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銘澤
我們哥兒倆是合肥曲藝團唱快板的演員,準確地說,我們是“李(李潤杰)派”快板再傳弟子中的一對師兄弟,師承于李潤杰先生之子、著名快板書表演藝術家李少杰先生。對于今天的廣大觀眾來說,李潤杰的名字顯得陌生,但因為他創(chuàng)造了用快板演繹故事、塑造典型人物形象的“快板書”形式,一生創(chuàng)作了諸如《劫刑車》《抗洪凱歌》等一大批流傳至今的經(jīng)典作品,對于曲藝行而言,李潤杰三個字是一份永遠的驕傲與榮譽。
之所以提到師爺李潤杰,是因為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登上曲藝舞臺的“舞蹈快板”“音樂快板”“詩歌快板”等,與我們哥兒倆學習、認知的快板藝術相距甚遠。好在我們懂得,演員的審美、追求、價值唯有通過舞臺實踐去體現(xiàn)和印證——演員只能用演出表現(xiàn)說話??偨Y、梳理這幾年的舞臺實踐,我們哥兒倆在快板藝術的繼承、傳播、創(chuàng)作過程中,經(jīng)歷了這樣三種境界或者說是經(jīng)過了三種不同層次的追求。
一、做“李派”快板的忠實繼承者。從師承上講,我們的“血統(tǒng)”似乎非常“正宗”;但由這些年的從藝實踐來看,尤其是我們倆分別奪得由中國曲藝家協(xié)會主辦的第一、二屆“‘武清·李潤杰杯全國快板書大賽”的一等獎之后,反而覺得有一種手足無措的茫然。我們不斷地問自己:莫非獲獎就是我們所要追尋的最終目標么?“李派”快板的創(chuàng)始人李潤杰先生,一生并沒有多少獎勵證書,他卻用自己創(chuàng)作、演出的豐碩成果,贏得了廣大觀眾的歡迎和愛戴,印證了“金獎銀獎不如老百姓的夸獎”。所謂“學到知羞處,方知藝不精”,我們終于發(fā)現(xiàn)“形式入門”與“藝術入門”是截然不同的兩種境界。在對“李派”快板藝術獨有特征、價值的探索、研究中,我們發(fā)現(xiàn)李潤杰先生所言的“與臺下觀眾打成一片”,絕不單單是指作品內(nèi)容體現(xiàn)的情感,而是與表演不容分離的一個整體。換言之,演員的打板、表情、動作及其對作品故事的敘述、人物形象的塑造、個性細節(jié)的刻畫等,都要始終圍繞著與觀眾的“融入”而非“間離”展開與發(fā)揮。這種認識,讓我們哥兒倆的快板創(chuàng)作、表演產(chǎn)生質的飛躍,它讓我們原來從師父那兒照搬過來的知識“活”了。比方開場板,我們會依據(jù)劇場觀眾不同反應而決定其花樣與長度,而不再是以往的死搬硬套。我們所遵循的不再是“李派規(guī)矩”而是“李派規(guī)律”,一切以“與臺下觀眾打成一片”為核心,在順應、服從劇場觀眾不同審美的大前提下,力求回避教條主義的程式化、臉譜化和簡單化,通過“把技巧用活”“把故事說活”“把人物演活”,生動、巧妙地展現(xiàn)李派快板藝術的獨有魅力。盡管不同觀眾對我們哥兒倆的表演亦褒貶不一,但大家似乎都認可我們的自然、放松、親切。想來,這得益于我們力求做“李派”快板忠實繼承者的志向與探索。
二、做“今天”快板的積極傳播者。李潤杰先生曾說:“演員要能創(chuàng)作就如同猛虎添翼”,師父李少杰也曾非常形象地告訴我們:“要學會創(chuàng)作、表演兩條腿走路,如此才能走得更遠。演出如同打仗,表演是槍,作品是子彈,沒有子彈,生命就失去保障?!边@些話所以讓我們沒齒不忘,是因為在走出學校這些年來的舞臺實踐中,我們深深體味到“傳承發(fā)展‘本是本”,即作品是傳承、發(fā)展的根本。創(chuàng)作新作,對于我們兩個缺少文化與生活積累的年輕人來說,是個“老虎吃天,無從下嘴”的難題。這期間,我們倆曾小試牛刀,分別改編過傳統(tǒng)作品《楊志賣刀》與《雙鎖山》,即使它們也曾獲得一些全國性比賽的獎勵、好評,但我們知道,“翻炒冷飯”只能解除一時饑餓,而這個時代真正呼喚的是耐人咂摸、品味,令人愉悅,有益于人們身心健康的精美精神食糧。寫什么?怎么寫?面對困惑,依然是李潤杰大師的作品給了我們啟迪:他的《金門宴》《夜襲金門島》是兩次赴福建前線與戰(zhàn)士同吃同住的“收獲”,《立井架》《油海長虹》源自于他去大慶油田的采風,他的《抗洪凱歌》是在當年天津抗洪大堤上完成的……重溫大師經(jīng)典作品及其創(chuàng)作歷程,不僅堅定了我們“兩條腿”走路的決心,也讓我們懂得了“唯有寫今天、唱今天,快板藝術才得以健康地活在今天”。方向明確了,我們倆各自不同的生活閱歷,變成了我們認識、發(fā)現(xiàn)今天生活本質特征的“資料庫”:我們一個來自江蘇徐州、一個來自安徽蕪湖,兩人皆出身于普普通通的老百姓家庭。這些,給了我們“審美自信”:凡是我們倆的“共識”,一定與普通老百姓的生活體驗距離不會太遠。于是,我們合作創(chuàng)作的第一個作品《扶不扶》,便在這樣一種理念引導下應運而生。2013年,我們拿它參加了中部六省曲藝大賽,獲得了一等獎。
三、做“我們”快板的勇敢創(chuàng)作者。從事藝術不是用“模子”扣出來的,在尊重流派本質性特征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凸顯個性才符合藝術本質規(guī)律及其審美理想。李潤杰、李少杰都是我們哥兒倆的偶像,但我們卻清醒地知道,即使追趕一輩子也做不成他們中的一個,而最有可能的是汲取他們的藝術之長,根據(jù)自身天賦、條件、個性使之有機融為一體,成為“我們的快板”。在這樣的思考下,李潤杰“與臺下觀眾打成一片”的教誨又一次給了我們啟發(fā)與智慧:我們認識到,所有的創(chuàng)作、變化、創(chuàng)新,不能游離“與臺下觀眾打成一片”這個根本。曲藝評論家孫立生先生說過“美好的曲藝表演就是演員與觀眾心靈的碰撞和博弈……”這更加證明“與臺下觀眾打成一片”是曲藝表演的真諦,而實現(xiàn)“與臺下觀眾打成一片”就要充分了解觀眾、研究觀眾,由此才能滿足觀眾,提升觀眾?;貞涀冯S李少杰先生學習快板藝術的經(jīng)歷,先生所傳授的一招一式,都能告訴我們“為什么”,而“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如今想來所有的“所以然”,無一不是為實現(xiàn)“與臺下觀眾打成一片”的“根本目標”。正是基于這樣的“李派”快板藝術觀,我們在做“李派”快板的忠實繼承者、“今天”快板的積極傳播者、“我們”快板的勇敢創(chuàng)作者的追求過程中,才沒有迷失方向。認識上的清醒,理念上的提升,具體體現(xiàn)在了我們對數(shù)來寶《第三者》的創(chuàng)作中,我們將展示“李派”快板藝術的獨有特征、滿足今天快板兒觀眾的情趣需求,凸顯我們哥兒倆的表演特點以及我們對社會新風氣的呼喚,對多元、復雜之人性的認識,將把握與反映“手機控”“低頭族”的題材融合、平衡在一起,經(jīng)過反復推敲修改,不斷實踐打磨,在廣泛征求到姜昆等專家與觀眾的意見建議后,參加了全國比賽并最終獲得中國曲藝專業(yè)的最高獎——“中國曲藝牡丹獎·文學獎”。此后,我們又帶著它進京參加“第六屆北京喜劇幽默大賽”,在完全由觀眾給演員打分的演出現(xiàn)場,我們在所有參賽節(jié)目中贏得了最高分。
我們深知,剛剛起步,遠方的路還很長、很長。我們堅信,只要具備積極探索藝術本質規(guī)律的真誠,努力創(chuàng)作緊隨時代特征作品的熱情,敢于展示自我藝術個性的勇氣,就一定會“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旗幟,弘揚中國精神,追求真善美,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中國精神蘊于作品之中,春風化雨,潤物無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