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慧玲 郁春蘭
巧借新媒體東風 揚詩歌教學之帆*
張慧玲1郁春蘭2
新媒體環(huán)境下,一些高成本的教育資源軟件平臺受學校軟硬件設備、場地設施、教學支撐環(huán)境的影響,尚未能在所有學校中普及使用。而一些公共的軟件及平臺,雖是小成本工具卻能發(fā)揮大作用。本文闡述職校語文詩歌教學中利用小成本工具輔助教學的方法,以達到涵詠詩情、激發(fā)學生自主學習的目標。
新媒體;公共資源平臺;詩歌教學
近年來,微課評比、信息化教學大賽中專業(yè)的教學軟件及平臺上多有新媒體手段的應用。一方面,這些教學軟件平臺對學校的硬件設備、場地設施、教學支撐環(huán)境要求較高,且收費高昂,并非所有學校都能普及使用;另一方面,這些教學資源軟件、平臺大多傾向于為專業(yè)課服務,對語文等公共課則關注較少。同時,制作一堂高質量的微課或信息化教學課,往往需要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這令很多一線教師望而卻步。其實,新媒體環(huán)境下有許多網(wǎng)絡公共資源平臺和軟件,若將其適當引入到詩歌教學中來,簡單易行可操作,能極大地激發(fā)學生學習詩歌的積極性,小成本同樣可以發(fā)揮大功效。
微信如今已成為一種人們喜聞樂見和廣泛使用的社交工具。2016年調查數(shù)據(jù)顯示,中職生每天在微信上花費1~3小時的占50.5%,3~5小時的占8.9%,5小時以上的占7.9%,[1]由此可見中職生對微信的關注程度。
在課前預習上,詩歌教學可以借助微信平臺引導學生積極主動探索詩人及背景知識等。按照接受美學的理論,閱讀文學作品前讀者要“先行具備一種知識框架和理論結構,即既定的先在視野?,F(xiàn)代學生在閱讀詩歌之前結合自身閱歷體驗與知識能力儲備,同樣具有一個期待視野”[2]。教師需要引導學生提升期待視野,做好課前準備工作。目前很多學校都有自己的微信公眾號,教師可以設立詩歌鑒賞專欄,將詩人經(jīng)歷、背景介紹、詩歌鑒賞、知識鏈接等上傳,助力學生深入理解詩情。比之傳統(tǒng)的詩歌教學,新媒體的呈現(xiàn)手段更豐富、更直觀,也更具吸引力。詩歌可以配以圖畫(動畫)、音樂、劇情演繹、沙畫表演、誦讀音頻和視頻等,甚至有的詩歌還被譜成歌曲演唱,譬如廣受大眾歡迎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菩薩蠻·小山重疊金明滅》《滿江紅》《從前慢》等。這些音畫時尚的結合,以現(xiàn)代方式詮釋傳統(tǒng)詩歌,更能展現(xiàn)詩歌的無窮魅力,更接地氣,也更符合當代中職生的審美需求。
如今,新媒體環(huán)境下,人們學習的方式越來越多元化,在網(wǎng)絡時代要做到“左書右網(wǎng)”,就是要把經(jīng)典性、人文性紙本印刷型讀物與網(wǎng)絡閱讀協(xié)調起來,[3]而廣受學生喜愛的微信平臺,完全能夠以豐富的形式來實現(xiàn)提升詩歌審美內涵的教學功能。當然,如果學校校園網(wǎng)的硬件配套設施符合條件的話,還可以借用云班課、雨課堂等平臺實現(xiàn)課上、課下互動,只是在組織管理、資源整合、教師素質等方面有一定的要求。所以盡管上述平臺在信息化大賽等賽事中較為普遍地使用,但其推廣程度和教學實效尚需時日檢驗,而短平快的微信公共資源平臺恰好彌補了其不足。
詩歌重在誦讀,傳統(tǒng)教學中的誦讀大多采用聽錄音朗讀、教師范讀、全班齊讀、個人自讀、小組比賽讀等形式,形式盡管有變化,但畢竟略嫌老套。近年來,隨著國家傳承經(jīng)典、弘揚國學,加之信息化手段的不斷更新,許多唱歌、誦讀的公共資源軟件不斷涌現(xiàn),如全民K歌、為你讀詩、小易朗讀助手、我愛朗讀平臺等,只要下載手機APP,就可以實現(xiàn)錄音、傳閱、分享等功能,簡單方便易操作。據(jù)了解,目前一個用來唱歌的“全民K歌”平臺在學生中大受歡迎。事實上,這一平臺也可以用來誦讀詩歌,教師還可以向學生推薦“為你讀詩”等誦讀平臺,這些誦讀平臺中既有古今中外的名詩,也有相應的配樂;既可以聽大師、明星的示范誦讀,也可以聆聽他人上傳的作品,還可以自己配樂誦讀后上傳,發(fā)朋友圈共享,別人可以點贊。這些平臺的上傳方式非常簡便,其共享的方式也很受學生歡迎。
誦讀平臺還可以形成“同群效應”??鬃釉?,“詩可以群”,即詩歌既能表達情感,又可凝聚情感,還能推動群體的生成,起到凝結群體的作用,這也很好地揭示了詩歌的社會功能。[4]如今,傳統(tǒng)的詩歌學習與現(xiàn)代數(shù)字化技術有效結合,可以促進學生在共同讀詩的過程中學習、展示、分享,激發(fā)學生自主學詩、讀詩的動力。
近年來的云班課、雨課堂等軟件平臺,成為實現(xiàn)翻轉課堂的重要手段。但是需要具備一定條件:一是學校WiFi要保持暢通;二是要有滿足教學需要的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以及一定的教學資源;三是日常網(wǎng)站的運行、維護能及時跟上,教學所需服務器能及時搭建;四是師資水平能與軟硬件設施相匹配。滿足以上條件,教師就能在云端創(chuàng)建班群和班課空間,為學生提供移動設備上的課程資源、消息推送、作業(yè)課件、視頻資料等服務,并通過任何移動設備來管理班級和學生,通過組織討論、分享資源、答疑解惑、問卷投票、計時答題、頭腦風暴,充分實現(xiàn)教學互動。然而,從物力、財力、人力等方面來講,這都是一種高成本的互動交流。
事實上,QQ平臺也可以實現(xiàn)詩歌教學的交流分享。這是一種低成本的教學方式,只要擁有手機、電腦就可以實現(xiàn)。教師可以建立班級群,“集中解決學生存在的共性問題或者進行小范圍討論,還可以利用QQ的討論組功能與某些學生進行小組互動討論,交流的內容可以是文字、圖片、語音、視頻等”。[5]此外,教師還可以結合學生的專業(yè)特點,利用QQ群班級相冊引導學生深入理解詩情。如講授《將進酒》時,如果是美術專業(yè)的學生,教師可引導學生將自己對詩歌人物情感的理解和場景感受畫出來,然后拍攝并上傳到班級相冊里,大家互相點評;如果是旅游專業(yè)的學生,可以模擬“中國詩詞大會”為李白頒獎,為李白寫頒獎詞并進行講解,讓學生用手機拍成VCR上傳到群里,大家互點互評。繪畫和解說的過程,就是學生對詩作的理解和再創(chuàng)造的過程,就是詩歌構建的過程,學生在此過程中體悟情境,感受詩情,強化認知,提高審美。此外,QQ平臺還可以進行分組合作學習,實現(xiàn)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尤其對于年輕教師而言,這種零距離的、靈活的教學方式,更容易被學生接受,從而達到提高學生文學素養(yǎng)的目的。
[1]毛愛茹.微信對中職學生群體的影響力研究[J].科技創(chuàng)新導報,2016(12):62.
[2]嚴飛虹.光影聲色里的古典詩意——基于“未來教室”的語文古典詩歌教學初探[J].當代教育家,2016(11):47.
[3]陳亮,劉樹民.網(wǎng)絡與手機等新媒體環(huán)境下的經(jīng)典閱讀[J].圖書館雜志,2011(11):45.
[4]李宜蓬.“詩可以群”與“群可以詩”[J].文化學刊,2013(11):136-137.
[5]易麗.翻轉課堂在初中古詩文教學中的研究與應用[D].長沙:湖南大學,2015.
G712
A
1005-6009(2017)68-0053-02
1.張慧玲,江蘇昆山花橋國際商務城中等專業(yè)學校(江蘇昆山,215332)教科室主任,高級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為中職語文教育教學;2.郁春蘭,江蘇昆山花橋國際商務城中等專業(yè)學校(江蘇昆山,215332)教科室助理,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為中職語文教學。
*本文系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guī)劃立項課題“經(jīng)典閱讀促進中職校園文化建設的實踐研究——以昆山花橋國際商務城中等專業(yè)學校為例”(課題批準號:D/2015/03/142,主持人:張慧玲)、第三期江蘇省職業(yè)教育教學改革研究課題“新媒體環(huán)境下經(jīng)典閱讀育人途徑的實踐研究”(課題批準號:ZYB12,主持人:張慧玲)的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