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紅兵
(普洱學院,云南 普洱 665000)
新形勢下加強和改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哲學思考
代紅兵
(普洱學院,云南 普洱 665000)
高等教育階段是在校大學生一生中知識較為豐富、思想最為活躍的重要階段,許多影響社會發(fā)展的各種前沿思潮大都發(fā)端于高校。因而抓好高校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培養(yǎng)大學生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其意義和重要性不言而喻。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哲學思考
高校是匯聚人才的高地,同時也是培養(yǎng)各類人才的核心基地,其在國家的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中居于重要地位。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1],這一重要理論為新形勢下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新的要求。
經(jīng)過改革開放以來近40年的發(fā)展,我國高校的規(guī)模和數(shù)量大幅增長?!叭珖黝惛叩冉逃谛?傄?guī)模達到3647萬人,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40.0%。全國共有普通高等學校和成人高等學校2852所,比上年增加28所。其中,普通高等學校2560所 (含獨立學院275所),比上年增加31所;成人高等學校292所,比上年減少3所。普通高校中本科院校1219所,比上年增加17所;高職 (??疲┰盒?341所,比上年增加14所。全國共有研究生培養(yǎng)機構792個,其中,普通高校575個,科研機構217個?!保?]可以肯定的是,這個數(shù)據(jù)將隨著我國經(jīng)濟社會的快速發(fā)展而不斷提高。未來,我國絕大多數(shù)適齡人口都將有機會接受良好的高等學校教育。此外,高等教育階段是在校大學生一生中知識較為豐富、思想最為活躍的重要階段,許多影響社會發(fā)展的各種前沿思潮大都發(fā)端于高校,因而抓好高校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培養(yǎng)大學生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其意義和重要性不言而喻。
當前,部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開展不容樂觀。一方面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意義重大;另一方面是一些高校忽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特別是一些高校對意識形態(tài)工作的重要性重視不夠,失之于寬、失之于軟,導致一些高校教師意識形態(tài)出現(xiàn)偏差,給學生帶來不良影響。只教書、不育人現(xiàn)象普遍存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沒有得到很好的監(jiān)管和督促。如何加強和改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當前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一項重要工作,值得各高校深刻反思,不斷探索。
一是根據(jù)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中發(fā) [2016]31號)和 《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實施意見》 (云發(fā) [2017]10號)精神,以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根本,進一步加強和提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質量,不斷推動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長效機制建設;同時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內涵建設;制定并實施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質量提升工程;加強高校輔導員隊伍專業(yè)化職業(yè)化建設;推動高校實踐育人的制度化、常態(tài)化、科學化建設;深化高校校園文化建設;深入推進 “大學生心理健康素質提升計劃”;加強和改進先進典型培育的宣傳教育工作。
二是以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高校黨建工作重要指示為遵循,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站穩(wěn)立校辦學、育人育才立場,進一步提高高?;鶎狱h組織的戰(zhàn)斗力。強化高校的基層黨組織的政治功能和服務功能,切實提高大學生黨員隊伍的質量,大力加強高校黨務工作隊伍的素質建設。
三是以網(wǎng)絡思想政治教育為重中之重,進一步加強高校網(wǎng)絡文化建設和管理,大力加強網(wǎng)絡思想文化陣地建設。
四是以牢固樹立法治思維和底線思維為引領,進一步加強和創(chuàng)新高校安全穩(wěn)定工作,建立并完善高校校園安全綜合防控體系。
(一)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整合不足
當前,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沒有一個統(tǒng)一的、相互聯(lián)系的管理體制,多頭管理,有名無實;全員育人,全過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理念沒有落實;教書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環(huán)境育人沒有形成合力。主要表現(xiàn)為:其一是政出多門,難于統(tǒng)一協(xié)調,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簡單地由分管學生、團委的黨政領導負責就算完事,殊不知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覆蓋學生的學習、生活、心理、就業(yè)、后勤等方方面面,僅僅依靠學生管理部門很難做好,一旦出現(xiàn)突發(fā)事件和問題,容易造成相互指責、相互推諉的后果;其二是理論研究沒有進行整合,缺乏生活氣息,缺乏與 “草根式”的實務管理服務模式進行有效對接,研究成果成了 “空中樓閣”,加之學校管理層面思想統(tǒng)一不夠,或者學校人員編制的受限和協(xié)調統(tǒng)一不夠,很難在具體工作中得以有效實施;其三是實際操作中缺乏有機統(tǒng)一,以為開展幾次校園文化活動,辦幾場講座,組織幾場報告會就是開展了思想政治教育,暴露的是 “任務式 “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關系一個人將來走入社會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的形成,沒有實實在在、潛移默化的持續(xù)教育培養(yǎng),很難培養(yǎng)出適應社會規(guī)范的合格公民。
(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定位不準
其一是將思想政治教育等同于給學生灌輸政治、增設課程和學習,忽略了將知識轉化為行動、知識內化為品質、觀念提升為覺悟,沒有真正在轉化上下功夫。大學在人才培養(yǎng)方案和人才培養(yǎng)模式方面也有滯后的地方,人為因素的增加和管理層對大學精神的理解認識差異,再加上擴大招生規(guī)模后,師資隊伍的缺乏和內涵培養(yǎng)上的脫節(jié)等因素,導致人才培養(yǎng)目標難于評判和衡量。其二是忽略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陣地——課堂和生活。往往主次不分,對次要的東西投入太多,關注太多,以致忽略了學習和生活,孤立地談思想,課堂上多采用灌輸式的教育模式,很少采用提問式的教學手段,導致師生思想上應付的太多,交流的太少。其三是忙于應付各種檢查評估,人性化關心學生的時間太少,表面上美麗的東西太多,實際上崇高的、令人感動的東西太少。
(三)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研究與實踐相分離
由于有專職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和輔導員隊伍,不少人形成一種 “畸形共識”,學校內其他教師、干部無須關注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甚至為數(shù)不少的教師、干部在教育活動中存在只教書不育人,只做事不育人的現(xiàn)象。理論研究者瞧不起實踐者,實踐者不理睬理論者的那一套,畫地為牢,相互分離。殊不知思想教育工作是全方位的教育,處處是育人之地、人人是育人之人,就連一線基層的保潔工人和宿舍管理人員,他們的一言一行也會影響學生對學校和社會的評價和認識,更不用說處于講壇上的教師了。
(四)網(wǎng)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滯后
近年來,網(wǎng)絡媒體技術不斷成熟,網(wǎng)絡服務的功能更加強大、內容更加豐富。而很多高校仍然停留在傳統(tǒng)的形勢政策、報告會、講座等人數(shù)參與不多的做法上,趕不上時代的發(fā)展和學生的需要。再加上近幾年高校精英教育向大眾化教育的轉變,大學招生人數(shù)擴張性的上升,班級的迅速增多,加之中央政府財政供養(yǎng)人員政策等方面的影響,導致大部分高校教師不足,教師超負荷工作是普遍現(xiàn)象。現(xiàn)實是滿足基本教育的師資都很難保證,也就是說連正常的教學質量都很難保證,更不用說做好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輔導員、班主任的配備了。同時,學生管理工作中輔導員與學生配比為1∶200的管理模式,不借助信息技術,按傳統(tǒng)人管人的管理模式,試想輔導員、班主任怎么能做得好學生的日常管理工作。
(一)建立健全全員育人、全過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管理體制
有學者認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作為一項系統(tǒng)工程要取得實效,必須是全校所有教學單位、職能部門、教輔服務單位全體教職員工的 “大合唱”,而不是個別單位和個別部門的“獨角戲”。[3]因此,在學校層面成立促進大學生全面發(fā)展委員會,院系層面成立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與管理工作小組,明確教學單位、管理和教輔后勤單位的育人工作任務。在全校形成了 “人人是育人之人,處處是育人之地”的良好育人氛圍。上海交通大學通過 “學生工作指導委員會”這個特設機構,協(xié)調黨辦、校辦、組織部、宣傳部、團委、學生處、教務處、后勤處等學生成長成才最密切相關的多個職能部門,走出了合力育人的新路,通過組織創(chuàng)新激發(fā)了工作思路,效果都相當明顯,值得各高校借鑒。
(二)把學生的需求作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源頭
從存在的問題為切入點,以黨和國家及社會的要求為目標來開展工作。從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來看,需要是個體前進和發(fā)展的內在動力因素。因此,大學生思想教育要從大學生的需求出發(fā),從存在的問題出發(fā),克服過去“不研究解決具體問題,只是抽象空洞地講理想宗旨,甚至回避問題,導致人們知道的反復講,需要講明白的不去講,疑難問題不會講,尖銳問題不敢講”[4]的現(xiàn)象。
(三)把學生事務作為做好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載體
中央文件指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堅持以人為本,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5]。努力做到堅持解決思想問題與解決實際問題相結合。人的思想問題往往與事相關聯(lián),只有解決原始問題,把事辦好,才有可能解決好思想問題。對那些家庭困難、學習困難、就業(yè)困難、情感困惑、心理脆弱的學生,教師要重點關愛,負責任地幫助他們解決現(xiàn)實困難,給予他們戰(zhàn)勝困難的勇氣和決心,而不是口號喊得震天響,行動上不見一點動靜或應付了事。在理想和現(xiàn)實的碰撞中,要求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要以學生事務為載體,務實做到既講道理又辦實事,既講原則也講人情。要幫助大學生自覺做到 “將個人前途和祖國命運相結合,自覺將增長才干與錘煉品格相結合,自覺將理想信念與艱苦奮斗相結合”[6]。
(四)把善待學生作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
在英美發(fā)達國家,學生被學校視為顧客。在商業(yè)領域,顧客就是上帝,學生不僅是受教育者,也是教育的投資者和消費者。因此,學生是學校真正的主人。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還要為了一切的學生不是一句空話。一位輔導員曾經(jīng)說過, “要和魚兒說話,就不能站在岸上”。法國教育家斯普朗格認為:“教育的最終目的不是傳遞已有的東西,而是要把人的創(chuàng)造力量誘導出來”[7]。
每一所高校都有義務為學生提供完善的軟硬件條件,讓學生擁有學習和生活的基礎。同時必須要求學校的每一名教職員工,多與學生交往交心,多與學生打成一片,廣泛組織和參與到學生的一切活動中,讓學生從中得到鼓舞,從中得到鍛煉,發(fā)自內心地熱愛自己的父母、熱愛自己的老師、熱愛自己的同學、熱愛自己學校,進而熱愛自己的祖國。
(五)把大力開展網(wǎng)絡思想政治教育作為開創(chuàng)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和創(chuàng)新平臺
當今,人們所處的世界和社會每天都在發(fā)生著巨大變化,特別是年輕的大學生,追求新知識、接觸新事物、求新求異的愿望十分強烈。學生的渴望、形勢的發(fā)展,要求各高校必須與時俱進地創(chuàng)新工作方法和工作手段。同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還要努力走到時代的前列,不只是防范、適應,更要主動出擊,引領方向。當前,大學生上網(wǎng)方式呈現(xiàn)出更加多樣、便捷的特點,網(wǎng)絡改變了大學生獲取信息和發(fā)表意見的渠道,網(wǎng)絡改變了大學生的人際交往模式,網(wǎng)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突出受教育者的主體性。
網(wǎng)絡世界的一大特點就是平等性,所以要能夠把握網(wǎng)絡技術和環(huán)境的發(fā)展趨勢,借鑒“互聯(lián)網(wǎng)+”及時改進、搶占教育的新領域和新高地。在新媒體平臺上,虛擬性的交流空間忽略了個人的身份差異,縮短了教師和學生之間的心理距離,減少了心理的防范性,很多平時說不出口的話也能直接進行交流。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借此了解到學生最真實的想法,進而有的放矢地開展思想教育工作。美國著名未來學家阿爾溫·托夫勤曾說過:“誰掌握了信息,控制了網(wǎng)絡,誰就擁有世界”[8]。
做好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個長期而艱苦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我們堅持與時俱進、大膽探索,不斷改革和創(chuàng)新方法,在工作中真正用心、用情、用力才能實實在在取得成效。沒有新的思路,就不會在工作中有明確的方向和新的動力源,更不可能把這項工作持續(xù)不懈地做好。
[1]鄭晉鳴.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 [N].光明日報,2015-07-24.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015年全國教育事業(yè)發(fā)展統(tǒng)計公報[EB/OL].2016-07-06.
[3]侯慧君.科學構建考評機制全員推動育人工作——中央財經(jīng)大學全員育人工作考評實踐探索 [J].北京教育 (高教),2009,(11):50—52.
[4]姚桓.提高科學化水平——一個新的黨建理念 [J].新視野,2012,(6):4—6.
[5]吳小嫻.貫徹 “三貼近”做好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J].科技信息,2009,(33):998.
[6]沈壯海.青年是實現(xiàn)中國夢的重要力量 [N].中國教育報,2013-05-20.
[7]蔣洪元.高校應成為培養(yǎng)和造就創(chuàng)新型人才的搖籃 [J].華東經(jīng)濟管理,2001,(1):143.
[8]丁飛悅.“微博時代”高校網(wǎng)絡德育的挑戰(zhàn)與對策分析 [J].電子測試,2013,(12):133—134.
Philosophical Considerations on Strengthening and Improving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under the New Circumstance
DAI Hongbing
(Pu’er University,Pu’er,665000,Yunnan Province)
People acquire comparatively more knowledge and think more actively in universities where many influential trends of thought originated.Therefore,it is essential to enhanc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and cultivate students’correct views on life,world outlook and values.
university;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Philosophical considerations
G641
A
1671-7406(2017)05-0113-04
2017-07-05
代紅兵 (1969—),男,普洱學院副研究員,研究方向為管理、人力資源、思想政治教育。
(責任編輯 劉祖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