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少華
(三峽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 湖北 宜昌 443002)
廉政視域下先秦儒家義利觀探析
閆少華
(三峽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 湖北 宜昌 443002)
先秦儒家的義利觀視角多維,內涵深刻,以孔、孟、荀為代表的先秦儒家的義利觀包括“遵義取利”、“先義后利”和“義榮利辱”等豐富內容。先秦儒家義利觀是中國廉政文化建設的重要理論資源,對于當代為政者的價值選擇、矛盾沖突中義利選擇和培養(yǎng)義榮利辱的道德情懷具有啟示意義。
先秦儒家; 義利觀; 廉政
義利觀以其多維的視角與深刻的內涵豐富了中國傳統(tǒng)廉政思想。先秦儒家以維護穩(wěn)定的社會秩序為價值使命,試圖從義利角度來規(guī)范為政者的道德行為,從而保證他們的為政效率。廉政道德自律與他律二者不可偏廢,“但是外來的他律如果得不到個體自身的認同,也形同虛設,不能把被動的服從變?yōu)橹鲃拥淖袷?,把外部的要求變?yōu)閮仍诘臏蕜t,這對于社會治理來說也是無益的”[1],可見義利觀之于為官為政是須臾不能缺少的。因此,從廉政視角去把握為政者在為政過程中的義利取舍,去探測為政者的價值導向,應該是大有裨益的。
義利觀作為中國廉政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既是為政者利益取舍的依據(jù)標準,也是對為政者的德性要求,它在邏輯上具有很豐富的內涵。義與利在不同的群體之間的內涵并不完全相同,從對為政者要求的角度來探討義利的內涵,可以為廉政立場的先秦儒家的義利觀分析提供條理清晰的理論基礎。
1.“義”的內涵
《說文解字》將“義”解釋成“己之威儀”。張岱年先生認為,義是指“行為必須遵循的原則”。王澤應先生則認為,義即“將美善同人自身聯(lián)系起來,以美善統(tǒng)馭人對自我利益的追求,從而注重追求正當?shù)膫€人利益,在此基礎上弘揚倫理道德的功利性?!盵2]概括來說,“義”字內涵包括:第一,內心追求的崇高的善的意愿;第二,人在實踐活動中嚴格遵循的行為準則;第三,通過人的言行舉止、德行地位等表現(xiàn)出來的令人敬畏的個人形象;第四,在美善前提下對自我正當利益的追求,是至上的內在道德價值。
2.“利”的內涵
通過《說文解字》和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可知,“利”字“從禾從刀”,用刀收獲作物來維持人類的生存和發(fā)展,利是指滿足人們物質生活需要的外在物質和功利。利可指個人的私利,也可指人的公共利益。利的內涵開始是指經(jīng)過一些特定的活動才能達到預期目的,后來被進一步引申為利益、私利,再后來利包含著公利與私利兩個方面。
概括來講,義是指行為主體在實踐過程中確立的至高無上的道德原則,以及將美善作為其追求的最高道德價值,是人類期望達到的一種崇高的境界;利是指行為主體在實踐過程中所追求的利益或功利,是人通過努力實現(xiàn)的物質追求。
3.廉政視域中的“義”、“利”內涵
楊清榮先生認為:“義利問題決不是簡單的精神追求與物質利益滿足之間的關系,也不能將之歸結為道德與利益的關系問題,在儒家的語境中,它是關系到人生根本目的與理想的問題”[3]。從廉政視域來看,義、利內涵主要集中在經(jīng)濟、倫理、價值三個領域,并且二者的內涵在不同領域中相互聯(lián)系。
在中國傳統(tǒng)廉政文化中,義、利與經(jīng)濟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正如馬克思所說:“人們奮斗所爭取的一切,都同他們的利益有關?!盵4]從廉政視角來解讀,公共利益相當于“義”,個體利益相當于“利”,義與利是中國傳統(tǒng)廉政文化在經(jīng)濟領域的體現(xiàn)。此外,經(jīng)濟活動中除了經(jīng)濟利益外,還滲透著其它因素的影響,比如政治目的、價值取向等等。為政者既要廉政,也要勤政和善政,因為為政者手中掌握分配社會資源的公共權力,面臨著各種利益沖突和利益選擇,其行為選擇需要在一定的價值導向下進行。
義、利從倫理角度看是為政者從自身角度出發(fā)所追求的兩種內涵不同的價值取向。由于為政者手中掌握著公共權力,其內心欲望和外部環(huán)境的誘惑會使之產(chǎn)生對利的渴望與追求?!傲x”是為政者根據(jù)其所處的社會角色在為政過程中應盡的道德義務,“作為一種價值導向,正是以推動人們的行為和關系從‘現(xiàn)有’到‘應有’的轉化為目標的”[5]。“利”是為政者在為政過程中力求實現(xiàn)的物質價值的預期目的和實際結果。
義、利從價值角度來看表現(xiàn)為一種特殊的主客體關系。即將為政者的行為活動及其結果當作客體,并評價它與為政者的關系。義是可以滿足為政者的道德需要,是為政者內在層面追求的精神價值,是為政者的人生目的與政治理想;利是滿足為政者外在需要的物質價值,是為政者在為政過程中對自身行為及為政績效做出損益的價值判斷。
先秦儒家認為義、利不僅對人們的日常生活具有調節(jié)作用,而且對為政者的治國理政也具有方法論指導價值。先秦儒家主張“義”與“利”的辯證統(tǒng)一,認為為政者只要將義、利的位置擺正,有一個正確的義利觀,就是好的為政者。
1.孔子的義利觀
首先,孔子認為為政者遵義取利無損于為政者的廉政道德。
在孔子看來,義與利并不是相互脫節(jié)的兩種極端,先義后利絕不意味著只要“義”不要“利”,相反,“利”來自于“義”,“利”會益民。所以孔子說:“禮以行義,義以生利,利以平民,政之大節(jié)也?!?《左傳·成公二年》)他認為行“義”就會帶來利益,用“利”來治理國家就會益民,這種治理國家的“政之大節(jié)”也就是因為政的廉潔善政所致??鬃诱J為“放于利而行,多怨?!?《論語·里仁》)可見,孔子認為追求利益是人之常情,但如果過度地追求利益會導致民生的艱難和社會秩序的失控,對利益的追求呈放任的狀態(tài)將會導致官德的萎縮,甚至會失掉民意的支持,最終將釀成巨大的社會弊端。
第二,孔子認為為政者更應該注重對公共利益的追求。
孔子義利觀的宗旨在于追求兩種公共利益的統(tǒng)一:一種是追求廣大人民的公共利益;另一種是維護統(tǒng)治階級的階級之利。子張問政于孔子時,孔子告誡他要“惠而不費”、“欲而不貪”,要富民強國,就要“因民之所利而利之”(《論語·堯曰》)??鬃訉λ嚼蛎浀暮蠊吹梅浅G宄?,所以強調要謹慎對待利益特別是公共利益的分配。一方面,孔子主張對民眾的正當利益應該滿足;另一方面,通過保證民眾的利益來維護統(tǒng)治階級的統(tǒng)治及其利益。這兩方面利益相輔相成,交織在一起形成統(tǒng)一的公共利益。
第三,孔子認為為政者要具有長遠的、全局性的眼光。
為政者對于義、利的選擇事關民族、社會和廣大人民的命運。子夏問政于孔子時,孔子回答說:“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論語·子路》)孔子這番教導一方面是告誡為政者在政治業(yè)績上不要過分注重速度,要通過施行“博施濟民”、“教之”、“富之”政策為民做實事;另一方面,孔子認為掌握公共權力的為政者,要從長遠的、全局的戰(zhàn)略高度,正確看待和處理義與利的關系,不要貪圖個人私利,將謀取公共利益作為自身應該承擔的政治責任,把眼光放在大事上,這樣才能實現(xiàn)社會和諧。
2.孟子的義利觀
孟子繼承發(fā)展了孔子的義利觀點,他一方面強調“義”的價值意蘊,即使“舍生取義”也在所不辭;另一方面又極力消解“利”的價值意義,勸國君“何必曰利”,從而形成貴義賤利的價值觀。
首先,孟子認為“義”是人的善端的自覺提升。
孟子把“義”看作是出自人的羞惡之心的本性,不是外加于人的強制要求,只有自覺遵守這一準則,人的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才能得到實現(xiàn)。在孟子那里,“利”是有局限的、必須超越的存在,在“利”之外,還有更本能的價值存在,也就是“義”。為政者對“利”的取舍由“義”作為標準。如果“非其義也,非其道也,祿之以天下,弗顧也;系馬千駟,弗視也”。(《孟子·萬章上》)因為人有慚愧、喜歡、厭惡的想法,就會避免違反道德規(guī)范,只要堅持內心的善,把這種發(fā)自內心的羞惡之心外化,即成“義”。
其次,孟子認為“義”在人的價值譜系中居于高位。
孟子認為判斷一個人自我價值是否實現(xiàn)的標準不是功名利祿,而是“義”。所以孟子對梁惠王說:“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孟子·梁惠王上》)在孟子看來,利是本能低級的欲望,而仁義是根本、高層次的追求。為政者不能為了功名利祿丟掉仁義道德原則,只有施行仁義才能為國家?guī)碚嬲奶煜轮畲罄?,在這個最大利益的比照之下,其它的物質上的利益只能算是蠅頭小利。
第三,孟子認為“義”是自我價值是否實現(xiàn)的標準。
在孟子看來,過分追求利祿、爵位而不擇手段的人雖然可暫時達到其目的,但缺乏對“義”的追求,不可能真正體現(xiàn)其自身的價值,算不得是頂天立地的“大丈夫”。他說:“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孟子認為一個人樹立正確的價值觀需要具備三個條件:“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孟子·滕文公下》)即居于仁,立于禮,行于義。對于仁義的關系,他反復強調“仁,人之安宅也;義,人之正路也”(《孟子·離婁上》)、“仁,人心也;義,人路也”(《孟子·告子上》)。在孟子看來,儒家所倡導的“仁”的精神內核,“禮”的行為規(guī)范,都必須通過“義”來實現(xiàn)?!安恢居谌?,而求富之”的“良臣”表面上為國家?guī)砹四承├妫捎谒麄兊乃魉鶠檫`反了仁義禮智這些道德準則,所以雖名為“良臣”,實則為“民賤”,更談不上實現(xiàn)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
3.荀子的義利觀
荀子出于人性惡的預設而高度重視對制度的建設,同時也不忘對為政者德性的關注。荀子認為為政者只要將義利的位置擺正,有一個正確的義利觀,就是廉政的為政者。
首先,荀子認為“義”能協(xié)調人的物質需求與資源供給之間的矛盾。
荀子對“義”做了具體的規(guī)定。他說:“夫義者,內節(jié)于人而外節(jié)于萬物者也,上安于主而下調于民者也?!?《荀子·強國》)他主張要以禮義作為協(xié)調需要與供給之間矛盾的指導原則。荀子主張要滿足人的合理的物質要求,從而使人類和物質財富得以延續(xù)。他所說的合理的物質利益是通過禮的規(guī)定對不同等級的人給予相應的待遇規(guī)格,按照這個待遇規(guī)格進行相應的利益分配,這個分配原則就是“義”。荀子認為“上好利則國貧”(《荀子·富國》),統(tǒng)治階級在“義”與“利”的較量中起著關鍵作用,其義利的選擇對社會風氣有著非常大的影響,他強調“義勝利者為治世,利克義者為亂世”(《荀子·大略》)。所以荀子希望為政者能夠學習堯舜用“好義”克其“利欲”,達到以義制利的治世。
其次,荀子認為對“義”的堅持關系到廉榮貪恥社會氛圍的形成。
荀子從榮辱的角度來闡述其義利觀,他說:“先義后利者榮,先利后義者辱;榮者常通,辱者常窮;通者常制人,窮者常制于人;是榮辱之大分也?!?《荀子·榮辱》)荀子特別強調為政者以“義”來治國理政并對社會風氣產(chǎn)生影響。先義后利的為政者有助于引導社會成員形成正確榮辱觀,而先利后義的為政者為社會成員做一個榮辱觀顛倒的負面表率。所以荀子認為“上重義則義克利,上重利則利克義。故天子不言多少,諸侯不言利害,大夫不言得喪,士不通財貨;有國之君不息牛羊,錯質之臣不息雞豚,家卿不修幣,大夫不為場園;從士以上皆羞利而不與民爭業(yè),樂分施而恥積臧。然故民不困財,貧窶者有所竄其手”(《荀子·大略》)。為政者以“義”為行為準則,民眾就會效法;為政者好利,民眾就會好利,這也是一個社會廉政與腐敗的分界線。可以得出,荀子的義利觀所包含的廉政思想主張在“以義制利”前提下在全社會形成廉榮貪恥的氛圍。
先秦儒家的義利觀以其深刻內涵與獨特視角成為中國廉政文化建設的重要理論資源。在建構先秦儒家義利觀的過程中,無論是遵義取利的義利關系,還是人性本善的內在致思,或是義榮利辱的道德情懷,整個思想體系凸顯廉政道德在為政過程中的絕對優(yōu)先性,為當代為政者的義利抉擇提供借鑒。
首先,為政者要將“義”作為價值譜系重要的價值形態(tài)。
先秦儒家從人性的角度出發(fā)規(guī)定了人的道德性,用“義”規(guī)定為政者應該成為道德人,為政者要具有將“義”內化于心、外化于政,并促進提升全社會道德品質和創(chuàng)造公共利益的能力。對為政者而言,無論其心理還是行為,道德價值選擇都是其首要動機,道德價值踐履是其為政行為的首選模式。為政者要從價值層次上以“義”為根本;從價值屬性上認為“義”更高、更重要,認為“義”是至善、最有價值,最值得追求。
“義”實質上包含著“利”,它指向更大利益群體的共同利益?!跋惹厝寮艺J為君王百官,責無旁貸的就是要樹立道義論立場,并在處理政事中首先要做‘生民之利’的實事?!盵6]比如,使全體民眾獲得更好的生存條件,社會秩序更加井然,人們道德品質更加高尚等等,這些雖然不全是物質的利,卻無疑反映或代表著全民族的長遠和根本利益。以義為利思想并不意味著追求義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得利,也不是打著行義的旗號去求利,而是要矢志不移地去篤信義、追求義、捍衛(wèi)義,然后利在其中。
其次,為政者要在義利矛盾沖突時以義為先。
先秦儒家把對“義”的推崇看作是一個人應具備的道德品質和理想人格培養(yǎng)的過程,關鍵時刻的正確抉擇充分反映了平時道德修養(yǎng)和理想人格培養(yǎng)的狀況。孟子曾以“生”和“義”二者對立為例,表明他在義利沖突中“舍生取義”的價值選擇。在一個沒有矛盾沖突的環(huán)境中,為政者廉政與否往往不易辨別。當尖銳的矛盾沖突擺在為政者面前時,在義利不能兼而得之的情況下,義利的抉擇就能看清為政者的價值取向,貶利揚義應是為政者在矛盾沖突前提下的價值取向。以義為先是先秦儒家價值觀中道德至上精神的最高境界,鼓舞了無數(shù)為政者為了國家和民族的利益英勇獻身,這部分內容也是儒家廉政思想中的閃光部分。
第三,為政者要有義榮利辱的道德情懷。
“榮辱有兩個方面:‘有義榮’,即道義方面的光榮;‘有勢榮’,即勢位方面的光榮;‘有義辱’,即道義方面的恥辱;‘有勢辱’,即勢位方面的恥辱?!盵7]先秦儒家認為為政者只有具備義榮利辱的道德情懷才能被民眾從內心真正接受,通過道德教育對民眾起著滲透作用,使其道德善性在社會中廣泛地被接受并形成廉政氛圍。因為一個廉潔的為政者應該是一個擁有道德的人,他可以運用精神的力量為社會帶來財富,再用財富去完善和發(fā)展民眾的德性,這是為政者的道德情懷所起的精神作用。一個人的道德情懷決定他對待財富的態(tài)度,以道義為重就不會刻意追求權勢。正如荀子所說:“志意修則驕富貴,道義重則輕王公;內省而萬物輕矣?!?《荀子·修身》)為政者以“義”為重,在全社會就能形成重義的良好社會氛圍;為政者重“利”,在全社會就會形成重利的不良風氣。為政者清正廉潔,就會在全社會形成廉榮貪恥的社會氛圍。
雖然先秦儒家義利觀弱化了法律法規(guī)等其它社會規(guī)范的作用,但還是有許多理論觀點值得我們繼承和發(fā)揚。在新的歷史時期研究先秦儒家義利觀,可以使優(yōu)秀的思想資源在新形勢下綻放其特有的民族風采,對于全面認識和理解傳統(tǒng)廉政美德、發(fā)掘和利用傳統(tǒng)廉政文化成果,建設中國社會主義特色廉政文化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1] 李志強.再談道德的自律與他律——兼論倫理學理論和道德建設中的若干認識誤區(qū)[J].湖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5).
[2] 王澤應.義利觀與經(jīng)濟倫理[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11.
[3] 楊清榮.經(jīng)濟全球化下的儒家倫理[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199.
[4]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82.
[5] 朱海林,石娉婷.道德調節(jié):和諧社會的論理支撐[J].湖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2).
[6] 楊建祥.儒家官德論[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7:281.
[7] 周自強.先秦廉政建設和反貪防腐的歷史經(jīng)驗[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2:319.
2017-05-26
2015年三峽大學廉政文化研究所委托立項課題。
閆少華,女,三峽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三峽大學廉政文化研究所研究員,法學博士。
10.13393/j.cnki.1672-6219.2017.06.005
D 64
A
1672-6219(2017)06-0022-04
[責任編輯:趙秀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