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永莉
(重慶郵電大學 法學院,重慶 400065)
《新青年》與白話詩運動
——以胡適等北大教師為中心
陶永莉
(重慶郵電大學 法學院,重慶 400065)
以白話作詩的討論與實驗最初發(fā)生在胡適的私人圈子里,要想產(chǎn)生社會效應,需要從私人圈子走向公共空間。胡適在《新青年》第2-3卷公開號召國人從事白話詩寫作,發(fā)表了《文學改良芻議》和系列白話詩,其號召沒有引起人們的注意與反響。《新青年》第4卷復刊后,更多北大教師參與到白話詩運動中來,進行白話詩寫作、外國詩歌翻譯以及理論建設(shè)。在北大教師與《新青年》的倡導下,逐漸有讀者參與到白話詩運動中來,白話詩寫作成為了一種“時尚”。
《新青年》;白話詩運動;胡適;北大
眾所周知,以白話作詩、“實地實驗”是在胡適與梅光迪、任叔永、楊杏佛等人的爭論中逐漸成熟的。然而,這些都發(fā)生在胡適的私人圈子里。要想產(chǎn)生社會效應,胡適需要從私人圈子走向公共空間。從具有私人性質(zhì)的白話詩實驗到全國性的白話詩運動,這是初期白話新詩發(fā)展的一個重要關(guān)節(jié)點,沒有這個關(guān)節(jié)點,新詩很難在短短幾年里得到公眾的認同。1917年胡適在美國任《留美學生季報》(以下簡稱為《季報》)總編輯,在該報第4卷上,發(fā)表了《文學改良芻議》和一系列白話詩,將白話詩推向了公共空間。然而,由于《季報》本身的種種限制,胡適在《季報》上的文學革命、白話詩試驗,沒有得到留美中國學界的普遍應和,更談不上對國內(nèi)的影響,以失敗告終[1]。相比之下,胡適回國后在與北大教師共同打造的《新青年》上,白話詩有了完全不同的命運。那么,胡適與北大教師如何在《新青年》上聯(lián)手推動白話詩的,如何使白話詩在全國范圍內(nèi)廣泛傳播,且成為青年學生競相模仿的對象的,亦即白話詩如何走向公共空間,成為一場“運動”的,值得探討。
胡適的名字出現(xiàn)在《新青年》上是從第2卷第1號開始的。翻閱胡適與陳獨秀的往來書信,我們便發(fā)現(xiàn),經(jīng)過汪孟鄒的介紹兩人相識后,作為《新青年》編輯的陳獨秀屢屢向胡適約稿;然而有意思的是,胡適選擇什么樣的稿件給陳獨秀,且對白話詩運動有什么樣的影響,值得深入研究。我們知道,胡適寄給陳獨秀的第一篇文章是《決斗》,陳獨秀收到之后在8月13日的回信中向胡適約稿:“足下能有暇就所見所聞,論述美國各種社會現(xiàn)象,登之《青年》以告國人耶?!盵2]749在10月5日的信中,陳獨秀表達贊成“文學革命”之意后,訴苦、約稿:“《青年》文藝欄,意在改革文藝,而實無辦法。吾國無寫實詩文以為模范,譯西文又未能直接喚起國人寫實主義之觀念。此事務(wù)求足下賜以所作寫實文字或切實作一改良文學論文寄登《青年》,均所至盼?!盵3]751-752又在12月的信中,陳獨秀再次約稿:“《新青年》欲求足下月賜一文,或作或譯均可?!盵4]752從這幾封信中,可以看到陳獨秀作為編輯的敏銳與魄力,“時刻警覺著,尋覓大有潛力的新作者與任何可能的突破口……一旦找到,便不失時機地大力鼓噪,迅速推進?!盵5]72在編輯的約稿,甚至誘導下,胡適作何反應呢?從胡適在《新青年》上發(fā)表的文章來看,胡適應陳獨秀8月13日來信的要求,從第2卷第4號開始陸續(xù)發(fā)表了介紹美國社會現(xiàn)象的《藏暉室札記》,一直到第5卷第3號。這些文章主要節(jié)選自《留學日記》,雖然與白話詩無直接的關(guān)系,但可以看出,胡適發(fā)與不發(fā)什么文章,經(jīng)過了深思熟慮,這尤其體現(xiàn)在“文學革命”上。除上述文章外,胡適在回國前 (亦即《新青年》第4卷前)發(fā)表了《文學改良芻議》(第2卷第5號)、《白話詩八首》(第2卷6號)、《二漁夫》(第3卷第1號)、《梅呂哀 (短篇小說)》(第3卷第2號)、《歷史的文學觀念論》(第3卷3號)、《白話詞》(第3卷第4號)?!段膶W改良芻議》論述了中國文學之弊與改良方案即著名的“八事”,尤其在文章最后指出“白話文學之為中國文學之正宗,又為將來文學必用之利器”;《歷史的文學觀念論》論述了一時代有一時代的文學,為“白話文學”提供了理論上的支持;而《白話詩八首》與《白話詞》則是“白話文學”的“實地試驗”;另外兩篇翻譯小說則為“白話文學”提供借鑒對象??梢哉f,這些文章構(gòu)成了一個宣揚“文學革命”的完美組合:有主張、有倡導、有實踐、有范例①參見陳平原《觸摸歷史與進入五四》,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第67-79頁。其文指出五四文學革命也是一場文學“運動”,《新青年》是注重精神團結(jié)的同人雜志,所以其模式即是以運動的方式推進文學革新。。總之,胡適是經(jīng)過了深思熟慮,有意而為之。這與他主編《季報》第4卷,宣揚“文學革命”的總體思路一致。
關(guān)于白話詩在“文學革命”中的地位與作用,胡適從一開始就有著比較明確的看法。他早在“八事”觀點產(chǎn)生之時,就在《留學日記》中寫道:“白話作詩不過是我主張的 ‘新文學’的一部分”[6]274-275。到第二年回國之前,他已經(jīng)創(chuàng)作了大量的白話詩。在4月9日致陳獨秀的信中,他再次明確而詳細地表明了他的白話詩觀點。陳獨秀將此信刊登在了《新青年》第3卷第3號的“通信欄”中。此信亦即胡適第一次公開表明他的白話詩觀點。
適去年秋因與友人討論文學,頗受攻擊,一時感奮,自誓三年之內(nèi)專作白話詩詞。私意欲借此實地試驗,以觀白話之是否可為韻文之利器。蓋白話之可為小說之利器,已經(jīng)施耐庵、曹雪芹諸人實地證明,不容更辯;今惟有韻文一類,尚待吾人之實地試驗耳 (古人非無以白話作詩詞者。自杜工部以來,代代有之,但尚無人以全副精神專作白話詩詞耳)。自立此誓以來,才六七月,課余所作,居然成集。因取放翁詩“嘗試成功自古無”之語,名之曰《嘗試集》。嘗試者,即吾所謂實地試驗也。試驗之效果,今尚不可知,本不當遽以之問世。所以不憚為足下言之者,以自信此嘗試主義,頗有一試之價值,亦望足下以此意告國中之有志于文學革命者,請大家齊來嘗試嘗試耳。[7]
這里有兩點需要特別注意:第一,胡適明確說明了他寫作白話詩的動機;第二,胡適號召“國中之有志于文學革命者”一起來嘗試白話詩寫作。雖然胡適在之前的《文學改良芻議》中主張“今日作文作詩,宜采用俗語俗字”[8],但公開號召國人從事白話詩寫作這是第一次。相比胡適在美國私人圈子里號召梅光迪、任叔永、楊杏佛等人寫白話詩,《新青年》上的這次號召可以說性質(zhì)完全不同,它一開始就走向了公共空間,至1919年五四運動后,白話詩寫作成為了一種全國性的普遍現(xiàn)象,其號召基本得以實現(xiàn)。從胡適的寫作動機來看,他寫作白話詩的主要目的是為了證明白話可以用來寫作詩歌,如果白話不僅可以寫作小說,還可以寫作諸如詩歌之類的韻文,那么“白話文學”就可以成為中國文學的正宗。由此可見,胡適已經(jīng)將白話詩作為證明“白話文學”成立與否的工具。當然,胡適的白話詩寫作號召,也是出于同樣的“工具”目的??梢哉f,這是一場有目標、有策略、有領(lǐng)導、且有廣泛群眾響應的白話詩運動,只是在這時它還處于萌芽階段,響應者寥若星辰。然而,需要注意的是,這場白話詩運動從來都不是一場單獨的運動,它屬于“文學革命”與“白話文運動”,乃至與“國語運動”相結(jié)合,相互作用,相互推進;它也不可能由胡適一人之力倡導完成,它還動用了北京大學教師和《新青年》雜志兩大資源。
《文學改良芻議》在《新青年》上發(fā)表后,陳獨秀緊接著刊發(fā)了他的《文學革命論》和劉半農(nóng)的《我之文學改良觀》予以大力支持。錢玄同的反應最為迅速,他在《文學改良芻議》刊登后不久,就來信表示對胡適“極為佩服”,認為“其斥駢文不通之句,及主張白話體文學說最精辟……改良文藝,其結(jié)果必佳良無疑”。[9]作為北京大學教師與國學大師章太炎的弟子,錢玄同的快速反應與支持,讓陳獨秀倍感振奮:“以先生之聲韻訓詁學大家,而提倡通俗的新文學,何憂全國之不景從也?可為文學界浮一大白!”[10]胡適也掩不住喜悅之情:“通信欄中有錢玄同先生一書,讀之尤喜?!盵11]此外,還有北京高等師范預科生常乃惪、上海大同學院沈藻墀,以及陳丹崖、曾毅等青年讀者來信討論“文學革命”。胡適看到《新青年》“通信”欄中的熱烈討論,尤其感到高興:“適前著《文學改良芻議》之私意不過欲引起國中人士之討論,征集其意見,以收切磋研究之益耳。今果不虛所愿,幸何如之!”[12]陳獨秀對此也十分樂觀,他說:“改良文學之聲,已起于國中,贊成反對者各居其半?!盵13]顯然,他高估了當時的情形。除“通信”欄可以看到讀者反饋之外,陳獨秀還開辟了“讀者論壇”欄以“容納社外文字”,刊登了桐城方孝岳的《我之改良文學觀》、余元濬的《讀胡適先生文學改良芻議》、易明的《改良文學之第一步》等文章。無論是“通信”,還是“讀者論壇”,他們基本上都在討論《文學改良芻議》中的“用典”與“駢文”問題,很少直接討論白話詩,更沒有“實地試驗”白話詩。胡適的白話詩寫作號召沒有引起人們的注意與反響。
《新青年》第2-3卷上涉及詩歌的,除胡適外,僅有劉半農(nóng)一人。在著名的《我之文學改良觀》一文中,他在“文學”與“文字”的框架下,將詩歌歸為“文學”中的“韻文”一類,提出“破壞舊韻重造新韻”“增多詩體”,如土音押韻、輸入外國詩體、增加無韻詩等改良方案。如果說胡適是白話詩運動的號召者、發(fā)起人,那么劉半農(nóng)則是第一位提出白話詩運動具體行動意見的人。此外,還有《愛爾蘭愛國詩人》《拜倫遺事》《阿爾薩斯之重光馬賽曲》《詠花詩》《縫衣曲》《詩與小說精神上之革新》,這些文章或翻譯西方詩歌,或介紹西方詩人如柏倫克德、麥克頓那、皮亞士、拜倫等,或介紹西方詩人詩論。從內(nèi)容上看,這些文章或譯詩主要表達了愛國主義、英雄主義、自由主義和個性解放等思想。從譯詩形式上看,劉半農(nóng)主要采用了五、七、雜言古體以及騷體,注重詩體的選擇和韻律的和諧,是他詩歌改良觀的實踐與深入探索,但是還未進入直接的白話詩創(chuàng)作階段。
錢玄同在《新青年》第3卷第6號中呼吁嘗試用白話作文之后,《新青年》便???。他說:“我們既然絕對主張用白話體做文章,則自己在《新青年》里面做的,便應該漸漸的改用白話。我從這次通信起,以后或撰文,或通信,一概用白話……并且還要請先生,胡適之先生,和劉半農(nóng)先生,都來嘗試嘗試。此外別位在《新青年》里面撰文的先生,和國中贊成做白話文章的先生們,若是大家都肯 ‘嘗試’,那么必定 ‘成功’?!盵14]這與胡適的號召相似。不同的是,胡適側(cè)重論述用白話進行文學創(chuàng)作,尤其是詩歌創(chuàng)作;錢玄同雖然不否認胡適的觀點,但他論述的重點是用白話寫作應用文。然而,在《新青年》“通信”欄中,多數(shù)讀者又與錢玄同不同,他們持用白話寫作應用文、用文言寫作詩詞歌賦的觀點。胡適的白話詩號召在這時得不到響應,可見一斑了。
這一時期《新青年》的發(fā)行情況不理想,在1917年8月出齊3卷后就停刊了,直到次年1月15日才復刊?!缎虑嗄辍冯m然有上述“通信”和“讀者論壇”的討論,但其影響極為有限。有魯迅和周作人的話為證。魯迅曾說當時的《新青年》,“仿佛不特沒有人來贊同,并且也還沒有人來反對?!盵15]441周作人晚年回憶說:“我初來北京,魯迅曾以《新青年》數(shù)冊見示,并且述許季茀的話道:‘這里邊頗有些謬論,可以一駁?!蟾旁S君是用了民報社時代的眼光去看它,所以這么說的吧。但是我看了卻覺得沒有什么謬論,雖然也并不怎么對?!盵16]在周氏兄弟看來,這一時期的《新青年》陷入了一個無人喝彩、也無人反對的尷尬境地。然而,有“無可救藥的樂觀主義”之稱的胡適在1917年11月21日致韋蓮司信中說:“在大學里,我找到了幾個志同道合的朋友,此地也是 ‘文學革命’運動中心所在,‘我們能做的事’遠比我預計的要多。我的講義都是用 ‘白話’寫印的,這在大學里還是創(chuàng)舉。此地也有一小群人,他們和我一樣,決心用 ‘白話’來作詩。上個月在百忙中,我們還是寫了一些頗為可讀的詩?!盵17]136-137此階段的白話詩運動似地火在地下運行,奔突,待機而發(fā)。
劉半農(nóng)在1917年10月16日致錢玄同的信中說:
文學改良的話,我們已經(jīng)鑼鼓喧天的鬧了一鬧;若從此陰干,恐怕不但人家要說我們是程咬金的三大斧,便是自己問問自己,也有些說不過去罷!
先生說的積極進行,又從這里面說出“造新洋房”的建設(shè),和“打雞罵狗”的破壞兩種方法來,都與我的意思吻合;雖然這里面千頭萬緒,主張各有進出,那最大的目標,想來非但你我相同,連適之獨秀,亦必一致贊成。
比如做戲,你,我、獨秀,適之,四人,當自認為“臺柱”,另外再多請名角幫忙,方能
“壓得住座”;“當仁不讓”,是毀是譽,也不管他,你說對不對呢?[18]232
這封信真切地描述了《新青年》雜志轉(zhuǎn)型為同人刊物的歷史現(xiàn)場。這也是有據(jù)可查的關(guān)于組建《新青年》同人的最早動議[19]。隨后,劉半農(nóng)等人請到了“名角”,《新青年》同人形成,且成功實現(xiàn)了《新青年》雜志的“復活”——1918年1月15日《新青年》第4卷第1號刊出。胡適在事后回憶“民國七年一月《新青年》復活之后,我們決心做兩件事:一是不作古文,專用白話作文;一是翻譯西洋近代和現(xiàn)代的文學名著?!盵20]28《新青年》“復活”后,從第4卷第1號開始使用白話和新式標點,接著又是全面的白話的實現(xiàn),“這已經(jīng)是新文化與新文學的充分自信的標志了”[21]154?!皬突睢焙蟮摹缎虑嗄辍芬匀碌拿婷舱宫F(xiàn)在讀者面前。
如上所述,《新青年》前3卷,僅有胡適一人在“實地試驗”白話詩,很少有人呼應胡適的白話詩寫作號召。“復活”后,主要由北大教師組成的《新青年》同人徹底改變了這一狀況,白話詩運動轟轟烈烈地開展起來。
這一時期有胡適、劉半農(nóng)、沈尹默、陳獨秀、唐俟、周作人、李大釗、沈兼士等人先后在《新青年》上發(fā)表白話詩。有意思的是,他們不是單槍匹馬、各自為陣地進行白話詩寫作。最具個人性創(chuàng)作的詩歌,在他們這里,成了一個集體“活動”。他們常常一起寫同一主題的詩歌,如第4卷第1號的“鴿子”“人力車夫”、第4卷第3號的“除夕”、第5卷6號的“悼蘇曼殊”、第6卷第6號的“歡迎獨秀出獄”等。以第4卷第3號的“除夕”為例。據(jù)張耀杰考證《新青年》第4卷第3號由劉半農(nóng)編輯[22],那么,這次的“同題”詩應該是劉半農(nóng)主持的。胡適在《除夕》中描寫了劉半農(nóng)“催稿”的精彩場面:“除夕過了六七日,/忽然有人來討除夕詩!/除夕 ‘一去不復返’,/如今回想未免已太遲!……”陳獨秀則表現(xiàn)了“命題作文”的“苦惱”:“拿筆方作除夕歌。/除夕歌,歌除夕;/幾人嬉笑幾人泣……我有千言萬語說不出,/十年不作除夕歌?!倍鴦朕r(nóng)本人的《除夕》詩歌則反映了他的編輯思路。
(一)
除夕是尋常事,做詩為什么?
不當他除夕,當作平常日子過。
這天我在紹興縣館里;館里大樹甚多。
風來樹動,聲如大海生波。
靜聽風聲,把長夜消磨。
(二)
主人周氏兄弟,與我談天;
欲招“繆撒”①繆撒,拉丁文作“musa”,古希臘神話中的文藝女神繆斯。,欲造“浦鞭”,
說今年已盡,這等事,待來年。
(三)
夜已深,辭別進城。
滿街車馬紛擾;
遠遠近近,多爆竹聲。
此時誰最閑適?——
地上只一個我!天上三五寒星!
(4)數(shù)據(jù)存儲安全:數(shù)據(jù)庫加密 選擇了比較重要的關(guān)鍵數(shù)據(jù)進行加密存儲。利用密碼技術(shù)對信息進行加密,實現(xiàn)信息隱蔽,從而起到保護信息的安全的作用;文件加密 大量的數(shù)據(jù)都是以物理文件的形式保存在文件服務(wù)器指定的文件夾中,對于這部分數(shù)據(jù)的加密是可配置的,默認情況下考慮到系統(tǒng)性能問題文件是不加密的,如果需要也可以對這部分文件進行加密存儲;附件加密 同樣采取加密算法進行加密存儲。
這里的“繆撒”是希臘“九藝女神”之一,掌文學美術(shù)者也,“浦鞭”是日本語中的文藝批評及報刊批評的音譯?!捌直蕖币粰?,日本雜志中有之;蓋與“介紹新刊”對待,用消極法督促編譯界之進步者。余與周氏兄弟 (豫才、啟明)均有在《新青年》增設(shè)此欄之意;唯一時恐有窒礙,未易實行耳。[23]由此可見,劉半農(nóng)與周氏兄弟談?wù)摰膬?nèi)容應該是《新青年》的編輯思路:第一是刊登文學作品;第二是刊登文學批評文章。這兩項在《新青年》第4卷第3號中都得到了實現(xiàn),即4首《除夕》白話詩和著名的“雙簧戲”《文學革命之反響》。劉半農(nóng)不厭其煩地在詩歌中以及詩歌后的注釋中表達他的編輯思路:這是一個有趣的現(xiàn)象,說明劉半農(nóng)想借詩歌來表達他的編輯思路,在某種程度上,編輯思路的表達比詩歌本身重要。從中可以看出,北大教師通過《新青年》雜志集體運作、策劃、組織白話詩的情況。與前3卷胡適一個人寫作白話詩不同,現(xiàn)在是更多的北大教師參與到《新青年》中一起有策劃、有組織地“運作”白話詩,也可以說,他們響應了胡適的白話詩寫作號召。
魯迅曾在1934年解釋說:“我其實是不喜歡做新詩的……只因為那時詩壇寂寞,所以打打邊鼓,湊些熱鬧;待到稱為詩人的一出現(xiàn),就洗手不作了?!盵24]4也就是說,魯迅之于白話詩寫作沒有興趣,他之所以“打邊鼓”是為了給白話詩助陣。魯迅的這種情況在《新青年》上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這是一場集體性的白話詩運動,而不是個人的文學創(chuàng)作,所以沒有興趣,甚者不懂詩歌,沒有詩才,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參與其中,一起推進白話詩運動。早在1921年,劉半農(nóng)在致周作人的信中就表達過類似的情況:“我懸著這種試驗,我自己并不敢希望就在這一派上做成一個詩人,因為這是件很難的事,恐怕我的天才和所下的工夫都不夠?!盵25]周作人在1926年也說過:“我對于中國新詩曾搖旗吶喊過,不過自己一無成就,近年早已歇業(yè),不再動筆了?!盵26]169即使是“白話詩的開山祖師”胡適也是“提倡有心,創(chuàng)造無力。”他們“本身并不具備 ‘詩人的天分’,卻非要參加白話詩的 ‘嘗試’不可,《新青年》同人的這種創(chuàng)作心態(tài)……都是基于社會責任而不是個人興趣。”[27]85最極端的是錢玄同,他不懂詩歌,卻處處談?wù)撛姼?。他也曾表示過給《新青年》“當一名搖旗吶喊的小卒”[28]307。然而,作為古文字專家他“決不想做文學家,更不想自己有文學的作品——連白話詩亦想終其身不作”[29]36,他很困惑“什么是文學”[30]96,還致信胡適希望予以幫助解答。盡管如此,他還是滔滔不絕地談?wù)撛姼钁撊绾稳绾?,還為尚未出版的《嘗試集》作序[31]。
除了白話詩寫作外,北大教師在《新青年》上還通過翻譯外國詩歌的方式,推進白話詩運動。他們希望借外國詩歌來為白話詩樹立典范。例如,劉半農(nóng)在詩體上下了很大功夫,在《我行雪中》“譯者導言”中表示出了譯詩詩體選擇的苦惱,“嘗以詩賦歌詞各體試譯,均苦為格調(diào)所限,不能竟事。今略師前人譯經(jīng)筆法寫成之,取其曲折微妙處,易于直達。然亦未能盡愜于懷;意中頗欲自造一完全直譯之文體,以其事甚難,容緩緩 ‘嘗試’之。”[32]隨后他譯作的《Tagore詩二章》《譯詩十九首》詩歌嘗試了無韻詩、散文詩、俚曲體詩等多種詩體,與前一階段的譯詩相比,劉半農(nóng)的詩體有了較大發(fā)展。又如,新加入白話詩運動的周作人在口語方面做了探索,他在《古詩今譯》中嘗試用口語翻譯古希臘詩歌,他說:“口語作詩,不能用五七言,也不必定要押韻;只要照呼吸的長短作句便好?,F(xiàn)在所譯的歌,就用此法,且來試試;這就是我的所謂 ‘自由詩’?!盵33]胡適則希望借蘇格蘭白話詩的例子來強調(diào)白話詩的“工具”作用,他在《老洛伯》的“引言”中指出:從18世紀中葉起蘇格蘭詩人以當?shù)刭嫡Z寫作詩歌,“實地試驗國人日用之俗語是否可以入詩”,以實現(xiàn)英國文學革新[34]。
當然,白話詩運動還離不開理論建設(shè)?!缎虑嗄辍飞详P(guān)于白話詩專論的“高頭講章”有:錢玄同的《嘗試集序》(第4卷第2號)、胡適的《我為什么要做白話詩》(第6卷第5號)、俞平伯的《做詩的一點經(jīng)驗》(第8卷4號)。從這些文章的內(nèi)容和發(fā)表時間的角度看,我們便可以勾勒出一幅關(guān)于胡適等人的白話詩理論“運作”圖。錢玄同的文章發(fā)表在《新青年》“復活”之初,起倡導作用。胡適的文章亦即后來著名的《〈嘗試集〉自序》,講述了胡適自己的白話詩寫作史,具有總結(jié)性質(zhì)。而俞平伯的文章開篇則說:“適之先生在《建設(shè)的文學革命論》上所謂 ‘有什么話說什么話’。但這個舊信條,我以為到現(xiàn)在還有重新解釋的必要,而且要嚴密的解釋”,最后以“不過簡短自述過去的經(jīng)驗”結(jié)束[35]——重新闡釋與經(jīng)驗之談簡直是相得益彰。可以說,白話詩理論的“運動”軌跡十分清晰。在整個白話詩運動中,有“金科玉律”之稱的文章是胡適的《談新詩》,它雖然沒有發(fā)表在《新青年》上,但《新青年》透露了它的寫作計劃,起到了宣傳作用。在《新青年》第6卷第3號“通信”欄中有俞平伯的《白話詩的三大條件》,胡適在答復中說:“俞君這封信寄到我這里已有四五個月了。我當初本想做一篇《白話詩的研究》,所以我留下他這封信,預備和我那篇文章同時發(fā)表。不料后來我奔喪回南,幾個月以來,我那篇文章還沒有影子。我只好先把這封通信登出。我對于俞君所舉的三條,都極贊成。我也還有幾條意見,此時來不及加入,只好等到我那篇《白話詩的研究》了?!盵36]幾個月之后,便誕生了《談新詩》,談到了“詩體的大解放”“新體詩的音節(jié)”“新詩的方法”等等,最為重要的是將白話詩正式命名為“新詩”——白話詩運動的一個里程碑?!昂m的《談新詩》,就成了新詩創(chuàng)作和批評的公認尺度了?!盵37]143
在北大教師與《新青年》的倡導下,逐漸有讀者參與到白話詩運動中來。如Y.Z.。他第一次出現(xiàn)在《新青年》上是第5卷第4號的“通信”欄中,附寄詩6首,其中3首是其姐姐的譯詩,另3首是他“學步”《新青年》上的白話詩。他第二次出現(xiàn)是第5卷第6號的“詩”欄中,其詩《戀愛》刊登在沈兼士、沈尹默、劉半農(nóng)的白話詩之后;本期的“通信”欄中,還有劉半農(nóng)《答Y.Z.君》一文,劉半農(nóng)在文中做了詳細的答復和對Y.Z.詩的批評。Y.Z.從“通信”欄上升到“高頭講章”的行列中,在本文看來,與其說是他的白話詩寫得好,還不說是編輯的策略:借Y.Z.的例子說明白話詩寫作人群范圍已開始從北大擴展到全國?!缎虑嗄辍返拇_像一個巨大的磁石吸引著廣大讀者參與進來。又如任鴻雋,雖然他隨著“文學革命”的發(fā)展而不斷地修改自己的文學觀點,但他對文言作詩一直“情有獨鐘”。然而,他發(fā)表在《新青年》第7卷1號上的譯詩《路旁 (并序)》,卻采用了白話散文體,在“序”中還做了說明:“不過原文是怎么說,我就怎么譯?!盵38]可見,任鴻雋也受到了白話詩運動的影響。
五四運動后,《新青年》在全國廣泛傳播,“愈出愈好,銷數(shù)也大了,最多一個月可以印一萬五六千本了?!盵39]33隨著《新青年》的傳播,白話詩寫作成為了一種“時尚”,正如一位清華學生所描述:“現(xiàn)在白話詩最時髦了,東也是白話詩,西也是白話詩;甲也做白話詩,乙也做白話詩;差不多 ‘不脛而走’‘風行天下’了!這不是 ‘文學革命’以后的異彩嗎?咳,我們都中了這時髦白話詩底毒!”[40]又如曹聚仁所說:“我們所向往的,乃是胡適之用八不主義和他的《嘗試集》體的新詩?!盵41]125
1919年11月《新青年》第6卷第6號刊登了潘公展的來信:
我對于白話詩的觀念,以為較從前做詩,活潑得多,有生氣得多;所以我雖沒有研究過,卻也“躍躍欲試”,濫做了幾首,并且以后立志總要這樣做,定了我那練習白話詩的書名叫《獨唱集》。因為我覺得做白話詩的宗旨,是要把我個人的自由意志情感,用最直捷爽快的方法寫出來;至于成詩不成詩,別人說是算得詩算不得詩,那就不問:并且因為我四圍的人沒有一個表同情的,所以那取“獨唱無和”的意思,來把“獨唱”兩字做我的書名。但是我最喜歡獻丑;俗人的面前我固不屑和他講,至于那識者的面前,我狠愿意把自己的丑作受他們的批評。所以我把我第一次所仿的白話詩,另用一張紙寫好寄上,還要請諸先生忙中抽閑指示指示才好。[42]
可以說,這封信是北大教師與《新青年》倡導的白話詩運動卓有成效的證明。白話詩終于從胡適等人的私人圈子走向了公共空間,發(fā)展成為一種時尚運動,在全國產(chǎn)生了重要影響。
[1]陶永莉.《留美學生季報》第四卷與文學革命的發(fā)生[J].名作欣賞,2013(11).
[2][3][4]胡適,等,著;杜春和,等,編.胡適論學往來書信選[M].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
[5][27]陳平原.觸摸歷史與進入五四[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6]胡適.胡適留學日記(下冊)[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
[7]胡適.致陳獨秀[J].新青年,1917(3).
[8]胡適.文學改良芻議[J].新青年,1917(5).
[9][14]錢玄同.致陳獨秀[J].新青年,1917(6).
[10]陳獨秀.答錢玄同[J].新青年,1917(6).
[11]胡適.致陳獨秀[J].新青年,1917(4).
[12]胡適.致陳獨秀[J].新青年,1917(3).
[13]陳獨秀.答胡適[J].新青年,1917(3).
[15]魯迅.《吶喊》自序[M]//.魯迅先生紀念委員會.魯迅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
[16]周作人.知堂回想錄[M].蘭州:敦煌文藝出版社,1998.
[17]胡適.不思量自難忘——胡適給韋蓮司的信[M].周質(zhì)平,譯.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
[18]劉半農(nóng).劉半農(nóng)散文經(jīng)典[M].北京:印刷工業(yè)出版社,2001.
[19]張耀杰.北大教授與《新青年》[M].北京:新星出版社,2014:202-203.
[20]胡適.中國新文學大系·建設(shè)理論卷[M]//.趙家璧.中國新文學大系.上海:良友圖書印刷公司,1935.
[21]李怡.日本體驗與中國現(xiàn)代文學的發(fā)生[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22]張耀杰.歷史背后:政學兩界的人和事[M].南寧: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1-21.
[23]劉半農(nóng).除夕[J].新青年,1918(3).
[24]魯迅.《集外集》序言[M]//魯迅先生紀念委員會.魯迅全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
[25]劉半農(nóng).《瓦斧集》代自序[J].語絲,1926(75).
[26]周作人.《揚鞭集》序[J].語絲,1926(82).
[28]錢玄同.我對于周豫才君之追憶與略評[M]//錢玄同文集(第2卷).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
[29][30][31]錢玄同.致周作人[M]//錢玄同文集(第6卷).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
[32]劉半農(nóng).我行雪中[J].新青年,1918(5).
[33]周作人.古詩今譯[J].新青年,1918(2).
[34]胡適.老洛伯[J].新青年,1918(4).
[35]俞平伯.做詩的一點經(jīng)驗[J].新青年,1920(2).
[36]胡適.答俞平伯之通信[J].新青年,1929(3).
[37]曹聚仁.文壇五十年[M].上海:東方出版中心,1997.
[38]任鴻雋.路旁(并序)[J].新青年,1919(1).
[39]汪原放.亞東圖書館與陳獨秀[M].上海:學林出版社,2006.
[40]浦逖生.時髦白話詩底罪惡[J].清華周刊,1920(200).
[41]曹聚仁.五四運動來了[M]//.我與我的世界.太原:北岳文藝出版社,2000.
[42]潘公展.關(guān)于新文學的三件要事[J].新青年,1919(6).
[責任編輯:志 洪]
KI206.6
A
1674-3652(2017)01-0077-07
2016-12-06
2016年四川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郭沫若研究)項目“郭沫若新詩創(chuàng)作與日本大學教育關(guān)系研究”(GY2016C07);重慶郵電大學科研基金項目“校園文化與中國新詩的發(fā)生”(K2015-125)。
陶永莉,女,重慶萬州人。博士,主要從事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與現(xiàn)代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