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輝,于 滿,王志勇
(承德醫(yī)學院附屬醫(yī)院泌尿外科,河北承德 067000)
腎癌部分切除術后局部復發(fā)1例
徐 輝,于 滿,王志勇
(承德醫(yī)學院附屬醫(yī)院泌尿外科,河北承德 067000)
腎癌;腫瘤復發(fā);切除術
腎細胞癌又稱為腎癌,來源于腎小管上皮系統,發(fā)病機制不明確,占腎腫瘤80%-90%,是泌尿系統中第二常見惡性腫瘤。開放性腎部分切除術是腎部分切除術的標準術式,腎癌腎部分切除術后局部復發(fā)臨床少見。本院收治1例腎癌腎部分切除術后局部復發(fā)患者,現對其影像學及臨床資料進行總結分析。
患者男性,58歲,因“體檢發(fā)現右腎占位性病變40余天”于2012年1月9日入院。無肉眼及鏡下血尿,無外傷及手術史。B超檢查:右腎實質內可見直徑3.2cm的中高回聲,邊界不清,內部回聲不均勻,周邊回聲減低。CT檢查:平掃見右腎中極稍高密度病變;增強后見右腎門水平實質內類圓形高密度影,呈混雜強化,大小約3.4cm×3.3cm×3.0cm,動脈期CT值為131HU,靜脈期強化程度降低,約119HU,延遲期病灶密度低于周圍正常腎實質,為90HU。CTA:右腎可見團塊樣占位影,強化不均勻,周邊無明顯包膜。術前診斷為右腎惡性腫瘤。全麻下行11肋間切口右腎部分切除術。病理診斷:右腎透明細胞性腎細胞癌Ⅱ級,切緣未見癌殘留,未累及腎周脂肪。術后予以白介素-2 10萬單位、干擾素α-2b 300萬單位隔日一次肌注,共3個月。每半年復查一次雙腎CT。2016年3月18日復查CT:右腎術后改變,右腎實質密度欠均勻,邊緣毛糙,周圍可見條片樣密度增高影,增強掃描未見明顯強化。平掃見右腎下極稍高密度病變,并向腎外隆起,增強后見腫物皮質期明顯不均勻強化,大小約1.5cm×1.0cm×1.0cm,排泄期強化消退,呈略低密度。術前診斷為右腎惡性腫瘤。全麻下行11肋間切口右腎部分切除術(術中未阻斷腎動脈)。病理檢查:大體標本腎組織一塊,4.0cm×3.0cm×1.0cm,其上可見一直徑1.5cm的結節(jié)樣物,包膜完整,切面灰黃,質中等;鏡下見送檢腫物組織內瘤細胞排列成腺管狀,細胞體積大,多邊形,輪廓清楚,胞漿富含脂質、糖元,淡染,呈空泡狀;核小而深染,圓形,位于邊緣或中央,形態(tài)不規(guī)則,胞漿含大小不等的空泡。病理診斷:右腎透明細胞性腎細胞癌Ⅱ級,切緣已切凈,腎周脂肪未見癌侵犯。術后恢復良好,予以白介素-2 10萬單位、干擾素α-2b 300萬單位隔日一次肌注。術后12個月復查,未見腫瘤復發(fā)及轉移。
腎癌患者初診時20%已轉移,術后30%發(fā)生轉移[1],其發(fā)病率逐年升高。腎部分切除術越來越廣泛應用于局限性腎癌患者。治療早期腎癌的保留腎單位手術5年生存率為90%-100%,術后局部復發(fā)率0-10%,而≤4cm腫瘤的術后局部復發(fā)率為0-3%,具有局部復發(fā)率低、遠期生存率高、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等優(yōu)點,其安全性及有效性與根治性腎切除術相比無明顯差異,已經成為T1a期腎癌的首選治療[2]。在可以最大限度地保留腎功能的保留腎單位手術中,對肉眼觀察切緣有完整正常腎組織包繞的病例,術中無需常規(guī)進行切緣組織冷凍病理檢查。
本例腎癌患者第二次手術術后隨訪12個月,目前為止未見腫瘤復發(fā)和轉移。但因腎癌的多灶性表現與腫瘤大小、分期及分級并不直接相關,而與腫瘤組織學類型密切相關,或腫瘤在殘腎內再發(fā),或轉移灶形成,故術后局部復發(fā)、種植、轉移等不可能完全避免[3]。本例患者初次腎癌行開放性腎部分切除術后局部復發(fā),考慮腫瘤體積小、無遠處轉移、有開放手術病史,故再次行開放性腎部分切除術,術中未阻斷腎動脈,這樣既縮短了手術時間,又最大限度地保護了腎功能,效果良好,目前仍處于密切隨訪中。
[1]那彥群,葉章群,孫光.中國泌尿外科疾病診斷治療指南[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1.74-76.
[2]Lane BR,Campbell SC,Gill IS.10-year oncologic outcomes after laparoscnpic and open partial nephrectomy[J].J Urol,2013,190(4): 44-49.
[3]馮照晗,王建峰,張冠,等.腎癌腎部分切除術后局部復發(fā)及下腔靜脈瘤栓再手術1例報告并文獻復習[J].中華泌尿外科雜志,2014,35(6):438-441.
R737.11
A
1004-6879(2017)05-0434-01
2017-0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