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再議安大簡《詩經(jīng)》的語氣詞“氏”

        2022-01-20 07:11:08陳夢兮
        湖南科技學院學報 2021年6期
        關(guān)鍵詞:上博毛詩異文

        陳夢兮

        再議安大簡《詩經(jīng)》的語氣詞“氏”

        陳夢兮

        (湘潭大學 文學與新聞學院,湖南 湘潭 411105)

        毛詩中的語氣詞“只”,安大簡《詩經(jīng)》作“氏”。在學界研究的基礎(chǔ)上,基于三個明確的原則可以確定“只”和“氏”與其他語氣詞的關(guān)系?!笆稀贝_實即傳世文獻中的“只”。傳世文獻中的“只”“也”“兮”是三個獨立的語氣詞,分布和功能有相近之處。但“只”與“也”更加接近,這是“只”“也”歷時異文產(chǎn)生的前提。二者可以表陳述、判斷的語氣,表判斷語氣時“只”不如“也”強烈?!笆稀迸c“是”戰(zhàn)國楚簡同篇中也大量混用,有了代詞“氏”向語氣詞“只”語法化的條件。近指代詞、名詞“姓氏”之“氏”戰(zhàn)國使用“是”字形頻度高,故語氣詞由字形“氏”承擔。在戰(zhàn)國楚簡文獻中用為代詞的“氏”語法化為語氣詞的條件有兩個,一是位于陳述句末,二是謂語動詞可以帶空賓語。

        安大簡;詩經(jīng);語氣詞;氏;只

        安大簡《詩經(jīng)·柏舟》中“母也天只,不諒人只”一句,有了新的異文,引起學界討論:

        母也天只,不諒人只。 (傳世毛本)

        母可天氏,不京人氏。 (安大簡本)

        關(guān)于“只”“也”和“氏”字詞關(guān)系的爭論由來已久。王志平[1]、何琳儀[2]先生認為《孔子詩論》的“氏”讀為“只”,后來不少學者認為上古漢語中的語氣詞“只”是對“也”的訛寫或誤讀,鄔可晶先生指出“氏”讀為“只”在語音上是沒有任何問題的,并認為語氣詞“只”是存在于戰(zhàn)國、西漢文獻中的語氣詞,字形寫作“氏”[3]。黃德寬先生根據(jù)新出安大簡的異文,認為對上古漢語語氣詞“只”“也”“氏”的關(guān)系暫時還不宜作出最終結(jié)論[4]。陳萌萌先生搜集了《詩經(jīng)》中ATAT、ATBT、AT1BT2三種句式,分析AT1BT2句式的特點,認為“母也天只”即“母親啊是我的天”[5]。近日,季旭升先生也就此撰文,肯定了陳萌萌的結(jié)論[6]。

        陳文立意的根本是認為此句兩個語氣詞不同,即AT1BT2句式在表義上有特殊性。鄔可晶文中已經(jīng)指出《邶風·旄丘》“叔兮伯兮”,敦煌本作“叔也伯兮”,同一句詩可以使用不同語氣詞。另外,陳萌萌歸納的ATAT、ATBT、AT1BT2句式性質(zhì)雜糅,包含了“歸哉歸哉”(動詞謂語+語氣詞)、“寬兮綽兮”(形容詞謂語+語氣詞)、“悠哉悠哉”(形容詞狀語+語氣詞)、“日居月諸”(名詞主語+語氣詞)等多種情況,與要討論的“母也天只”(名詞主語+語氣詞)不是完全同質(zhì)的。

        季旭升先生提出的釋法,講“母也天只/母兮天也”釋為主謂句,“天”是名詞謂語,這種可能是存在的。但這跟語氣詞的使用沒有關(guān)系,“也”本身可以在名詞主語之后標志話題,也可以用在句末煞句,即便該句作“母也天也”,要解釋為“母親(這里沒有‘啊’因為句中的‘也’不攜帶語氣功能,只是標記主題)是我的天啊”也無不可,至少在語法上是成立的(如《論語》“雍也弗聞也”,句中、句末都有“也”,“雍”和“弗聞”仍然是主謂短語)。季旭升的釋讀不存在語法障礙,但句義不從毛傳而依宋儒解讀,需要更多的文獻證據(jù)證明語義是成立的。

        研究傳世毛本“母也天只”和安大簡本“母兮天氏”,都不應(yīng)孤立來看,至少是要從整句來看其語法位置。所以光看AT1BT2句式意義不大,以“母兮天氏,不諒人氏”為例,應(yīng)該表述為:語氣詞“氏1”在句中位置,附在呼語后。語氣詞“氏2”在句末位置,用于否定句,附在動詞性謂語后。然后我們再對其他出土文獻中的語氣詞“氏”進行描寫,著重從已有的出土文獻材料與傳世文獻材料中已知的語氣詞,與“氏”的用法作比對。

        一 三個原則看語氣詞“氏”

        在討論這個問題之前,我們的研究應(yīng)該明確基于以下幾個原則:

        一是共時材料異文所反映的問題與歷時材料所反映的問題不同,所以二者要分別分析,不混為一談。

        (1)《詩》云:淑人君子,其義一也。(郭店簡《緇衣》39)

        (2)《詩》云:淑人君子,其義一也。(上博簡《緇衣》20)

        (3)《鸤鳩》曰:其義一氏,心如結(jié)也。(上博簡《孔子詩論》22)

        (4)“淑人君子,其義一也?!蹦転橐?,然后能為君子。君子慎其獨也。

        (郭店簡《五行》16)

        (5)鸤鳩在桑,其子七氏。淑人君子,其宜一氏。能為一,然后能為君子,君子慎其獨。 (馬王堆帛書《五行》)

        (6)鸤鳩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儀一兮。其儀一兮,心如結(jié)兮。

        (傳世本《詩經(jīng)》)

        (7)《詩》云:淑人君子,其儀一也。(《禮記·緇衣》)

        (8)故《詩》日:“淑人君子,其儀一也;其儀一也,心如結(jié)也?!本悠浣Y(jié)于一乎?(《淮南子·詮言》)

        以上“也”“氏”的材料,(1)(2)(4)都是戰(zhàn)國共時材料,語氣詞的使用存在共性,都用“也”在句末表示確定、判斷的語氣。(3)之所以不同,是句式與(1)(2)(4)不同,隸屬于兩句,并不構(gòu)成真正的異文;而(4)的時代是戰(zhàn)國時代,(5)是西漢早期,反映的問題這段時期是從“也”到“氏”的歷時變化(也可能是底本不同)。(6)是傳世本《詩經(jīng)》,體現(xiàn)出來的是“兮”對“氏”的全面替換。(7)(8)是傳世本《禮記》和《淮南子》,均使用“也”煞句,與(1)(2)(4)相同,輾轉(zhuǎn)傳抄之后用字并沒有發(fā)生變化。

        圖1 “淑人君子,其儀一△”中語氣詞△的使用替換

        “也”和“兮”本身也存在歷時的替換關(guān)系:

        (9)摽有梅,其實七也。(安大簡《詩經(jīng)·召南·摽有梅》)

        (10)摽有梅,其實七也。(阜陽漢簡《詩經(jīng)·召南·摽有梅》)

        (11)摽有梅,其實七兮。(傳世本《詩經(jīng)·召南·摽有梅》)

        圖2 “摽有梅,其實七△”中語氣詞△的使用替換

        “也”和“只”也存在歷時的替換:

        (12)樂也君子,福禮將之。(安大簡《詩經(jīng)·周南·樛木》)

        (13)樂只君子,福履將之。(《毛詩·周南·樛木》)

        圖3 “樂△君子”中語氣詞△的使用替換

        再看本文討論的《柏舟》中的句子:

        (14)母兮天氏,不京人氏。 (安大簡本)

        (15)母也天只,不諒人只。 (傳世毛詩)

        圖4 “不諒人△”中語氣詞△的使用替換

        圖5 “母△天只”中語氣詞△的使用替換

        圖1至圖5體現(xiàn)出“只”“氏”“兮”“也”的密切關(guān)系:“也”和“兮”可以順逆雙向替換,“也”可以被“氏”替代,“氏”可以被“兮”替代,“也”“氏”都可以被替換為“只”。同時可以看出出土戰(zhàn)國《詩》類文獻使用“也”的頻率是最高的,不如傳世《詩經(jīng)》語氣詞系統(tǒng)復雜。

        二是異文現(xiàn)象可能是形、音、義相關(guān),也可能是完全不同、但用法相近的語氣詞換用。在不同文體中,甚至用法不相近的語氣詞換用也是可能的。

        這一點鄔可晶已指出:“古書中的語氣詞‘只’有‘也’的異文,并不能證明‘只’本應(yīng)作‘也’?!?/p>

        《詩經(jīng)·鄘風·柏舟》“母也天只,不諒人只”,毛傳釋為“母也天也,尚不信我”,用“天也”解釋“天只”。另外上博簡《孔子詩論》有“既曰天也”,不少學者認為是指《鄘風·柏舟》一句?!爸弧薄耙病标P(guān)系就此展開討論。即便存在同時代“母兮天氏”(安大簡《詩經(jīng)·柏舟》)換為“母也天也”(《孔子詩論》)的語言事實,也并不證明這兩句語氣相同。因為前者是詩歌體,后者是評論體,眾多文獻材料顯示古人“引用”并不完全照搬,所以不同語體使用不同語氣詞是完全可能的。

        三是共現(xiàn)或連用的字,應(yīng)該視作兩個詞。

        同句共現(xiàn)或連用的語氣詞,宜視作兩個詞。如今本《詩經(jīng)》“河水清且漣猗”,安大簡本作“河水清且漣可”(戰(zhàn)國楚簡中的“兮”均寫作“可”);《尚書·泰誓》“斷斷猗”,《大學》引作“斷斷兮”,都是“猗”“兮”異文,且古文字字形上“猗”“兮”都是從可得聲的字。但《呂氏春秋》記載南音之始“候人兮猗”,語氣詞“兮”“猗”連用,就不能說“兮”“猗”是同一詞。

        上文(1)(2)(4)(5)反映了“氏”“也”的歷時替換。但上博簡《孔子詩論》“其義一氏,心女(如)結(jié)也”,既然“氏”“也”共現(xiàn),他們就應(yīng)判定為兩個不同的語氣詞。

        上文(6)可見“兮”和“氏”異文現(xiàn)象。但由于安大簡本《詩經(jīng)》“母兮天氏”,“兮”“氏”共現(xiàn),即使有二者歷時異文,也不能把二者作同一考慮。

        所以,今本《詩經(jīng)·柏舟》“母也天只”、《左傳·襄公二十七年》“諸侯歸晉之德只,非歸其尸盟也”,語氣詞“也”“只”共現(xiàn),他們就不應(yīng)該是同一個詞。即便存在共時或歷時異文,我們也宜從“用法相近”進行考慮。

        綜上我們可以知道:氏≠也,氏≠兮,只≠也。

        然而,只有“氏”“只”作為語氣詞尚未共現(xiàn),且有異文,語音上又相近,這個異文可能記錄的是同一個語氣詞。鄔可晶的說法是完全正確的。

        《楚辭·大招》全篇都使用語氣詞“只”,其中有2句與“兮”共現(xiàn):“魂兮歸來,恣所擇只”“魂兮歸來,正始昆只”;有26句與“乎”共現(xiàn)。除此之外該篇沒有其他語氣詞。而“乎”在不表傳疑時與“兮”是相同的,也有異文,華建光懷疑是同一語氣詞的不同寫法[7]。這種“兮/乎”與“只”共現(xiàn)的強烈偏好,與安大簡“母兮天氏,不諒人氏”聯(lián)系起來看,“氏”的用法也是與“只”相近的。

        二 傳世文獻中的“只”

        語氣詞“只”不見于出土文獻,在傳世文獻中數(shù)見。王顯認為語氣詞“只”表示深切悲痛的感情色彩,并指出“軹”“枳”“咫”都是“只”的借字[8]。

        傳世文獻中的語氣詞“只”可分為三類。

        一是位于句中:

        (1)樂只君子,福履將之?!睹姟ぶ苣稀湍尽?/p>

        (2)樂只君子,邦家之基?!睹姟ば⊙拧つ仙接信_》

        (3)樂只君子,殿天子之邦。《毛詩·小雅·采菽》

        傳世文獻語氣詞“只”僅在以上三例用于句中。“樂只君子”的“只”在安大簡寫作“也”?!皹分痪印笔且粋€主謂易位句,“只”附在形容詞謂語上。這種主語后置式在《詩經(jīng)》中常見于“矣”:

        (4)展矣君子,實勞我心。(《毛詩·邶風·雄雉》)

        (5)允矣君子,展也大成。(《毛詩·小雅·車攻》)

        (6)哿矣富人,哀此惸獨。(《毛詩·小雅·正月》)

        (7)皇矣上帝,臨下有赫。(《毛詩·大雅·皇矣》)

        (8)休矣皇考,以明保其身。(《毛詩·周頌·訪落》)

        曹銀晶認為這種“矣”表“狀態(tài)如此”和“感嘆”[9]。而“允矣君子”上博簡《緇衣》、郭店簡《緇衣》和漢石經(jīng)均作“允也君子”。由句中“也→矣”“也→只”的歷時替換,可知今本主語后置式、附在形容詞后的“只”和“矣”,出土文獻都作“也”?!耙病薄耙印笨梢赃B言為“也已矣”,屬于連用,且二者區(qū)別明顯,這里不能由二者的替換關(guān)系就將二者等同?!耙病薄爸弧蓖瑯?。

        所以,目前可信的材料,“只”是只位于句末的。最常見“只”附在謂語后。黃易青強調(diào),這種謂語后的“只”不等于“也”,但可以換作“兮”[10]。

        (9)母也天只,不諒人只。(《毛詩·鄘風·柏舟》)

        (10)仲氏任只,其心塞淵。(《毛詩·邶風·燕燕》)

        (11)諸侯歸晉之德只,非歸其尸盟也。(《左傳·襄公二十七年》)

        (9)中兩個“只”,作用實際上是不同的。前一個“只”位于句中,附在呼語;后一個“只”位于句末,附在VP謂語上。

        與“只”類似,“兮”經(jīng)常附在呼語上[7]60如《論語》“鳳兮鳳兮,何德之衰?”

        “母也天只”(“母兮天氏”)的“只/氏”附在呼語上。可以附在呼語上的語氣詞有“也”“兮”和“乎”;在詩歌體中,附在呼語后的是“兮”,即“只/氏”與“兮”附在呼語上這一點與“兮”相近。安大簡“母兮天氏”可知,“兮”與“氏”的功能可能存在不同。

        (10)鄭箋:“任,以恩相親信也?!惫势渲械摹爸弧备皆趧釉~謂語后,又見于《楚辭·大招》“代水不可涉,深不可測只?!边@里“也”和“兮”語法上都成立,只是作用不同:“也”表確定,“兮”是語氣的拖拽和延長。

        (11)的“只”位于敘述句句末,所附謂語是動賓短語。后一句是表判斷的“非VP也”,“只”在前一句應(yīng)也加強判斷和確定的語氣。文獻中常見“VP也,非VP也”句:

        (12)是不為也,非不能也。(《孟子·梁惠王上》)

        (13)王曰:“無畏!寧爾也,非敵百姓也?!?(《孟子·告子下》)

        對比“諸侯歸晉之德只,非歸其尸盟也”,這個“只”應(yīng)該是與“也”功能相同,但所表判斷和確定不如“也”強烈。

        另外,“只”還與“且”連用,用于句末:

        (14)其虛其邪,既亟只且。(《毛詩·邶風·北風》)

        (15)右招我由房,其樂只且。(《毛詩·王風·君子陽陽》)

        要了解“只且”的功能,先要解釋《詩經(jīng)》中的“且”。

        (16)不見子都,乃見狂且。(《毛詩·鄭風·山有扶蘇》)

        (17)椒聊且,遠條且。(《毛詩·唐風·椒聊》)

        單獨的語氣詞“且”,(16)附在動詞謂語之后;(17)毛傳:“條,長也。”兩個“且”,前一個在句中,附在名詞主語上,后者位于句末,附在形容詞謂語上?!耙睬摇睘檎Z氣詞連用,張玉金指出“只且”起加強詠嘆的作用,“且”也應(yīng)起加強詠嘆的作用[11]。朱承平曾提出“陳述語氣詞>疑問語氣詞>反問語氣詞>感嘆語氣詞(>讀作‘先于’)”的連用規(guī)則[12]。楊永龍指出這種序列是因為可以在陳述句末尾增加相關(guān)句類標記轉(zhuǎn)換為疑問句、反問句、感嘆句[13]。如果“只”是陳述語氣詞,“且”有可能是表感嘆的語氣詞,“只且”類似“也夫”“也哉”。

        語氣詞連用中“也”“矣”二字較為活躍,其中連用序位第一字“也”是最常見的,如也哉、也矣、也夫……[7]127,不存在“兮”與其他語氣詞組合的例子。所以“只且”的“只”,功能與“也”近,與“兮”遠。

        除了“只”,文獻中還有其變體“咫”和“軹”:

        (18)吾不能行咫,聞則多矣。(《國語·晉語》)

        (19)是知天咫,安知民則?(《國語·楚語》)

        (20)許由曰:“而奚來為軹?”(《莊子·大宗師》)

        (18)今本作“吾不能行也咫”,王引之《經(jīng)傳釋詞》改為“吾不能行咫”,并指出“咫猶耳也”?!板搿迸c“矣”共現(xiàn),是典型的“咫”表靜止性事實,“矣”表變動性事實。出土文獻中也常見“也”與“則/而……矣”的搭配:

        (21)嘆,思之方也。其聲變,則心從之矣。(上博簡《性情論》20)

        (22)明目而視之,不可得而見也;而德氣塞于四海矣。(上博簡《民之父母》簡5-6)

        這里(18)的“咫”與(21)(22)的“也”用法相同。

        (19)“是……咫”,與典型的判斷句“是……也”也相同。古書中也不乏類似(19)的句式,如“是賢君也,安可伐?(《戰(zhàn)國策·中山策》)” ,“咫”的位置用“也”。

        (20)《莊子》一例“軹”用于提問句,“也”也有這個功能,而“兮”只用于陳述句。上面(18)至(20)例的“咫”與“軹”都與“也”功能相近。

        還有一種“枳”“咫”用在句中,楊樹達認為相當于“則”的用法[14]:

        (23)德枳維大人,大人枳維公,公枳維卿,卿枳維大夫,大夫枳維士,登登皇皇,君枳維國,國枳維都,都枳維邑,邑枳維家,家枳維欲無疆。(《逸周書·小開》)

        這些“枳”都在句中,附在名詞主語之后,并且與“維”組合?!耙病薄百狻倍伎梢愿皆诿~主語之后。

        傳世文獻中的語氣詞“只/氏”出現(xiàn)次數(shù)不多,但經(jīng)過逐一分析,可知“只”的用法一類接近“也”,一類接近“兮”。

        上文提到由于共現(xiàn),“只≠也”“只≠兮”,通過比對發(fā)現(xiàn)此結(jié)論不誤。傳世文獻中的語氣詞“只”是一個獨立的語氣詞,戰(zhàn)國時期寫作“氏”,它與也、兮有相同處,也有不同處。因三者有相同處,便存在歷時替換的現(xiàn)象。“只”“也”功能上的相近,歷時的替換也十分合理??傮w上,傳世文獻中的語氣詞“只”與“也”功能更為接近,但所表判斷和確定不如“也”強烈。

        三 出土文獻中“氏”

        表2 清華簡《系年》篇“是”“氏”的使用情況

        表3 清華簡《子儀》篇“是”“氏”的使用情況

        表4 清華簡《四告》篇“是”“氏”的使用情況

        表5 上博簡《彭祖》篇“是”“氏”的使用情況

        《系年》《子儀》《四告》偏向于用本字,《彭祖》相反。

        郭店簡《緇衣》簡3“好氏貞植”,上博簡《緇衣》簡2作“好是正植”。

        另外,上博簡《緇衣》同篇簡9“氏”還用為代詞:“集大命于氏身?!备鶕?jù)馮勝君的研究,上博簡《緇衣》和《彭祖》為同一書手所書寫[15]?!杜碜妗贰笆稀弊x作“是”,“是”讀作“氏”?!毒l衣》“氏”用為代詞,與《彭祖》是相同的。

        從數(shù)據(jù)上來看,以上統(tǒng)計數(shù)量較少,職能分立并不明顯。但在安大簡《詩經(jīng)》中,二字的使用有較為明顯的分工:

        表6 安大簡《詩經(jīng)》篇“是”“氏”的使用情況

        在《葛覃》一篇“是刈是濩……言告師氏”,“氏”和“是”承擔了不同的功能。

        同篇之內(nèi)使用“是”“氏”表相同的詞,見于以下四篇:

        表7 上博簡《曹沫之陳》篇“是”“氏”的使用情況

        《曹沫之陳》唯一的一例“氏”見于簡64:

        (1)莊公曰:“沫,吾言氏不,而毋惑諸小道歟?吾一欲聞三代之所。”

        其中“氏”的讀法及所處句子的斷句都有爭議。李零讀“氏不”為“是否”,陳劍讀“氏”為“寔”(是語氣詞,始于王引之《經(jīng)傳釋詞》卷九“是,猶寔也”。),單育辰將此句釋為“實在不正確”[16]。陳斯鵬引《左傳》“其君是惡,其民何罪”,認為“是”表強調(diào)[17]。諸家將“氏”看作表強調(diào)的詞不誤。

        表8 清華簡《管仲》篇“是”“氏”的使用情況

        表9 上博簡《季庚子問于孔子》篇“是”“氏”的使用情況

        表10 上博簡《凡物流形》甲篇“是”“氏”的使用情況

        表11 上博簡《凡物流形》乙篇“是”“氏”的使用情況

        以上諸篇均是“是”“氏”表代詞是,不用為“氏”。同樣的現(xiàn)象也見于新蔡簡;

        (2)擇日于是期。(新甲三·4)

        (3)以其不安于氏處也。(新甲三·132)

        “是”“氏”都用為指示代詞,不用為“氏”。因為代詞“是”本身是一個高頻詞,而“氏”是低頻詞,所以用為“是”例證更多。

        數(shù)量上是使用“是”字形偏多,其原因還有待研究。

        使用“是”或“氏”同一種字形,用為不同的詞,見于以下三篇:

        表12 上博簡《子羔》篇“是”的使用情況

        表13 上博簡《容成氏》篇“是”的使用情況

        表14 上博簡《鮑叔牙與隰朋之諫》“是”的使用情況

        可以看出都是使用“是”這個字形,大部分也還是用作“是”。

        《孔子詩論》僅使用“氏”,5例均用為代詞“是”。其中簡22“其儀一氏,心如結(jié)也。”也是比較重要的材料。《孔子詩論》和《子羔》二篇是同一書手書寫的,但《孔子詩論》僅使用“氏”,《子羔》僅使用“是”,應(yīng)該是底本的不同。

        通過以上統(tǒng)計,我們可以看出如下事實:戰(zhàn)國楚簡中除了個別篇目外,“是”“氏”沒有明顯的職能區(qū)分。有時二者出現(xiàn)在同一篇中,混用;有時一篇中僅使用其中一字,根據(jù)底本不同會有偏好,但更多地使用“是”這個字形。

        在這種混用前提下,用為代詞的“氏”有機會語法化為語氣詞,由字形“氏”承擔分化出來的語氣詞功能。

        四 從代詞到語氣詞的語法化

        王引之《經(jīng)傳釋詞》“些”條指出“斯”“呰”都訓為“此”,且聲音相近,“二者又皆為語詞”,可見一些指示代詞與語氣詞有密切關(guān)聯(lián)。王志平提指出些、斯、此、只、是聲音和用法皆近,應(yīng)為同源,又說“這些字又都有指代詞的用法,語助詞的用法應(yīng)當是由代詞虛化而來”。[18]漢語中的語氣詞絕大多數(shù)來源于實詞,其中極大一部分語氣詞來源于代詞。呂叔湘指出古代漢語語氣詞“焉”由指示代詞演變而來,因此“焉”帶有指示引人注意的語氣[19]。劉利、李小軍指出來源于代詞的語氣詞有有者、焉、爾、是、諸[20]。方友國對先秦漢語語法化現(xiàn)象進行了系統(tǒng)研究,其中涉及語氣詞其、斯、而的語法化過程[21]。

        方友國指出處于“句末位置”是轉(zhuǎn)化為語氣詞的原因:

        一般來說,句末是“乎”“哉”“焉”“也”等語氣詞的特定位置……這種“為”因處于句末的位置關(guān)系,必然向語氣詞轉(zhuǎn)化。先秦漢語中,句末位置本身也有使某些詞轉(zhuǎn)化為語氣詞的特殊作用,如常處于句末的指示代詞“諸”“焉”往往具有語氣詞特定就是證明。

        “氏(是)”和“此”作為指示代詞,可以作賓語,但以作介詞賓語如“以此”“以是”“于此”“于是”為常見。作動詞賓語二者都可以位于句末:

        (1)叔孫指楹,曰:“雖惡是,其可去乎?”(《左傳·昭公元年》)

        (2)武子疾,命顆曰:“必嫁是。”(《左傳·宣公十八年》)

        (3)晏嬰聞之,曰:“君固無勇,而又聞是,弗能久矣?!保ā蹲髠鳌は骞四辍罚?/p>

        (4)今其人在是,勝也何敢言事?(《戰(zhàn)國策·趙策三》)

        (5)子能行是,以事寡人者畢矣。(《戰(zhàn)國策·趙策三》)

        (6)于予與改是。(《論語·公冶長》)

        (7)曰:“姑舍是。”(《孟子·公孫丑上》)

        (1)~(7)的“是”位于分句句末,作為動詞賓語。“是”作動詞賓語,在上古漢語中,一般是前置的。趙遠遠指出《詩經(jīng)》時期“是”作為動詞賓語需要前置,但在《左傳》里已經(jīng)有了不前置的例子[22]。位于陳述句末,這是代詞“是”語法化的條件。代詞“是”語法化的另一個條件是,所在句的動詞既可以帶賓語,也可以帶空賓語。下面兩例可以體現(xiàn)語法化過程,(11)中的“是”是代詞,作“行”的賓語;(12)的“咫”是語氣詞:

        (11)子能行是,以事寡人者畢矣。(《戰(zhàn)國策·趙策三》)

        (12)吾不能行咫,聞則多矣?!秶Z·晉語》

        (11)中位于句末的代詞“是”逐漸虛化為(12)句末語氣詞,語法化的動因一是代詞“是”作謂語動詞賓語,二是代詞“是”不前置,位于句末,三是動詞“行”本身可以帶空賓語。

        (13)許由曰:“而奚來為軹?”《莊子·大宗師》

        郭象注:“崔云:‘軹,辭也?!钤疲骸且??!蔽鲿x李頤以“是”釋“軹”,可作為代詞“是/氏”演變?yōu)檎Z氣詞“只”的佐證。

        [1]王志平.《詩論》發(fā)微[M]//華學(第6輯).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3.

        [2]何琳儀.滬簡《詩論》選釋[M]//新出楚簡文字考.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7.

        [3]鄔可晶.上古漢語中本來是否存在語氣詞“只”的問題的再檢討——以出土文獻所見辭例和字形為中心[M]//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第6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

        [4]黃德寬.新出戰(zhàn)國楚簡《詩經(jīng)》異文二題[J].中原文化研究,2017(5):5-9.

        [5]陳萌萌.從出土材料探究《毛詩》之三種句式[D].“國立”臺灣大學,2019.

        [6]季旭升.從安大簡與上博簡合證《孔子詩論》“既曰天也”評的應(yīng)是《鄘風·君子偕老》[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5):71-75.

        [7]華建光.戰(zhàn)國傳世文獻語氣詞研究[M].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13.

        [8]王顯.談虛詞“只”和“軹”、“枳”、“咫”[M]//語言研究與應(yīng)用.北京:商務(wù)印書館,1992.

        [9]曹銀晶.也、矣、已的功能及其演變[D].北京大學,2012.

        [10]黃易青.上古詩歌語氣助詞“只”“些”“斯”“思”“止”的詞源[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2018(1):49-59.

        [11]張玉金.出土先秦文獻虛詞發(fā)展研究[M].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16.

        [12]朱承平.先秦漢語句尾語氣詞的組合及組合層次[J].中國語文,1998(4):299-303.

        [13]楊永龍.先秦漢語語氣詞同現(xiàn)的結(jié)構(gòu)層次[J].古漢語研究,2000(4):23-29.

        [14]楊樹達.詞詮[M].北京:中華書局,1979.

        [15]馮勝君.郭店簡與上博簡對比研究[M].北京:線裝書局, 2007.

        [16]單育辰.《曹沫之陳》文本集釋及相關(guān)問題研究[D].吉林大學,2007.

        [17]陳斯鵬.戰(zhàn)國簡帛文學文獻考論[D].中山大學,2005.

        [18]王志平.《詩論》發(fā)微[M]//華學(6).北京:紫禁城出版社, 2003.

        [19]呂叔湘.文言虛字[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62.

        [20]劉利,李小軍.主觀性與語氣詞“焉”的語法化[M]//漢語史研究集刊(10).成都:巴蜀書社,2007.

        [21]方有國.先秦漢語實詞語法化研究[M].成都:巴蜀書社, 2015.

        [22]趙遠遠.近指指代詞“是”和“此”[D].溫州大學,2011.

        H109.2

        A

        1673-2219(2021)06-0119-06

        2021-06-15

        2019年度湖南省社會科學成果評審委員會一般項目“湖南出土戰(zhàn)國楚簡研究”(項目編號XSP19YBZ 117)。

        陳夢兮(1987-),女,四川自貢人,講師,博士,研究方向為古文字學。

        (責任編校:潘雁飛)

        猜你喜歡
        上博毛詩異文
        安大簡《詩經(jīng)》虛詞異文考略
        北方論叢(2022年4期)2022-07-20 01:43:34
        楚文字訛混現(xiàn)象舉隅
        文物春秋(2022年2期)2022-05-19 08:19:00
        夜讀(二)
        中學生報(2022年5期)2022-04-29 20:00:37
        談《紅樓夢》第三十四回的一處異文——讀紅零札
        紅樓夢學刊(2020年4期)2020-11-20 05:52:12
        從出文看《毛詩正義》單疏本到十行本的演變
        天一閣文叢(2020年0期)2020-11-05 08:28:16
        安大簡《詩經(jīng)·召南·小星》異文考辨
        《太上洞淵神咒經(jīng)》異文考辨
        壽縣朱家集銅器銘文“”字補釋
        簡帛(2015年2期)2015-06-28 15:30:16
        “可”字在《上博》簡的用法與詮釋
        羅定《龍龕道場銘》碑異文考辨
        西南學林(2012年1期)2012-11-12 12:57:52
        亚洲综合精品成人| 就爱射视频在线视频在线| 精品国产精品三级精品av网址| 好看的欧美熟妇www在线| 美女在线国产| 女同性恋亚洲一区二区| 中文字幕一区久久精品| 好吊妞无缓冲视频观看|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无码视频| 久久国产A∨一二三| 日韩精品极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亚洲无av在线中文字幕 | 拍摄av现场失控高潮数次| 免费一级a毛片在线播出| 丰满巨臀人妻中文字幕| 欧美性猛交aaaa片黑人| 国产亚洲人成a在线v网站| 久久久一本精品99久久| 亚洲码专区亚洲码专区| 久久精品国产字幕高潮| 理论片87福利理论电影| 久久久久久岛国免费网站| 精品人妻少妇丰满久久久免| 人妻少妇久久久久久97人妻| 好大好硬好爽免费视频| 久久精品国产av大片| 亚洲av香蕉一区二区三区av| 丰满少妇被粗大的猛烈进出视频| 国产亚洲欧美成人久久片| 高清亚洲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亚色中文字幕剧情|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人妖| 久久久综合九色合综国产| 国产三级视频在线观看国产| 99国产精品99久久久久久| 日日躁夜夜躁狠狠躁超碰97 | 亚洲av成人综合网| 无码天堂在线视频| 最好看的亚洲中文字幕| 国产精选污视频在线观看| 男人阁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