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東臺市安豐中學 張衛(wèi)萍
走出誤區(qū),巧教文言文
江蘇省東臺市安豐中學 張衛(wèi)萍
目前,高中文言文教學走入了積累詞語、文法的誤區(qū),導致學生翻譯古文被字字落實束縛,影響其學習效果。若要走出文言文教學誤區(qū),教師則要貫徹翻譯“信、達、雅”的理念,讓學生不要拘泥字詞,在翻譯時,只要字詞解釋合乎情理,語法合理,能體現(xiàn)作者意圖即可。
誤區(qū) 文言文學習 高中語文
在文言文教學中,教師往往比較關(guān)注詞匯解釋、句子翻譯等內(nèi)容,對考試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古今異義、一詞多義、特殊句式等語法現(xiàn)象較為關(guān)注。學生在學習文言文時也往往斟字酌句,一字一句地翻譯,追求每一個字的標準答案。然而,這樣的學習卻限制了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對學生有所束縛,讓文言文教學陷入誤區(qū)。教師在教學中要改變這種情況,促使學生以“信、達、雅”為目標進行文言文學習。
部分學生在學習文言文時會問某詞的解釋是什么,在考試時,則死記硬背,追求一字不差地寫出解釋,以增強答題的準確率。殊不知這種方法雖然對考試有利,卻對提高文言文素養(yǎng)沒有太大幫助。教師在指導學生學習時,可讓學生只說出合乎情理的解釋即可,不必過分拘泥字詞解釋的標準答案。
對于《師說》中“其可怪也歟”一句,很多學生皆將“歟”翻譯成“啊,表示感嘆的語氣助詞”,在翻譯句子時,因為拘泥于“歟”的意思,故此翻譯成“這真奇怪啊”,然而這并未將句子的真正語義翻譯出來。教師應(yīng)提醒學生在翻譯時考慮上下文語境,這里將“君子”和“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進行對比,對“君子”的心理和行為進行揣測,并進行反問,體現(xiàn)出作者對“君子”的批駁。如果要讓翻譯更合乎作者原意,變得更合乎情理,則不能拘泥于每一個字的解釋,可以將這句翻譯成“難道值得奇怪嗎”,這樣更能體現(xiàn)揣測的語氣,令翻譯更為合理。除了本句子以外,還可以讓學生嘗試翻譯“其皆出于此乎”等句子,讓學生力求翻得合乎情理。
教師要提醒學生注意在翻譯字詞時要將其放入文本特定語境中思考,而不是背誦文言文詞典中的詞條。在語境不同的情況下,同一個詞可能出現(xiàn)不同的解釋,翻譯時要注重合乎情理,不要過分拘泥于得到唯一答案。
文言文語法往往是學生學習的難點,如意動用法、為動用法、使動用法等語法現(xiàn)象往往讓學生感到較難掌握。教師要提醒學生,在翻譯時,不必過分拘泥古今差異,因為根據(jù)語言學研究,和詞義相比,語法的古今差異其實并不那么明顯。部分文言文句式其實在現(xiàn)代漢語中也有沿用,只要不影響語義理解即可,不必特別說出其語法現(xiàn)象。
在學習《勸學》時,教師要求學生翻譯“蚓無爪牙之利……用心一也”,一名學生將“用心一也”翻譯成“(這是因為)用心專一”。另一名學生對此翻譯產(chǎn)生疑問,認為這里“用”是“因,由”的意思,和“覺見臥聞,俱用精神”的“用”意思一樣。同時,該學生還提出由于“用”解釋“因”,則“心”是詞性活用,從原本的名詞活用為動詞,解釋成“用心”。雖然說該學生的理解也是正確的,但是卻過于復(fù)雜,教師可以從簡教學,讓學生選擇將“用心”作為一個整體來理解,不必拘泥于古今差異。在添加“這是因為”促使語義完整之后,也能完整體現(xiàn)句子的意思。除了此例以外,在文言文中有不少詞性活用的現(xiàn)象,如名詞活用為動詞,若該文言文詞匯本身就有動詞意思,則無需將其做詞性活用理解。
在文言文教學時,要避免過分在意語法現(xiàn)象而忽略文本語義的誤區(qū),若不影響語義理解,則不必特別提出語法的古今差異之處。
部分學生在翻譯文言文時,注重字字落實,這也是文言文學習的誤區(qū)之一,嚴復(fù)提出“信達雅”的翻譯理念,只要翻譯和原文不相悖即可,不必拘泥原文形式,選擇詞語要得體,要能體現(xiàn)文章本身的古雅。在翻譯文言文時,也要注意這一點,不必字字落實,只要語義通達即可。
《阿房宮賦》中有“戍卒叫,函谷舉”一句,不少學生將其翻譯成“戍邊的士兵吶喊,函谷關(guān)被攻破”,雖然字字落實,但是卻依然沒有能夠準確地表達作者的意思。教師可以引發(fā)學生思考:“這樣翻譯讓人感覺函谷關(guān)是被戍邊的士兵攻破的,這是否合乎歷史真實呢?函谷關(guān)是被戍邊的士兵攻破的還是被項羽率軍攻破的呢?”為了讓翻譯顯得更為合理,則可以在翻譯中適當添加一些內(nèi)容,如翻譯成:“戍邊的士兵吶喊起來,(呼應(yīng)陳勝吳廣起義)(最后項羽率領(lǐng)軍隊)攻破了函谷關(guān)”,這樣的翻譯才更合乎情理。古文具有語言簡練的特點,喜歡使用壓縮語,在翻譯的過程中若要更好地體現(xiàn)作者的原意,則要注意這一點。
不少學生在翻譯時,對如何翻譯虛詞感到困惑,如“之”作結(jié)構(gòu)助詞、音節(jié)助詞時,學生容易對是否該翻譯成“的”或省略不翻譯產(chǎn)生糾結(jié)心理。教師要讓學生拋開這些顧慮,靈活翻譯,感受文言文學習的樂趣。
《語文課程標準》提出在文言文閱讀教學中,除了要考查文言文閱讀能力,更要考查學生是否了解文言文特有的文化背景,考查學生是否能用歷史眼光和現(xiàn)代觀念閱讀文本。由此可見,單純字詞翻譯絕不是文言文學習的全部,若要有效提高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能力,教師則要讓學生不拘泥于詞句的唯一解釋,而應(yīng)該在通順明白、體現(xiàn)本義的基礎(chǔ)上翻出個性。
【1】謝嗣極.走出文言文教學的誤區(qū)【J】.語文教學通訊:高中(A),2017(1)
【2】陳琳霞.三點嘗試,走出文言文教學的誤區(qū)【J】.語文世界:教師之窗,201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