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清萍
(廣元市中心醫(yī)院,四川 廣元 628000)
子宮肌瘤是女性生殖器官中最常見的一種良性腫瘤,也是人體中最常見的腫瘤之一。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子宮肌瘤合并高血壓患者呈現增長的趨勢,而有效治療這類疾病主要方式是手術治療,同時圍手術期護理干預也是病情恢復的關鍵[1]。因此我院通過對子宮肌瘤合并高血壓患者圍手術期護理干預效果進行研究分析,現報道如下。
選取我院2015年4月~2017年4月收治的100例子宮肌瘤合并高血壓患者為研究對象,年齡40~70歲,平均年齡(48.5±5.4)歲;病程0.5~8年,平均病程(3.8±1.3)年。將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50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1 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護理
包括常規(guī)檢查;檢測各項生命體征;健康教育;做好常規(guī)消毒;生活指導;定期觀察記錄患者的身體狀況等。
1.2.2 觀察組給予圍手術期護理
(1)術前護理:①檢查身體狀況:檢查有無感染;重要臟器有無病變;檢驗血常規(guī)、尿常規(guī)、心電圖、胸片等是否出現異常。②心理護理:護理人員應加強與患者的交流溝通,主動了解患者的心理狀況,幫助患者打消思想顧慮,若有出現焦慮和抑郁時,要及時進行疏導。③灌腸護理:術前使用生理鹽水或者肥皂水進行灌腸兩次。④外陰護理:術前使用碘伏棉球充分擦洗陰道2次,然后置導尿管,確保引流通暢,同時好、還可以預防并發(fā)癥[2]。
(2)術后護理:①高血壓護理:護理人員應該根據患者的病情變化,合理的使用降血壓藥物,根據患者的飲食習慣,制定出患者喜歡的,易消化的,含高蛋白、高熱量、富含維生素、低鹽的有利于病情恢復的食物。②病情觀察:注意密切觀察患者的血壓、體溫、脈搏、血氧飽和度的等生命體征的變化和傷口的恢復情況。③導尿管的護理:密切注意導尿管的情況,妥善固定,保持引流暢通,防止發(fā)生脫落和扭曲[3]。
(3)感染預防護理:護理人員應密切觀察導尿管有無異常,傷口愈合情況,同時要遵醫(yī)囑合使用抗生素,防止發(fā)生感染。每隔幾天鍛煉一次,可以加強身體各方面機能,還要遵醫(yī)囑每天擦洗會陰,并囑咐患者勤換內衣褲,保持內衣褲的干燥清潔,且內衣褲要以舒適、寬松、棉質為最佳,必要時要使用會陰墊,防止發(fā)生感染[4]。
(1)兩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包括服務態(tài)度、專業(yè)技能、護理措施、環(huán)境狀況、護患關系五個方面進行調查,每項10分,總共50分,分數越高說明護理滿意度越高,而后統(tǒng)計人數??倽M意度=滿意度+一般滿意度。
(2)測試兩組患者的收縮壓和舒張壓,在規(guī)定范圍內,血壓下降越明顯為恢復越好。
采用SPSS 21.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總滿意度為95.65%(48例),對照組總滿意度為78.26%(42例),觀察組總滿意度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這說明采用圍手術期護理干預能更好的提高我院的醫(yī)療服務水平。
對照組收縮壓為(157.3±6.8)mmHg,舒張壓為(97.4±4.5)mmHg;觀察組收縮壓為(137.5±6.5)mmHg,舒張壓為(87.7±4.4)mmHg。觀察組血壓改善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P<0.05)。
圍手術期護理通過對患者術前護理:身體體檢、心理護理、灌腸護理、外陰護理;術后護理:高血壓護理、病情觀察、導尿管護理;感染預防護理。它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制定出有利于患者健康的護理方案,具有科學性、針對性、實用性的優(yōu)點[6],同時也可以提高護理的質量,也更有利于患者的治療和病情的恢復。
綜上所述,對子宮肌瘤合并高血壓患者采用圍手術期護理干預有利于患者病情恢復,也有利于提高我院的醫(yī)療服務水平,值得臨床應用推廣。
[1] 俞水娣.子宮肌瘤合并高血壓患者圍手術期護理干預效果分析[J].護士進修雜志,2012,27(21):2014-2015.
[2] 孟鮮艷.子宮肌瘤合并高血壓患者圍手術期護理干預效果觀察[J].中國醫(yī)藥科學,2013,3(05):145-146.
[3] 韋芳玲.子宮肌瘤合并高血壓患者圍手術期護理干預效果分析[J].中外醫(yī)學研究,2014,12(16):110-112.
[4] 賀曉丹,吳 薇.子宮肌瘤合并高血壓患者圍手術期護理干預效果分析[J].航空航天醫(yī)學雜志,2016,27(02):253-254.
[5] 尚 萌.子宮肌瘤合并高血壓患者圍手術期護理干預效果分析[J].中國實用醫(yī)藥,2016,11(09):251-252.
[6] 陳立希.子宮肌瘤合并高血壓患者圍手術期護理干預效果分析[J].山西職工醫(yī)學院學報,2016,26(04):6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