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麗丹+毛嘉薇
(天津商業(yè)大學外國語學院,天津市 300134)
【摘 要】金陵判詞出現(xiàn)在《紅樓夢》第五回中,它們揭示了大觀園中主要女性的命運,因此是《紅樓夢》中非常重要的部分。本文選取《紅樓夢》兩個英譯本,從關聯(lián)理論的視角對兩譯本中判詞的翻譯進行對比分析,探究譯者采用了哪些翻譯策略,實現(xiàn)譯文與原文的最佳關聯(lián)。
【關鍵詞】關聯(lián)理論;《紅樓夢》;金陵判詞;翻譯策略
一、引言
金陵判詞出現(xiàn)在《紅樓夢》第五回中,這十四首判詞預示了大觀園中十五位主要女性的命運,因此也是整部作品的關鍵。本文選取楊憲益先生與夫人戴乃迭合譯的A Dream of Red Mansions和英國著名漢學家大衛(wèi)·霍克斯的The Story of the Stone這兩個譯本,在關聯(lián)理論的框架下,對這兩個英譯本中金陵判詞的翻譯進行對比分析,探究譯者采用了哪些翻譯策略,實現(xiàn)譯文與原文的最佳關聯(lián)。
二、關聯(lián)翻譯理論
關聯(lián)性取決于兩個因素:語境效果和處理努力。其他條件均等,處理努力越小,則關聯(lián)性越強;語境效果越大,則關聯(lián)性越強。關聯(lián)理論的中心觀點是創(chuàng)造最佳關聯(lián),即以最小的處理努力取得足夠的語境效果。翻譯是包含兩個明示—推理過程的特殊交際行為,涉及原文作者、譯者和譯文讀者。在第一個過程中,原文作者向譯者明示其交際意圖,譯者根據(jù)原文作者的明示,結(jié)合相關的語境信息進行推理。在第二個過程中,譯者結(jié)合他對譯入語和對譯文讀者認知環(huán)境的了解,把他推理出的原文作者的交際意圖明示給譯文讀者。最佳關聯(lián)是譯者力爭達到的目標,也是翻譯研究的原則標準[3]。譯者的責任是做到使原文作者的意圖與譯文讀者的期盼相吻合[3]。
三、關聯(lián)理論框架下的金陵判詞翻譯的對比分析
直譯:
如果上下文語境為譯文讀者提供了足夠的信息,因而不會讓讀者產(chǎn)生誤解和困惑,或者譯文讀者對原文的表達方式和形象有一定的了解,譯者則可以采取直譯的方法,保留原文中的意象。如:
例一:勘破三春景不長,緇衣頓改昔年妝。
可憐繡戶侯門女,獨臥青燈古佛旁。(惜春判詞)
楊譯:She sees through the transience of spring,
Dark Buddhist robes replace her garments fine;
Pity this child of a wealthy noble house,
Who know sleeps alone by the dimly lit old shrine.
霍譯:When you see through the spring scene's transient state,
A nun's black habit shall replace your own.
Alas, that daughter of so great a house
By Buddha's altar lamp should sleep alone!
原文中的“三春”暗指惜春的三個姐姐,她們生命中美好時光的短暫使惜春對生活漸生失望,因而一心向佛尋求安慰。通過上下文語境,譯文讀者能很容易判斷出它所隱含的意思。楊譯本和霍譯本中都沒有譯出“三春”的隱含意義,而是直接譯成了“the transience of the spring和“the spring scene's transient state”,這樣英文讀者可以根據(jù)自己的認知語境,花費一定的處理努力去理解原文作者的交際意圖。曹雪芹創(chuàng)作這十四首判詞以預示十五位女性人物的命運,他不想讀者輕易地得出謎底。如果譯者將“三春”的隱含意義明示為“her three sisters”, 原作者的意圖必將損失殆盡,原文韻味也必將不存。[2]所以兩位譯者對“三春”的翻譯都符合讓譯文讀者花費一定的處理努力取得足夠的語境效果。
直譯加注:
直譯加注法是指譯出原文本的明示信息,并在注釋中適當?shù)慕榻B有關的文化背景知識。這樣翻譯需要花費譯文讀者的處理努力,但是能取得更大的語境效果。如:
例二: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運偏消。
清明涕送江邊望,千里東風一夢遙。(探春判詞)
楊譯:So talented and high-minded,
She is born too late for luck to come her way.
Through tears she watches the steam
On the Clear and Bright Day,
But her home in her dreams is far away.
Note: The festival, usually on the 5th of April, when the Chinese visited their family graves.
霍譯:Blessed with a shrewd mind and a noble heart,
Yet born in time of twilight and decay,
In spring through tears at river's bank you gaze,
Borne by the wind a thousand miles away.
后兩句判詞描寫探春遠嫁,家人在河邊送別的場景?!扒迕鳌倍直砻髡着性~的感情色彩是悲傷的。楊譯本將“清明”直譯為“On the Clear and Bright Day”,由于譯文讀者的認知環(huán)境中沒有關于清明的背景信息,很難從譯文中得到悲傷的感覺,因此譯者添加了一個注腳來解釋其文化背景。譯文讀者通過注釋就能夠感受到整首判詞中的悲傷之情。通過直譯加注的方法,楊譯本讓譯文讀者獲得了足夠的語境效果。霍克斯將“清明”譯為“in spring”不能夠表現(xiàn)出悲傷的氛圍,不能夠?qū)⒃淖髡叩恼鎸嵰鈭D傳遞給譯文讀者,因而譯文讀者不能獲得足夠的語境效果。
意譯:
如果原文中的意象與譯入語差別較大,譯語中沒有對應的同義詞語,且采取直譯的方法難使譯文讀者理解,那么則可以放棄原文中的意象,采取意譯的方法體現(xiàn)原文作者的交際意圖,從而達到最佳關聯(lián)。如:
例三:可嘆停機德,堪憐詠絮才。
玉帶林中掛,金簪雪里埋。(林黛玉、薛寶釵判詞)
楊譯:Alas for her wifely virtue,
Her wit to sing of willow-down, poor maid!
Buried in snow the broken golden hairpin.
And hanging in the wood the belt of jade.
霍譯:One was a pattern of female virtue,
One a wit who made other wits seem slow.
The jade in the green wood hangs,
The gold pin is buried beneath the snow.
“停機德”和“詠絮才”都是中國古代的典故?!巴C德”指的是合乎封建道德標準的婦德?!霸佇醪拧背鲎詴x代謝道韞的故事,描寫女子聰慧有才華。對于這兩個典故,許多中國讀者可能都不了解,就更不用說外國讀者了。另外,曹雪芹此處使用兩個典故目的是描述薛寶釵的婦德和林黛玉的才華,因此,整篇小說來看,“停機”和“詠絮”的意象是否保存不太重要。[2]霍克斯把“停機德”和“詠絮才”譯為“a pattern of female pattern”和“a wit who made other wits seem slow”,讓譯文讀者無需付出不必要的處理努力即可取得足夠的語境效果,因此實現(xiàn)了最佳關聯(lián)。楊憲益采用意譯將“停機德”譯為“her wifely virtue”, 也可以讓譯文讀者取得語境效果。而他采用直譯將“詠絮才”譯為“her wit to sing of willow-down”,由于譯文讀者的認知語境中沒有“詠絮才”這一典故,因此這一意象的保留會花費譯文讀者更大的處理努力,并且未必能取得足夠的語境效果,因而降低了關聯(lián)性。
四、結(jié)論
判詞在塑造人物形象、預示人物命運上起著重要的作用,加上判詞中包含很多文化表達和修辭手法,其翻譯并非易事。在翻譯的時候,譯者無論選擇什么翻譯策略,都應該以最佳關聯(lián)原則為指導,努力做到使原文作者的意圖與譯文讀者的期盼相吻合。
作者簡介:第一作者:朱麗丹(1991—),女,安徽寧國人,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翻譯理論與實踐。
毛嘉薇(1973—),女,副教授職稱,碩士學位,研究方向:文體學與翻譯,英美文學。
【參考文獻】
[1] 曹雪芹,無名氏. 紅樓夢[M]. 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1982.
[2] 黃敏,王慧娟.基于關聯(lián)理論的《紅樓夢》判詞英譯對比評析.《中國礦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3):140—144.
[3] 林克難.關聯(lián)翻譯理論簡介.《中國翻譯》,1994(4):6—9.
[4] David Hawkes. The Story of the Stone [M]. London: Penguin Books: 1986.
[5] Yang Hsien-yi, Yang Gladys. A Dream of Red Mansions [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s Press Peking.1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