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彩鳳
我國短視頻新聞報道的現狀及發(fā)展前景
張彩鳳
在4G網絡和移動客戶端技術日臻完善、智能手機日漸普及的助力下,基于媒體社交平臺的短視頻備受追捧,日漸成為受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同時也為新聞報道提供了一條嶄新的思路。短視頻與新聞結合成為一種必然趨勢,短視頻新聞報道的發(fā)展前景有待我們深入思考。
短視頻;新聞報道;娛樂性
[作者] 張彩鳳,山西大學碩士研究生。
短視頻分享應用最早興起于美國,于2011年4月正式發(fā)布Viddy。用戶可以拍攝30秒的短視頻,通過添加音樂、特效等方式制作創(chuàng)意視頻然后分享到Facebook、Twitter、Youtube等社交網站上。2013年1月,Twitter發(fā)布了時長6秒的短視頻應用Vine。幾乎同時,Facebook的照片分享應用Instagram也開發(fā)出視頻分享功能。我國的短視頻分享應用相對于國外來說起步稍遲,但是發(fā)展迅猛,勢如破竹。2013年,騰訊和新浪分別推出了自己的段視頻應用“微視”和“秒拍”。2014年美圖秀秀也推出了自己的段視頻應用“美拍”,被譽為“10秒成就一部大片”。
將短視頻作為新聞報道的新方式,國外依舊先于我國。2012年美國赫芬頓郵報聯合創(chuàng)始人肯尼斯?萊爾(Kenneth Lerer)創(chuàng)立了NowThisNews的移動新聞服務。2013年初土耳其記者用短視頻應用Vine記錄了美國駐土耳其大使館外的一次自殺爆炸襲擊。2014年BBC發(fā)布了Instafax的短視頻新聞服務。同時CNN與Twitter合作推出“Your 15 Seconds”的15秒短視頻新聞資訊。我國在2014年的“兩會”報道中,央視首次聯袂短視頻分享應用,秒拍、微視等也成為記者報道的必備配置,記者通過秒拍、微視向公眾發(fā)布現場視頻新聞。網友將自己對“兩會”的心愿通過秒拍、微視等錄成短視頻,央視財經頻道“兩會”特別節(jié)目《小丫跑兩會》的結尾都會播出。今日頭條、網易新聞等新聞客戶端紛紛殺入短視頻領域,他們都把視頻放在顯要位置。這些新聞客戶端帶來了巨大的流量,也刺激了短視頻的內容增長。今日頭條從2015年5月開始進入短視頻的市場,目前每天有10億次播放,視頻已超過圖文和組圖,成為今日頭條最大的內容載體。其中93%的視頻長度在10分鐘以內,74%的視頻長度在5分鐘以內。今日頭條已經成為國內最大的短視頻平臺。2016年11月初梨視頻上線,這個由原澎湃新聞CEO邱兵主創(chuàng)的短視頻項目,每日發(fā)布500條短視頻。梨視頻的切入點是資訊類短視頻,常熟童工暗訪視頻更是獲得了近2萬的轉發(fā)。由此可見,我國將短視頻應用于新聞報道的實踐尚處于雛形探索階段,有待于進一步提高和完善。
(一)技術的助力
在技術發(fā)展日新月異的當今,我們無不受益于此。人類曾經只敢遙遠祈望的事情,如計算機普及全人類、足不出戶實現購物、手機也能看新聞等美好愿景,如今一一實現。移動網絡從原來的2G升到3G,直到現在4G網絡的普及,使得我們可以更加流暢地觀看視頻,不必為加載和刷新視頻而花費更多時間。網絡社交方式也從原來的以文字和圖片為主漸漸過渡到了以視頻為主,短視頻成為一種獨立的文本形式。再加上智能手機人手一臺,各種手機應用應運而生,使得接受信息變得越來越容易,手機逐漸代替電視和電腦而成為人們獲取信息的主要手段。其次,短視頻應用操作簡單,隨手一拍,只需通過簡單地剪輯就可發(fā)送分享,技術門檻幾乎為零,實現了技術的“傻瓜化”。在智能手機大大普及的情況下,人人都可以隨時拍攝記錄自己的所見所聞,人人都轉身成為記者。
(二)媒體的娛樂性
尼爾·波茲曼所著的《娛樂至死》指出,現實社會的一切公眾話語日漸以娛樂的方式出現,并成為一種文化精神。我們的政治、宗教、新聞、體育、教育和商業(yè)都心甘情愿的成為娛樂的附庸。20世紀的傳媒技術發(fā)展,使人類從以印刷文字為中心的“讀文時代”轉向以影像為中心的“讀圖時代”。在印刷時代,報紙上線形排列的文字促進了人類邏輯組織、有序結構和抽象思維的發(fā)展,而電視時代使人類的符號世界在形式和內容上都發(fā)生了變化,人們更多地追求聲音、圖像等感官刺激,對外界的認知逐漸呈現出非理性的一面。電視報道新聞時不必過于看重新聞事件的連貫性,而是通過將最具有新聞價值的畫面剪輯在一起的形式報道新聞,因此,人們解讀新聞時無須動用更多的理性思維,新聞報道變得更加生動且充滿畫面感,日漸呈現出娛樂性的特點。無疑,受眾把在電視時代培養(yǎng)起的閱讀習慣自然而然地帶入了互聯網時代?;ヂ摼W的出現更是加劇了媒體的娛樂性,如今出現的短視頻新聞,短則6秒便可以傳達新聞信息。不得不承認,短視頻新聞的出現正式適應媒體娛樂性趨勢的產物。
此外,在經濟飛速發(fā)展的今天,生活節(jié)奏不斷加快,人類面臨前所未有的壓力。在高壓的生活狀態(tài)下,人們需要一種簡單直接的新聞報道形式來獲取對外部世界的認知。所以短視頻以秒為計算單位、集中事件主要情節(jié)和畫面的新聞報道方式,成為受眾喜聞樂見的形式之一。
(三)新聞制作與分享的及時性
由于秒拍、微視等短視頻應用操作便捷,人人都可以輕松掌握,實現即拍即傳,新聞的時效性得到良好的保證。短視頻應用依附于社交品臺,秒拍、微視等短視頻應用實現了與微博、騰訊等社交網絡平臺的無縫對接,網民可在第一時間將自己拍好的視頻或者他人拍攝的視頻分享或轉載到社交平臺上,如騰訊、微博、微信、QQ空間等,借助微博的社交屬性將信息及時有效的傳播出去。相比于傳統(tǒng)媒體的新聞制作團隊,需要專業(yè)的攝影器材和長期的拍攝構思及腳本,制作周期長,除了需要前期策劃、采訪,后期制作更是復雜煩瑣,最后還需要在各電視臺的新聞頻道實現播放。由此可見,短視頻為新聞報道提供了一條可借鑒之路,在一定程度上使新聞視頻制作擺脫了專業(yè)壁壘,新聞記者乃至普通用戶可以及時攝取新聞一手視頻素材并快速同步分享至社交平臺。新聞媒體的社交平臺便可以擁有海量的短視頻素材來源,這在一定程度降低了新聞機構本身的視頻發(fā)布成本,同時也極大增加著用戶體驗的樂趣和自豪感,個體創(chuàng)造力也隨之得到更大激發(fā)。如果一條簡潔直觀的短視頻能夠全景式地反映事件現場,不僅可以使新聞報道真實嚴謹,也可以使民眾在最短的時間了解事件的真相。
(四)媒體話語權的轉移
科技的進步、智能手機的普及使得人人都具備了成為記者的可能性。新聞媒體的門檻正在降低。傳統(tǒng)媒體曾緊緊掌控的話語權正逐漸轉移到受眾手中。受眾意識通過自制的短視頻得以充分表達。秒拍、微視、美拍等短視頻應用的用戶多以年輕人為主,90后、00后的使用人群居多。他們是渴望表達和表現的一代人,希望通過自制的短視頻表達自己的立場和觀點,贏得他人的關注,從而獲得自我認同感和群體歸屬感。他們也喜歡分享,樂于將自己的所見所聞拍成視頻傳到社交平臺上,分享他們眼中的世界。從某種程度來說,自制短視頻的發(fā)展正逐漸削弱傳統(tǒng)媒體的議程設置功能,新媒體技術的發(fā)展賦予了受眾更多的話語權。受眾不再僅僅是信息的接受者,他們在新媒介的環(huán)境下實現了自身角色的轉換。由此可見,受眾對話語權的追求正逐步得到保證。
(五)時間的碎片化
互聯網技術的飛速發(fā)展,迎來了信息爆炸的時代,信息量以幾何級別增長,出現了信息過剩的現象。我們每天的生活里充斥著大量的信息,讀也讀不完,其中不乏大量無用的、甚至是虛假的信息。人們的注意力卻處于稀缺的年代。網絡媒介占據著人們大量的時間。據統(tǒng)計,人們平均每個小時切換應用程序約36次,每天會登陸約40個網站。我們時常會看到如下情況:很多人在做一件事的時候,手中還會忙著別的事情。我們的時間被分割得越來越短,越來越零碎,進入了淺閱讀時代。鑒于此,越來越多的人會選擇用移動終端看新聞、看視頻等,甚至有人會走著看,于是便出現了頗具調侃意味的“低頭族”之稱。而短視頻應用的時長一般限定在6秒至30秒,且內容往往開門見山、直奔主題,在較短的時限內傳達出大量的信息,較之冗長的視頻和文字,更容易引起讀者的注意。因此短視頻新聞便應運而生,并逐漸形成自己持久有效的傳播力和影響力。
(一)缺乏優(yōu)質的新聞內容
短視頻分享應用的內容主要來源于用戶的原創(chuàng)內容,就是所謂的UGC,全稱是User Generated Content。目前移動短視頻普遍面臨的最大挑戰(zhàn)就是優(yōu)質內容欠缺且供給量不足的問題。雖然2016年迎來了短視頻發(fā)展的井噴時期,優(yōu)質內容較之過往有了顯著增長,但與廣闊的市場需求相比,仍供小于求。以微博的短視頻應用“秒拍”為例,雖然每日視頻上傳量可達三百多萬,但多以草根網民的自拍為主,或者就是大量“秀身材”“逗寵物”“滑稽秀”的視頻,內容可看性低,有價值的新聞信息并不多見,甚至充斥虛假新聞,能讓大家記憶深刻的新聞報道更是鳳毛麟角。這也反映出短視頻新聞報道在深度挖掘價值內容的意識和能力仍顯不足。剛剛過去的2016年里約奧運會,中央電視臺在賽后采訪了傅園慧。在直播中傅園慧的表情并沒有受到觀眾的過分關注。但是隨后有網友將傅園慧采訪視頻進行截取并傳到網上,傅園慧夸張豐富的表情瞬間引來大眾圍觀,一時火爆朋友圈。她也成為全球引人關注的奧運選手。這則短視頻新聞之所以能脫穎而出,是因為網民及時對中央電視臺的直播采訪進行二度、三度創(chuàng)作,對價值的內容進行有效的提取、放大,否則很有可能錯失一條優(yōu)秀的短視頻新聞。
此外,同類的新聞短視頻分享應用較多,他們的功能彼此大同小異,所報道的新聞也出現了雷同的趨勢,同質化現象嚴重。每一個新聞短視頻分享應用,想要獲得長遠發(fā)展,必須著力創(chuàng)造特色突出的新聞作品,加強版權保護意識,避免相互抄襲、轉載。傳統(tǒng)媒體在長年累月的新聞工作中,積累了許多寶貴的工作經驗。他們擁有精良的新聞制作團隊和較強的新聞敏感性,可以生產出一批原創(chuàng)優(yōu)秀的作品,即所謂的PGC,全稱Professional Generated Content。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彌補UGC原創(chuàng)內容質量不高的缺陷。以PGG即專業(yè)生產內容來帶動UGG也是一條可選之路。
(二)短視頻新聞的從業(yè)人員專業(yè)素養(yǎng)普遍不高
互聯網從誕生之日起,就為社會帶來翻天覆地的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閱讀習慣等都隨之發(fā)生了變化。經過幾年的發(fā)展醞釀,互聯網又催生出新媒體、自媒體等行業(yè)。新媒體的出現大大迎合了年輕人的需求和閱讀習慣。它們擁有數量巨大的用戶,備受年輕一族的喜歡。人們接受外界信息較之以前更多地依賴電腦和手機,尤其近年來智能手機普及加之4G網絡的發(fā)展,人們利用手機觀看視頻新聞的時間在不斷變長。在這個人人都可成為記者的年代,網民都可以在第一時間將自己拍好的視頻或者他人拍攝的視頻分享或轉載到社交平臺上,這無疑降低了新聞從業(yè)人員的門檻,為更多人提供了話語平臺。但是來自五湖四海的新媒體從業(yè)人員以及網民,多數都是非專業(yè)人才,并沒有良好的新聞專業(yè)素養(yǎng)。在這樣的情況下,就可能出現為了吸引眼球、吸引流量、追求高點擊率,而傳播虛假新聞,為社會造成負面影響。例如2016年7月北京遭遇大雨襲擊,一時各種建筑被淹、人車被淹的視頻被網友大肆轉發(fā),但是這并不是真實的。還有2017年2月,一則《男子酒駕跑車飆車320碼,自拍視頻成臨終遺言》的視頻在網上熱傳,但經警方證實,前面超速視頻和后面車禍現場不是一回事,是由兩段視頻合成。由此可見,雖然短視頻新聞生產在一定程度上激活了個人創(chuàng)造力,賦予公眾更生動的表達方式,但是公眾的視頻素養(yǎng)成為必須關注的新問題。即便是新媒體從業(yè)人員,為了使企業(yè)能夠獲得長足發(fā)展,擁有持久的影響力,也必須不斷提高自己的專業(yè)素養(yǎng),與此同時網民也要積累一些必要的新聞知識,以便健康合理地使用新媒體。
(三)有些突發(fā)事件報道欠妥
短視頻由于操作簡單,能夠實現即拍即傳,所以不管是媒體從業(yè)人員還是網民都可以及時攝取一手視頻資料傳到網上,與網友分享。這說明短視頻新聞對于報道突發(fā)事件具有與生俱來的優(yōu)勢。之前在面對突發(fā)事件時,新聞第一現場的媒體記者們通過一條條的微博發(fā)出來的信息,雖然保證了及時性,但是由于時間倉促,加上各種突發(fā)狀況所限制,有可能無法順利地通過文字將新聞事實表述的清晰無誤,也容易造成二次解讀。通過短視頻新聞這種形式,信息傳播的更為直觀,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這個問題發(fā)生,能讓突發(fā)新聞報道變得更嚴謹。尤其是突發(fā)事件面前,消息源太多,很難一時分清孰真孰假,通過文字很難第一時間證實真?zhèn)巍6桃曨l新聞能全景反映新聞現場,比起單純文字或是同樣容易引起歧義的圖片來說能夠更加真實的反映現場情況。同時對于很多新聞事件而言一條及時的短視頻也能夠粉碎眾多的別有用心的網絡謠言。
但是,這并不是說短視頻在報道突發(fā)事件時做到了無可挑剔。突發(fā)事件是一個復雜的多面體,如果對事件的報道不到位,容易產生負面影響。很多短視頻記錄突發(fā)事件時,攝取的畫面多是殘忍、血腥或者暴力等令人驚悚的鏡頭,網民在觀看后不論是身體還是心理都會出現不適。如果對于突發(fā)事件的記錄總讓受眾感到不適,久而久之,人們不可避免地對于外部世界的認知會出現偏差。在他們的潛意識里,這個世界是不安全的,是不值得信任的,甚至充滿懷疑。有的短視頻會細致地展現受難者的慘狀,對災難現場過分描繪,這樣的報道忽視理性,把握失度,勢必會對受害者產生二次傷害。報道突發(fā)事件不是為了渲染場面,而是要從更加理性的角度看待事件,起到提醒建議的作用。所以,不論新聞從業(yè)者還是網民利用短視頻記錄突發(fā)事件時,要給予更多的人文關懷,不能為了報道奪人眼球而去揭開受訪者心中疼痛不堪的傷疤。學會正面引導,從公眾利益出發(fā),發(fā)現并揭示突發(fā)事件的正面因素,引導人們準確全面地了解事件的全部過程,正確地對待突發(fā)事件的結果,把突發(fā)事件的負面影響降到最低限度。
(四)短視頻時限與新聞完整性之間存在矛盾
短視頻最大的特點就是“短”“平”“快”,它的出現適應了當今社會時間碎片化的特點。短視頻應用的時長一般限定在6秒至30秒,要在較短的時限內傳達出大量的信息來引起讀者的注意。但是,這就不可避免地要面臨時間與事件的沖突。有人認為短視頻新聞無法完整地呈現新聞內容,并且可能由于傳遞信息有限而引起受眾的誤解。筆者認為短視頻最大的價值在于幫助人們及時了解一天當中的重要新聞,在最短的時間內將最有新聞價值、最具吸引力的事實呈現給受眾。這類似于傳統(tǒng)報道里導語的作用,尤其是報紙。它以極其簡潔的文字,寫出消息中最重要、最精彩的事實,從而起到提綱挈領、牽引全文、吸引讀者的作用。尤其在這個信息過量、注意力稀缺的社會,多數讀者在接受新聞時是隨意性的、倉促的、瀏覽式的,如果導語不能像“鳳頭”那樣吸引住讀者,他們會馬上轉移注意力。盡管導語的寫作方法有許多類型,但不管哪種類型,共同的特點都是以“最重要者最先”“最新鮮者最先”“最引人注目者最先”。加果用戶對某條新聞特別感興趣可以通過鏈接進行深度閱讀。這無疑為短視頻新聞提供了創(chuàng)作的思路。
短視頻的出現為新聞報道提供了一條嶄新的思路,但是這并沒有引起紙質媒體和電視媒體的足夠重視。短視頻從誕生時就多以娛樂的形式露面,更多被網民用來自拍、“秀身材”“逗寵物”等,即便是報道新聞事件,也多是由網民上傳的一手視頻資源。短視頻的新聞價值并沒有得到很好地挖掘,而且有待進一步提高和完善。
[1]郭慶光.傳播學教程[M].2版.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
[2]張梓軒,王海,徐丹.“移動短視頻社交應用”的興起及趨勢[J].中國記者,2014(2).
[3]李佩佩.對短視頻應用發(fā)展熱的冷思考[J].青年記者,2015(8).
[4]雷攀.社交網絡進入短視頻時代[J].西部廣播電視,2014,8(16).
[5]王曉紅,包圓圓,呂強.移動短視頻的發(fā)展現狀及趨勢觀察[J].中國編輯,2015(3).
[6]張梓軒,王海,徐丹.“移動短視頻社交應用”的興起及趨勢[J].中國記者,20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