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 紅
中央文獻翻譯與國際話語體系建設
代 紅
中央文獻翻譯為外文意在向世界展示中國,外文譯本與中文版同步發(fā)布能夠搶占輿論制高點和話語主導權。隨著“一帶一路”戰(zhàn)略的實施,中國站到了世界舞臺中央,建立國際話語體系勢在必行。中央文獻翻譯是建立國際話語權的基礎,要采取有效策略做好黨政文獻翻譯并及時對外發(fā)布,以讓世界了解真實的中國,樹立中國的大國地位。
中央文獻;國際話語體系;翻譯
[作者] 代紅,碩士,四川外國語大學重慶南方翻譯學院講師。
2017年“兩會”期間,全國政協(xié)委員、中國翻譯協(xié)會常務副會長黃友義提議:實行重大黨政文獻的外文同步發(fā)布。中聯(lián)部副部長郭業(yè)洲2014年曾撰文指出,黨的重要會議在籌備過程中應統(tǒng)籌考慮文件的對外翻譯,在發(fā)布中文文獻的同時發(fā)布權威外文譯本。二者的建議是基于重要中央文獻的首個外文版來自國外媒體的尷尬局面,期望由中國自己翻譯并同步發(fā)布中央文獻外文譯本,搶占輿論制高點和話語主導權。
2016年2月19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到人民日報、新華社和中央電視臺調研,在新聞輿論座談會上呼吁媒體更好地向世界報道中國,加強中國的國際影響力。建立國際話語權,樹立大國形象,是我國對外宣傳的核心目標,翻譯、發(fā)布中央文獻的外文版則是外宣的重要途徑和內容。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出來后,The Wall Street Journal(《華爾街日報》)搶先發(fā)布英文版,此舉表明中國受世界矚目,同時,國際社會渴望盡早甚至是與中國民眾同步了解中央對改革和發(fā)展的態(tài)度、評價與決策等。如果把中國的“兩會”召開比作巨星舉行演唱會,國際社會的關注者就是熱心的粉絲,他們渴望參與現(xiàn)場,了解第一手資料。如果我國媒體自我失語,不在第一時間對外發(fā)布權威信息,海外媒體就可能制造帶有傾向性、損害中國形象的輿論。主動性是國際傳播的原則之一,也是國際傳媒取得公信力的前提,而公信力是實現(xiàn)對外傳播的基本條件。同步發(fā)布重要政治文獻的外文版,是新聞宣傳時效性的體現(xiàn),也是建構國際話語權、提升媒體的國際公信力的主要渠道。
中央文獻翻譯是建立國際話語體系的重要支撐,做好政治文獻翻譯,同步發(fā)布文獻外文版,是樹立大國形象,建立對外話語體系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向世界推介自己,中國要發(fā)出自己的聲音,要以民族的姿態(tài)走出去。作為綱領性、輿論引導性的中央政治文獻的外譯則起著橋梁作用,建立中外了解和交流的基礎。
從根本上說,中央文獻外文版不能與中文版同步發(fā)布,在于沒能實現(xiàn)同步翻譯。
中文是中國人的母語和官方語言,黨政文獻以中文寫就,本著中文優(yōu)先的理念指導,通常在中文版發(fā)布后才進行外文版的翻譯和發(fā)布。
國際譯界的常規(guī)是把外語譯成母語,中文的話語體系與多數(shù)西方語言差異巨大,中國譯者的外語表達欠缺地道性,影響在海外的傳播和接受,這導致中央文獻翻譯在一定程度上依賴外方。
中央政治文獻理論性、政策性、綜合性強,翻譯要求高,難度大,敢于迎接挑戰(zhàn)并能把中央文獻“傳真”譯為外文的人才數(shù)量有限。
同步發(fā)行中央文獻的外文版本,意味著翻譯的提前介入,需要有相應的配套系統(tǒng)和統(tǒng)籌安排,以保證翻譯工作的及時、有效、準確性。
隨著全球化的推進和中國的迅速成長,中國翻譯開始走向國際化?!吨袊g服務業(yè)分析報告2014》顯示,中譯外的比例在2013年已大大超過外譯中,中國的翻譯市場從輸入型轉變?yōu)檩敵鲂汀h譯外市場需求巨大,從而催生漢譯外人才,大量的翻譯人才來自中國本土培養(yǎng),而不是外籍翻譯或者漢學家。在中國國際化的進程中,更多的中央文獻需要譯成外文,這需要更多的譯者。中央文獻翻譯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實踐特色和民族特色,外籍專家雖然外語過硬,但對政治文獻的理解未必保證準確到位。另外,在當前,國外受眾通過西方主流媒體了解中國,感知的是西方模式的話語體系,看到的是西方媒體視角的中國形象,出于各種主、客觀因素,國際視野中的中國與實際的中國多少有些差異。因此,中央文獻的翻譯要突破外語到母語的譯界慣例,本著“以我為主”的政治文獻外譯基本原則,由中國專家用外語講述中國故事,給外國受眾展現(xiàn)地道、準確的中華文化和中文話語表達范式。同時,針對國際社會對黨的核心政治話語的誤讀、誤判,請權威專家結合具體實踐進行糾偏引導,讓國際社會準確理解中國的核心價值理念,了解中國的話語體系。
(一)加強譯者素養(yǎng)
譯者作為政治文獻翻譯的能動主體,是影響外文譯本在海外的傳播和接受的重要因素。外交部的資深翻譯專家程鎮(zhèn)球認為,政治性翻譯要突出政治,要把譯文的政治標準放在第一位。因此,中央文獻譯者的培養(yǎng)和選拔要注重政治修養(yǎng)和政治立場,并在日常的工作中強化譯者對時事、政治文件的學習和掌握,以在外譯過程中準確傳達文獻的政治內涵。
扎實的語言功底是翻譯的基本要求,正確、透徹解讀原文是做好翻譯的關鍵,譯文的傳播效果則依賴譯者的表達。因此,中央文獻譯者必須具備優(yōu)異的源語(漢語)和目的語(外語)水平,能通過兩者的自如轉換,實現(xiàn)本質信息的傳遞。對于中國譯者的Chinglish(中式英語)表達,也可以找到解決辦法,比如,將中國譯者送至西方國家學習、生活,在已有語言基礎上升華、地道化外語使用,從而在翻譯中擺脫對外國譯者的依賴。并且,這樣的語言養(yǎng)成理念有助于培養(yǎng)后來、年輕的中國本土譯者。
基于高素質政治文獻翻譯人才的匱乏,要加強后備人才培養(yǎng)。除了在外文局、外交部、編譯局等選拔、培養(yǎng),還可以加強高校政治文獻翻譯人才培養(yǎng)。注意人才培養(yǎng)的創(chuàng)新和翻譯實踐的創(chuàng)新,跟上形勢的發(fā)展,才能實現(xiàn)良好的傳播效果,為國際話語體系建設夯實基礎。
(二)解決翻譯的主要矛盾
同任何其他事件一樣,翻譯過程充滿種種矛盾。翻譯中的主要矛盾是理解原文和表達能力之間的矛盾。理解原文即是譯者準確、透徹理解中央文獻的政治概念、價值觀念、文化屬性及話語模式等?;趯ψg者的嚴格選拔和培訓,理解階段不應該有大的問題。為了確保精準理解、透徹解讀,譯者應該與文件起草部門協(xié)作,共同研究中央文獻的核心概念。表達則是譯者運用外語作為媒介,把已經解讀的漢語信息重新編碼。由于中外語言使用者的思維方式、意識形態(tài)、接受習慣等眾多差異,再編碼的過程會遭遇諸多障礙,如果處理欠妥,輕則影響譯語信息的接受,重則帶來國際問題。因此,必須重視語碼轉換。
1.以“內外有別”原則為指導,忠于原文,服務讀者。中央文獻的翻譯和傳播是外宣的重要路徑和渠道,要遵從“內外有別”的外宣基本原則。一方面,政治文獻翻譯屬于交際翻譯,為實現(xiàn)交際服務。在內外有別原則指導下,譯者要增強對象意識,尊重受眾的價值觀,考慮目的語接受者的認知和思維、表達習慣。另一方面,政治文獻涉及國家大政方針和基本政策,涉及政治影響和國家形象,翻譯應以國家利益為重,以黨的對外宣傳政策為宗旨,把握分寸,緊扣原文,在考慮政治內涵的基礎上順應譯語表達習慣,使譯文具有可讀性,讓受眾了解和接受譯文文本,從而實現(xiàn)翻譯的目的和功能。
2.運用簡明英語,規(guī)避中式英語。翻譯的本質在于尋求事實、寓意、美學、邏輯和語言等五個真相,作為非文學翻譯的政治文獻翻譯則致力于尋找事實真相和功能真相。中國譯者要有效實現(xiàn)這兩個功能,需要在語言上下功夫,尤其是規(guī)避中式英語(英語是中央文獻外譯的主要語言,故以英譯為例)。規(guī)避中式英語的一個有效方式是使用簡明英語。簡明英語運動倡導以讀者為中心,使用簡明扼要的語言向受眾傳遞信息,符合語言經濟表達的要求,過去幾十年里受到歐美不少政府和機構的推崇。為傳遞事實真相,中國政治文獻的英譯也要參照簡明英語的原則,消除官樣文章,用簡潔、通俗、順暢的語言進行闡述,使信息顯化、易懂。
(三)增強譯文表達的親和力
向國際社會傳播中國文化、樹立中國形象,建設對外話語體系,不僅是面對政界,更多的是面向普通民眾,因此要增強譯文的可讀性??勺x性不僅指語言的規(guī)范和地道,還指趣味性。譯者要充分考慮譯文讀者的文化背景、社會知識、對譯文的期待和交際需要,將剛性的國內政治話語轉變?yōu)槿嵝詫W術話語,將核心政治話語形象化、故事化、案例化。避免空話、套話和意識形態(tài)色彩濃厚的單純文字宣傳,用帶有感情的敘事方式引發(fā)受眾的情感共鳴,淡化宣傳味,用具體、生動、形象的語言吸引讀者的興趣,迎合低語境的西方文化,對西方受眾陌生、困惑的現(xiàn)象和概念,增加背景介紹和相關解釋,產出符合譯文習慣,符合讀者期待的譯文,實現(xiàn)預期的交際功能和傳播效果。
(四)標準化核心概念翻譯,建立政治文獻語料庫
由權威機構發(fā)布核心術語的外文翻譯,建立標準化的核心政治概念翻譯框架,為對外話語體系建設構建堅實的基礎,并在此基礎上建立政治文獻雙語/多語語料庫,為以后的文獻翻譯提供可借鑒的資料,提高翻譯的準確度和時效性。
(五)建立譯審機制
中央政治文獻翻譯具有政治性、權威性、準確性、單義性等特點,其功能在于傳播中華文化,建立國際話語體系,樹立大國形象,因此,僅僅是譯者或譯者團體對中央文獻進行解讀還不夠,還需要建立長效的譯審機制,以審促譯,譯審結合,才能使中央文獻的翻譯趨于完美。
中國經濟發(fā)展迅速,隨著“一帶一路”戰(zhàn)略的實施,中國站到了世界舞臺中央,建立國際話語體系勢在必行。中央文獻翻譯是建立對外話語體系的基礎,是對外宣傳中國國情、講述中國故事、中共故事的立足點。基于國外受眾的文化、認知以及需求差異,政治文獻翻譯要適時創(chuàng)新,融通中外,傳遞中華文化的民族本質,介紹中國對和平共贏的期待本質,反映中國渴望被真實了解的訴求本質,構建國際話語體系的堅實基礎。
[1]郭業(yè)洲.高度重視中央文獻翻譯工作,構建融通中外的政治話語體系[J].馬克思主義與現(xiàn)實,2014(4).
[2]賈毓玲.對中央文獻翻譯的幾點思考[J].中國翻譯,2011(1).
[3]宋虹,孫寧等.發(fā)揮重要政治概念翻譯在我國對外話語體系建設中的基礎性作用——第二屆“中央文獻翻譯與研究論壇”會議綜述[J].國外理論動態(tài),2016(11).
[4]李長栓.非文學翻譯理論與實踐[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有限公司,2012.
[5]賈文波.漢英時文翻譯教程[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8.
[6]李智.論全球化傳播語境下的國家形象建構[J].陰山學刊,2009(1).
[7]盧小軍.國家形象與外宣翻譯策略研究[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