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丹
〔摘要〕同伴侵害是指個體受到同伴攻擊的經歷,包括身體侵害、言語侵害、關系侵害及財物侵害四種類型。研究表明,同伴侵害會給兒童帶來多方面的傷害,影響兒童身心的健康發(fā)展。本文對近十年國內同伴侵害的相關研究進行梳理,全面介紹了同伴侵害的特點、影響因素及危害,并在分析已有研究的不足的基礎上對未來同伴侵害研究的方向進行了展望,以求為兒童同伴侵害的預防與干預提供理論指導及依據。
〔關鍵詞〕同伴侵害;研究述評;展望
〔中圖分類號〕G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2684(2017)08-0004-04
一、引言
同伴和家庭是兒童發(fā)展的兩個重要影響因素,關于藥物成癮的一項研究表明,當父母吸食毒品而朋友不吸時,青少年吸食的數量僅為17%;但當同伴吸食毒品而父母不吸食時,青少年吸食的比率則高達56%。由此可見,同伴對青少年的影響作用非常大。近些年,同伴侵害作為對兒童成長發(fā)展帶來不利影響的重要因素,受到日益廣泛的關注。同伴侵害不僅嚴重影響受侵害者身心的健康發(fā)展,還會對攻擊者、旁觀者的人格及學習成績產生消極效應[1]。有關研究也表明,遭受到多重侵害的兒童在理解記憶任務中的表現更差,且表現出較差的生態(tài)學執(zhí)行功能[2]。本文旨在通過對近十年兒童同伴侵害相關研究進行系統(tǒng)梳理,全面介紹同伴侵害的概念特點、影響因素及可能產生的危害,并在此基礎上分析已有研究的不足,對同伴侵害未來研究進行展望,為兒童侵害行為的有效預防和干預提供理論依據。
二、同伴侵害的概念和特點
(一)同伴侵害的概念
同伴侵害在國外的研究中經常使用peer victi-mization和peer harassment兩種表達方式,近幾年國內研究者大多選用前者。國內外關于同伴侵害的研究因其關注點不同,所進行的定義也各不相同。Beran和 Violato[3]提出,同伴侵害(peer harassment)是一種來自同伴的攻擊行為,包括身體侵害、言語侵害以及社會疏離行為三種類型。而中國一項對3~5歲幼兒的研究發(fā)現,侵害的類型不僅包括身體侵害、言語侵害和關系侵害,還包括財物侵害[4],這是與國外研究有所區(qū)別之處。
本文根據以往研究,對同伴侵害采用如下定義:同伴侵害(peer victimization)是指個體受到同伴攻擊的經歷,包括身體侵害、言語侵害、關系侵害及財物侵害四種類型。另外,早期對同伴侵害的探討大多源于攻擊或欺負的研究,但侵害與攻擊還是有所差別的,侵害更加關注受侵害的個體及其經歷的發(fā)生發(fā)展,而受侵害者和受攻擊者也并不是完全相同,受侵害者在一定程度上是受攻擊者中的一類[4]。
(二)同伴侵害的特點
1.同伴侵害的普遍性
由于早期對同伴侵害的研究未從攻擊和欺負等研究中分離開來,對同伴侵害的定義與研究方式各有不同,其研究結果也自然有所不同,但諸多研究均表明,同伴侵害行為的發(fā)生具有普遍性。我國一項研究發(fā)現超過70%的兒童曾受到過身體、關系等方面的同伴侵害,在童年中期約2%的兒童頻繁遭受關系侵害,約10%的兒童頻繁遭受身體侵害[5]。對兒童早期同伴侵害的觀察研究也發(fā)現,同伴侵害是幼兒和小學一年級普遍存在的現象[6]。其中,對于3~5歲間的幼兒來說,其身體侵害相比言語關系、財物侵害發(fā)生得更為頻繁[4]。
2.同伴侵害的穩(wěn)定性
同伴侵害的穩(wěn)定性是指受侵害個體在群體中所處地位是否保持不變。有研究表明,身體侵害和關系侵害呈現中等程度的穩(wěn)定性,其中,身體侵害的個體差異早在童年早期就已變得穩(wěn)定,在童年早期就表現出高水平身體侵害的個體在其后的發(fā)展歷程中很難改變其受侵害地位[7]。因此,同伴侵害的這一特點提醒我們,應對兒童早期的同伴侵害予以及時關注,防微杜漸,以避免同伴侵害對兒童造成長久持續(xù)性的傷害。
三、同伴侵害的影響因素
(一)社會行為
兒童社會行為會對其與同伴的互動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退縮、內向或攻擊性個體往往不受到同伴的歡迎,受到排斥,并有可能伴隨同伴侵害,而同伴侵害行為又會使得同伴排斥行為加劇[8],產生一種惡性循環(huán)。表現出害羞—敏感行為、攻擊—破壞行為能夠顯著正向預測青少年身體侵害,且相對于身體侵害,表現出行為缺陷的青少年更容易遭受關系侵害[9]。另外,董會芹和張文新[10]對575名青少年同伴侵害的研究表明,問題行為在兒童社會能力和半年后身體侵害之間起到完全中介作用。
(二)學業(yè)成就
在我國,無論是家長、學校還是社會都非常看重兒童的學習成績,對好學生的衡量標準也很大程度的偏向對學習的評定,而這種重學業(yè)的價值觀常常對兒童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在班級中學習成績好往往是兒童受到歡迎的一個重要原因。學業(yè)不良的兒童很可能因此受到群體的拒絕,甚至處于同伴侵害的危險當中[9]。
(三)人際關系
一般情況下,能夠建立積極人際關系的兒童,往往具有良好的社會交往技能,使其與同伴較少面對矛盾及沖突的場面,同時,處于社交有利地位的個體,為了維持其自身形象也會較少表現出攻擊性行為[11]。而消極的人際關系則會導致兒童面臨群體的否定,并受到同伴的排斥與侵害。
(四)性別
苑春永,邵愛惠和梁麗嬋[8]等人對766名初中生進行了為期三年的交叉滯后研究,結果發(fā)現早期同伴排斥可以預測隨后的同伴侵害,早期同伴侵害也可以預測隨后的同伴排斥。但這兩種作用模式都受到性別的調節(jié),對女生來說,初一的同伴侵害影響初二的不愛社交;對男生來說,早期同伴侵害對隨后的不愛社交沒有顯著的預測作用。而張文新,陳亮和紀林芹[12]等對小學兒童的研究表明,男生的身體侵害與關系侵害水平均顯著高于女生,與身體侵害相比,關系侵害的性別差異程度較小。但是,也有研究發(fā)現,同伴侵害的一般發(fā)展趨勢中男女兒童表現出很大的一致性,而非差異性[7]。
(五)家庭
家庭是兒童社會化的重要影響源,許多不良家庭因素會對兒童的社會適應發(fā)展產生阻礙。當父母采用消極教養(yǎng)方式時,會減少父母與兒童之間的情感交流,父母不能對兒童起到指引和保護作用,兒童也不能接受人際交往、問題解決策略等方面技能的教育,這些方面能力的缺失會增大同伴侵害發(fā)生的概率[13]。
四、同伴侵害對兒童的危害
(一)同伴侵害導致攻擊行為的產生
兒童在面對來自同伴的侵害時,往往采取不同的應對策略。雖然有些兒童能夠正確處理受到的侵害行為,但仍有一些兒童在受到侵害后不知如何應對。研究表明,對于這些兒童,當其受到侵害時,可能產生生氣等直接而強烈的消極情緒體驗,這會導致他們采取更多無效的策略——外向策略,將自身的憤怒通過攻擊他人發(fā)泄出去[4,14]。因此,幫助兒童學會如何選擇正確的應對策略,有助于預防或降低兒童的受侵害和攻擊行為。
(二)同伴侵害影響良好人際關系的形成
社會交往無論是對兒童還是成人都是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良好的人際關系能夠促進個體身心的健康發(fā)展。而兒童間侵害行為,不僅會在短時間內對兒童產生消極效應,更有可能對其未來人際關系的建立產生阻礙,對兒童的社會適應結果產生影響[15]。同伴侵害不僅對同伴排斥產生較大的影響,同時可能導致女生對社會交往變得越來越冷漠,對其人際關系產生長期影響[8]。
(三)同伴侵害影響自我概念的構建
自我概念是兒童對自身的理解和認知,良好積極的自我概念有助于建立兒童的自信心和自尊,促進兒童健康成長。劉娟,陳亮和紀林芹[16]等人研究發(fā)現,身體、關系侵害都可以負向預測兒童的社交和一般自我概念,關系侵害比身體侵害的影響更大。也就是說,同伴侵害尤其是關系侵害會對兒童自我概念的積極構建產生不良影響。此外,還有研究表明,身體侵害可以通過社交內控和軀體外控的中介作用間接影響自我概念的水平,也可以直接影響自我概念,關系侵害則直接影響自我概念的發(fā)展[17]。
(四)同伴侵害引起情緒適應不良
身體侵害和關系侵害都能預測兒童的情緒適應問題,兒童的身體侵害、關系侵害水平越高,其孤獨感、社交焦慮以及抑郁水平越高[12]。還有研究表明,同伴侵害分別與同伴接納、整體自尊存在負相關,與孤獨感存在正相關;同伴接納、整體自尊對同伴侵害和孤獨感之間的關系均存在中介作用[18]。兒童遭到同伴侵害,常常對其進行內向歸因,產生無助感,進而導致情緒適應不良,而情緒適應不良,則有可能進一步增加兒童同伴侵害的危險。
五、研究不足及展望
(一)縱向研究的深入
目前,針對同伴侵害的研究已經有了一定數量的研究成果,但大多數都是以橫斷研究的方式進行,這導致無法對同伴侵害的發(fā)展趨勢及其產生的原因和危害得到確切、有效、系統(tǒng)的結論。未來的研究應重點考察同伴侵害的縱向發(fā)展效應,從而對同伴侵害發(fā)生發(fā)展有更為正確的了解和認識。
(二)多系統(tǒng)的交互影響
根據生態(tài)系統(tǒng)理論,個體的成長受到多系統(tǒng)的影響?,F有研究大多選取其中某一系統(tǒng)進行探討,研究其對兒童同伴侵害的影響,但各個系統(tǒng)間對兒童的影響效應并不是完全獨立的,之間存在一定的相互作用,因此對個體同伴侵害的研究也應綜合考慮各個系統(tǒng)間的交互效應,而不應該將各個系統(tǒng)分開獨立考察。
(三)網絡侵害的探討
隨著互聯網的發(fā)展,網絡時代的同伴侵害也開始有所不同,網絡侵害(cyber victimization)是指在網絡媒介平臺,借助電子設備如手機、電腦等所實施的侵害行為。作為網絡背景下的一種侵害形式,網絡侵害可以看作是現實同伴侵害的一種延伸,其研究已經開始成為心理學研究者的關注焦點。在有關網絡侵害與網絡攻擊行為的相關研究中發(fā)現,在網絡背景下,當兒童感受到同伴壓力如同伴拒絕和網絡侵害時,有可能導致一些兒童產生消極情緒,并采取不利的策略來處理這些壓力,產生網絡攻擊行為[14]。由此可見,網絡侵害也會導致兒童的不良行為,網絡侵害對兒童的不利作用也是不容忽視的,對于網絡侵害的研究有待進一步深入。此外,網絡侵害與現實侵害的形式與特點有何相似與不同之處,其與現實侵害產生的原因和影響因素是否一致?這些問題都是我們需要去認真探討的,只有詳細了解網絡侵害與現實侵害的個中差異,才能根據其特點,對兒童同伴侵害產生的心理及行為問題對癥下藥。
參考文獻
[1]Newman M L,Holden G W,Delville Y. Isolation and the stress of being bullied. [J]. Journal of Adolescence,2005,28(3):343-357.
[2]劉佳佳,曹楓林,陳倩倩,等. 遭受多重侵害兒童的執(zhí)行功能[J]. 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2012,26(3):215-219.
[3]Beran T N,Violato C A. Model of childhood perceived peer harassment:analyses of the Canadian National Longitudinal Survey of Children and Youth Data. [J]. The Journal of Psychology,2004,138(2):129-147.
[4]董會芹. 3-5歲兒童同伴侵害的一般特點及其與應對策略的關系[D]. 山東師范大學,2007.
[5]Snyder J,Brooker M,Patrick M R,et al. Observed peer victimization during early elementary school:continuity,growth,and relation to risk for child antisocial and depressive behavior. [J]. Child Development,2003,74(6):1881-1898.
[6]張文新,陳亮,紀林芹,等. 童年中期身體侵害、關系侵害與兒童的情緒適應[J]. 心理學報,2009,41(5):433-443.
[7]陳亮. 青少年早期的同伴侵害:發(fā)展軌跡、相關因素及性別差異[D]. 山東師范大學,2012.
[8]苑春永,邵愛惠,梁麗嬋,等. 青少年兒童不愛社交、同伴排斥和同伴侵害的交叉滯后分析[J]. 心理發(fā)展與教育,2014,30(1):16-23.
[9]曾玉,社會行為、學業(yè)成就與青少年的同伴侵害:同伴關系的調節(jié)與中介效應[D]. 山東師范大學,2010.
[10]董會芹,張文新. 幼兒同伴侵害與社會能力、問題行為的關系[J]. 中國特殊教育,2013(5):78-83.
[11]曾玉,陳亮,田錄梅,等. 害羞—敏感行為、社會喜好與青少年的身體侵害[J]. 心理科學,2010(3):698-700.
[12]張文新,陳亮,紀林芹,等. 童年中期身體侵害、關系侵害與兒童的情緒適應[J]. 心理學報,2009,41(5):433-443.
[13]張瑩瑩. 童年晚期同伴侵害及其家庭相關因素:中介效應與調節(jié)效應[D]. 山東師范大學,2010.
[14]Wright M F,Yan L.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cyber victimization and subsequent cyber aggression:the moderating effect of peer rejection[J]. 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2013,42(5):662-674.
[15]紀林芹,陳亮,徐夫真等. 童年中晚期同伴侵害對兒童心理社會適應影響的縱向分析[J]. 心理學報,2011,43(10):1151-1162.
[16]劉娟,陳亮,紀林,等. 童年晚期身體侵害、關系侵害與兒童的自我概念[J]. 心理發(fā)展與教育,2011,27(4):412-416.
[17]張章. 小學兒童同伴侵害的特點及其與心理控制源、自我概念的關系[D]. 陜西師范大學,2012.
[18]范翠英,王明忠,周宗奎,等. 童年中期同伴侵害影響孤獨感的中介變量分析[J]. 心理科學,2012(3):636-641.
(作者單位:西華師范大學學前與初等教育學院,南充,637000)
編輯/劉 揚 終校/于 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