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漢市教育科學研究院 孫 瑋
通過教材引領兒童學會生活
——以統(tǒng)編《道德與法治》一年級上冊教材為例
■ 武漢市教育科學研究院 孫 瑋
當代著名道德教育研究專家魯潔教授曾指出:“德育課堂,究其根本是一個引導兒童去探尋生活意義的課堂。它主要關注的不是教人學會一些謀生的工具性知識和本領,它的關注是在使人懂得什么樣的生活才是美好的,在生活中有什么值得去追求,它要幫助人去生成有意義的生活,去過有意義的生活,去形成內在于人的、有道德意義的世界。”
統(tǒng)編《道德與法治》教材很好地秉承了這一理念,它著力促進學生生成智慧,學會過更好的更有意義的生活。那教師如何通過教材引領兒童學會生活呢,我想可以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以回歸生活為主導性理念的小學品德課教材發(fā)生了重大變化:兒童生活過程中真實而普通的成長事件成為教材的主體資源。但教材所給出的事件、問題的解決辦法只是一種范例,其根本的目的在于改善教室中孩子的生活。所以在教材設計中,強調引導孩子回到自己的生活中去,面對生活的現(xiàn)實問題,探索相應的最佳的問題解決方式。要堅持“從本班兒童的實際出發(fā)”,讓學生通過自主的體驗與對自己生活世界的反思而進行道德學習,實現(xiàn)自主建構。
如統(tǒng)編《道德與法治》一年級上冊(下同)第4課中“交通‘信號’要知道”欄目中,教材呈現(xiàn)了聽到汽車喇叭聲要避讓車輛,紅綠燈路口要遵守紅燈停、綠燈行的規(guī)則,鐵路道口聽從指揮、耐心等待等生活中必須遵守的基本交通規(guī)則。其中應特別引起重視的是小主持人的話:“我還知道……”,這里意在引導學生回到自己的生活中去,了解與注意自己上學路上的交通“信號”,學會自愛與自我保護。如何通過教材的范例實現(xiàn)對學生的有效引導呢,讓我們來看看下面這個案例。
【案例】
為了進一步引導學生認識、熟知交通標志,教師進行了如下的教學活動設計:授課教師所在學校處于一個老舊的小區(qū)里面,小區(qū)不封閉,學校門前的道路比較窄,上下學的時間點來往車輛很多,交通比較復雜。上課時教師征求學校意見,對學生安全作了充分預設,教學中把學生帶到了學校門口,請學生觀察學校周圍的交通狀況和交通環(huán)境,請學生們談一談走在這樣的路上要注意什么?過這樣的馬路該怎么過?甚至請學生實際練一練過馬路,帶領著學生在學校周邊走一走,觀察一下周邊的交通環(huán)境和交通標志有哪些。
上面這個案例對于怎樣用好教材引領學生學會生活給我們以啟示:那就是課堂教學要直面學生的現(xiàn)實生活。授課教師所在學校的交通狀況,是學生真實的生活。面對這樣復雜的狀況,教師沒有回避,而是選擇了如何引導學生在具體的現(xiàn)實問題中學習過馬路這一回歸生活的教學方式?!坝幸庾R地”把兒童帶到真實的場景中實地觀察,體驗感受,豐富了學生的認知,提高了對交通信號的認識與了解,強化了規(guī)則意識,學生在真實的生活中掌握了健康安全生活的智慧。
雖然目前一年級的學生可能不需要在上學放學時獨自過馬路,但是我們相信,通過學習一定能提高學生的安全意識和自我保護能力。
引導學生學會生活,不是生活的知識與技術層面的會,而是能夠在深入領會生活意義的基礎上,妥善處理生活中的事件。所以,道德與法治課程要著力挖掘生活事件的意義與價值內涵,包括日常生活情境中蘊含著的意義。新教材在這里做了突破。
如第4課“路上的溫暖”欄目,就體現(xiàn)了教材對生活事件意義的挖掘?!吧蠈W路上”一課的重點不是講路上的交通標識(特別是脫離學生生活實際的那些交通標識),而是講這條路上的關懷,講在這條路上呈現(xiàn)的孩子與自己的生活世界的關懷關系,如教材引導孩子體會上學路上家人的呵護,十字路口交警指揮交通,放學的時候,家人早早地在門口等待,兄弟姐妹結伴同行,感受到上學路是一條充滿著關懷、保護、期盼和陪伴的行程,從而感悟到自己上學的路上的溫暖?!斑@樣,教材通過引導孩子品味生活,懂得生活中平常事件的意味、意義和價值。
再來看看下面這個案例。
【案例】
在教學“路上的溫暖”環(huán)節(jié),教師從學生的生活中選取了真實的場景,拍攝了學生上學路上的一些畫面,將和學生走在一起的人用陰影部分遮蓋,請學生猜猜他是誰。
在此基礎上,請學生回想自己的上學路上,還有哪些事情讓你感到溫暖?由此,關愛學生的人,擴展到了家人、老師以外的保安叔叔、警察叔叔、交通協(xié)管員、地鐵車站工作人員等,一下子打開了學生的視野,拓展了他們對生活的感受和認識。
接著教師出示了保安叔叔和家長志愿者的訪談視頻,引導學生了解他們在孩子們的上學路上做了些什么及這么做的原因。
通過交流分享,學生感悟到雖然上學路不一樣,但這么多人關愛我們,使我們平安快樂,我們要對門衛(wèi)叔叔有禮貌等等……
其實學生在這一話題的學習中是存在一定困難的,那就是他們對這些生活中的現(xiàn)象習以為常,沒有感覺到這是溫暖。在生活中較少觀察,缺少發(fā)現(xiàn)。于是教師在教材的引領下,用游戲引發(fā)學生對身邊關愛自己的人的關注,引發(fā)共鳴,幫助學生感受溫暖。活動設計針對一年級學生實際能力,方式和難度符合學生的認識水平,為他們的學習搭建了支架。課堂教學培養(yǎng)了學生感受愛的能力,關注了價值觀的引導和學生的長遠發(fā)展。
知道路怎么走是技術與安全問題,懷著什么樣的心情去走,深入理解路上的風景、人與事,則是態(tài)度、意義和價值問題。幫助孩子去發(fā)現(xiàn)生活中無處不在的關懷與溫暖,去體會“上學路上”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感受生活當中的意義與價值,進而感恩所有的關愛,這才是道德教育的關鍵。教師通過教材引領很好地達成了這樣一個教育目的。
實踐智慧是面對新情境新問題時,立足已有經驗,作出判斷與分析,采取創(chuàng)造性的、更好的解決方案,即靈活地做出明智的決擇。通過引發(fā)深度對話,幫助學生積累解決問題的方法,涵養(yǎng)實踐智慧,以過好自己的生活,是本冊教材的一大特色。
如第7課“玩?zhèn)€課間小游戲”欄目中,教材右下提示語:“我們一起玩吧!要注意找竅門?。 ?。給教師的提示是引導學生有創(chuàng)意地生活,從游戲中收獲智慧。教材力圖從快樂生活和文明游戲的角度,引導學生多體悟活動中的決竅,在反思中增長實踐智慧。
【案例】
根據(jù)日常觀察,授課教師了解了本班學生比較喜歡和適合的游戲,上課時,教師將全班同學分成4個小組,到操場上開展游戲活動。有的小組玩蕩秋千,有的小組玩滑滑梯,有的小組玩丟手娟,有的小組玩老鷹捉小雞。游戲過后,教師組織同學們進行交流:同學們,你們剛才是怎么玩的,要想游戲玩得開心,有什么小竅門嗎?
……
生1:我們玩的時候,排著隊大家輪流滑。
生2:我們小組的同學排隊的時候大家不擠、不搶,有秩序地排隊。
生3:爬到高處的同學,我們扶著他,后面的同學不能推,否則有危險。
生4:一個同學滑的時候,要等他滑下去了,后面一位同學才能滑,不然的話,兩個人會撞起來的。
師:同學們,你們認為他說的有道理嗎?
生齊聲說:有道理。
師:可我覺得,不遵守游戲規(guī)則,也能玩得很開心呀!玩滑滑梯的時候,我就不排隊,搶著滑,那玩得才叫過癮呢!
生6:這一次你是過癮,可萬一哪一次,你搶的時候沒注意從滑梯上摔下來,后悔就來不及了。
師:那我就把他們全趕走,我一個人玩。
生7:雖然這一次你玩得很愉快,可你只顧自己玩得開心,以后同學們就不愿和你一起玩了,這樣你的朋友會越來越少,你不覺得寂寞嗎?
從這個案例中我們看到,教師通過對教材的研磨探究,認為此環(huán)節(jié)不僅是引導學生了解游戲的玩法,還應該指向更深一層次,如遵守游戲的規(guī)則,這樣才能過好課間十分鐘的生活。這是本話題的核心價值所在。要達成這一教育目標,作為教學活動的指導者,教師必須與學生進行深度對話,引發(fā)學生對問題進行深入的思考,由此有了“質疑”的預設。
從教師質疑之前的互動看,學生似乎是非常理性的人,在滑滑梯時能非常理性地行動,不爭搶、也不推拉,然而,現(xiàn)實中學生滑滑梯時往往會出現(xiàn)教師所質疑的兩種情況,有鑒于此,任課教師將這兩種情況以深度質疑的方式提出問題供學生討論,將對話引向深入,以此幫助低年級學生深入理解遵守游戲規(guī)則的重要性,知道這也是玩好游戲的竅門。教師通過質疑,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關注有價值的問題,引導思考自身與問題的聯(lián)系,使其在深度的交往對話中啟迪道德思維,增長道德智慧。
老師們,讓我們用心鉆研,努力實現(xiàn)在與教材同構基礎上的異構,通過教材幫助學生確立正確的價值觀,養(yǎng)成積極的生活態(tài)度,培養(yǎng)良好的生活、學習習慣……著力促進學生的長遠發(fā)展。使學生通過教材、教學所學得的一切,能回到他自己的生活中去,用以解決他們生活中的問題,改變他們的生活、生活方式,提升他們對生活的認識、態(tài)度、價值觀,以學會過更好的生活!
責任編輯 鄭占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