如現(xiàn)實中一樣,無論經(jīng)過多少年代,熱干面攤永遠是武漢市經(jīng)久不變的象征之一。全劇同時也貫穿著一個母題——“風車”,它在第一幕中象征著漢橋對楚楚的暗戀,在十多年后女兒需要手工作業(yè)時,“風車”象征著對女兒、對家庭的愛,在全劇末尾,當親友找到漢橋時,發(fā)現(xiàn)他折了一箱的“風車”,這些“風車”撒落在地上,被路經(jīng)此地的青年們拾起,越來越多的青年們手拿風車來到江邊,享受著美好的景色和心情,“風車”于是也象征著“愛與寬恕”,散播到每個平凡人的心田。
作者簡介:
向 菲,湖北工業(yè)大學藝術設計學院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