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松梅 (西北民族大學(xué)音樂學(xué)院 730000)
論西北民歌“花兒”的美
薛松梅 (西北民族大學(xué)音樂學(xué)院 730000)
民歌作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大眾情感的載體,歷來關(guān)注的視角多在其率真質(zhì)樸的歌詞以及或高亢或低吟、或奔放或含蓄的曲調(diào)表現(xiàn)層面,而隱含在這些表現(xiàn)之下的美學(xué)層面則相對較少。本文對傳唱時間久、傳唱地域廣、傳唱民族多的西北民歌花兒從其人、其地以及他們的生活等方面對其情感美進行描述,以期這種至真至純的情感美能得以傳承。
西北民歌;“花兒”;情感美
在西北高原這片土地上,車把式、筏子客、伐木工、泥瓦匠以及在遼闊的甘南草原上的搟氈匠等,在他們勞作之余,他們那出口成章、滿腹經(jīng)綸的“花兒”常常讓聽者驚嘆不已。而表達在“花兒”中的情感更是讓人震撼。
譜例11:
隨著20世紀80年代的改革開放,“花兒”的傳唱人群、傳唱地域、傳唱空間都發(fā)生了較大的變化?;▋菏羌磁d演唱的口頭藝術(shù),但在現(xiàn)代化的沖擊下,其脆弱的生態(tài)環(huán)境遭遇了無法回避的空前困境。部分古老的花兒由于搶救不及而消失,有影響的歌手大多年事已高,年輕人又忙于外出打工掙錢,傾心新潮文化,不再熱心花兒的系統(tǒng)傳承,民間文藝后繼乏人,傳承鏈條已殘缺不全。
花兒沒有具體的作者,一首首的花兒作品大多出自于土生土長的百姓之口,是人民群眾集體智慧的結(jié)晶。這些歌手沒有機會接受專業(yè)的文化藝術(shù)教育,但他們創(chuàng)作的歌詞卻并不缺乏藝術(shù)感染力,相反,這些作品獨具民間文學(xué)的藝術(shù)魅力,其創(chuàng)作手法獨特新穎,完全有別于傳統(tǒng)的文人詩歌作品。具有其獨特的審美內(nèi)涵。
譜例22
這首“花兒”令調(diào)是迄今為止被文學(xué)家所闡釋的最為淋漓盡致的一首民歌。中國文學(xué)家張賢亮(1936—2014)先生在其小說《綠化樹》中有一段關(guān)于西北民歌“花兒”《阿哥的肉令》的描寫:
兀地,像是應(yīng)和饑餓的山鷹"嘹嘹"的啼鳴一般,這個如石雕似的車把式,喉嚨里突然發(fā)出一聲悠長而高亢的歌聲:
哎——
接下來,他用極其憂傷的音調(diào)唱出了:
打馬的鞭兒閃斷了喲噢!
阿哥的肉呀,
…………
他聲音的高亢是一種被壓抑的高亢,沉悶的高亢,像被一股強大的力量猛烈擠壓出來的爆發(fā)似的高亢?!铱梢哉f,沒有一首歌曲使我如此感動。
無論是音樂家還是文學(xué)家,如果按照曲譜書面的記錄,筆者相信,或許對曲調(diào)的高亢和跌宕起伏的韻律以及直白又真切的情感有所觸動,但都沒有張賢亮的筆觸能引起讀者視覺之下好像親耳聆聽時的情感與審美體驗的綜合體驗。
其后的聽后感是:
這片土地驀然變得異常嫵媚了,使我的心不由得整個融進了這絕妙的情景里?!敝匾牟皇撬母杪?,而是他的歌聲喚起了這蒼茫而美麗的土地的精靈,喚醒了在我胸中沉睡了多年的詩情。
啊,今天,我已成了自由人,我要用我干裂的、沒有血色的嘴唇一千遍地吻這片土地!
作者連續(xù)描寫,酣暢淋漓之下,總結(jié)出了:
于是,我二十五歲的青春血液,雖然因為營養(yǎng)不足而變得非常稀薄,這時也在我的血管中激蕩迸濺。它往上沖到我的頭部,使我腦海里浮現(xiàn)出一片不成形的幻影,又使我渾身不可抑制地燠熱起來……我的眼眶中不知什么時候溢出了淚水。
??!這是我自由了的第一天。3
從對歌者的形象描寫逐漸到初聽著的聽覺吸引、內(nèi)心感動直至精神的升華。上述的描寫引動人的心靈和血脈在民歌的情感審美中共鳴。引文中張賢亮先生所提到的情歌就是流傳在西北高原多民族地區(qū)的民歌——“花兒”。眾所周知,“花兒”的傳唱之地,是一片遼闊又滿目黃色的黃土高原。它蒼茫、恢弘又深藏著凄然、悲壯;它冷峻、剛強又包含著滄桑、悲嘆。這種獨有的地域環(huán)境性,既雕刻了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民眾的性格,也默默地影響著他們的內(nèi)心,并形成了獨有的魅力。
在描寫民歌對人的精神影響方面,張賢亮先生對“花兒”《阿哥的肉》的描寫不僅僅是引用了“花兒”這種民歌,而是在用整篇小說為這些民歌的審美和文化內(nèi)涵做注解。從而使得在西北土地上老百姓隨心而“漫”的“花兒”等民歌就這樣借著《綠化樹》走進了中國當(dāng)代文學(xué)的殿堂,也讓更多的人領(lǐng)略到了花兒所帶來的魅力。
20世紀30年代,音樂家王洛賓取道西北前往法國留學(xué)。行經(jīng)六盤山。他們一行被連日的大雨留在了客店里只能時不時的唱歌來消磨時間。這時,伙計聽到他們的歌聲,就告訴王洛賓:“我們老板娘也有一副好嗓子,唱一手好花兒。她的歌聲一出口,就連山雀也是屏氣靜聲地聽啊!”4
客店的老板娘因她額頭上有五顆紅痣,形似梅花,當(dāng)?shù)厝硕加H切地稱她為“五朵梅”。于是,“五朵梅”在王洛賓的邀請下大大方方的唱起了當(dāng)?shù)氐拿窀?,這也是王洛賓體驗中國民歌之美的開始。在此后停留的日子里,他們時有歌聲往還。但是,王洛賓一行出發(fā)的日子還是到了?!拔宥涿贰痹谂R行的前夕,在夕陽的籠罩之下,唱出來一首當(dāng)年曾在這里送別情人時唱的花兒:
眼淚的花兒把心淹了
(王洛賓記錄整理)
走咧走咧(者),
越(喲)的遠(哈)咧,
心里像刀子(攪)者亂了,
哎嗨喲的喲,
眼淚的花兒把心淹了;
走咧走咧(者),
越(喲)的遠(哈)咧,
褡褳里的鍋盔(哈)輕了,
哎嗨喲的喲,
心里的惆悵(者)重下(ha)了!
譜例3:5
正是這質(zhì)樸的歌詞、哀怨的曲調(diào)、淳樸的聲音,打動了王洛賓的心,也讓他意識到他的法國老師說中國沒有偉大的音樂的說法是錯誤的。“花兒”的詞和調(diào)用簡單充分表現(xiàn)了深奧:它的真和情是前所未有的,它的意境是書齋里的文人所無法想象的。云霧彌漫的高山上飄過的這種古老而又年輕的聲音,帶給人的不僅僅是陶醉,而是激情的張揚與心靈自由的舒展(這與張賢亮先生又是何等的神似!)。他嘴里不停地說著:“以前我竟會認為中國歌曲不抒情,沒有表現(xiàn)力,大錯特錯,大錯特錯呀?!?這成了王洛賓人生中最重要命運轉(zhuǎn)折的轉(zhuǎn)折。從此,他放棄了去法國學(xué)習(xí)西洋音樂的想法,開始踏上了對民歌搜集、記錄、整理并編創(chuàng)的藝術(shù)之路。
大西北最美的歌謠,讓王洛賓頓悟,他把五朵梅演唱的花兒用現(xiàn)代音樂記譜方式記錄了下來,從此留下了六盤山花兒有據(jù)可考的最早的音樂記錄。自那以后,那首《眼淚花花兒把心淹了》的六盤山花兒,更為廣泛的在不同地域間流傳,直到今天,在遙遠的新疆還有歌手繼續(xù)傳唱著這首花兒,也一直訴說著花兒深深的情懷。
“花兒”是黃土高原上人們的內(nèi)心底情感的載體,在《花兒本是心上的話》、在《阿哥的肉》、在《眼淚花兒把心淹了》等的發(fā)生中,宣泄的是樸質(zhì)的西北人淋漓盡致的情感,這樣一種情感,卻被這種情歌,以纏綿悱惻的音調(diào),以浪漫化了的形式表現(xiàn)出來;但更多的“花兒”歌聲中,這樣一種曲調(diào),承載著創(chuàng)造它、演唱它的勞動人民的生活,繼續(xù)在傳統(tǒng)與流行間,以不同的方式傳唱著。
場景一:7
地點:曾在1958年由寧夏文藝工作者在近四個月的時間采集了二百多首山花兒的寧夏回族自治區(qū)固原市原州區(qū)清河鎮(zhèn)陽洼大隊。
時間:2008年7月
事件:中央電視臺音樂頻道《民歌中國》欄目組記者采訪陽洼村村民蘇萬祥(男,回族,約五十多歲)。
記者:那時候(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唱花兒的人很多嗎?
蘇:多嘛,那多嘛。
記者:有多少?
蘇:那時候,哎呀!百分之四五十的唱呢。那些老漢,五六十歲的都唱呢。
記者:你也跟著唱嗎?
蘇:有時間也跟著唱。
記者:能聽聽嗎?你那個時候唱什么花兒?
蘇(開口即唱):那時候唱的是:
山里的那個野雞呀紅冠子,
我給我那個尕妹妹打簪子,
妹妹的山丹紅花兒開呀。
場景二:8
一片蒼茫的黃土高原,山梁溝畔起起伏伏;放眼望去,看不見些許綠色;除了天空中飄浮著的藍天白云,就是大風(fēng)卷起的黃土。這里是寧夏回族自治區(qū)海原縣李旺鄉(xiāng)門檻嶺村。由于山大溝深,交通不便,只有兩戶人家長期住在這里,以耕作為生。兩戶人家要聯(lián)系,要站在山梁高處用最大、最高的聲調(diào)去喊。
在每一天去勞作和回家休息的路上,住在這里的村民馬守義要穿過一道溝,再沿著山坡的小道,蜿蜒而上,才能到自己開墾種植的田地。而就在這荒山野嶺、人煙稀少的深山里,不時會傳來高亢、蒼涼的花兒:
哎……喲……
上河里的魚兒下河里來,
下河里喝一杯水來吔;
哎……喲……
上莊的哥哥你下莊里坐,
哎喲……
下莊里來看一回我來喲。
譜例4;9
這在勞作時隨口“漫”出的花兒,是這片蠻荒之地上的生活者對精神文化追求的滿足。在黃土高原溝壑中穿行的花兒旋律,因其承載著人們的生活和希望,更有種直入人心的力量;山谷中的歌聲,經(jīng)過溝梁峁坡的天然音響,霎時豐厚了共鳴后的音符。人聲、風(fēng)聲混合的多種元素,共同譜寫了大自然與其創(chuàng)造著的交響。這正是“花兒”的魅力美、情懷美、生活之美!
注釋:
1.《中國民間歌曲集成?青海卷》中國ISBN中心2003年第一版,第23頁。
2.《中國民間歌曲集成?甘肅卷》《中國民間歌曲集成?甘肅卷》編輯委員會編纂,人民音樂出版社1994年7月北京第1版第482頁。
3.張賢亮.《綠化樹》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2006年1月第1版,
4.薛正昌.《黃土地上的“花兒王——馬生林花兒及寧夏花兒保護”》,《寧夏社會科學(xué)》2008年第3期。
5.周慶華.《六盤山花兒卷》,寧夏人民出版社,2009
6.張林.《西部歌王》,甘肅人民出版社,1994.
7.《民歌中國——花兒的故鄉(xiāng)》CCTV音樂頻道,2008年11月25日,www.cctv.com。
8.《民歌中國——花兒的故鄉(xiāng)》CCTV音樂頻道,2008年11月25日,www.cctv.com。
9.《中國民間歌曲集成?寧夏卷》中國人民音樂出版社1992年第1版,第80頁。
[1]武文,武圣華.《民族記憶與地域情韻》,北京、太原;中國人民大學(xué)出版社、山西教育出版社,2009。
[2]《中國民間歌曲集成?寧夏卷》,北京:中國人民音樂出版社1992。
[3]周慶華.《六盤山花兒卷》,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2009
薛松梅(1971—),女,現(xiàn)為西北民族大學(xué)音樂學(xué)院副教授。